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子课件:劳动法学_第1页
高校电子课件:劳动法学_第2页
高校电子课件:劳动法学_第3页
高校电子课件:劳动法学_第4页
高校电子课件:劳动法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广义的劳动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我国劳动法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1) 宪法。(2) 劳动法。(3)其他法律。(4)行政法规。(5)地方性法规。狭义的劳动法专指劳动法典。我国劳动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劳动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劳动法学是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学学科,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有区别的。劳动法学主要是

2、以劳动法的基本理论、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的历史发展规律、外国劳动法的发展和国际劳动立法等为研究对象。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劳动法的作用范围. ()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概念 劳动关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彼此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了人类劳动的社会属性。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包括:劳动报酬方面的关系、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方面的关系、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关系、职业培训方面的关系、劳动纪律方面的关系、社会保险和福利方面的关系、劳动争议的解决所涉及的关系等。上述各种关系是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2.劳动关系的特征第一,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

3、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者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如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第二,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从属于另一方当事人。第三,劳动关系是基于劳动而产生的一种特定社会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与民法调整的劳务关系存在下列区别:第一,主体不同。第二,性质不同。第三,劳动主体的待遇不同。第四,适用的法律不同。第五,确立形式不同。 (二)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1.处理劳动争议而发生的关系 2.劳动管理方面的关系 3.社会保障方面的关系 4.监督劳动法执行方面的关系 5.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三、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

4、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劳动法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实施范围做了专门规定。(一)劳动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劳动法执行四、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首先,两者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民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调整的上述两部分关系,就内容范围而言,是以财产关系为主,人身关系为辅。这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显然是不

5、同的。其次,两者在法律关系主体方面有所不同。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即公民,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并且,双方在地位上存在着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即劳动者隶属于用人单位,在行政上必须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和指挥。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双方都是公民,或者都是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以一方是公民,另一方是法人或其他组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二)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首先,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十分明显,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范围要比劳动法广泛得多。其次,两者的立法宗旨不同。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

6、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维护经济管理秩序,保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法更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参与的、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具体包括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行政机关相互之间,行政机关与公务员之间,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因行政管理职能或法律监督职能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另一方可以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

7、位和社会团体,也可以是公民个人。可见,行政法与劳动法在调整对象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次,法律关系产生的方式不同。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体现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意志。而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一般都是由于国家行政机关单方面采取行政行为而形成的。 五、劳动法的体系(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二)确定劳动标准的法律制度(三)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四)劳动行政执法及其执法监督法律制度第二节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从始至终贯穿在劳动法律规范之中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是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

8、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它集中体现了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一)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则(三)维护劳动生产秩序的原则(四)按劳分配的原则(五)平等原则第三节 我国劳动法的作用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二、调整劳动关系,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三、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思 考 题1.我国劳动法的表现形式有哪些?2.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3.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有什么特征?4.我国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有哪些区别?5.

9、我国劳动法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6.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7.我国劳动法的作用是什么?本章内容结束!第二章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劳工法规”“劳工法规”是调整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法律。 “劳工法规”同现代意义的劳动法在立法宗旨上存在着根本性质的不同, “劳工法规”不能作为劳动法的起源。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立法”劳动法是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工厂立法”,是从以英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开始的。劳动法的产生是工人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 三、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法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法有了一定的

10、发展,但是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 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法,对于调整劳动关系,改善工人阶级的劳动条件,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20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法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法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劳动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对劳动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劳动法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和反复的过程。五、20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法 现代资本主义的劳动法,从立法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提高了劳动标准、完善了社会保障、增强了就业保障等等。第二节

11、 我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劳动立法状况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劳动立法状况()“文革”前17年的劳动立法(二)“文革”时期的劳动立法(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劳动立法(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劳动立法的变化三、我国劳动立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成分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多样,我国的劳动标准体系、调整方式、管理手段,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另外,我国劳动关系日渐趋于多元化,协调劳动关系的任务十分繁重,劳动争议处理也趋于主体多样化、复杂化、社会化,劳动争议立法与社会保障立法一样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第三节 国际劳

