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学科史_第1页
中国化学学科史_第2页
中国化学学科史_第3页
中国化学学科史_第4页
中国化学学科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化学学科史简介中国化学学科史追溯了化学学科在中国建立、成长和发展的历程。它不仅关注化学知识的增长进程,更关注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体系、机构、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在中国化学的发展中,存在着这样的事实。首先,在中国古代,确实存在很多与化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产生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其次,20世纪现代化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完全是西方化学学科体制移植的结果。第三,中国古代的化学实践和知识,曾在一定程度上贡献于现代化学体制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过程。本书第一部分对化学学科在中国得以建立的本土文化背景和国际学科背景进行了简要探讨,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化学相关实践和知识以及作为中国现代化学学科直接来源的

2、西方现代化学学科的制度化过程。第二部分全面追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现代化学逐渐传入中国,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中国逐渐确立的过程,内容包括化学教科书的引进、名词术语的翻译、近代化学研究团体和研究机构的设置、中国近代化学工业体系的建立等。第三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对我国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系统概括,弥补了以往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化学学科发展情况研究不够充分的缺陷。这一部分分章介绍建国以来我国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分支领域里的学科发展情况,内容涉及这些分支学科中取得的重大化学成就、杰出研究者以及学术机构发展概况。中国化学学科史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化学学科史研究与编纂

3、” 项目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交流活动平台项目之一,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承担,任定成教授和袁江洋研究员任项目负责人,课题组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及其他研究单位的人员组成。本项目研究的主题为中国化学学科发展史,并编纂专著中国化学学科史。课题于2008年9月10日获准立项,2010年1月19日顺利结题,并完成全部书稿的撰写。项目组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现代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理论为指导,引入科学家群体志、科学计量史学、格/群分析等一系列最先进的研究手段,开创了国内学科史编史的新范式。中国化学学科史一书,以现代化学研究纲领在中国的移植、重建、

4、确认,以及本土化为枢纽,首次将学科的知识发展和学科的组织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为了解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作为一门现代科学,中国现代化学是20世纪初从西方全面移植过来的。晚清民国时期是现代化学学科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关键时期。本书首次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尤其是对中国化学学会等中国首批化学研究团体和研究机构建立、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对于中文化学术语的制定以及学科化时期的学术研究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再现了中国化学学科的早期制度化过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化学学科取得了重大发展,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分支学科蓬勃发展。但以前对于中国化学学科在19

5、49年以后的发展,还从未从学科史角度进行过全面的梳理。本书以1949年以后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情况作为全书的重点,填补了以前对于此段历史研究不够充分的缺陷。此外,书中首次对日据时期的殖民化学机构、化学工业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做起的作用等以前鲜为人知的史料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中国化学学科史摘要第一部 中国古代化学及其建制特征这一部份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化学活动、知识及相应的社会和建制框架。在古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均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化学学科,古代化学活动和知识存在于古代自然哲学、炼金术(炼丹术)、金属冶炼、医学及药物制备以及诸如制陶(瓷)、制酒等实用生活技术之中。这些实用

6、性的技术一般都有官方和民间两套系统,除去造币为国家职能,冶铁、酿酒等曾经一度为国家垄断之外,其余技术一般既有官办场所又有民办场所。此部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三个化学实用活动、知识及其社会文化依托。第一章 古代金丹术炼丹家对很多人来说即是围着丹炉,守着炉鼎、火焰、雄黄等各种矿物,在烟熏火燎中添加各种药物,执着于炼制长生药或者变换金银。这幅画面同样适用于化学家,炼丹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化学家,如果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仙丹。炼丹术 即是这种努力,不管成功与否,不管通过制备长生药或者通过化学方法从贱金属制造贵金属,这种追求的起源即使炼丹术的起源。炼金术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原始形式,或称炼金术是原化学。

7、中国古代的金丹术虽然最终没有发展成现代化学,并且在现代化学传入中国之前已经消失了,但是金丹术的操作与理念同样是一种前化学。炼丹家在与自然界的矿物植物通过烧炼服食等过程而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看待自然界物质生成与变化的方式与理论,与医药、冶金实践等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炼丹术在今天已经消失了,但是炼丹术的理念和思想对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影响,乃至于对今天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仍然存在。作为一种传统方术,中国的金丹术不仅有独特的操作方法、认识自然的理论,修炼者有其组织形式与社会建制,炼丹术与道教其它派别、与帝王、政治、普通民众,乃至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章从金丹术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炼丹

