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慎独之学”-以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为文本_第1页
何谓“慎独之学”-以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为文本_第2页
何谓“慎独之学”-以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为文本_第3页
何谓“慎独之学”-以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为文本_第4页
何谓“慎独之学”-以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为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何谓“慎独之学以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为文本摘要:在先秦儒家诸多文学作品中,“慎其独无疑乃是其中的一个高频词和关键词。因此先秦儒学又被称作“慎独之学。但古往今来,人们对此的认识和理解却五花八门、并不统一,遂使这个独门之学至今沉潜书海,湮没无闻。而本文的用意就在于,通过对先秦儒家传统和新出土的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着的“慎独思想的全面钩沉与爬梳,藉以说明这一学问的志趣和指归就在于先秦儒家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中庸之道。关键词:慎独礼中道德中庸“慎其独,可以说是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在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中撞见的三个字。据本文统计,其中,?礼记?1中有之、?大学?中有之、?中庸?中有之、?荀子?2中有之,而“马王堆汉墓

2、帛书以及就在12年前出土的“郭店楚简?五行篇?之中,那么同样亦有之;与此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词也可以说是最能代表着先秦儒学的一个关键词。例如,梁漱溟先生在其所著?人心与人生?中,便曾作如是说,所谓“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3于是乎,我们自然会注意到,古往今来,历代学者无不对此高度重视。而且时至今日,由“慎其独缩略而来的“慎独一词,俨然已成为当下汉语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特别在简本?五行篇?中,这三个字的先、后两次重复出现,尤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于是乎,当下之围绕于此的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诸多解读和诠释,便纷至沓来,接踵而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今日,并

3、无止息。“慎独之学是怎样的然而,假设对此作深化观察和冷静考虑,就必然会发现,其实,在这一话题的背后,似乎并没有什么更多也更新奇的东西因为早在顾炎武那里,有关于此的研究即已被明确称作“慎独之学4了;而简本?五行篇?中曾两次出现过的所谓“君子慎其独也一句话,那么亦不过在于说明:它乃是先秦儒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已。但是,这个“义终究表达在哪里?而且传统儒家文学中对此又是怎样演绎的?以及它与整个先秦儒学之间到底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迄今为止,学术界似乎并没有给出明确而又能令人满意的答案,也没有切中肯綮,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外,众所周知,古往今来,学者们对这一问题本身的认识和看法,一直都不很一致。于是

4、乎,这便更为我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与探究,平添了一层新的价值和意义。对此,本文那么明确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全面、深化而准确地诠释和解读所谓“慎其独的中一个“独以及所谓“能为一中的这个“一字;并且认为,其中的这个“独,其实就是孔子之所谓“我叩其两端而竭焉5的“两端,这个“一,其实也就是孔子之所谓“吾道一以贯之6的“一。同时,在本文看来,“独就是“一,而“一也就是“独,二者既一分为二而又合二为一,而且又都无不代表着“中。至于所谓“慎其独,假设我们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所谓“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所谓“应乎中;假设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要“叩诸如多与少、诚与欺、善与恶、内与外、显与微等等等等

5、,诸如此类的这样一些个“两极、“两端而用其“中;而假设用简文中的话,一言以蔽之,曰:“能为一。而所谓“慎独之学,概而言之,其所讲的大概就是所谓叩两执中、执两用中的道理。例如?中庸?曾载孔子的话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其实,这大概也是因为,当有且只有在多与少、诚与欺、善与恶、内与外、显与微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这样一些个“两极或“两端之中,才可以真正做到“慎、做到“独,从而也才可以从根本上真正做到所谓“慎独;否那么,假如没有这些个“两极或“两端的话,那么,其所谓“慎与“不慎、“独与“不独以及所谓“慎独与“不慎独,都必将因此而不知所云,无

6、从谈起。其实,这大概也就是先秦儒家之所谓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中庸之道吧?在此应当指出的是,正如“慎其独可以缩略为“慎独一样,大概我们也可以将“能为一简言之作“为一但其根本前提却是先搞清楚,“其是什么“其?而“一又是什么“一?或者说,为其所“慎的是一个什么“独以及被其所“为的又是一个什么“一?假如对此不求甚解、不知所云,或者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话,那么,大概也便不能从根本上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本文对所谓“为一、“慎独问题的探究和考察,也正是紧紧围绕于此而不断切入、打破和展开的;反之,其中的一切,势必将无从谈起。?礼记?:“慎独在于多少在本文看来,

