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绪论1、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定义三要点: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 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 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2、文化产品: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 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 -专指精神广品。文化内涵: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

2、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 外部状态和联系(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 观察、经验性特点)。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 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 原则。3、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 人文。4、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 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

3、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5、两个文化层:卜层文化、底层文化。上层文化以文字典籍为媒介.底层文化靠口头传承6、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 说苑yuen。7、中国传统文 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文 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是传 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积极作用文化精华,是优秀传统,负面作用 一一糟粕,是不良传统。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 一致,

4、但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一一两分法(物质、精神)、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 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一一也是本课程采用)(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中的地位(6)中国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目的和任务:(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是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 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3)是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

5、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 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过 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第一章中国文化概论的地理背景1、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2、中国地理的整体件特征:河血 地理遇鱼_(交通便利)3、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a.自然环境。b.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c.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 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此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高度)。d.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4、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5、最南

6、的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的“西南五厂而而施反丁无血的大巴山地区有古巴人、氐 di人、羌 qi ang。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山西居“天下形式”之说。珠 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大水系,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的居住6、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 由暖变冷。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温暖期。第二时期,坐 暖交错期。第三时期,寒冷时期,称为“方志时期”。第四时期,“仪器观测期”7、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 联合与融会。8、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到 西周时期,“天下”的观念已 十分清晰。9、蒙古族最早出现的人群是 9xi3犹ym,

7、之后是北狄d i秦汉后有匈奴、鲜卑、突厥ju e契丹、 党项、金、蒙古、满族。10、南北朝时期,中国 文化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接着才是 经济中心的南移。南北对峙:南方的经 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高大历史舞台。 元明清时,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真正开始。11、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12、禹贡、此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y、青、徐、扬、荆、豫、梁、雍。古 济水、黄河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 西为扬亚;荆山以南、横山以北为 荆见;荆山以

8、北、黄河以南为 邃处;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 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 筵亚;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 冀州。13、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齐鲁的儒家文化、三晋的法家文化、南楚的道家、楚辞文字。14、司马迁把“天下”非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即关中)地区(有“先王”之遗风),山东地 区,江南地区,龙门 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15、司马迁认为齐国的风俗有宽缓阔达,足智慧、好议论,不喜欢群斗,善为“劫持”之行、有泱泱大国之风。16、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书楚语,作楚声”的 屈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17、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 贺思勰齐民要术一“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9、18、“通漕四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汴水。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 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2、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制造、磨光石 器广泛使用 以及村落出现、 氏族制度的形成 (也是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3、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至今4000年左右,分为早、中、晚,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 山文化时期。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三大文明成就。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 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出现,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重大意义的手工业 一一 青铜

10、器制造。4、依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分为 炎黄、东夷、茁蛮。20世纪考古发掘证明,三大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 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5、红山文化时期的祭祀s遗址,凌源、建平两县文界地区还曾发现了建立在山顶卜的“ 女神庙”和巨 大的女神雕像6、“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三皇”人物不确定,但“三皇”人物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妗明登,五帝是黄帝、颛zhuan顼XU、高辛、尧、舜。7、多种族群向黄帝聚拢的原因: 战争:宗教活动。8、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yQ舜禅计”。史记”乃命羲和敬顺昊hP天”。敬顺昊天的宗教 的现实功用是“敬授民时”、关系着耕农大事,是黄帝的后代建立的宗教中心凝聚力的根源9、夏代起

11、中国开始的“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 族群的代兴。考 古发掘出“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夏朝的历史上有所谓的“太康失国” 时期。夏文化 尚忠,鲸gm、禹治水,夏人与土地的关系。10、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 超自然神、天地神祇zhq祖先神。11、西周,分封制肇端于此。分封制实施证后而i;父一二一4T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 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 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12、周人极端重视农业,把农耕赋予它某种“政道”。尚书无逸中,周公告诫“君子”