12、动立法 一、国际劳动立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国际劳动立法运动的兴起 伯尔尼国际会议通过了两个公约:一个是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做夜工的公约,其中规定凡使用机器和雇用10个工人的工厂,不得让女工在晚10时至翌晨5时之间工作;另一个是关于使用白磷的公约,规定火柴工业不准使用白磷做原料。二国际劳动立法运动的发展 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国际劳工组织由政府、雇主、工人三方代表参加,以制定国际劳工领域的国际公约和建议书作为该组织的中心任务。二、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 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主要包括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国际劳工公约是指由国际劳工组织会员国代表团参加的国际劳工大会,根据国际劳工组织

13、章程和国际劳工大会议事规则规定的程序制定的,并对有关国家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国际劳工组织建议书是指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对会员国劳动立法的建议性文件。 三、国际劳动立法的程序和指导原则 ()国际劳动立法的程序 首先,由国际劳工局提出制定国际劳动法的设想。 其次,国际劳工大会任命一个三方性的委员会(政府、雇主、工人),对这些标准草案进行审议,三方性委员会经过讨论后对原建议文本做出必要的修改,再将同意的文本连同一项将此问题列入下届大会议程的决议一并交大会通过。 再次,在国际劳工大会第一次讨论后,劳工局根据大会委员会提出的修改意见,起草一份拟议中的公约或建议书的临时文本,在大会闭幕后的2个月内送交各会

14、员国政府。各会员国政府在3个月内可提出修正案或其他建议交劳工局。劳工局再拟订出最后报告,于下届大会召开的3个月前交各会员国政府。并在下届的大会上将公约或建议书文本草案再交三方性委员会逐条审议,委员会将其同意的文本提交大会讨论通过。(二)国际劳动立法的指导原则国际劳动宪章提出的9项原则:(1)人的劳动不是商品;(2)工人和雇主都有自由结社权;(3)工人应获得足以维持生活的工资;(4)工人的工作时间以每日8小时或每周48小时为标准;(5)工人每周至少有24小时的休息,并尽量把星期日作为公休日;(6)工商业不得雇用14岁以下的童工,并限制1418岁男女青年的劳动;(7)男女同工同酬;(8)本籍工人与

15、外籍工人待遇平等;(9)设立劳动监察制度,以保证劳动法的实施等。 费城宣言的10项原则是:(1)达到充分就业和提高生活标准;(2)使工人受雇于他们得以最充分地发挥技能与成就,并得以为共同福利做出最大贡献的职业;(3)作为达到上述目标的手段,在一切有关方面有充分保证的情况下,提供训练和包括易地就业、易地居住在内的迁移和调动劳动力的方便;(4)关于工资、收入、工时和其他工作条件的政策,其拟订应能保证将进步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一切人,将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给予一切就业的并需要此种保护的人; (5)切实承认集体谈判的权利,在不断提高生产率的情况下实行劳资双方的合作,以及工人和雇主在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措施方

16、面的合作;(6)扩大社会保障措施,以便使所有需要此种保障的人得到基本收入,并提供完备的医疗;(7)充分地保护各业工人的生命和健康;(8)提供儿童福利和产妇保护;(9)提供充分的营养、住宅和文化娱乐设施;(10)保证教育和职业机会均等。四、国际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基本权利公约 1.关于结社自由的公约 2.关于强迫劳动的公约3.关于就业歧视公约和建议书 (二)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公约 1.关于8小时工作制的公约 2.关于每周休息的公约 3.关于工资照付的假期的公约和建议书 4.关于职业卫生与安全的公约和建议书。 (三)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公约和建议书 1.关于就业政策的公约和建议书 2.关于失业的公约

17、和建议书 3.关于职业介绍所的公约和建议书 4.关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公约和建议书 (四)劳动管理、产业关系和工资的公约和建议书 1.关于劳动管理的公约和建议书 2.关于产业关系的公约和建议书 3.关于工资的公约和建议书 (五)社会保障的公约和建议书 五、国际劳动法的实施与监督 (一)会员国对国际劳动法应承担的义务 1.向主管机关提交公约和建议书的义务 2.公约的批准及相关义务 3.对未批准的公约和建议书提供报告的义务 (二)一般的监督体制 1.经常性监督 2.控诉与申诉(三)关于基本人权方面的特殊监督体制六.国际劳动立法的作用与不足(一)国际劳动立法的作用1.促进各国国内劳动立法的发展2.保障劳