7、“中是“礼的本质,而“礼那么是“中的化身,并且它又是“道之具也,是“道乎所道的对象之所在;同时,“道、“中或“中道,更是“礼的本质与核心。然而无论是“礼还是“中、无论是“礼之所“制还是“道之所“成及其所“行,都无不在于“德。而且,“道不离“德,“德不离“道,此二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总是统一在一起的其中,“德乃是“道的最终目的,而“道那么是“德的根本手段。于是乎,有“道必有“德,失“德必失“道;“道盛德至善7,“至德必“至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道就是“德,“德就是“道;假设合而言之,那么即为“道德。有鉴于此,首先我们便须再就简、帛以外儒家其他传统文学中之所能见到的有关“慎其独的文字重新作一

8、番切身的审视和省察。于是乎,我们注意到,?礼记礼器?中之所谓“慎其独思想,亦无不是以“礼这一独特的视角为切入点和打破口的:孔子曰:“礼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丰不杀,此之谓也。盖言称也。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德发扬、诩万物,大理物博,如此那么得不以多为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那么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由此可见,?礼记?中的这一段文字虽以“礼为出发点,但其落脚点,却同样在于“道德,即所谓“礼之“道,或者所谓“

9、礼之“德。孔子曰:“礼不可不省也。其何故哉?曰:“礼不同。何以不同?“不丰不杀,此之谓也。盖言称也;换句话说,“礼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实就在于其不丰不杀、不多不少,无过不及、恰到好处。但又何以言之?曰:以“德为据,一分为二:自心外而论,“礼之“德以多为贵,多多益善,“故君子乐其发也;就心内而言,“礼之“德又以少为贵,少那么精微,“德产之致也。据?论语?中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8这里孔子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此外,?礼记?亦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那么无怨,礼至那么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9而这里所讲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正所谓“

10、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之所谓“慎,在本文看来,似当作“顺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曰:“慎,假借为顺。?荀子?曰:“请布基,慎圣人10,杨倞注云:“慎读为顺;?墨子?曰:“天之意不可不慎也11,而孙诒让之闲诂亦云:“慎与顺同,上下文屡云顺天意;?逸周书度训?曰:“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孙诒让斠补道:“慎当读为顺,顺慎音相近。与此同时,这里的“顺,又是一个在空间上必然指向“两端的概念;否那么,便不成其为“顺。而这里的“其亦当指谓“礼。也就是说,其实这里所“慎的,只是一个“礼之“独。至于“独,如前所述,其本身也同样是一个在空间上必然要指向“两端的思想理念,如可与不可、适

11、与莫、是与非等等但在这里,它却专指“礼的“两端,即礼之多与礼之少。而这里之所谓“慎其独,从外表上看来,其意思那么不过在于说明,“礼既不可以多又不可以少这样一个道理,正所谓“先王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但从根本上说,它却是通过叩礼之多与少这一特殊的两端以说明先秦儒家不多不少、无过不及、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它似乎可以说是“至道,同时亦似乎可以说是“至德,而且又是“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的“至道与“至德。?大学?、?中庸?:“慎独在于诚欺与隐显假如说?礼记?中之所谓“慎其独里包含的“中道思想只是表达在所谓“多与“少之上的话,那么在?大学?里之所谓“慎其独中所反映的这样一种

12、思想,那么似乎又分别表达在所谓“诚与“欺、“善与“不善、“中与“外以及所谓“君子与“小人之间关于这一点,即使在?大学?短短仅有1756字的内容中,其所表达的也是十清楚显、突出和到位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那么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在?大学?的作者看来,所谓“中道思想就在于,能否在所谓“诚与“欺、“善与“不善以及“中与“外之间,实在做到“慎其独也。同样道理,我们知道,即使?中庸?中的这一思想,似乎也同样在于所谓“道与“非道、“隐与“显之