12、们“其 无逸,先知稼木啬之艰难”13、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历史大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 失落的王权。一是民力的大发展。14、ga “救时弊”,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 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孔子, 儒学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仁”,“己所不欲,勿失于人”。到孟子发展为“仁政”。大 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城”开始,一直到“差电”、“平天下”15、道室一一超然物外,超脱、在艺术。在人生观上,老子“ 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崇 尚“无为而无不为”。16、匕一一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 个体精神解放。积极影响在于 艺术精神的培养。17、法歪一

13、_早期代表人物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 是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y a ng目的 在于富国强兵。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 韩非子。18、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 墨翟d*核心“兼爱”、“尚同”(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 社会意志,前提是“尚贤”)、“尚贤”、“节用”、“非乐”。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 向。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 想的代言人。19、阴阳家一战国时期的邹衍。董仲舒用它来解释春秋,建立了 “天下感应”说。20、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 邓近。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公孙龙、惠施。21、两汉时期,汉武帝先后

14、派 唐蒙、司马相如、张骞qi a三次通使西南夷,并陆续设 犍ji a为、越西、 武都、益周。对付匈奴直接引发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对匈奴的战役中,有三次大战役:河南战役、河西战役、以及规模最大的 漠北战役。从汉宣帝时起,设立 西域都护。22、“四海一家”的“大统一”意识,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 代王朝引以为荣的大事。23、秦朝实施郡县制。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皇帝是最高权利者,皇帝之下是“三公”: 丞 也(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直(主管军事,有其官无其人)、 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负责监 察白官和司法审判)。24、顾炎武在日知路里,对 秦汉的乡治发出由

15、衷的赞美、称“三代明王之治亦不越乎此”25、官员选拔有察举、征辟、考试。察举就是选举,是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科目以 孝廉、 茂才、贤良方正文学 三科最为显著。26、征辟在中央有 阜帝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方有州郡的征辟。阜帝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公府的 征辟仕途通达,是士人只要的入仕途径。27、重农丰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 正固,成就干 战国的法家。 商鞅在秦国变法,“趋农归战,利出一孔”的政策,是典型的重农主义。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成功, 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史家艳称的“ 文景之治”即是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 小农是国家的赋税 之源,富豪之农兼并土地

16、,即意味着国家基础的丧失。28、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 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开 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宣苴一一“汉家自幼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29、两汉儒家独尊的另外一个结果是 十族阶层的养成。东汉光武帝一一党锢之祸30、土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够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两汉时期。31、西晋灭亡,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舌L ”32、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33、永嘉之2L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汉族的内移是因边地 民族的内侵,内侵的民族有所谓“至义”之说,即匈奴、鲜卑

17、、羯ji石氐di羌34、唐代诗歌的鼎盛很大程度上由南朝的风尚拖带出来的。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时代的显著特征。开发江南,开发最深入、经济水平最高的是长江下游地区。35、佛教产生于约在两汉之交传入审I厂诉仍7不致文是 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 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分为:前期以 般b。若学为主(佛家的“空宗” 的理论),后期以涅磐学为主(主要讲成佛的问题)。道生Mil明先发”,承认一阐提也有佛性, 道理上也能成佛。梁武帝最甚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他赎回。36、黑白论之争主要争的是儒与佛在义理上的长短,以 慧琳黑白论的得名、通观当时的争议,调

18、和论是主流;重佛抑儒的倾向也是明显的,一夏之争是发生在南朝的佛教与道教间的争执。最富观 念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以 范缜神灭论最著名,37、民族大融合,一北魏鲜卑人汉化过程最为典型。38、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中央实行 三省六部制(史 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开【J、工)。隋朝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科举分 制科和常科。39、尚武精神:开放的胸襟是唐代立国的基本气象。府兵的精良以北方传统为背景,府兵制最重要的 特点是兵农合一。唐朝早期采用府兵制,依仗的是北方的尚武精神。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1、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

