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矿床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_第1页
全球金矿床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_第2页
全球金矿床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_第3页
全球金矿床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_第4页
全球金矿床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球金矿床基本特征及成矿条件1.1金矿床基本特征1.1.1金矿床的层控性在世界范围内,金矿床的形成往往与各种含金高的岩层有着密切的 联系,一些重要的金矿床都受一定的地层控制。在世界上已知的重要含金 地层有北美大陆上的基瓦汀超群,耶洛奈夫群,提敏斯群,霍母斯塔克 群。澳洲西部伊岗地块上的卡尔古利层、南非洲大陆上塞巴奎群、布拉 瓦约群和斯威士兰超群、维特瓦特斯兰德群。印度地盾上的达瓦尔群。 我国的含金地层有太古代的鞍山群、太华群、迁西群;元古代的辽河群、 碧口群、歪头山组、陈蔡群,泥盆系的古道岭组。二叠系的大厂层等。在含金地层中,金矿床的分布,总与特定的岩石建造(含金建造) 有关,主要是超基性一一

2、中基性火山沉积岩建造,含铁硅质岩建造; 含碳泥质页岩建造;含碳陆源碎屑岩建造等。尽管金矿所赋存的岩石类 型比较多,对各类岩石无明显的专属性,但是前寒武系的绿岩是最重要 的赋金地层。似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绿岩带中总是有金矿床存在。近年来对太古代绿岩和其它含金地层中金矿床的成因研究所取得的 成果表明,呈残留体保存于地壳局部地段的太古代绿岩和其他地层中金 的原始含量(丰度)较高,与金矿化相伴生的其他矿化元素和矿化剂含 量也较高,是形成金矿床的矿源层。这些矿源层中的金在尔后的变质作 用、同期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可以发生重新分配,在有利部 位形成矿体。含金地层与矿体(或矿化岩石)经风化破碎后,又

3、为形成 含金砾岩或其他时代的砂矿提供碎屑物质原料。著名的南非兰德变质砾 岩金矿床,就是古盆地(兰德盆地)北缘的太古代绿岩,提供了成矿的 碎屑物质。金对不同变质相带的选择也表现得十分典型,金首先选择变质程 度低的(片岩相)相带中富集的事实,在许多地区能清楚地见到。绿岩 中有一个最佳热力带,金和伴生的硫化物矿化趋向于选择性富集,这种 金矿的形成可能发生不大的再分配,有助于金聚集积的热力条件可能接 近于区域变质中的中等或稍高级的绿片相(大约450550C ,更准确些 是300400C的温度范围B在超变质作用下由于压力差的驱动,金主要 表现从深变质相排出,向绿片相集中。在我国一些金矿区,变质程度最 深

4、的岩石(变粗相)中,金的含量比变质程度浅的岩石(角闪石相)低。 或者在某种热中心的(花岗化)影响下,靠热中心很近的地层中一般没 有工业矿体。而只有在离开热中心适当的位置,才发育有较富的工业矿 体(如津巴布韦)。由此可以说明,金矿床形成于一定含金地层的特定含金建造中。古老含金地层的局部重熔(交代重熔)形成的重熔岩浆对金矿化的 影响:重熔岩浆形成热中心,促使周围地层中的金及其它成矿元素,在 不同热梯度的影响下,发生活化转移。相对热场外围岩石而封闭(孤立) 的系统中,这些组分在熵增原理支配下,向热中心方向聚集。每次岩浆 重熔活动,都发生一次这样的聚集作用。而且以复式岩浆活动系列中最 晚期活动的小型岩

5、浆侵入体(岩株)所含矿物质最为丰富。金矿床的形成明显受太古代基底的花岗岩底辟作用的影响。部分金 矿床直接产于花岗体内,同时部分花岗斑岩中也形成浸染状的金矿化。 这些说明金矿化明显地比花岗岩的侵入活动时代晚。有人把这种具有层控性金矿床的形成简单地归属于花岗岩的加工作 用”,这种“加工”包括着极复杂的成矿机理。花岗岩浆不仅继承源岩的成 分,而且从深部带入了一些矿化元素。同时它更为重要的机能是提供矿 化剂、矿物质运称的动力及沉出的介质条件。重熔花岗岩浆的上升侵位对周围岩石所引起的局部性褶皱一断裂, 对含矿溶液的迁移(向热力学低的方向)和矿体定位,有着最直接的控 制作用。1.1.2金矿床成矿物质的多源