13、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学?开篇中的这样三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句话可以说是开宗明义、先声夺人,仅寥寥数语,便在总体上将整个“大学之道和盘托出,囊括净惊也许正因如此,它才最终被后人概而言之为“三纲领而其意思,那么不过是说,所谓“大学之道,就在于“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其实这里无疑已毫不掩饰地将“明明德作为“三纲领的第一纲领或最低纲领并藉以说明,所谓“大学之道首先就在于“德从外表上看,“三纲领虽平铺直叙、单捭复阖

14、,虽都指向于“道并且指向于“德;但在思想意境上,似乎却并不平列:其中,“亲民又明显在“明明德之上,于是乎便可以说是第二条纲领或中间纲领;至于“止于至善那么更在“亲民之上,于是乎亦可以说是第三条纲领或最高纲领。换言之,所谓“大学之道,至善而止矣。而且在“三纲领之间,似乎又存在着这样一种递进式的逻辑关系,即“明明德而“亲民,“亲民而“止于至善,亦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且在总体上,“三纲领中所说的都是“德或者“善,但其最高纲领却是其中的“最大的德与“最高的善;或者说是“至德与“至善而所谓“至德与“至善,在本文看来,大概就是所谓“中庸。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2;其又曰:“回之

15、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那么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13。因此所谓“止于至善,大概也就是“止于中庸;而所谓“大学之道,“至善而止矣,意即所谓“大学之道,至于“中庸而止矣既如此,那么上述之所谓“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似乎便不难理解了。但在第二条纲领或中间纲领之所谓“亲民以及在所谓“三纲领间的上述逻辑关系问题上,后人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总的来说,其中大致又有如下两种理解:一种便是用孟子之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4释之,并藉以表达先秦儒家之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物之意,而且这一理解本身,似乎是颇具想象力的;而另一种那么是以朱熹为代表的所谓“新民之说。譬如,其所著?大学章句?

16、中便有云:“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这种解释,在本文看来,亦似乎不无道理但其中的问题却是,我们还是没有从根本上真正搞清楚其“新在何处?或者说,“新的道理到底又表达在哪里?那么我们又何以知其“新的真正意涵呢?这大概并不需要冥思苦想,妄自揣度因为?大学?中对此并没有模糊其辞,而且其中如下一段话,无疑更为我们全面揭开了此间的全部奥秘:?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

17、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尽管在这段话中并没有所谓“慎其独此等明显的字眼,然而为其所讲的无疑却又是“慎其独这样一个道理;而且所谓“新的道理,假设依本文之所见,大概就蕴藏在这一特别的思想理念之中。这正如徐梵澄先生在其所著?老子臆解?中所曾说到的,“求以致简洁粗浅之文字,解明书中之义理,恰如其分,适可而止,而且在徐先生看来,“而自来口义、语录、讲章之类,一发议论,策锋便起,徒快语言,羌无实义这番话说得可谓畅快淋漓,而今天的我们正可以此来不断校正自己。上述引文首先征引了?汤之盘铭?、?康诰?和?诗

18、经?中有关于“新的文字,紧接着突如其来的就是这样一句清楚带有总结性的话语:“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由此可见,这里所谓“新,就在于“无所不用其极;或者说,就在于“慎其独也如上所述,“独就是“两端或“两极;而“慎其独,也就是叩其“两端或“两极而用其中。于是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句话,意思就是说,假设有一天可以做到“中庸的话,那么,就天天努力去做“中庸,而且,要一直这样做下去。至于所谓“作新民,其意思也就是说,要立志于做一个“中庸之人;而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其意思是说,周朝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其命、其性或者其道,却“监于二代,在于“中庸,在于其“两端或者“两极。因此君子无处不用其“极

19、,无处不用其“中庸,或者说无处不追求着“至德、“至善与完美的止境。?荀子?:“慎独在于仁义此外,在?荀子?等先秦儒家传统文学作品之中,亦同样明确内含和包蕴着所谓“慎其独这样的思想文字:君子养心莫擅长诚。致诚那么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那么形,形那么神,神那么能化矣;诚心行义那么理,理那么明,明那么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致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那么不独,不独那么不形,不形那么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假设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