19、化,又称 农业文明。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 农耕自然经济。2、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 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农业 定居场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 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国早期的农业文化,发 生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3、夏商时期、中国的农耕生产已达到了新的水平,特别是农具的数量增加,铜石并用。夏代.发明了观察星象物候 的办法。到了殷商,人们制定出了测查岁时的 纪年法、纪季法、纪旬法、纪日法、纪 时法。4、秦始皇废除封建为邵旦,为统一全国的生产管理打下基础。推动了秦时农业经济发展5、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 农业盛世,充分显示了中国

20、人以农立国的政治天才和文化大 才。汉代统治者把发展农业当作“理国之道”。6、隋唐统一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全面高涨。安史之舌L后北方发展迟钝、南方农耕景象繁荣7、宋初一百年间,人口和耕地有所增加。特别到南宋时期,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 的全国第一位。这时小麦推广到南方,在南方形成 稻麦两熟制;南方的棉花和蚕丝产量也超过了北 方,吴中蚕业区开始成名。元代的农耕生产不够发达,但对地宜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元代的蒙古 民族还把养马驯马的技术引进中原,使马拉农具有了发展。宋元两代,传统农具发展到高峰期。8、明代在立国初期,进行了 清丈田亩、订定赋税的工作.继而又编造了 赋役黄册和自鳞图册、加强了

21、 中央政府对全国的土地、人口的直接控制。明中叶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一方面加 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兼并过程,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传统农作物栽种布局的平衡。清代以后,中国农 业社会的发展进入晚期,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势力入侵,中国的农耕自然经济解体。9、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随着水利中心的转移、其他中心也跟着转移:黄河、上江文明的崛起;大运河对南北政治枢纽的联结:都江堰对西南巴蜀文化的提升;泾渭二河的水利工 程对西北三秦历史地位的确立等。10、南方农业是 稻作型农耕文化,丰要标志着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域、水渠,使用水车。北方农业是支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 shti子

22、、高粱、玉米、谷子、稗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 渠双灌等。东北地区发展了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的生产。11、南北方的农耕生产具有很多共同点,最重要的是 二十四节气文化、它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的 运动变化所制定的一种计时方法。现存第一部完整地纪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12、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我国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举行 “打春牛”。13、历代农书:汉崔是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 xi e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l 6相s标、宋 陈敷农书、元王桢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 农书。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统筹

23、水土利用规划;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荒政”思想;人力胜天说。14、到唐代,出现了专卖店。北魏全盛时代瑞丽而T不蔽一“四夷馆”,用于接待外国客商,至U晚清,广州还专设“十三行”,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15、桑蚕业起源于黄帝的妻子嫖l E祖。16、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的西周宗庙遗址发现了带有 瓦钉和瓦环的绳纹瓦,这是我过迄今发现的最 早的瓦。17、明代以后,松江成为我过棉纺业的中心。18、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在四种:苴、墟(南方定期贸易的场所)、 集,(北方贸易场所)、叁。一市商贸易的方苞:农商兼营;行商经营(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晋商曾出现“船帮” “驼帮”、”车 帮”、“马而:坐商经营。市

24、商的经营之道:市声(行商招彳来顾客的传统代号,分为女声和代叫声)、宜幌(坐商招彳来顾客的传统标志)、牌匾字号。营业习俗:敬财神(赵公明)、经销、广告(我国西式广告出现于晚清时期的上海,由英国人梅杰引入的。19、我国手工业传说的代表作是 鲁班传说。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三个 拄成:具有手工艺性:缺乏大机 器生产的合作社;惟一性20、行业组织又称红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21、萱些一一木、石、泥、瓦匠行的祖师。 老君李耳铁匠行的祖师。 灶君一厨师行的祖师。唐明 皇一伶人行的祖师。嫖祖和黄道婆一纺织匠行的祖师。22、我国的牛产经济与文化特征:天时、地利