18、动者的权利,维护社会公正3.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二)国际劳动立法的不足1.国际劳动立法难以获得会员国的普遍采纳2.国际劳工标准难以获得会员国的普遍批准3.国际劳动立法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 七、国际劳工组织 (一)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 国际劳工组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建立的。它是根据“凡尔赛和约”作为国际联盟的附属机构而成立的。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组织机构 1.国际劳工大会 2.理事会 3.国际劳工局(三)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活动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活动有两项,即制定国际劳动法和开展技术合作。八、我国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关系九、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一)成员国劳动关系规则社会条款或劳工标准问

19、题(二)我国劳动法制对国际劳工公约的认同与接轨思 考 题1.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劳动立法工作取得了哪些进步?3.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劳动立法有哪些变化?4.国际劳动立法包括哪些形式?5.国际劳动立法的指导原则是什么?6.国际劳动立法有什么作用?7.国际劳工组织包括哪些组织机构?本章内容结束!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它包括两大类:一是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所形成的法律关系,

20、称之为劳动法律关系;二是劳动法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可称之为附随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表现为:(1)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因此,制定劳动法律时,必须考虑现实劳动关系的法律要求。(2)劳动法律关系不仅反映劳动关系,而且当其形成后,便给劳动关系以积极的影响,即现实的劳动关系唯有取得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其运行过程才有法律保障。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表现为:(1)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2)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为前提,即以劳动者提供劳动力为前提,发生在现实社会劳动

21、过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之内。(3)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如果没有相应法律规范调整,就不会形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任何一方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侵犯对方的权利或者侵害对方的利益,另一方有权请求法律保护。(4)范围不同。劳动关系的范围要广于劳动法律关系的范围。(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第一,它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第二,它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性。第三,它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性。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一) 按照生产资

22、料所有制形式不同划分(二) 按照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是否具有涉外因素划分(三)按照劳动者的人数划分 (四)按照劳动者的户籍类型不同划分(五)按劳动者是否兼职划分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依法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的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照劳动法律规范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并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必须具备主体资格,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取得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一)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二)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一)劳动者

23、的权利与义务 1劳动者的权利(1)依法同用人单位签订、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权利;(2)通过工会或职工推举的代表同用人单位签订、变更、解除、终止集体合同的权利;(3)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4)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5)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6)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获得特殊劳动保护的权利;(7)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8)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9)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10)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如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利、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的权利、依法参加工会和组织工会的权利等。2劳动者的义务(1)必须积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任务,以保证劳动过程的畅通和生产的

24、发展;(2)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接受新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以适应生产需要;(3)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以防止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4)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以使整个劳动过程能有序进行;(5)依法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6)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二)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1用人单位的权利(1)要求劳动者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劳动任务的权利;(2)要求劳动者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以适应生产需要的权利;(3)要求劳动者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的权利;(4)要求劳动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权利。2用人单位的义务1)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

25、同或集体合同的义务;(2)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义务;(3)保证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义务;(4)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卫生和劳动保护的义务;(5)为女职工和未成年工提供特殊劳动保护的义务;(6)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的义务;(7)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和福利的义务;(8)配合解决劳动争议的义务;(9)保证劳动者实现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的义务;(10)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在我国,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只能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一、劳动法律关系产

26、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确立劳动法律关系,从而在双方之间产生相互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一)劳动法律事实的概念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 (二)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1.行为行为,是指以行为人(包括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2.事件事件,是指不以行为人(包括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第四节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一、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在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二、附随劳动法律关系

27、的种类 (一)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在实现劳动管理过程中与劳动法律关系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1.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二者都是经劳动法调整而形成的法律关系的联系表现在:(1)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既分别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又都是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劳动行政相对人,同时享有和承担这两种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2)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在内容上保持协调。即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应当不违反寓于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国