6、性对于金矿的物质来源问题,经过对地壳中种类金矿床特别是那些工 业意义大的金矿床的研究表明,其成矿物质(金和其它伴生有益元素) 更多的还是从地壳源汲取的物质。而完全直接从深源提供成矿物质的金 矿床很少。同时还查明了大多数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均不可能是单一的 供给源。因此可以金矿床的物质来源是多种多样。金的物质来源表1-1金的富集金的物质来源原生岩浆深熔岩浆早期岩浆U-I 有沉积岩矿体(早期生成)岩浆作用形成伴生金矿床在固体介质中变质反应形成大量工业矿床原矿体被改造,金再沉积。射气作用和热液中的反应透岩浆形成工业矿床的可能性小岩浆期后可形成工业矿体能形成工业矿床外岩浆外生作用机械沉积形成砂金矿化学沉

7、积床(大型)C刀.舍尔(Illep 1974)曾作比较全面的论述俵达1-1),他把金的来源 分为原生岩浆熔融体,深熔岩浆熔融体(包括深部重新熔融),固结的岩浆岩, 沉积岩和早期形成的矿床等五类。介这些矿源在不同的成矿过程中富集 成矿的能力差别很大。芬兰的马默(1970)曾提出“黑色页岩”可能是铅、锌、铜、金等金属 来源。B.H .斯米尔诺夫子(1981)指出太古代形成的原始地壳和元古代地槽 内和地台上产生的特殊层状沉积岩系和火山一沉积岩系,其中含有巨大 数量的分散铀、金、铜和钥。此后这些广泛分布的含矿岩系便成为形成 一系列同化和渗滤成因的矿床的重要基础。B.r.莫伊先柯等(1973)地壳中金的

8、原始来源于基性和超基性岩浆岩。罗斯鲁阿科娃和罗斯鲁阿科夫( 1975)在对苏联金矿床资料研究分 析中发现,后生金矿床中大部分金是由于变质或热液活动从围岩中得来 的。我国学者胡伦积等以地壳物质演化来说明金的来源。地球早期演化 阶段金集中于地核和地幔中,上地幔是地壳中金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 源;地幔演化、伴随地幔岩分熔的过程中,而提供了全球性幔源岩浆伴 生金矿床的矿物质成分;由地幔分熔出来的基性或中基性的大量火山物 质(绿岩带或类绿岩带)是壳源金矿床金的主要来源和共生体。1.1.3金矿床形成长期性和继承性金矿化延续时间长和成矿物质的明显继承性是当前研究金矿的矿物 质来源和区域成矿中发现的。从在的地

9、质发展时期单元来看,前寒武纪, 古生代到中新生代所伴随的每一次造山运动都有一定的金矿化,既有原 生金矿化也有砂金矿。就一个含金地区(或含金省、金矿化带)而言, 金矿化从来都不是随着一个成矿时期的结束而告终。因此我们认为任何 一个成矿区,可以一个具体的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为背景,在这种条件 下,随着地球的演化,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成矿作用中,在不同的时代形 成不同类型的金矿床。这既体现了成矿作用继承性的一面,又表现出矿 产生成不断新生的一面。霍姆斯塔克金矿床,是在十六亿年前出现的区域变质作用吊二十五 亿年前形成的含原岩(霍姆斯塔克组),经变质淋滤而成的。属于上元古 代金矿化类型,还有产在片理带中的黄铁