8、仪器与方法、金丹术与道教之间的关系、金丹术与帝王等方面考察了金丹术的发展史。第二章 古代金属冶炼冶炼金属是古代化学活动的重要部分。本章论述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和冶金工业的发展。金属冶炼技术是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铸造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至于铸造既作为成形工艺而存在,又成为冶炼工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达到了“冶”与“铸”密不可分的地步。因此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是冶铸并称。商周以以冶炼青铜器为主 周朝开始出现具有规模型的冶炼铁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冶炼技术开始迅速发展,百炼钢和铸铁柔化技术出现。西汉时期发明了炒钢,其法是把生铁加热成液态或半液态,并不断搅拌

9、,使生铁中的碳份和杂质不断氧化,从而得到钢或熟铁。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技术,是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独创性发明,将熔化的生铁与熟铁合炼,生铁中的碳份会向熟铁中扩散,并趋于均匀分布,且可去除部分杂质,而成优质钢材。中国古代冶炼和使用的金属还有金、银、汞、铅、锡、锌等。冶金技术不仅应用于农业和军事中,对社会经济也有重大影响。其中造币事业更是金融命脉。本章对造币活动,造币机构的设置与管控及其与冶金技术的互动也进行了论述。第三章 古代医药本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药物制作技术,药物化学,医药机构和药业。药物制作技术,古代称为炮制、炮炙、修治等。它的起源几乎和医疗的起源一样早。远古时期的药物制作技术一

10、般比较简单原始,通常只是去掉非药用部分并切碎或捣碎。后来随着时间发展逐渐复杂起来,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炮制方法。对药材进行这些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除去非药用部分,去除毒性或“偏性”,改变药物的某些性质,以及使药材的形态适合使用或贮存。这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古代药物制作技术的发展,从早期的原始形态,到后来发展出多种制作方法,以至明清时期理论化的过程。中国古代的无机和有机医药化学知识都很丰富,本章的第二部分讨论了古代医药化学中广泛被应用的几种无机化学药剂和有机药物,例如汞、铅、铜、锌等化合物和秋石、甘露醇等有机药剂。本章的第三部分讨论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化学建制医药机构和药业在各个时代的设置情况和发展变化。第二部

11、 西方现代化学学科的建构现代意义上的化学学科是在16、17世纪的西方形成的。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期,化学获得重要学科地位。之后,西方化学传入中国,对中国现代化学学科的建构也起到了重大作用。第四章 从炼金术到药物化学本章主要论述从古代炼金术到现代化学的知识领域确立、职业化和建制化过程之间的衔接。西方的炼金术可追溯到希腊化时期,最早、最可靠的代表人物是佐息摩斯。大约生活在公元350至420年的佐息摩斯相信存在着一种物质,它能魔术般地使金属出现人所企望的变化。炼金术作为近代化学的先驱,积累了化学操作的经验,发明了多种实验器具,认识了许多天然矿物。炼金术在欧洲成为近代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文艺复兴时

12、期,炼金术分成三个走向,一是继续传统的点石成金术,再是将炼金术知识用于医药方面,形成了所谓的医药化学运动,三是将炼金术知识用于矿物冶炼方面,形成了早期的矿物学。帕拉塞尔苏斯是医药化学运动的始祖,他企图把医学和炼金术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医学化学科学,或当时称之为的医疗化学。之后,化学家作为职业在西方逐渐确立。本章对炼金术到近代化学的过渡,体制化和职业化进行了研究。第五章 科学革命与现代化学思想的萌芽本章重点论述了科学革命过程中现代化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其中牛顿物质理论和波义耳纲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波义耳怀疑的化学家被认为是近代化学的开端,他化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物体的本性,因而需要进行专门的实验

13、收集观察到的事实。这样就必须使化学摆脱从属于炼金术或医药学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专为探索自然界本质的独立科学。为了确定科学的化学,波义耳提出了元素概念,认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波义耳还强调了实验方法和对自然界的观察是科学思维的基础,提出了化学发展的科学途径。他强调化学必须抛弃古代传统的思辨方法,而象物理学那样,立足于严密的实验基础之上。本章对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特质,哲学思想与化学思想进行了研究。第六章 现代化学学科的确立和分化本章的主要内容是18、19世纪化学研究传统、学科精神特质(ethos)和化学共同体的历史研究。现代化学学科的建制化与英国、法国、德国在18、19世

14、纪的化学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学术界基本公认,现代化学学科的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以18世纪末期拉瓦锡领导的化学革命为起点,到19世纪中期为终点。在19世纪中期现代化学学科基本上完成了建制化,其标志主要体现在知识层面和社会侧面两方面:在知识层面上,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的现代原子-分子论得到化学共同体的确认;在社会层面上,现代化学在19世纪中期实现了职业化和建制化。1860年9月3日首届国际化学家大会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举行,这既在社会层面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是第一次国际性的化学会议,而且也是第一次国际性的科学会议。同时在知识层面上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确立了阿伏伽德罗的现代化学分子论。原子分子论的确立对