28、家意志。而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应当注意反映并体现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自主意志。(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附随劳动法律关系而存在,其运行应当符合劳动法律关系的本质要求,对劳动法律关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起保护、协调和促进作用。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主要区别是:(1)劳动法律关系是微观领域的法律关系,而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则是宏观领域的法律关系;(2)劳动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着劳动者是用人单位的职工的身份从属关系,而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劳动行政相对人则不是劳动行政主体的成员,而是独立的主体,不具有从属关系;(3)劳动法律关系兼有平等和隶属特征,而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29、则是纯粹的隶属型关系;(4)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的确定,主要是当事人双方双向选择和协商一致的结果,而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都是由劳动法规预先确定的,当事人一般无权自由选择和协商。 (二)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民事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劳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它的双方当事人分别固定为特定的主体,其中,劳务提供方固定为依法取得特定劳动服务资格的社会组织,劳务接受方固定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2)它以实现劳动关系为目的,即是说,它的存续是为了在劳动力市场上和劳动过程中给

30、劳动关系正常运行创造条件;(3)它的标的限定为劳动服务行为,这是一种特殊劳务,其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和服务规则为劳动法规政策和劳动行政部门所规定;(4)它的内容一般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其中有的是无偿提供服务;(5)它的运行大多由政府有关部门或机构所组织,并且受到国家较强力度的宏观控制。(三)工会活动方面的法律关系 工会活动方面的法律关系,是指工会作为职工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者,为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与劳动者、用人单位及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思 考 题1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2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哪些独有的特征?3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

31、力具有什么特征?4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各包括哪些内容?5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主要区别有哪些?本章内容结束!第四章 劳动就业第一节 劳动就业概述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劳动报酬或者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劳动就业的实质是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者实现同生产资料的结合形成社会生产力。劳动法上所指的劳动就业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公民必须有就业的资格。第二,公民本人要有进行劳动的愿望。第三,公民从事的劳动必须是有报酬、有收入的劳动。第四,公民从事的是合法劳动。二、劳动就业人员的范围(1)正在工作中的人。(2)有职业但是临时没有工作的人。(3)雇主和

32、个体经营者,或正在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劳动或经营其他手工业、商业等不领取报酬的家庭成员,在规定的时期内,从事其工作的时间为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者。 三、失业的概念失业,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又称待业,是一个与就业对称的概念。它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并且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未能实现就业的状态。失业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具有下述特征:第一,失业者仅限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应当保证其就业的公民。第二,失业必须是处于未获得就业岗位的状态。第三,失业的表现形式仅以显性失业为限。四、我国劳动就业方针 在建国初期,国家提出了“政府介绍就业和群众自行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

33、放的政策,针对新形势下的失业问题,国家制订了“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即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又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就业方针,即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五、国家在促进劳动就业方面的职责 (一)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二)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兴办各类产业,拓展经营,增加就业 (三)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

34、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六、劳动就业的原则()平等就业的原则 (1)应聘机会平等。(2)录用标准平等。(二)相互选择的原则(三)照顾特殊群体人员就业的原则(四)禁止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的原则 1劳动者的权利(1)依法同用人单位签订、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权利;(2)通过工会或职工推举的代表同用人单位签订、变更、解除、终止集体合同的权利;(3)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4)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5)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6)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获得特殊劳动保护的权利;(7)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8)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9)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10)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

35、利,如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利、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的权利、依法参加工会和组织工会的权利等。四、我国劳动就业方针 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就业。在建国初期,国家提出了“政府介绍就业和群众自行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针对新形势下的失业问题,国家制订了“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即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又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就业方针,即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实行

36、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四、我国劳动就业方针 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就业。在建国初期,国家提出了“政府介绍就业和群众自行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针对新形势下的失业问题,国家制订了“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即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又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就业方针,即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

37、就业的方针。2劳动者的义务(1)必须积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任务,以保证劳动过程的畅通和生产的发展;(2)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接受新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以适应生产需要;(3)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以防止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4)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以使整个劳动过程能有序进行;(5)依法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6)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七、特殊群体人员劳动就业的有关规定 (一)残疾人劳动就业规定 1.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和就业方针 2.残疾人的劳动就业途径 3.残疾人劳动权益保护 (二)退出现役的军人劳动就业规定 1.义务兵退出现役劳动就业规定

