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绪障碍依恋模式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_第1页
青少年情绪障碍依恋模式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_第2页
青少年情绪障碍依恋模式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_第3页
青少年情绪障碍依恋模式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少年情绪障碍依恋模式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岳云玲 工商管理系情绪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时期,以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为主的一组心理疾病,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青少年早期社会化过程的人格形成与心理发育受父母亲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相关研究显示,情绪障碍的发生与不安全型依恋存在密切相关,并且情绪障碍患者家庭更多存在惩罚严厉、拒绝否定和过分保护等不良的养育方式1-3。不良的养育方式会影响到正常的亲子互动,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关系,亲子关系的失调进而会导致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产生。本研究旨在从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的依恋模式与养育方式对情绪障碍病因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究,从而

2、为情绪障碍青少年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研究组: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及病区住院的男性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组,入组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Tenth Revision, ICD-10)4中关于青少年情绪障碍的诊断标准,经由两名精神科医师确诊。患者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排除标准包括:脑器质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共入组80例,平均年龄(17.021.232)岁;平均受教育年限

3、(9.911.116)年。对照组:随机抽取合肥市某学校中学男生作为正常对照。入组标准,无精神障碍,本人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最终入组160例,平均年龄为(16.960.78)岁;平均受教育年限(9.790.717)年。1.2 方法1.2.1研究工具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5(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 ECR)采用Brennan等人编制,由北京大学李同归教授修订的亲密关系量表中文版,主要测量被试与其父母的依恋关系,包括36个条目, 7级计分方式,包括依恋焦虑、依恋回避这2个维度。焦虑维度系数为0. 77( P 0. 01), 回避维度系数为

4、0. 82( P 0. 01), 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父母教养方式量表6(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Questionnaire, EMBU)采用Perris等人编制,由岳冬梅等人引进并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共有66项,包括父亲养育方式6个因子: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分保护;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1.2.2施测方法集中发放问卷,给予统一的指导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匿名作答,独立完成后当场收回。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进行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P

5、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2 结果2.1 研究组和正常组在依恋维度上得分的比较将两组的依恋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青少年情绪障碍组的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依恋维度上的得分比较(XSD)项目研究组对照组tP依恋回避75.0815.19667.0313.2464.219*0.000依恋焦虑59.6014.171 51.8213.7474.091* 0.000注:* P0.05,* P0.01,*P0.0012.2 研究组和正常对照组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的比较 表2 研究组和正常对照组教养方式各因

6、子的得分比较(XSD)项目研究组对照组tP父情感温暖41.398.585 46.669.989-3.614*0.000父惩罚严厉 20.856.345 20.387.161 0.4960.620父过分干涉 14.756.00513.065.728 2.125*0.035父偏爱被试 10.312.613 8.963.067 3.372*0.001父拒绝否认 12.163.263 11.323.707 1.7280.085父过度保护13.103.12812.733.2620.8510.396母情感温暖47.11 8.88251.149.431 -3.182* 0.002母过分干涉 31.368.3

7、23 28.987.5352.234*0.026母拒绝否认 16.454.124 15.784.922 1.045 0.297母惩罚严厉母偏爱被试 15.614.265 10.552.343 15.475.315 9.243.227 0.210 3.572* 0.834 0.000注:* P0.05,* P0.01,*P0.001表2结果显示,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和母亲偏爱被试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2.3 青少年情绪障碍组依恋模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表3 青少年情绪

8、障碍组依恋模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r值)项 目父情感温暖父惩罚严厉父过分干涉父拒绝否认父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母过度干涉保护母拒绝否认依恋回避-0.328*0.254*0.323*0.286*0.361*-0.348*0.276*0.314*依恋焦虑-0.0100.1850.0510.0140.157-0.0760.1090.017注:* P0.05,* P0.01表3结果显示,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依恋回避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父惩罚严厉、父过分干涉、父拒绝否认、父过度保护、母过度干涉保护及母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然而,依恋焦虑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不显著,见表3。2.