15、于现代化学的确立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在差不多这个时期,化学建制化进程与化学工业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第三部 中国现代化学学科的建构中国是现代化学的继发国家。本部论述西方化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和继之而来的中国化学的国际化进程。第七章 变化之学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和19世纪下半叶清教使团所传播的化学知识及影响。在这两次交流中,传播了大量化学知识。墨海书馆1855年出版英人合信所著的博物新编是介绍西方的化学知识的专书。1860年代以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了包括化学鉴原在内的12本著作,在译书中,创造了一些化学元素如钠、钾、镁、锰等的译名,并编写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对于之后的化学知识传入

16、奠定基础。此外,同文馆也翻译出版化学指南化学阐原等重要著作。在晚清,对于西方化学仍以译介为主,直到民国初年,出现了包括任鸿隽、胡嗣鸿等化学家,中国的近代化学才算逐渐奠定。本章主要研究了传播化学知识的关键人物,翻译方式,命名系统,化学教育活动,采用的交流途径(走上层路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八章 化学学科体制化本章主要研究20世纪初至解放前中国化学学科在西方化学学科传入的影响下的体制化过程。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的化学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化学工业技术、化学社团(化学会、化工学会)。在清末癸卯学制中,小学堂、中学堂均有化学课,高等学堂中,预备进入理工农医大学者必修化学。大学堂有化学门(

17、相当于化学系),农科大学有农艺化学门,工科大学有应用化学门。格致科及工科大学的其余各门,以及其余各科大学亦有专门化学课程。民国时期各高校纷纷成立化学系,化学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另外,研究机构得到创立。中国最早的化学研究试验机构是1916年成立的农商部工商试验所。后有直隶省工业试验所和山西省工业试验所相继于民国初元设立,这些都是我国初期萌芽的工业试验机构。后来相继设立了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以及实业部所辖的中央工业试验所、商品检验局、及地质调查所内所设的沁园燃料研究室等。各省也纷纷设立化学研究所。另外,本章对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私立的化学社团也进行了研究。第九章 化学与国计民生洋

18、务运动之后,西方的应用化学知识逐渐传入中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化学工业开始了其本土化的进程。清末时期,洋务派通过政府创办的各种新式制造局,引进和发展近代化学技术,主要是以军工需要为目的和先导。徐寿等创办的格致书院也积极开展近代化学与化工知识的传播与教育。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基本上无暇顾及近代化学工业的发展,更谈不上对它的保护和支持。但是,相对的,此时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发展化学工业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也终归有一批如范旭东这样的,以实业救国为己任的人在倾心竭力地努力着,使其得以发展,使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现代化学工业体系和工业化能力。国民政府时期,初期也曾对化学基础工业积极予以扶持,并试图建立国家

19、组织的技术系统。一方面,政府出资承办的化工企业日渐增多,尤其是与国防、国家资源密切相关的工业通过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得以系统性地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民营的化工企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由于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倾向性使化学工业企业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寻求多种合作,但随着国家技术系统的建立,逐渐有扩张和吞并之势,技术系统管理者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民族工业与政府之间呈现出富有张力的一面。到抗战结束以后,国民党政府由于经济政策的失败和政治上的岌岌可危,对民族工业企业无暇顾及,缺少战前的良好互动。第十章 殖民化学机构本章主要研究外国建立殖民化学机构的目的和运行方式,殖民机构中从事化学研究的关键人物,产生的化学成果

20、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在本章中,研究了日本设立的满铁中央实验所,大陆科学院和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的设置和发展过程,其中的代表人物和成就,以及在工业和军事上的应用,对社会的影响等。这些殖民化学机构以应用研究和生产性开发为主,起初主要模仿欧美和日本本土,逐步转向自主开发和创新应用阶段,几乎都围绕着资源开发进行,最终实现工业化。殖民化学机构的某些应用研究成果,成绩较为突出,如鞍山的制钢制铁、抚顺的页岩油提取、铝镁工业等等。这些殖民化学机构在组织体系、规章制度、科研选题、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以至于专利制度和保密制度等方面较为完备和系统化,建立了现代科研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最后多为新中国接收并改造。第四部

