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_第1页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_第2页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_第3页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_第4页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到清朝为止共经历了 1300多年,对于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后人评价历来都是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孙中山先生说:“科举考试)虽然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明。”他这番话正是因为科举考试有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这一 现代性的特点而言的。孙中山先生肯定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但同样也有人形容科举是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间炼 狱”。对于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我觉得是利弊共存,利大于弊。从制度最初创立 的初衷来看,科

2、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 科举制度是以考试为选拔人才 的方式,因此颇有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感觉,且为了防止考官偏见以及受托、作 弊等,各朝又有复试、誉录、糊名、磨堪等规定,以确保选官不受干扰。这样的 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出了任人唯才、 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 均等机会,而且确实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 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科举选官制度与封建社会其他选官制度相比, 要进步得多,合理得多。科举作为社会上入仕为官的唯一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科举制度使得中国

3、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作为考试内容, 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 一个 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 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 绝的传承下去。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 可以说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 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换句话说,若用其他办法选官用人,其弊端会 更为严重的。诸弊相权取其轻,科举制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 史的必然选择。科举制度的实行在古代是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一个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 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由于科举制度能够一举改

4、善参加考试者的政治地位,进而改变阶级属性,因 此,整个社会都盛行着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读书的内容就是科举考试的内容, 也就是对权威政治理论的熟悉。其 他的、尤其是涉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 即使研究者取得多大的成就,也不可能 成为该研究者阶级地位跃升的凭借。因此,在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对不涉 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其他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被社会普遍观点认为 是不务正业的 奇技淫巧”而倍受轻视,因此,这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文化 中的边缘地位,这无疑大大抑制了中国古代社会在科学、 尤其是自然科学上的进 步。但这种局面的形成决不是科举制度本身的错

5、误,因为从科举制度本身的目的和手段来看基本上是合理的,造成这种局面的本质原因是科举制度存在的封建社 会中,不同阶级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是不平等的, 而使科举制度成为改变社会成 员命运的唯一方式,而由于改变命运方式的唯一性,使社会精英的精力投入方向 和行为方式趋同化,并造成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可避免的单一化。总之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 制度本身来说 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先才,也是能够选出 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 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的真正原因。许

6、多论者把科场上的 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 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实际上,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 作弊是 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 妇女被排 除在选拔范围之外,也不能归罪于科举,没有科举制,古代妇女也一样无权参政, 这是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相互交织 有利有弊,应当历史地、具体地分析,不可简单地一概而 论。 一、科举制度与国家治理(一)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迅速发展,封建地主经济进 一步

7、繁荣,封建社会开始进入鼎盛阶段,封建制度也日臻完 善。随着自身经济力量的壮大 ,中小地主开始要求政治上的 权利。统治者对官僚机构进行了调整 ,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使 官僚机构更加完备,分工也更加细密,从而需要补充大量官 吏。为迎合中小地主和统治者双方的需要,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庞大国家过程中的一种 理性选择 2,对于国家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1.科举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 “文官制度”的基础 科 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 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公平。不管科举制实际上是 否能够真

8、正做到“至公”,但至少其制度设计是体现“至公” 精神的。因为科举考试选官制比世卿世禄制及其他选官取士 制度(如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更先进,更公平,也更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所以自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皆将其作为选拔人才的首要途径。它给广大中小地 主和平民百姓通过读书入仕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提供了一个 公平竞争的机会、条件和平台。过去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而今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以说,科 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 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正因为 如此,自五代以后

9、,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或迟或早都采 用了科举制。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 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和人才选拔制度。2,科举制度带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统治者要想更好地治理国家,就需要有一种整合社会的主导思想。秦始皇采用的 是法家思想,但 由此带来的严刑峻法、横征暴敛使人民不堪 忍受,致秦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代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至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便成为封建专制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有效地发挥着维护封建统治、实现社会整合的作用。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由:“科举制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

10、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之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维持,一是凭借国家暴力机器,二是依靠制度的力 量,三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整合,而这些也都离不开儒家思想滋养生来的官员和知识分子。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国家制度,考试以儒家经典为唯一标准,所谓“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就使得儒学这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科举制度的 推行得以制度化。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 合,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科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二)科举制度对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 历史地看,科举制度一方面奠定 了古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带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 定;另

11、一方面也因其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和自身的缺陷,给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弊端。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腐 朽,以儒学为基础的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日益成为 一种障碍。1,科举制度是强化封建专制独裁的工具科举制的价值取向首先是维护和强化封建专制制度,它体现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其目的是通过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 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和选拔甘心俯首帖耳地服务于封建 王权和政治统治的奴才,即所谓“牢笼英才,驱策志士” 由于科举制在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统治者便不断扩大科举范围,相应地造成日益严重的冗官问题。在宋 代,每次科考均以几倍、十几倍 于唐代的规模大量取土 3 凡被录取者都要授官,