20、矣,不诚那么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那么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那么疏;君上为尊矣,不诚那么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那么得之,舍之那么失之;操而得之那么轻,轻那么独行,独行而不舍,那么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那么化矣15。?荀子?中的话似乎总是如此之长;然而,依本文之所见,在这段话中,最为关键的,却仍然是其中之所谓“不诚那么不独,不独那么不形一语。而杨倞那么亦曾在此语之后,这样明确解释道:“不能慎其独,故其德亦不能形见于外;而俞樾那么更明确认为:上文云:“致诚那么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所谓独者,即无他事之谓。唯仁、唯义,故无他事,无

21、他事是谓独,故曰:“不诚那么不独,不独那么不形。言不能老实,那么不能专一于内,不能专一那么不能形见于外。杨氏未达独字之旨,故所解均未得也16。这一重要训诂,对于我们完好而准确地理解“慎其独的真正意涵,应当说至为关键。很显然,“慎其独当是一个极具概括性的范畴:“独的前提是“诚,在未“独之前,要“致其诚,即“诚那么独,“不诚那么不独,“致诚那么无他事矣;而在已“独之后,就要“慎其独,即“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而“慎独所能到达的效果,那么是特立独行,不依傍于他物,即所谓“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慎独的本质,在于所谓“顺命;而“慎独所要到达的境界,那么是所谓“天德。其中,“诚又是处理好林林总

22、总、形形色色复杂关系并藉以获得人格尊严的基石。“慎固然必要,而“独那么又不断要求落实到详细行为,所谓“操之那么得之,舍之那么失之;操而得之那么轻,轻那么独行,独行而不舍,那么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那么化矣。“慎就是“顺,是认真的态度和方法;而“诚那么既是“慎的根本出发点,同时又是“慎的最终落脚点这正所谓“不诚那么不独。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慎其独也就是要“慎其诚;与此同时,所谓“诚,又并不是无根的、空泛的、没有边界或者没有着落的,其最终又总是要详细地落实到“不独那么不形的“独字之上的;也就是说,所谓“慎其独,其实就是要在“致其诚这一最为根本的前提之下,去“顺应那个“独、“慎重那个“独

23、、“守妆那个“独以及“操心那个“独也就是要叩两执中,执两用中。由此可见,所谓“慎其独者,已然不是再要求额外地增加其他任何什么别的、新的负担;恰恰相反,它乃是不讲条件、不假外求,率由本真、轻装前进,其目的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应当说是极强的而这一切,正有如孔子之所谓:“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那么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同时,这一切,亦正有如顾炎武本人之所理解的那样:“颜子体此,故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此慎独之学也。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夫亦择之于斯而已,是以不迁怒、不贰过苟其知之,那么扩而充之矣17。而且,非仅如此,“苟其知之,依本文之所见,当不仅可以“扩而充之,而且似亦可以推而广之矣

24、;而所谓“能为一,在本文看来,假设能如此,那么其亦可以同样因此而“能为多矣!这正所谓百通即一通、一通而百通,亦所谓百得即一得、一得而百得,而人世间之真正所谓“道理者,那么岂非亦在乎此间哉?而且,“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18?而这一切,实际上,亦正有如王念孙之所言,“?礼器?、?中庸?、?大学?、?荀子?之慎独,其义一而已矣19。信哉斯言!既如此,那么毋遑他论矣;换句话说,所谓“先秦儒学,究其实,不过乃“慎独二字而已。此外,难道还有其他可以言说的吗?简、帛?五行篇?:“慎独在于始终非仅如此,即使在简、帛?五行篇?中,所谓“慎其独一词,除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义而外,其实亦似乎并无他义只不过因在特定

25、的不同语境之下而使其“两端的详细指向不尽一样而已。这正有如?礼记?之于多少、?大学?之于诚欺、?中庸?之于显隐以及?荀子?之于仁义罢了。譬如,简本?五行篇?中便有云:“淑人君子,其仪一兮。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有与终也。由此看来,所谓“慎其独又在于“始与“终。又如帛本?五行篇?中那么亦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宜一兮。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由此可见,所谓“慎其独胥在于“能为一。帛本?五行说?对此曾这样解释道:“淑人君子,其宜一兮,言淑人者也。

26、宜者,义也。言其所行之义之一心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君子慎其独。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夫为一心也,然后德之。一也,乃德也。德犹天者,天乃德已“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绖修领而衰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在此,我们注意到,简、帛?五行篇?中,都曾征引或者部分征引了?诗经?中“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20这一诗句。对此,陆玑尝有言曰:“鸤鸠有均一之德,饲其子旦从上而下、暮从上而下,平均如一。21意思是

