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x_第1页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x_第2页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x_第3页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x_第4页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一、知识要点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 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 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 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

2、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 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 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

3、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 述增强语气类。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1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 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 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 变得浅显易懂。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 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

4、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 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注意:不要把有“像” “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 “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

5、修辞方 式。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 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 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

6、 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2 .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 拟人和拟物。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 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1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 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 象。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一一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一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一春朱自清(2 )拟物(借物模拟人):

7、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 水里。(荷花淀孙犁)【比喻与比拟的比较】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 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 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 生不易理解,就是初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一步的全体阐

8、释。(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 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 (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一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 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成瓮中之,不好玫且着算

9、了。(徐海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祥子 )(3)月亮一露面,天的星星惊散了。(朔金字塔夜月)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利的狂)例(1)取瓮中之待擒一点明人当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人具体形象 的感受,是比。例从的外形特点想到子的外貌、气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 “惊散”的特征,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只是 了其情逼真,然上,是比。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二)比与比的句式构不同。比句由本体、体和 三部分成。借然不 出和本体,但可以有和本体的明、暗。不管是哪一种比,始都有体;比句主要是

10、借助想象,将本体模 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作或情,不是人,是物,始都无体。例如“西安街成了喧的大海”(袁十月安街 )。是暗、由本体(安街)、体(大海)、(成)构成,又如“我之已隔了一可悲的厚障壁了” (迅(故)。是借蝓,借“厚障壁”比“我”与土之形成的隔 。它把本体和 都去了,只用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歌唱一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基海燕)。却是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予它一些人的作和思想感情。比和比 然是两种党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就会 一目了然。.借代不直接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

11、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特征,增 言的形象性,使文笔 精,言富于化和幽默感;引人想,使表达收到 形象突出、特点明、具体生的效果。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出,孤帆一片日来。(望天山)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一面 的回身,一面絮絮的,慢慢向外走去(故)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一犁土的季,十家已有八亮了囤底,揭不开。()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 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演)【借与借代的区】 借

12、和借代都是去本体,只出客体(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下面介 便的辨析方法。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如“旌旗十万”“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 “烽烟”到底是借 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两个的含。旌旗:旗的通称, 里指部。烽烟:古代境有人入侵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警用的火,后泛指火或争。大家想想,“旌旗”和“ ”,“烽烟”和“争”之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 判断两的用法不是借。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13、“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 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 “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 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 就能将二者区分开。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

14、本 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 “军队像十万旌旗一 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 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

15、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毗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 “血肉”都 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 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

16、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 “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 “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说 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

17、相应的说法。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这句是借喻用法。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 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以下句子中同样运用了借喻手法,分析从略。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2、很难没想,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纯丝素绢能够保持自己的洁白。(1、2选自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3、 我就知道,我之已隔了一可悲

18、的厚障壁了。(故) 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者可以自己分析。4、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里的稀(包身工) TOC o 1-5 h z 5、 郭全海解下青,翻身去玉石眼去了。(分)6、 先生,洋,袁世,不行?(多收了三五斗)7、 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夸事物的形象、性、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小描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渲染力,引起 想效果,引起者的烈共。(1)大夸:事物形状、性、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 前的牌好像也要晒化。(2)小夸:事物形象、性、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小。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天地。超

19、前夸:把后出的成先出,把先出的成后出。例句:她没有端酒杯,就醉了。.偶字数相等,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称的一短或句子,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或相近的意 思。作用:形式上音整匀称、奏感,易于,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集中,概括力。主要方式:1正。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相的偶形式。例如:上芦,重脚根底浅;山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的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千夫指,俯首甘孺子牛。3串(流水)。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因果、假、条件等关系的偶形式。例句:才江水,又食武昌。.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构和度均似、气一致、意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言气氛,使文章的奏感加,条理性更好,

20、更利于表达烈的感情(或增表达效果)。用来理,可把道理述得更密、更透;用来抒情,可把感情 抒得淋漓尽致。例句:他的品是那的 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那的 和,他的气是那的淳朴和,他的胸是那 的美和广。7.反复了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或句子一再出的方法。1反复(中无其他 隔)。例句:山谷回音,他离去,他离去。2隔反复(中有其他的)。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作 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舌辛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

21、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 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 自己回答。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 在议论文中,能

22、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 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 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 以加强语气。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战士。(设问)难道你

23、就觉得只是树?(反问)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 物;.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 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 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

24、式 与内容的统一。6 .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 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此外,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1 .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2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2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

25、“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 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 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3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1谐音双关。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 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是一种根

26、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茶壶里煮饺子一一心里有嘴倒不出老太太抹口红一一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四、【示例精析】题一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 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 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一一看掉下来把屁 股摔成两半!A比喻反问排比比喻B夸张设问排比比喻C比喻反问排比夸张D比喻反问夸张夸张解说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选题。从所给的选项看,设计意图非常明确, 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体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答案C题二“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一座宣石假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 打比方;抓住了个园“冬景”的颜色、形状与白雪、狮子相似的地方,其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