12、结果是封建官僚机构日趋庞大 ,人浮 于事,效率低下。随着科举制的成熟与发展 ,读书做官的思想 日益凝固化,相伴而生的官本位现象也日趋严重。中国古代社会从先进变落后、从文明变愚昧 ,与此关系甚大。到了封 建社会后期,科举制最终被封建保守派用来抵制思想进步, 反对社会变革,成为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2.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并不是无可置疑的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发展,虽然形成了回避(包括籍贯回避、亲属回避)和保密(包括锁院、糊名、 誉录等)制度以防止作弊,保证公平,但这也只是限制了那些 没有门路的下层百姓。南宋学者洪迈谈到科举之弊时说:请人代答试卷虽被明文禁止,但“禁之愈急,则代之者获赂谢愈 多,其不幸而败者百

13、无 一二” 4 o考生夹带、传递、换 卷、割卷、顶名、冒箱、贿买、钻营等等,无所不用其极,科场舞弊的现象与科举制度共始终。在很多有关科举的博物馆 里就陈列有古代科举考试中用于作弊的各种形式的夹带品,上书蝇头小楷,密密麻麻,令人叹为观止。当权者采取各种防 止舞弊的措施,追求细节上、形式上的公平,但这并不意味着 真正的公平。事实上,当权者利用手中权力,提拔亲信子弟, 培植自己的党羽,致使政治腐败的现象极为普遍。科举在制 度设计上也有不少弊端。在唐代 ,士人可以在考前请托社会 名流将自己推荐给主考官,即所谓“行卷”。常科登第后,还 要参加吏部的“释褐试”,合格后方能脱去平民服装换上官 员衣冠。其言、

14、身、书、判四个环节 ,除“身”是天生的,其 他都取决于主考官的意志。因此 ,士人钻营、请托、逢迎拍 马、趋炎附势、上书献赋、攀附权贵之风极为盛行。所有这 些,都使得科考作弊的各种防范措施常常成为掩人耳目的虚文。此外,科举制度还有对考生身份的限制 ,如从事娼、优、 隶、卒等“贱业”者,其子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女性也 是被排除在科举考试之外的。科举制的所谓公平性由此可见 一斑。 二、科举制度与学术发展 科举制度在中国的文化 和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文明与文化 学术的发展和繁荣都与科举制密切相关。比如,中国文化在宋代的南移,科举制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徐晓望先 生的研究,科

15、举制极大地推进了东南地区的文化普及,促进了该地区理学的发展、曲版业的兴盛、文史艺术的繁荣,使长期处于中华文明边缘的“南蛮”之地呈现由“巷南巷北读 书声”及“家有诗书,户藏法律”的景象,由此形成了东南地 区一直延 续到明清时代的文化优势5 o科举在古代中 国的 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明末清初在中国居住过22年的葡萄牙人曾昭德(AlvarozSemedo)所言: 中国人热衷科举考试,是因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取得秀 才、举人、进士这三种学位,”这些科举考试构成了国家最 重要的事务,因为它事关权位、声望、荣誉及财富。它们是 人们全力关注、魂系梦萦的事物”。科举考试凭成绩取士,注重才能,

16、这就在全社会特别是社会中下层形成了一种 惜时勉学、自觉求学的风气。无论是仕宦望族、商贾阶层 , 还是一般平民百姓,都极为重视科举教育。科举制还显然促进了明清时代农、工、商家庭生身的“土人”群体的涌现使得当时社会知识阶层人数大增 ,从而对古代中国学术文化 与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无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兴盛还是衰落,都无法排除科举制的影响。随着封建统 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愈加明显。由于考试内容局限 于儒家经义,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科举制日益流于形式, 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 ,而且束缚了学术思想的发 展。1.科举制度下“八股取土”的弊端 ,抑制了中国学术文 化的创新 科举制度

17、发展到明清时代,实行八股取土,考试形 式越来越程式化、格式化,最终形成“八股文”。八股文是 一种非常刻板僵化的文体,限定论题、格 式等,被鲁迅先生 讽刺为“原是蠢笨的产物” 6 o它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 思想,泯灭了人们的个性,销蚀了人们的创造力。考生不能自 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只能熟读四书 五经以应付科举考试。八股取土使得天下千万学子都把精力 放在学做八股文上,学问由此而衰败,学风也由此而变坏,社 会的学术思维创新的环境也因此走到了黑暗的极致。这使得 人们即便有了新的思想和创见 ,也无力或无法彰显于世。科 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将许多知识分子的精力与研究都束 缚在一个狭小的

18、范围内。这种反对独创,只尊孔孟朱程理学的做法,极大地抑制了读书人的创新精神,甚至到今天还有 影响。八股取土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科举制度下考试内容狭窄单一的弊端,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进步 3 1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 科举考试的内容狭 窄单一,不外四书五经,而 且只能为“圣贤”作注,不能越雷 池一步。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儒学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圣典,其他均被视为异端而排除在科举之外。儒学与 科举制结合,显然也大大抑制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古代 中国历来重治术轻技术,人文学科高度发达,自然科学地位 低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侧重宏观而