38、2.志愿兵退出现役劳动就业规定 3.军官退出现役劳动就业规定第二节 劳动就业服务一、职业介绍 职业介绍是指在国家宏观指导下,通过市场调节手段,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沟通联系和提供咨询服务,从而实现就业的一种中介服务 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制度(一)职业介绍工作的基本原则 1.合法原则 2.维护劳动力供需双方利益的原则 (二)职业介绍机构的职责 其具体职责是执行国家劳动就业政策,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进行职业介绍,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组织劳务交流活动。职业介绍所设常年固定服务场所,配置专职工作人员,并建立健全严格的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守则,配置相应的工作设施和设备。职业介绍所在劳动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地方

39、各级就业服务部门直接进行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三)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任务 (1)对求职人员进行求职登记,对用工单位进行用工调查和登记;(2)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推荐合格的劳动者,介绍临时性劳务人员,并对用工单位进行指导和提供咨询;(3)为城镇求职人员提供用工信息,进行就业指导和介绍工作单位;(4)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用工信息,介绍用工单位,办理务工许可证;(5)为城镇居民介绍家庭服务人员;(6)为从事职业教育和就业训练的单位提供职业需求信息,推荐需要培训的人员;(7)向有关政策部门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用工需求的信息及趋势预测,为制定就业规划有关政策提供依据;(8)在劳动力供

40、求双方经过相互选择自愿达成协议后,指导他们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签订劳动合同。 三、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与境外就业服务()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 1.就业许可 2.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申请与审批3.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劳动管理(二)境外就业服务思 考 题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劳动就业方针是什么?2劳动就业具有哪些特征?3国家在促进就业方面负有哪些主要职责?4我国劳动就业的原则是什么?5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劳动管理包括哪些内容?本章内容结束!第五章 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第一节 劳动合同一、劳动合同概述(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是合同

41、的一种,它除了具有合同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1.劳动合同的当事人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2.劳动合同的内容是劳动法上的权利和义务3.劳动合同的标的是劳动行为4.劳动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二)劳动合同的分类1.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2.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三)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四)实行劳动合同制的意义1.有利于使劳动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2.有利于个别劳动关系的平和二、劳动合同的订立(一)劳动合同订立的概念及范围1.劳动合同订立的概念劳动合同的订立,也可称劳动合同签订,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就劳动上的权利义务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协议的法

42、律行为。(1)劳动合同的订立必须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2)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双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2.劳动合同订立的范围(1)用人单位应当与其富余人员、放长假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这种劳动合同在内容上可以和在岗职工劳动合同有所区别。(2)用人单位应当与长期被外单位借用的人员、带薪上学人员、其他非在岗但仍保持劳动关系的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这种劳动合同的某些条款在外借或上学期间经协商可以变更。(3)用人单位应当与请长病假但保持劳动关系的人员签订劳动合同。(4)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等党群专职人员一般也应当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5)经理由上级主管部门聘(委)任的,应当与聘(委)任部门签订劳动合

43、同;经理由董事会聘任的,应当与董事会签订劳动合同。 (二)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1.平等自愿、协商一致2.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三)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1.用人单位发布用工信息2.应聘者与用人单位接洽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劳动合同(四)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合同的形式一般根据当事人意思表示方式分为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推定和默示形式。我国的劳动合同强制性地采用书面形式。(五)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内容,也称劳动合同的条款,是指双方当事人为了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劳动权利义务而在劳动合同中订明的条款。1.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

44、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2.劳动合同的任意约定条款劳动合同除上述的法定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我国劳动法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对试用期、保守商业秘密两个问题作了规定。(六)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注意的问题第一,订立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一定要查验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及其他能够证明劳动者与任何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的凭证,方可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第二,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一方不得由他人代替。第三,劳动合同书未经劳动者签字不发生法律效力。第四,订立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第五,订

45、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时,不得将法定解除条件约定为终止条件,以规避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承担支付给劳动者经济补偿的义务。第六,企业在向劳动者提供劳动合同草案的同时,必须向劳动者提供或详细介绍本单位的劳动规章。第七,订立劳动合同时约定违约金和赔偿金必须合法。第八,外商投资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须用中文书写,亦可同时用外文书写,但中外文本必须一致,中文合同文本为正本。合同鉴证机关只鉴证中文合同。三、无效劳动合同(一)无效劳动合同的概念无效劳动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虽然订立,但没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2.采取欺诈、威胁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二)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四、劳