10、矿,方铅矿矿化的单个石英脉, 为由糠晶状石英和少量黄铁矿和闪锌矿胶结的片理化带和含黑色页岩夹 层的黄铁矿和黄铜矿的角质岩脉。1.2金矿床的形成条件1.2.1金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地表中分布的岩石,实际上都可以形成金矿床金的来源。H.f.马加克杨(1974)专著的统计材料中,世界上金总储量的70%集中在前武纪地层。C刀.舍尔(1972,1974)进一步指出,世界主要产金地 区南部非州、印度、北美、西澳大利亚等地的大型或特大型金矿床都产 于前寒武纪的基性喷发岩的变质岩系中(约占世界金矿的62% )王中刚等(1978 )对地壳发展的不同时期金属元素的演化特点也作 了系统的总结,晚太古代、元古代地壳金的

11、丰度比后后寒武纪高2.9倍, 而前太古代比后寒武纪高46.8倍。因此,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发生在后寒武纪地层中的金矿化, 被淬取金等成矿元素,所涉及物质的量或成矿时间将比前寒武纪地层大 349倍。无论是前寒武纪形成的一些变质热液金矿床和沉积变质金矿 床,还是中新生代形成的重熔、交代重熔岩浆热液矿床、火山热液型和 其它类型的热液金矿,它们都明显地表现出对古老地层的依附性。还应 该强调的是古生代以来槽台发育过程中,堆积的厚层火山沉积钙质、泥 质(含碳)砂页岩和部份碳化盐岩越来越显示其赋金的地位,所谓的非 岩浆成因的细脉浸染型、超细微金交代浸染型等特大型金矿床,几乎为 沉积岩所专属。二、岩浆活动

12、与金矿化多期的岩浆活动是形成金矿的重要条件。尽管有些学者对金矿化与 岩浆岩的关系持否定态度。但是世界的金矿床70%以上与酸性岩体有关, 80%以上的浅成矿床分布于火山构造带(以安山一安英岩系列岩石为主) 内。与基性一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一些伴生金矿床的存在和与同熔、 交代重熔岩浆有关的热液金矿床的存在等许多事实都说明岩浆活动是形 成金矿床不可缺少的条件。基性岩脉对形成金矿的作用有两点是明显的,其一,可作为成矿溶 液的通道。具有这样的基性岩脉,形成时间略早于矿脉,在分布空间上 与矿脉产于同一空间,且脉壁常发育挤压破碎带;其二,可能成为提供 金矿物质来源的补充通道。在金矿区可以看到岩脉与金矿脉存在

13、三种关 系:含金石英脉切断岩脉(或相反)的穿插关系;岩脉沿走向外延变为 石英脉,的过渡关系;岩脉与石英脉毗邻的并列关系。酸性一一中酸性岩浆活动与金矿化关系:舍尔划分从超基性到酸性岩浆中,属于中酸性岩浆的建造的辉长一 闪长一斜长花岗岩、花岗一斜长花岗岩、安山一安英一流纹岩、深熔的 花岗岩类、花岗岩基等共五类。但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花岗岩、花岗闪 长岩、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等。在成因上则主要是硅铝层重熔 花岗岩,少部份为基岩浆分异形成的同熔型花岗岩。但是与含金的关的 重熔或交代重熔花岗岩类,形成的地质背景属古老地层,为由中一基性 火山岩和古老地壳剥蚀碎屑组成的原岩及其变质岩系。这样的重熔花岗 岩

14、分布区,显然是那些在很长的地质历史间隔内长期活动的地带,重熔 花岗岩作为最终的断裂重熔产物。值得说明的是断裂不仅是岩浆上升的 通道之一,而且是地壳重熔的诱因。断裂导致了重熔(涂光炽1983 *基 于这样的背景,这种重熔花岗岩产出的深度一般都比较大,在岩体的外 接触带伴随有强烈的构造断裂和基性岩墙侵入活动。为深部含矿热液的 转移和矿源补给创造了有利条件。分异形成的花岗岩由于没有得到壳源物质的大量参与,含矿质较少, 一般只在岩体顶部形成一些中小型矿床。花岗岩的侵入活动对金矿成矿作用是十分复杂而至今未得到解决的 问题。大致应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是对矿质的加工作用:岩浆的形成和侵入,改变了地壳

