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26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26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26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26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26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语文新郑二中刘阳阳汇报课17班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岁以一篇刑赏忠厚论高中进士,可谓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然而他步入仕途后,历经坎坷:因反对宰相王安石变法,自求外放;因为“乌台诗案”,被捕下狱,濒临砍头,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史;后虽又入朝,却因“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再度自求外调;后一度被贬到惠州、儋州(今海南岛),真乃是“崎岖世味尝尽遍”,饱受宦海浮沉之苦。尽管政治失意,他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生命“放逐”中的“坚守”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苏轼词的豪放词风。2、通过赏意

2、境、品语言、析人物,体会词人旷达的情感。3、深入理解苏轼圆融通达的思想和“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从而净化自己的情怀。(任务一)整体感知诗词内容1、你从标题读出了什么?“念奴娇”,词牌名。其调 )。“念奴娇”之名盖本于。 唐天宝年间妓女念奴 “善歌唱声出於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见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此。2、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概括主要内容。高亢“赤壁怀古” 怀古诗词的一般思路:临古地思古人抒己情。任务二:诵读诗词,读出情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任务三:“临古地”,赏景、炼字、析手法1、哪些句子是集中描写赤壁景色的?2、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苏轼眼前的赤壁之景?3、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打动了你?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绘了一幅宏伟壮阔、气势磅礴的赤壁江山图。乱:岩石散乱险怪穿:山崖陡峭高耸惊:江水猛烈强劲拍:惊涛汹涌澎湃卷:波涛惊心动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1、苏轼笔下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题为“赤壁怀古”,赤壁之战中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任务四:“思古人”,

4、析人物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年轻有为英俊潇洒羽扇纶巾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不迫指挥若定有无侧面衬托?人物周瑜苏轼年龄境遇外貌职位成就人物周瑜苏轼年龄33岁45岁境遇外貌职位成就人物周瑜苏轼年龄33岁45岁境遇美人相伴被贬黄州外貌职位成就人物周瑜苏轼年龄33岁45岁境遇美人相伴被贬黄州外貌“雄姿英发”“早生华发”职位成就人物周瑜苏轼年龄33岁45岁境遇美人相伴被贬黄州外貌“雄姿英发”“早生华发”职位东吴大都督黄州团练副使成就人物周瑜苏轼年龄33岁45岁境遇美人相伴被贬黄州外貌“雄姿英发”“早生华发”职位东吴大都督黄州团练副使成就功成名就功业未就人物周瑜苏轼年龄33岁45岁境遇美

5、人相伴被贬黄州外貌“雄姿英发”“早生华发”职位东吴大都督黄州团练副使成就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通过对比,作者抒发自己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和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感慨。小组讨论: 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唯一的败笔,因为它流露出苏轼消极的情绪,你是如何理解的?任务五:“抒己情”,品境界组员研讨,小组代表记录,整理,回答。 苏轼为什么会感叹“人生如梦”呢?因为他想建功立业,但年华已逝,年近半百,这是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苦闷,也是人之常情。他是怎样排遣这种苦闷的呢?“一尊还酹江月”,向江月洒酒祭奠,向江月寻求安慰,在清风明月中找到了寄托,可以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的随遇而安的

6、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洒脱! 这两句看似消极,可见他并没有真的消极,谪居漂泊中的苏轼实现仕途理想,愤懑无从派遣,积极求索之后,转向追求自我的超越和对心灵自由的坚守;纵观全词,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豁达胸襟。 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唯一的败笔,因为它流露出苏轼消极的情绪,你是如何理解的?补充材料一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写于苏轼被贬

7、黄州后第三年)补充资料二 纵观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兼而有之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和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是他积极用世,提出一些改革主张的思想动力:苏轼十分喜爱庄子,晚年又受到佛学的影响,在他头脑中还有老庄的清净无为、超然物外和佛家的身心皆空、与世无争的思想。这些思想就这样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存在于苏轼的身上。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翟晴,山东大学2010补充材料三 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林语堂 苏东坡传序言 所索拙詩,豈敢措手,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