25、、人勤的 重农经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23、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仪式。24、我国很早就有把居室和人伦联系起来的概念、采用两种原则:一是以睡处为家庭中心最为内聚地方,一是以正房为公共空间被用来远接神祖、近待友朋。我国居室的室内格局,大体分:睡生神位、照明、取暖、贮藏。上梁仪式中,“攒元宝”只整个仪式中最热闹的场面。25、闽菜:“一汤十变”。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格”,“七味八滋”。南甜北咸东辣西酸26、饮食的文化观念: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群体饮食活动:仪式饮食、阶层饮食、节目饮食、民间组织饮食、待

26、客饮食馈ku i赠饮食27、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实用和装饰。服饰的形式有四种基本类型:衣着、附属装饰品,人体自身的装饰,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28、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至今服装制作讲胸围、 臀围,仍体现了性别标志。 人文范围内的服装标志: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标志、职 业标志、审美标志。29、我国传统的人牛礼仪:最重要的是 诞牛礼、成年礼、婚礼、丧礼传统男子的成年礼叫“如画”。丧礼中最能传达中国人敬祖收宗观念的是 丧服。我国古代的丧服称为“五服”,指斩根 cu I齐根、大功、小功、缠s I麻。(分量从重到轻)30、运输工

27、具:挑担、车、船、桥。传说黄帝是车的发明者。31、“顺风”属于信仰禁忌。家庭成员的地位在血缘关系中寻找,具体分为 血缘九族制和血亲五服制。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在血缘家庭中,以男性为中心进行权力的传沸和财产的继承。文化认同的渠道,包括 家庭和社区的群体活动。32、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 字辈谱,家谱(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被称为民间的“二十五史”), 家风:人生仪礼。33、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又称 家族共同体、它有以下两个主要的文化功能: 血缘凝聚力、 地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三个方面:生产互助;生活互助;在公共地的建设上 实行基层民丰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28、。34、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特征一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 吃喝;娱乐。35、中国传统天文学包括 天象观测、历法M京一目工又观丽云/的目的,是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 祖。36、元国传统算学的特点首先是其 应用性。其次是独特的筹算记术法。三是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 学不发达。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 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37、望、闻、问、切,主要是 切脉的应用。38、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次将脉诊法规范化。黄埔谧 mi针灸甲乙经,是我国针灸学的第一 部专著。隋唐时期孙思邈编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人型方书,代表了当时临床治疗方剂 发展的空前盛况。宋代成书的洗冤

29、录是中国也是世界少见的法医专著。39、中国至少在16世纪己开始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我国药学的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但药学 理论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 “丕军” 一词。40、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南朝道十陶弘景补充修订的神农本草经。41、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完成了集祖国药学之大成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为祖国乃至世界医学史提供了一部药学百科全书。42、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 腑脏学说(核心是“脏象之说”,它的思想来源是 阴阳五行学说),经脉 学说,针灸学说。43、火药的发明迟至唐朝。唐朝末年已能生产火炮和火箭。北宋时期已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霹雳炮。南 宋发明管形火器,即近代枪炮的雏形。44、中国日

30、常生活文化的文化习惯: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耕读社会的奋斗精 也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1、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牛存、社会发展的需耍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制度文化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制度文化服务与制约着人类的群体活动,它 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2、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 的一种制度,由 父系家长制 演变成,到周代得以完善3、完善的宗法制出现在 周代。周王自称天子,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 嫡长子继承制。4、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分地以封诸侯)。5、宗法制的特点: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用自然血缘关系将

31、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 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 宗族为基本单位6、秦朝统一之后废除了分封制、将 郡县制推向全国。7、君主专制制度,是指 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 幺 权制。8、周代出现了大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雏形,即 宗法分封制。周王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最大的宗主。 周朝建立了完备的官僚制度,在中央设 三& (太师、太傅、太保),设 AW,也称六官(冢zh - 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9、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时代的许多小国、到春秋时大多已成为大国的郡县。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同时与郡县制并行的

32、还有 采邑y i制。秦汉时期汲取了分封制导致王权削弱 的教训,建立了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高度。10、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阜帝总揽天下大权;(2)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 机构(中央政权:建立了以三公六卿为主要官员的中央官吏系统。 丞相名义上是中火最高行政长官。 三省-中书、门下、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 地方机构: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郡县两 级地方行政机构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郡县制至清代基本沿袭未改);(3)严密的人身控制(严格的户籍管理是专制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中国很早就有了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据周礼记载,周朝专设 司氐之职。