15、局部地区的热梯度,形成以岩浆为中心的热场。岩浆体向外形成由高到低 的地热梯度层次。在热源梯度的影响下,使周围地层中原来以各种形式 存在的矿化元素(包括金)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活化和转移。但是关于被 活化了的元素是怎样转迁(或迁移方向)的问题,许多学者都注意到, 在裂隙中向低压区转移的机理。然而确忽视了一个重要机制。栾箜(1984)在研究小秦岭金矿成矿机制时,认为由于岩浆的侵入,在局部 可以出现一个矿化组分向侵入中心聚集的趋势,即按熵值增大原理,从 低熵值向高熵值运移。这种作用从热源形成的初期秒出现了,一直到热 源的最大值。运用热力学原理来探讨成矿机制是十分有效的途径。花岗岩对金矿形成的第二个贡献是

16、提供热液。在岩浆冷凝过程中, 其中的水份和其它的挥发份,逐渐聚集形成热液,也可以由于压力降低, 发生分馏作用,岩浆沸腾而产生热液。热液中硫的含量对金的存在形式 有直接影响。当硫含量很低或不含硫时,金可能是呈Au-Cl型络合物如 AuCl4-形式,或以溶胶的形式进行迁移,形成含金石英脉;若成矿热液 中含有适量的硫和其他的矿化离子,金则有多种存在形式。如AuCl4-、 AuS33-、AuS2-、AuS23-等。形成金一硫化物一石英脉。花岗岩本身的冷缩裂隙,以及在外接触带岩层伴随侵入活动形成的 褶皱断裂等地段,成为金矿成矿最有利的空间。三、金矿床形成的构造条件1.2.2金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多期次的构

17、造活动也是形成金矿的必要条件。关于构造条件对形成 金矿床的意义,H.B.彼得洛夫斯卡亚和ro.r.萨弗诺夫(1976)在探讨内 生金矿床矿质来源时作了十分深刻的分析:“富含金的只不过是地壳下层 的某些部分,主要是在强烈活动带中,可能是在洋壳岩块的边界上或在 洋块边界附近”。他们强调的地带,首先是剪切性和扭性的区域性深断裂 带,而且在很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多次复活。这样的断层延伸很大,与上 地幔连通(像沂沐深断裂带)b它的作用大者控制岩浆的活动(断裂诱熔), 为各时代的岩脉提供侵入充填的空间;小则,由于他们的存在的不断活 动而引起一连串的次级断裂破碎,各种性质的断层和裂隙,导致形成有 利金矿的各类构

18、造形态:岩墙脉壁挤碎带、构造糜棱岩带、压扭性破碎 带及断裂片理化带等。它们完成了引导成矿热液长距离转运,矿液的充 填沉淀的空间和扩散交代前缘等任务。1.2.3金矿床形成的地球化学条件在众多金矿床类型中,除伴生金矿和砂金外,更多的是不同来源和 复杂成因的各种热液型金矿床。为了深入认识地壳内分布的热液型金矿 床形成的地质一构造条件和成矿机制,人们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途径 进行探索,并且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尤其在金矿 形成的地球化学条件的研究所获得的特别令人鼓舞。但是本书安排这部 分内容只是介绍个梗概,根本目的在于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迸发并进。(一)矿化剂形成金矿床的矿化剂主要包括H

19、2O、CO2、卤素(F、ClX So1、H2O水份是组成含矿热液的主要组分。按矿物包裹体成分计算, 矿液总量的7581%为水分。在高温(600300C )条件下,部分水为 汽态,形成气液混合流体。在中低温(300200C )热液矿床中,包裹 体中气体比例比较小,只占不足10%的体积。水的作用:可作为成矿金属元素的搬运介质和各种方式进行的化学 反应的介质。水是弱电解质可以电离,H2OH+OH-。因此在热液中 含有部分被电离的H+和OH-。由于水的电离性使得其成为一种极为活泼 的矿化剂(简称活化剂。当热液流经各种围岩时,可发生以下几个方面 的作用:1)水化作用或脱水作用。表现为围岩中无水矿物吸收了