9、4养育方式对青少年情绪障碍依恋模式的多元回归分析表4 研究组依恋回避与养育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因变量投入变量RR2R2FBetatP依恋回避父过度保护0.3610.1300.11911.6610.3403.5170.001父拒绝否认0.5420.2930.26510.5150.2142.1850.032母情感温暖0.4990.2490.22912.759-0.314-3.2280.002将养育方式的所有因子作为自变量对依恋回避进行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3个,即父过度保护、父拒绝否认和母情感温暖,又将养育方式的所有因子作为自变量对依恋焦虑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并没有变量能够进入回归方程,见

10、表4。3 讨论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维度上,青少年情绪障碍组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国内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的依恋模式临床研究是相一致的7。说明患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在与父母亲的依恋关系中不愿与人保持亲密的情感联系,更多的是担心被抛弃和被拒绝,属于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国外研究证明,不安全依恋的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低,经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对自己存有更多的负性认知,表现出退缩、回避行为,更易于出现抑郁、焦虑症状8。良好的亲子依恋质量不仅为青少年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还可以使青少年遇到应激环境时能够运用父母作为社会支持系统表现出自主探索的能力,而不安全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发展人际关系,容易引发抑郁9-10。本研

11、究发现,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父母亲情感温暖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和母亲偏爱被试得分却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该结果提示在青少年情绪障碍组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亲经常采用低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这与国内研究结果基本相符11-12。Eichelsheim13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养育方式有关。不良的养育方式可能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承受过多的精神压力,更容易患精神疾病。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注重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家庭教养方式的改善,增加亲密度,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减少家长式的干涉控制,有助于青少年利用父母支持系统缓解压力,减少情绪问题的发生。对青少

12、年情绪障碍患者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维度与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依恋回避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父惩罚严厉、父过分干涉、父拒绝否认、父过度保护、母过度干涉保护及母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不显著。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否认能够正向预测依恋回避,母亲情感温暖能负向预测依恋回避。可能是父亲在孩子心目中往往是权利和力量的象征,在帮助孩子建立各种规则和规范的同时进行了过多的控制和否认,孩子的正当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无法形成一种正性的自我概念,导致其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久之形成回避型依恋风格。依恋理论更多

13、地是强调与母亲形成并保持亲密的关系,所以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可能更需要母亲直接的情感温暖支持,孩子通过与母亲直接的情感互动,感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情感需求得到满足,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14。本研究提示亲子依恋关系与父母养育方式有助于青少年情绪的健康发展。父母亲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比如父母能够从情感上理解孩子、行为上接纳孩子,给予孩子温暖、支持,有助于降低孩子的不安全依恋水平,从而减少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发生。4 参考文献1王美芳, 刘莉, 王玉廷. 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6):802-805.2 Brumariu LE, Kerns

14、 KA. Mother-Child attachment pattern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anxiety symptoms: is there specificity of relations?J. Child Psychiatry Hum Dev, 2010,41(6):663-674.3梅其霞, 王敏建, 杨世华 等. 例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1, 17(6): 16-18.4范肖东, 汪向东, 于欣, 等. ICD-10精神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M. 10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97-104.5李同归,

15、加藤和生. 成人依恋的测量: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中文版J. 心理学报, 2006, 38(3): 399-406.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9: 318-320.7岳云玲, 周晓琴, 史丹, 等.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恋模式与父母依恋模式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 2012,21 (2): 139-141.8Goodman G, Stroh M, Valdez A. Do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predic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16、 psychiatrically hospitalized prepubertal children? Bull Menninger Clin, 2012, 76(3): 260-289. 9Bannink R,Broeren S,van de Looij-Jansen PM,Raat H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dolescen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quality,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 PLosOne,2013, 8(11):1-710Lee A, Hankin BL. I

17、nsecure attachment,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and low self-esteem predicting prospectiv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during adolescenceJ. J 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 2009, 38(2): 219-231.11余瑞高, 许俊亭. 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J. 医学综述,2009,15(7): 1103-1105. 12吴丹丹, 陈一心, 赵兆, 等. 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特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1(12): 1298-1300.13Eichelsheim VI, Buist KL, Dekovic M, et al. Associations among th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aggression and delinquency i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 replication across two Dut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