33、什伍里甲制度 是专制时代 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 织形式。11、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 “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2)亲亲伦理政治原则 的不断扩张(亲亲是宗法制度的基础,在西周的社会政治秩序中,亲亲 成为首要的政治原则);(3)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12、察举科目有贤良文学、孝廉、秀才、明承、一丽二一一一与一位任常的核心,为“白行之冠,众善之始”。 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 雏形,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铺垫13、科举制的特点:士人自由报名应试;考试定期举行;严格考试。14、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科举制将儒家

34、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商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 秀的文化人才。15、儒家经学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士科与明经科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两个主要科目。宋代科举 考试的内容(宋太祖殿试的内容): 一诗、一赋、一论。16、儒家思想是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儒家经籍成为应试士人的必读书目,国家通过文官选拔的方式 将儒家思想扩大为知识阶层的共同信仰。17、科举以考试为主要标准、笔试是考试的主要形式。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是 进士科,进士试主 要试选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宋代科举考试由重诗赋转向重经义、策、论、商文的风气减弱。18、唐宋时期

35、是科举制成熟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唐宋的两个人才高峰期都与科 举制度发展阶段相合拍:一是 中唐时期,一是北宋中叶。19、夏商时期,中国已出现 由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过渡。20、商朝的汤型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国家法律。西周初年有九开,周穆王时又命吕侯制订吕 州?。春秋末年有著名的郑国 子严铸刑书,公元前536年,子产将刑书铸在铜鼎上,开创 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战国时期魏国李悝ku I制作了法经六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 的封建法典。商鞅相秦,改法为律,称为# ,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律已发展成为较为 完善的法律体系。汉承秦制,汉初萧何在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制作了 九章律。汉后从体系完 备

36、的唐律到最后一部法典大清律例,都贯穿着儒家所强调的礼法原则,并由此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2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以 儒家伦理学说 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家族本位的伦 理法占有重要地位;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强调 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22、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一以“ 三纲”为核心的封 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汉 董仲舒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成 是合乎天道的伦理规范。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开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 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

37、化。23、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至唐代得以完成, 唐律疏律是这一过 程完成的标志。24、历代法律制度都贯彻礼制的等级名分原则,“ 亲亲为大”、“孝悌t为本”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三纲”是封建礼教的核心,亦是古代法律维护的重心。在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下,维护家长制的 “土”受到高度重视。无论是刑法、行政法、民法还是诉讼法基本上是以家族主义为中心,根据人们不同的等级名分确定其法律地位与法律待遇。中国专制帝王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他始终是最高 的立法者和最大的审判官。皇帝不仅有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变法权、废法权、毁法权。25、古代社会初期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先秦法

38、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 “一断于 法”。汉代后主张礼法结合,注意确立“尊卑长幼之序”,赋予贵族、官僚、家长、族长以特殊的 法律地位,享受各种法定的和习惯的特权。这种特权集中在唐律的按照不同品级享有议、请、减、免、赎及官当制度中。26、古代还根据家族内的身份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亲属等级共分五等,即“五服”,法律上对家族成员的处理也是 上轻下重,同罪异罚。27、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传统礼俗的 等差件.:传统礼俗的调和件.:传统礼俗是热范件(最根本的特 性)28、君臣父子、长幼上下等十种人伦关系 系宗法社会基本的等级关系。 礼的作用 就在于区分并维持这一 些等级关系。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

39、,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29、传统礼俗重点在于保障尊者、贵者、长者的权益。礼俗的调和性在先秦得到特别强调.论语 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30、礼俗对社会生活的规范是通过 礼仪原则(礼制的核心)与 礼俗规制的内外结合实现。 传统礼俗的 宗旨是维护宗法社会的等级秩序。礼俗的重点在于服务尊长。31、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分为 吉、凶、亲;本一嘉二一回云礼”。五礼大约定制于周代。周礼、仪礼、礼记是纪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节。32官方礼制的特性:祭祀典礼的神圣庄严;冠婚丧礼的隆重盛大。周礼列入吉礼的祭祀,分为天神、地祗、人鬼。(1)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