20、部分水(主 要H+和OH-)变为含水矿物,或部分矿物由于某种原因释放出部分水, 即脱水作用。2)溶解作用。由于水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泼性,当它与矿物作用时, 可溶解部分或全部矿物的组分,呈离子状态转入溶液中。3)水解作用。由于溶解的矿物组分对水产生的电离作用。水解作用 的结果,在溶液中产生了过量的H+和OH-离子。这种促使水自身发生电 解的过程,称为水解作用。4)阴阳离子交换作用。系指水溶液中阳离子与矿物表面的阳离子之 间发生的交换现象。这种交换的结果不断改变溶液的成分。5)对矿物的氧化作用。水溶液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氧,当与含 变价元素矿物接触时,可引起矿物的氧化作用。2、CO2在金矿床中出现

21、大量的碳酸盐类矿物证明,成矿溶液中有 CO2存在;矿物包裹体成分测定表明,成矿溶液中含有较多的CO2(小秦 岭矿物包裹体中CO2含量达11.31%)。因此,可以利用矿物包裹体中的 CO2与H2O的比值,作为划分矿床成因类型的补充标志,或作为金矿床 的矿化强度标志。当CO2/H2O0.5时一般为变质热液矿床。当CO2/H2O v 0.5时一般为岩浆热液矿床。(小秦岭金矿的 CO2/H2O=0.172,因此为岩浆热液矿床)bH2ON CO2=8.7为无矿石英。H2O/V CO2=6 石英含金达 3.6g/tH2O/VCO2=2.5石英含金达9.2g/t ,为含矿石英。在热液中CO2的存在形式:呈C

22、O2水溶液和H2CO3、及HCO3和CO22等络合物阴离子。2、卤族元素矿化液中的卤族元素主要是F、Cl、Br,其中又以Cl最为重要。这 些元素的地壳克拉克值分别为:F : 450ppm , Cl : 280ppm , Br : 4.4ppm , I :0.6ppm,其分子百分数分别为 F :0.02% ;Cl:2% ;Br :3x10-5 ,I :4x10-6o卤素元素在矿床中广泛分布。氟以萤石和氟磷灰石(Ca5PO43F), 氯则以NaCl和其它形式,可分布于很多矿物中。金矿床矿物包裹体中一 般以氯为主。氟很少,但在晚金矿床中其含量有明显增高。矿化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与成矿元素(包括金)

23、形成ClAu型络合物待迁移,由于溶液 中的F、Cl离子浓度很高,络合物的溶解度很大,有利于成矿元素的长 距离搬运。)由于F、Cl的易挥发性,当压力温度变化时,F、Cl可逸出使络 合物分解,从而改变矿化溶液的酸碱度(PH),引起矿物质的沉出。4、S硫是鑫矿床中最常见的伴生元素,几乎在所有金矿石中都江堰 市存在各种硫化物或硫盐,证明成矿溶液中有大量的硫存在。硫随沉矿 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不同,以不同的价态形式出现。硫在内生阶段的性状与金的关系如下:岩浆阶段硫和原子状态的金一起,形成硫化相聚集在一起。高温时,由于硫以H2S形式存在,因此金主要以ClAu型络合物待 迁移。低温时,H2S分解成H+、HS和

24、S2-,与金形成Au-S、Au-HS型络合 物形式迁移。(二)矿化元素形成金矿床的矿化元素,包括工业利用的金,与金可同时综合利用的 Ag、Cu、Pb、Zn、W等。以及在地球化学性质上与这些元素相近的其它 元素:Sb、Mo、Hg、Cd 等。共 11 种。1.3金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金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通常包括成矿的温度、压力、氧逸度(fo2 X硫逸度(fs2 X二氧化碳逸度(fco2)以及氧化还原电位和酸碱 度。研究这些条件对于阐明矿床的形成作用、建立成矿模式、以及对矿 床的找矿和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成矿的物理地球化学条件, 在目前的条件下尚不能直接测定,只有借助借助其它途径间接