46、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一)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变更,是指劳动合同订立之后、期限届满之前,双方当事人就劳动合同的内容进行修改、增删的法律行为。 (二)劳动合同的解除1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劳动合同解除,是指由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提前结束依法订立并生效的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2劳动合同的双方协商解除3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4.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5.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规定 (三)劳动合同的终止1.劳动合同终止的概念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因一定法律事实而结束其法律约束力。广义的劳动合同终止,包括劳动合同因解除而提前结束法律约束力。狭义的劳动合同终止不包括劳动合

47、同解除。这里所说的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后者。 2.劳动合同终止的原因(1)劳动合同有效期限届满。(2)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3)其他原因。导致劳动合同终止的原因还有劳动者一方死亡、用人单位终止等。3.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律后果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律后果,是指劳动合同依法终止所导致的法律后果,即在终止劳动关系并消灭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的同时,对当事人双方附随产生的新的权利义务。(1)用人单位的义务。(2)劳动者的义务。五、劳动合同的履行及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一)劳动合同的履行1.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劳动合同履行,是指劳动合同当事人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条款,全面完成自己的义务、实现各自权利的法律行为

48、。 2.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第一,全面履行的原则。第二,亲自履行的原则。第三,配合履行的原则。(二)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1.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的概念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是指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因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劳动合同的义务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责任承担的偏重性。其次,责任形式的多样性。2.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形式第一,民事责任。第二,行政责任。第二节 集体合同一、集体合同概述(一)集体合同的概念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依法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

49、同除了具备一般合同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自身的特征:1. 主体的特定性2. 内容的广泛性3. 双方承担义务的差异性4. 形式的法定性(二)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1. 目的不同2. 主体不同3. 内容不同4. 法律效力不同5. 责任不同(三)集体合同的产生与发展1.资本主义国家集体合同的产生与发展2.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发展二、集体合同的订立(一)集体合同订立的原则、程序和形式1.集体合同订立的原则(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2)相互尊重,平等协商;(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4)兼顾双方合法权益;(5)不得采取过激行为。2.集体合同订立的程序首先,确定集体协商的代表。其次,进行集

50、体协商。再次,双方正式签字。最后,报送审查。3.集体合同订立的形式集体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集体协商的内容(1)劳动报酬。(2)工作时间。(3)休息休假。(4)劳动安全与卫生。(5)补充保险和福利。(6)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7)职业技能培训。(8)劳动合同管理。(9)奖惩。(10)裁员。(11)集体合同期限。(12)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13)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14)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15)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 三、集体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1)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

51、的;(2)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3)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四、集体协商争议的处理(一)集体协商争议的概念集体协商争议,是指集体协商双方在订立集体合同的过程中发生的争议。(二)集体协商争议的协调处理思 考 题1.什么是劳动合同?它可以分为哪些种类?2.劳动合同应包括哪些主要条款?3.劳动法关于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是如何规定的?4.什么是集体合同?它有哪些基本特征?5.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有什么区别?6.订立集体合同的法定程序是什么?7.集体合同应包括哪些基本内容?8.集体协商过程中

52、发生争议如何解决?本章内容结束!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一节 工作时间一、工作时间概述(一)工作时间的概念工作时间又称劳动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劳动者为履行劳动义务,在用人单位从事劳动或工作的时间。(二)工作时间立法概况 1国外工作时间立法概况2我国工作时间立法概况 二、工作时间的法律调整的原则(一)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休息权(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三)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三、工作日的种类 (一)标准工作日 标准工作日也称标准工作制,是指由法律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普遍实行的工作日。其主要特点是:(1)它以正常情况作为其适用条件;(2)它普遍适用于一般职工;(3)它一

53、般以法定最高工时作为其时间长度;(4)它被作为确定其他工作日长度的基准。(二)缩短工作日 缩短工作日也称缩短工作制,是指劳动者从事少于标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缩短工作日主要适用于从事有毒有害工作、条件艰苦工作、过度紧张工作、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等。 (三)不定时工作日 不定时工作日又称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每日没有固定工作时间的工作日。(四)综合计算工作日 综合计算工作日又称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和工作的特点,分别采取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劳动者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形式。 我国部分单位正在试行非全时工作制和弹性工作制。 非全时工作制是指每日或每周实际工时少于正常规定的工作时间,