40、祀。(祭祀举行的时间在冬至日)地神祭祀:包括大地祭祀、社稷j祭祀、山川祭祀。血祭社稷方式:将血直接滴入土中;涂血于 社稷神主之上;供血于神位之前。山川祭祀的方式:亲自前往山川所在地祭祀,称为“就祭”;在京城南郊设名山大川五岳四渎 du祭坛,远望山川,“望祭” 人神祭祀:包括宗庙祭祖,祭先王先师。在祭祀的方式上采取周祭与合祭的方式。五祀:户、灶、中溜、门、行。(2)冠婚丧礼:冠礼一古代的成人礼。婚礼;丧礼;古代婚制有“周公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凶礼包括丧礼、荒礼、吊礼、恤 x近礼。33、庶sh曲平民礼俗的规范性的表现: 岁时礼俗的伦理性(自然和社会伦理性);人生礼俗的家族

41、拄(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 春苴“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三大悼亡节日中, 清明、中元、中月朔,清明为首。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 诞生礼是人生第一礼:求子、催 生、诞生庆贺、“满月”礼、“百岁”礼、“周岁”礼(最后一道仪式)成年礼是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与资格而举行的仪礼。民间社会的成年礼有: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与养育 习俗结合的成年礼;相对独立的成年礼。34、丧礼仪礼中最能体现家族社会关系的是 丧服仪礼。35、婚礼仪礼的家族原则:婚姻关系能否订立,须取得家族祖先的同意,庶族平民的婚姻礼俗大体上 遵从周公六礼的程序;以聘娶的形式实行家族间婚姻包办与人财交换;拜见尊长,

42、庙见祖先,家族 对新成员的接纳。36、家事主要内容:孝悌、耕读为本、修身、整肃门户、严守尊卑秩序、善择婚姻、慎选继子、丧葬 宜俭。宗族事务内容:管理宗族机构,宗祠活动,族产管理,族谱编修,祖墓祭扫,族学教育,尊 卑区分,族谊互助。37、礼俗规范功能:以 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以 诚信忠厚为修之本、塑造 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以 劝戒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 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2、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语、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3、整体思维:指把天地、人、社会

43、看做密切贯社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 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依存的联系 。孟子”夫君子所过者化。”庄子“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荀子“百王之道,是矣”4、尚书最早期五行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5、类比思维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讲行比照和联系的思维方式。记载的专书尔雅说文解字。尔筮里表述的五大类别:语言类、人文关系类、建筑器物类、天文地理类、植物动 物类。6、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辩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

44、立而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和理解。先秦的典籍周易论语老子孙子。老子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依”8、春秋末期的军事家3,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与指导作战。著作 孙子9、老王把对立变化的规律概括为:损有余而补不足;利而不害;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易总结的对立物变化的规律为:相反而成;“生生”与“日新”;“趋时”10、先秦时期在总结事物对立转化规律的同时,也实行与归纳了辩证思维的方法。老子的归纳方 法是“双汉”。庄子的归纳法是“反近” “谢胞”。易的归纳方法是“通变”11、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与西周时代。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天人合一 -不写诵麻一甫束和一张载提出天人交胜-唐刘禹锡在三篇大

45、论中提出天人之分-战国时代荀子在大论中提出12、 “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造6亍中国文化中 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顾问。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已成物、人 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天人合一”观念负面影响:豆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 们没有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 而进入现代科学。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 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 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 缺乏进取精神。空想得理想主义 使主观易 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