25、推断。因 此以下所涉及内容只泛泛简述。1、成矿温度用于测定矿床形成温度的方法均为间接方法。主要包括矿物的气液包 裹体法(爆裂法、淬火法和均一法)共生矿物对同位素分馏测温法和热 力学计算法等。大多数金矿的成矿温度一般较低,在中低温(200300C )的范围内。 最常见的矿石矿物组合是黄铁矿一毒砂一磁黄铁矿,毒砂一钨酸盐组合、 黄铁矿一多金属硫化物一硫盐组合,多金属硫化物一碲化物一辉银矿一 深红银矿组合和辉银矿一辉锑矿一雄黄一辰砂组合。脉石矿物主要是石 英(长石X碳酸盐、重晶石、萤石等。典型的围岩蚀变有:绿泥石化、 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青盘岩化、冰长石化和泥化等。所列的这些组成金矿

26、矿石的成分,大致说明了成矿温度高低的总趋势。1 )产于沉积一变质岩(页岩、砂岩、粉砂岩)中的少硫化物的 细网脉石英金矿床的成矿温度:120460C ;2)金石英硫化物矿床成矿温度:50400C ;)火山构造带中的金矿床成矿温度范围:100380C ;)产于花岗岩接触带附近的金矿床成矿温度:100470C ;2、压力与深度成矿压力的研究程度和成矿深度现在通常是采用地层剥蚀推断法、矿 物包裹体气相计算法和热力学平衡计算法。用热力学平衡计算法获取压 力数据是极好的途径。中深成矿床:4.51km,中浅成的矿床:311km, 近地表或浅成矿床:几百米1500m。3、氧逸度、硫逸度和二氧化碳逸度1.4金矿

27、床的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一、岩浆岩型金矿床的成矿特征岩浆岩型金矿床在成因上和空间分布上主要与超基性基性的岩 浆有关。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含季镍硫化物矿床(伴生金矿床。含矿 母岩是由上地幔物质经部分熔融形成的。含金的铜镍硫化物矿体,是由 深部熔离的富矿浆形成的。对于这类矿床的成矿作用于可以描述如下:基于金的亲铁、亲硫的地 球化学性质决定金与铁、铜等金属元素与硫结合形成岩浆中的硫化物相。 随着岩浆的熔离演化,富含金属硫化物的熔浆中,有用组分浓度不断增 高,在重力影响下向下沉。在高温高压及挥发份的作用下使早期晶出的 镁铁硅酸盐矿物发生重熔。释放出来的铁、镍、金等进入硫化物熔浆。 随着硫化物熔浆的大量聚集,

28、在挥发份特别是硫的配合下,岩浆多次发 生熔离作用,结果形成富矿浆。在相应构造岩浆活动中形成了贫富 不同的矿体。金矿化主要发生在主金属硫化期,并伴随发生各种热液蚀 变现象。二、热液型金矿的成矿作用热液型金矿在内生金矿床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类型之 复杂、矿体形态之多样化,均是其它类型矿床无法比拟的。含金热液的 形成及其活动是形成种类热液金矿床的必要条件。对热液矿床的研究已 取得的成果表明,含矿热液是多元多成因的。就金矿而言,可将含热液 的来源归纳为岩浆热液、变持热液、和地下热卤水热液等三个方面。1、岩浆热液及矿质的淬取作用凡由酸中酸性岩浆活动(主要指岩浆自身的分异作用)形成的热 液均称

29、为岩浆热液。包括重熔型岩浆和交代重熔型岩浆或花岗岩化形成 的岩浆分泌出的热液,以及火山一次火山形成的同源热液。具有重要意义的金矿床,主要与中一酸性岩浆(或硅铝质岩浆)岩中 的一些深成岩闪热液、重熔型岩浆和交代重熔型岩浆热液作用关系密切。 随着岩浆分异演化的发展,在残浆中的挥发份(主要是H2O)逐渐增加, 当超过基溶解极限后,即呈独立气相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到岩浆演化的 最后阶段,这种作用更为强烈。如果这种原始岩浆中富含金和其它矿化 元素,即可在上述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在水等挥发份的影响下,形成 各种各样的可熔性化合物或络合物,呈气相一气液相一液相的形式。如 遇有利的构造一岩石条件下,即可在适当的