54、并按照实际工作时间支付劳动报酬的工时制度。它可以一天只工作几个小时,也可以一周内在某几天工作。 弹性工作制是指企业中实行的一种有限度地由职工灵活选定上下班的工作时间制度。四、延长工作时间 (一)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 延长工作时间,是指用人单位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要求劳动者继续工作而增加一定工作时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加班加点”。 加班是指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日之外延长工作时间。加点是指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数以外延长当天工作时间。(二)允许延长工作时间的法定条件(三)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 1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度2被延长工时人员范围的限制 (四)延长工作时间的补偿待遇 1.加班加点工资的

55、发放范围2加班加点工资的标准3加班加点工资的管理 (五)延长工作时间的审批手续第二节 休息休假一、休息休假的概念 休息和休假是指劳动者在任职期间,根据法律规定,不从事劳动和工作而自行支配的休息时间和法定节假日。 (l)劳动者在休息休假期间不必为用人单位从事劳动或工作;(2)休息休假时间由劳动者自行支配;(3)劳动者在休息休假时间内的生活保障由用人单位提供;(4)用人单位不得非法占用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如需依法占用,应当给劳动者以补偿。二、休息休假的种类 (一)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 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是指职工在每个工作日内所享有的休息和用餐时间。(二)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

56、间是指职工在一个工作日结束后至下一个工作日开始的休息时间。 (三)公休假日 公休假日是指职工工作满一个工作周以后应给予的休息时间。 (四)法定节假日 法定节假日是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 (五)探亲假 探亲假是指工作地点与父母或配偶分居两地,且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职工,每年所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假期。 (六)年休假 年休假是指职工每年享有保留职务和工资的一定期限连续休息的假期。 (七)其他假思 考 题1工作日可分为哪些种类?2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延长工作时间?3劳动法对延长工作时间作了哪些限制?4我国立法关于加班加点工资的规定有哪些主要内容?5当前我国休息休假的种类主要

57、有哪些?本章内容结束!第七章 工 资第一节 工资概述一、工资的概念工资,又称薪金,是指基于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依法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劳动报酬。(1)工资是劳动者基于劳动关系所取得的劳动报酬;(2)工资是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后而应得的物质补偿;(3)工资额的确定应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依据;(4)工资的支付应依法进行,即工资支付的项目、水平、形式、对象、时间等必须符合法定要求。二、我国工资分配的原则 (一)按劳分配原则 (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的原则 (三)用人单位自主分配原则 (四)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原则三、工资立法的作用 (一)保证在生产发

58、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 (二)保证合理组织劳动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三)鼓励职工学习文化,钻研技术,提高职工素质和业务技术能力,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四、工资的基本形式 (一)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照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二)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劳动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或合乎质量要求的作业量,以预先规定的计价单价为标准来计算工资的一种工资形式。 (三)奖金 奖金是对超额劳动计发的一种工资形式。它是职工工资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在工作和生产建设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职工的一种奖励。 (四)津贴 津贴又叫补贴,是补偿职工额外和特殊劳动消耗,或

59、者保证职工的工资水平不受特殊条件影响而支付的一种工资形式。 津贴和奖金的性质和设立目的不同。第二节 工资总量的宏观调控一、工资总量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工资总量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对全国工资总量从宏观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以确保工资总额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一个科学、合理、协调的比例关系。 通过对企业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可以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管理好生产、积累、消费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国家对工资总额实行的宏观调控 (一)工资总额构成 实践中,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一般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与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六个方面组成。 (二)工资总额宏

60、观调控的原则 (1)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职工个人劳动所得与其劳动成果相联系;(2)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3)宏观管好和微观搞活相结合。 (三)工资总额宏观调整的方式 1工资总额弹性计划 2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 3工资总额指令性控制 4工资总额考核控制 5工资总额使用手册管理制度和工资总额联合审核制度三、用人单位对工资的自主分配(一) 依法自主确立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二) 依法自主确立企业工资制度1等级工资制2效益工资制3岗位技能工资制 (三) 依法自主确定工资形式和奖金分配方案(四) 依法自主确定职工工资的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