27、说,“鸤鸠即杜鹃或者布谷这种鸟具有“均一之德。同时?说苑?中亦曾征引过这一诗句并用以说明“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22的道理。然而,此何意?对此,晏婴曾作如是说:“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23由此可见,这句话以及上一段诗句的意思不过是说,淑人君子宜当尊重个性、心无旁骛,有始有终、始终如一,以一心而事一君、三君乃至于百君,而不是听凭着自己的个性随着所事君主的更易而变化。这大概也就叫做“顺或者叫做“慎以及叫做“均一、“能为一或者“慎其独吧?所谓“独者,一也;反之,假设以三心而事一君或者说以百心而事一君,大概便不是什么“顺而宜相应地呼之曰:“不顺或者说“逆。

28、?易系辞上?云:“天之所助者,顺也;孟子亦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24。由此可见,所谓“不顺或者说“逆,在古人那里,无疑乃是最要不得的。于是乎,我们注意到,简、帛二文,在征引过这一诗句后,紧接着便都作如是说:“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其中,又当属?五行说?对此解释得最为详细:问:什么是“能为一?曰:“能以多为一;什么是“能以多为一?曰:假设能以“仁、“义、“礼、“智、“圣此五者,那么其即“能为一;什么是“慎其独?曰:假设舍此“五者同时而又顺用其心,那么其就是“独,“独然后就是“一。换言之,所谓“慎其独,实际上,就是所谓“能为一;或者说,“一就是“独,而“独就是“一,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29、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人的立场和态度是非常坚决的,其原那么性是极强的,而且其间似乎已没有半点儿商量的余地。那么,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得到这个“能为一中的这个珍贵的“一呢?曰:合此“五者为“一心,然后便能得到了。而且这个“一,就是“德,并且所谓“德与“天,从根本上说,又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德就是“天,而“天就是“德;假设合而言之,那么即为“天德。与此同时,我们知道,所谓“德,其实也是“道,而“道也就是“德;假设合而言之,那么即为“道德。而且这个所谓的“天德,其实就是“道德,就是先秦儒家之既能以“多为“一同时而又能以“一为“多的“中庸之道或者“中庸之德它有始有终,始终如一,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对

30、简、帛二文中之所谓“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一句,?五行说?中亦同样给予了这样一段十清楚确的解释:“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绖修领而衰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而其意思那么不过是说,“独在于中而不在于外;不在于“衰绖而在于“言至和“至哀。至于所谓“独也者,舍体也一句话,如前所述,其意思亦不过是说,“独就是“中;也就是说,假设不舍外表和内心这个“二体,那么其便无以见其“独;与此同时,也便无以突出和彰显其所谓“中矣!至于上述简文中的最后一句“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有与终也其意思那么亦不

31、过在说,君子之为善也,当在于有始有终;而君子之为德也,亦在于有始有终这是因为,“德就是“善、“善就是“德;其中,“德是最低的“善,而“善又是最大的“德,是“至善、“至道或者“至德。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于是乎,我们便知道,这个“至善、“至道或者“至德,大概也就是所谓“中庸吧?否那么,它又为何有如“中庸一样,如此地难能可贵,如此地被儒家推崇备至,登峰造极,无以复加,而且又如此地让人有始无终,难以持续?总之,其实正是因为“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的缘故吧,“故君子慎其独也;同时,大概也正是因为“君子慎其独也,于是“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有与终也,“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一认识应当说是极为辩证的,而且也应当说是根本符合一般思想开展的内在逻辑的。难怪乎,曾子在?论语?中要作是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25。那么,何谓“民德??荀子儒效?中有云:“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由此可见,所谓“民德,就在于“从俗、“货财和“养生,而且尤其是其中的“养生有别于“善和“宝,乃是所谓“至道。难怪乎?庄子?中要专门设有?养生主?一篇。在曾子看来,如欲使“从俗、“货财和“养生这一“民德“归厚的话,就要“慎终追远;换句话说,只有“慎终追远只有做到“慎独,才能最终使“民德归厚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