30、空间聚集成矿。幔源岩浆的 含金性,或岩浆中的金一般可以认为是深源岩浆(主要靠幔的蒸发)自 身带来的。由古老(主要是前寒武纪含金地层)岩壳的重熔和交代重熔 形成的中酸性岩浆,金的来源包括被熔岩石本身所含的金和从熔岩热场 周围岩层中淬取的金。胡受溪认为,含金花岗岩具有以下一些地质地球地球特征:1)金矿化多与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石或钠质花岗岩系列有关;金 的含量从石英、长石、向辉石、角闪石、黑云母表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向。 黑云母是金的富集矿物。2)磁性花岗岩与高中温金一石英、金一钥、钨矿化有关;弱磁性花 岗岩多与中低温金一石英、金一锑一汞矿化有关。3)岩浆活动早期火山喷发作用强烈,而花岗之后,以中一基性岩

31、墙 大量产出为特征。岩墙发育地段是成矿构造地带,也是岩浆分异各期物质的聚集场所,是金矿化的有利部位。4)有关花岗岩类建造组分及作用与岩浆期后金矿化的关系尚难肯定。 但一般认为,在分异杂岩体中当花岗岩类的形成作用增长时,有利于金 一石英建造矿化的加强。而偏基性岩组分或火山岩作用增强时,则以金 一硫化物建造共生组合形成作用占优势。5)岩石中富含挥发份,且氯多于氟,又富碱质,有利于金矿化。6)含金花岗岩类铀、牡和钾含量低,Yh/U比值也低。岩浆熔体的熔离作用形成与基一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铬铁矿床、与基性火山岩有关的黄铁矿一多金属硫 化物矿床、其中金作为十分重要的伴生组

32、分,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个 别富集地段,能达到形成工业矿床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直接由岩浆 分异结晶作用形成的单一金矿床尚属少见。但不少研究者认为,地壳中 金矿质可能直接来至幔源的基一超基性岩浆建造,但同一基性一超基性 岩中,金的含量可相差5-10倍。花岗岩(包括交代作用和熔化作用形成的)大多属改造型系列。它们 的成分和成矿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原岩的成分特征。太古代绿岩系 改造而成的花岗岩类,更多地具有幔源或拉斑玄武岩的特征,并可形成 金、镍、钻、银、铋、铀等矿床。他在总结改造成型花岗岩与同熔花岗 岩的成矿性后指出,成矿作用受壳源物质(种类多寡)和矿源层的影响。栾世伟在论述重熔型花岗岩成矿机

33、制时指出,金和其它主要成矿元素 的聚集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成岩期:矿质在太古界成岩过程中形成金 的原始堆积;变质期:在区域变质过程中,金及其它成矿元素发生活 动,但在分布上以较均匀的分散的方式为主;岩浆活动期及成矿期: 成矿前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导致了成矿物质多次出现局部聚集作用。最 晚期,金在岩浆期后热液中大量富集,为金矿的富集成矿提供了直接条 件。他特别强调岩浆侵入活动可在围岩中形成以岩浆体为中心的地热梯 度。在不同地热梯度范围内散布于变质围岩矿物晶粒间或空隙溶液中的 铁、铅、金、碲和硒等组分具有不同的熵值。根据孤立体系中熵增原理, 这些成矿元素厅自发地从低熵值向高熵值方向运移,表现出明显的方

34、向 性。造成岩浆周围及其内外接触带出现金和其它成矿元素含量的相对富 集。最晚期花岗岩浆的侵入时间,这样的富集作用达到最大程度不同。 在岩浆的对流分异、相熔分异和结晶分异过程中,在岩体顶部、边部或 捕虏体周围出现含矿热液的相对富集。在相应的导矿、配矿、容矿构造 条件下形成工业矿体。2、变质热液及矿质的汲取作用由于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高温流体叫做变质热液。 沉积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类,当其处于围压大,温度高的条件下可 以引起区域性的矿物质成分、化学成分和结构构造的改变,并释放出大 量的变质水。这种变质水从深部高压地带向低压区迁移或向变质程度浅 的方向移动。在这样的高温流体的运动过程中,散布(或集中)于围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