46、客观观察,把道德时间作而一 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13、“电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中庸也是 最早提出“中和”这一概 念的历史文献。14、中国古代哲学中的 实践观是“知行合一 ” o15、程颐提出“知先行后”的主张。提出知行“并进互发”。王阳明提出“ 一分为二”。16、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主要有: 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上帝崇拜:殷商时期已完成对天上最高权威神“上帝”的创造。上帝的神性主要有:一是支配气象上的现象,以影响人间祸福。二是具有 支配社会现象和支配社会统治者 的神性。鬼魂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

47、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而近几代祖先 。前兆迷信和占卜:原始的前兆迷信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o17、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 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者阶级内部的矛盾 。二是麻醉与驯服 被统治者。18、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张道陵,入道需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此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北魏 寇谦创立“北天师道”。唐宋之后,南北大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宗派逐渐合流,到元代归并 为“正一道” o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019、葛洪抱朴子金丹篇、抱朴子仙药篇、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著名道士孙思邈

48、千金要方千金20、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 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相传由公元前 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 迦毗p,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佛教徒尊称他为 释迦牟尼。21、佛教的基本教义“四选”法一苦、集、灭、道。三藏一经、律、论。三学一戒、定、发22、中观宗、瑜伽宗、密教 成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 汉语 经典系及我国藏族和蒙族地区的 藏语经典系,通称北传佛教(一大乘)。23、从魏晋开始,由于以老庄思想为小干的玄学的兴起与强大影响,佛教的主流是宣传 以“空”为中 心的般若学。“六家”指魏晋时宣传般若学的六个佛教派别,就基本观点而言,其实是三派:本无、 心

49、无、即色。24、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斗争激烈,到唐太宗年间,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唐宋之际,三教 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25、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 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 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26、孔上是先秦儒家的创始人与杰出代表,“件与天道”,“五十而知天命”27、儒、佛、道的融合造就新儒学 一宋明理学,它摄取的佛教思想,主要是 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佛 教禅宗是集中讲心性的宗派,也正是以本体的性净自悟为宗旨的。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立提出了修行方法便是由“修心养性”转向注重证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2

50、8、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建构的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他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 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像”,即父子、夫妇、兄 弟、君臣、朋友。29、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 。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而又最其石籽笆一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儒家 的仁爱思想呈现出 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家庭是一切社会组织的中心。礼记冠义 把礼当做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诚的最高境界是 W”。信来源于诚,诚是信的基础。信有两层 含义:讲信用,信任。30、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

51、 圣丝,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 至和贤。3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 合。32、工子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他认为 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好的教化靠的是 德性,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当教”当做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33、墨壬“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三大施政纲领。汉代的贾谊则把教育的地位提到了 “政之本”的高度。34、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 礼、乐、 虬里、卫、婺。35、中国古代教育的 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中

52、。大学明确 提出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 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大学提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To “修逝”是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诚意、正心”指个人内心的保养,也就是所谓的“修心养 性”,其中诚意是正心的先决条件。36、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不愤不启,不俳f6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 学思想是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的。教学相长的命题是礼记学记首先 提出来的。37、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

53、经,共分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周 颂、鲁颂、商颂)。(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用于宗庙祭祀 的舞乐)。诗经创造了 “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式。38、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 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离骚是这种诗体最有名的代表作,所以后世 又称楚辞为骚体诗。骚体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 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 。39、汉赋和汉乐府民歌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学样式。汉越是由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汉赋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铺张为能事。汉乐府民歌 是由汉代的音乐机关乐府从民间采集而来

54、的, 其目的除了供统治者娱乐之外,还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政治意图。汉乐府民歌主要有“相和歌辞”、“鼓吹歌辞”、“杂曲歌辞”三种类型。40、受格律诗的影响,唐代还兴起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新诗体一词。词在宋化发展到鼎盛时期。人们需要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 来写词、叫填词。词的起源反映了中国 诗歌与音乐密切关联 的文化传统、 也反映了中国 民间文化对文人创作的滋养和启发。41、中国戏曲发端于远古时期 祭祀神鬼的仪式。在南宋以南方曲调作为唱腔的 曲戏,在金国以北方曲 调说唱故事的诸宫调。42、杂剧发展到 元代,进入了中国戏曲的辉煌时期。 元杂剧特征:有大致固定的结构形式,鱼色分工 更趋细腻,结构完整的