19、相对忽视微观,擅长思辨而相对拙于实证,这种现象实际上与科举制互为表里。唐 代科举系统中曾设有进士、秀才、明经、明法、明算、武举 及吏道等科,虽然对考试内容限制并不太严 ,但明算科是录 取人数最少、地位最低的科目。到了宋代,考试科目的设置变成了 “精贡举、罢诸科”,独存进士科,即“诗赋取土”和“经义取土” 7,法、道等体系的思想受到排斥。明清 时期考试范围则进一步缩小,仅限于四书五经。清末受西洋 坚船利炮的震撼,曾开设算学科,然而所取人数极少。当时多 数人在思想观念上根本就不重视自然科学。明代名医李时珍 在三次乡试不第后弃举从医,呕心沥血写成本草纲目进献皇帝,却被束之高阁。这种状况除了与中国人传

20、统思维方式有关之外,显然还与科举制度的长期影响密切相关。科举考试在内容上基本把自然科学排除在外,这使得资本主义“分权时代”到 来、相应的“分科之学”(西方科学的基本特征)开始主导世界科学发展潮流的时候 ,富有创新精神的 中华民族却无法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因此,明清以后中国科技大大落后于西方,科举制或许是难辞其咎的。3.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弊端,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 向“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认为受教育、读书 的目的只是为了 “做官”,科场功名往往成为读书人的原动 力和毕生追求。“白发童生”、“寿星举人”这样的现象不 仅仅体现个体的不幸,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学而优则仕” 的

21、政治制度和价值取向也极大地缩小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 维空间。特别是到了明代实行的八股文考试,更是把科举制度的弊端推向了极致。同时,因为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是应 付科举考试然后做官,所以与之无关的知识都被视为“形下 之器”,是君子不屑的“奇技淫巧”。例如经商,许多读书人只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经济上的贫困地位才“弃儒经商”、“弃文经商”的,一旦他们的经济地位有所改变 ,他们就往往会由 商 返儒8 o自然科学和其他学术文化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知识分子只重科举的价值取向无疑是 一个重要原因。明朝末年的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就很有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 取毫不相关”。显然

22、,这是科举时代注重实际的知识分子所发生的充满郁闷的感叹。三、科举制度与人才培养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取土选官制度,属于文官考试制度, 同时还兼有教育考试性质,所以它最直接地作用于教育与人 才培养,其进步影响是无法抹杀的。据记载,唐代共开进土科263科,取进士近7000人,有姓名可考的状元 148人,10人位 至宰相,其他的也多为能人志士。如初唐“四杰”中的杨炯、王勃,其后的陈子昂、岑参、王昌龄、韦应物、白居易 ,中唐 的孟郊、刘禹锡、韩愈、柳宗元 ,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皮 日休等等,都是进士由身,王维、柳公权还是登科状元。北宋 和南宋共有118榜进土,取进土 30000余人、状元118人。北宋

23、71名宰相中,有64名是进士或制科由身。欧阳修、王 安石、苏轼、苏辙、曾巩、晏殊、梅尧臣、黄庭坚、范成大、 杨万里、朱熹、程颍、文天祥、范仲淹、司马光等都是进士 由身。明清时代的进士中也不乏有文韬武略的人才。9在莫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科举制度造就了古代中国的人才 ,塑 造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然而,物盈则亏,法久终弊。科举制度历经千年,正如康有为所说:“凡法虽美,经 久必弊。而不与时消息,改弦更张,则陷溺人才,不周时 用,更非立法求才之初意矣。” 10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对 科举制进行过改革,但大都是治标不治本,致使科举制弊端丛生。科举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最大弊端在于:1.导致人才知识结构有

24、缺陷科举考试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是 一根强有力的指挥棒。由于考试只限于经书的内容,只注重经义的解释,使得考生脱离实际而专注于那种空疏之学,知识面越来越窄。对此一些西方传教士看得很清楚。英国传教 士韦廉臣认为:中国土人在科举的指挥棒下,“谬于一偏之见 而不能达观,拾五经之糟粕,拘八股为文章,而于天文、地理、 算学、化学、重学置诸不论不议之列”。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嘉温批评那些所谓秀才、举人、进士、翰林:“用西方的观点看,获得以上学位所需要的知识是贫乏而有限的。在我们英国学生的眼里简直少得可怜” 11 。2.造成知识分子人格扭曲前面已经讲到在科举制下人们读书就 是为了做官,这种思想对读书人的危害

25、尤其严重,不仅使他们的知识残缺,而且使他们的人格扭曲。他们梦想着经过十 年寒窗,一旦及第就可一步登天。为了实现读书做官的梦想,他们不惜采取夹带、代考、行贿等舞弊手段,却还满嘴讲着正诚格致、修齐治平的漂亮话;或者像范进那样为求取功名, 皓首穷经,耗尽了青春年华,最终中举却成了一个疯子。3.科举制度本身具有非人性化特征科举考试从产生之日起录 取率就很低,而且科考间隔时间也很长,竞争异常激烈,在科 场上脱颖而生者为数甚少,大部分人终身没有由头之日。因 此,科举制的非人性化特征首先在于严重地埋没人才。对此顾炎武在其日知录?拟题中给予了猛烈抨击:“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 余人也!”同时,儒家经典常常晦涩难懂,它远离人们的现实 生活,更不会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 ,所以在科举制 度下,整个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成为对读书人身心两方面的 折磨。此外,科场考试环境也是非人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