55、文学剧本(剧本主要有曲词和宾白组成),按 固定的格式填写。元杂剧的特 征都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完全成熟。元杂剧以唱为主,以白为宾,故有宾白之称。宾白包括 独白和对 已。43、所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南昆指产自 江.淅一带的昆山上、北弋制流传干 北方地区的弋阳滕, 东柳指山东的柳子腔,西梆制陕西的梆子腔。44、中国古代音乐是在其他艺术的伴随下逐步成长起来的。中国音乐发展的另一个特点表现为多民族的融合。汉代起,西域音乐逐渐传入中国。佛教音乐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出现了 “ 改梵f n为秦” 的中国佛教音乐。45、周代已开始对乐器进行系统分类,出现了 依制作材料而划分的“八音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46、中国

56、舞蹈最初起源于原始人对狩猎、密植场而J桢拟以反向异性表示爱慕的动作。从商代起,舞蹈开始有了巫舞和乐舞。巫舞是原始宗教舞蹈的继续,乐舞是供贵族享用的歌舞表演,周代正统舞 蹈的巫术气息被赋予了很强的教化松口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艺术分类: 江南多以“优舞”为主,北方多以“武舞” “胡舞”为主。唐代的 舞蹈种类和舞蹈的普及程度都是空前的,其中以 健舞、软舞 最为盛行。一唐代还出现了大型的舞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霓裳羽衣舞。47、中国古典舞蹈的 特点:民族性、民俗性、地域性。48、中国绘画艺术早四五千年前, 原始社会彩陶上的美丽图案 就已开启中国绘画艺术的先河。夏商周三代青铜器上的精美图饰,标志着当时的绘

57、画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秦汉进一步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汉桓帝时蜀郡太守刘褒所画云汉图。三国东吴大画家曹不兴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美誉。东晋的顾炎武明确阐述了 “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的创作规律,女史箴zh e 0洛神附图唐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全面 繁荣的时期。吴道子天王送子图张萱虢 gu 6国夫人游春图周肪f ng簪z a祀仕女图阎立本步辇 ni n图历代帝王图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鼎盛时期。以 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为描写对象,张择瑞清明上河图元代是文人画统治画坛时期。元代画家还明确提出 书法入画的主张。明清两代的绘画延承元代,明代陈淳、徐渭。清代八大山人、石涛。在民间以 木版画为主。49、中

58、国画的特点: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与诗、书、印密切配合。50、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另个显著特点是 有强烈的人文性。51、斗拱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形式、常被用来作为 中式建筑的代名词。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52、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53、“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个 艺术命题,大约 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54、“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 周敦颐提出来的。周敦颐的文学主张深受唐代古文学家 壁 愈、柳宗元的影响。韩愈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柳宗元明确提

59、出 文章的社会功用在于对时政的“褒贬”和“讽谕”。周敦颐的出发点在于逆,片面强调文章的社会功用。韩、柳的出发点在于文, 其目的是为了把文章写得更好。55、周代是礼制盛行的时期,等级制度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车马、服饰、日用器具等都成了 礼制的象征,而音乐更是被放到了与“礼”同等重要的地位。56、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中和之美、尚意追求、尊崇自然。57、中国古代艺术把“止也”作为重要审美原则。中和之美突出表现在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中。孔子对诗的评价是以“中和之美”作为审美原则。孔子是“中庸”哲学的倡导者。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对于促进中国古代艺术向着 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起积极作用。58、周易最星

60、讨论言意关系的历史文献。魏晋后,意境和独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追求目标59、崇尚自然、赞美自然 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永恒的主题。道家是最重自然的,他们把 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60、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游记: 柳宗元“永州八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便讲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语 言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其他文化事象的产生和发展。3、文字也是币耍的文化事类:文字是文化的产物;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字作为纪录语言的工具,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