21、中国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本部主要研究1949年以后中国化学学科发展历程,1949年后,中国的现代化学学科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发展出多个分支学科。第十一章 新中国化学学科的整合本章主要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学科体系的重建,新中国化学学科发展政策,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重要的化学成就、方法、国际交流(包括名词审订、国际组织)活动、化学社团、学科整体特点、研究机构等等。1949年后,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受到政府的重视,零散的化学学科逐步整合,化学学科体系得以重建和迅速发展,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化学工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新中国化学学科体系的重建历程中,化学教育、化学科研、以及化学应用推广体系都得到了完善

22、和发展。之后,其政策与战略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前十五年(1949-1965),文革期间(1966-1976),调整改革时期(1977-1991),以及市场经济时期(1992-至今)。第十二章 无机化学193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之前,无机化学方面发表的研究论文仅有数十篇,大多数为无机原料的分析和分离,以及若干简单无机物的制备与定性表征。直到1949年,无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是空白,高等学校中甚至连一本自主编撰的无机化学教科书都没有。1949年之后,科学研究得到重视,无机化学研究不再以无机原料的分析和定性测定为目标,转入对无机化合物进行较为系统的定量的和基础理论研究。在无机合成、配位化学和稀有

23、元素三个方面发表的研究论文有340余篇。自1963年“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公布实施后,无机化学有了更加迅速发展。对以往各种化学研究、教育机构和体制做了大规模调整和改造,无机化学开始作为一个专业领域,逐步成为整个化学的重要基础分支学科之一。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科学研究又呈现欣欣向荣景象,无机化学研究逐步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本章首先对1949以来60年间的中国无机化学发展历程做一概观,主要涉及研究机构、关键人物、出版物等,然后从理论无机化学、配位化学、同位素化学、盐湖化学、稀土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和纳米无机化学等若干领域,表明60年来我国无机化学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和事件。第十三章 有机化学和化学生物

24、学有机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随着科学发展,其联系也愈为紧密。本章主要研究1949年以来,有机化学和化学生物学方面的关键人物、主要科研机构、主要社团、主要研究领域(前沿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的情况,以及其重要研究成果和重要事件。第十四章 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化学二级学科中的重要分支。30年代初,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各有一个化学研究所,且均有分析化学研究项目。在教学方面,各大学已将分析化学定为化学系的一门必修课。1953年以后,由于生产发展要求分析方法快速、灵敏,于是仪器分析迅速地开展起来,与化学分析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1959年以后,分析化学持续发展,其化学体系日趋完善,

25、召开了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978年以来,分析化学界与国外的交流增加,教学方面也设立了分析化学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学位。迄今,我国分析化学各分支学科都已拥有各具自己特色的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各领域的学科配套和全国范围内较合理的布局,出版了分析化学专业的学术刊物和文摘刊物24种,刊物总容量约为每年2500篇论文。以分析化学为代表的学术期刊,目前已被美国、英国、前苏联、日本及某些国际文摘刊物所摘录,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第十五章 高分子化学本章主要研究了高分子化学方面的关键人物、主要科研机构、主要社团、主要研究领域(前沿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重要研究成果和重要事件。1949年10月前,中国只有几家高分子加

26、工厂,只能从酚醛模压粉压制电器零件以及从天然橡胶制橡皮制品。合成工业、科研和教育事业完全空白。中国科学院在1954年成立了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制定了高分子科研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1956年,这项工作转由国家科委化学组高分子分组进行。1957年,高分子科学的专业学报高分子通讯创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高分子化学发展迅速。高分子材料已被广泛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及尖端科学技术。各种高分子学术刊物达到200种以上,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在1万篇以上。高分子研究工作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为了建立高分子工业,进行了一些大品种的合成试制工作,并结合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建立一些表征测试手段。之后,由

27、于新兴工业和尖端技术的需要,合成了许多高性能的高分子,如耐热高分子、高强高模高弹高分子等,扩大了高聚物物理机械性能的研究范围,开拓了结构研究领域,使高分子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得到较快的发展。1979年后,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研究了高分子的反应机理和有中国特色的高分子品种(如稀土催化丁二烯橡胶、衣着用的高分子纤维等),以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和应用等。第十六章 物理化学中国物理化学学科建立的开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是从国外传入。在国内则以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及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为中心,在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和胶体化学,以及分子光谱、X射线晶体学、量子化学等方面,发表了大约300篇论文。1949年

28、10月以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物理化学的研究。在大量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增设各种专门性的研究机构。除中国科学院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设立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室外,还成立了以催化动力学为主的大连和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结构化学研究为主的福州物质结构研究所。与此同时,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夏门大学,也增设了结构化学和催化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室。本章研究了建国以来物理化学方面的关键人物、主要科研机构、主要社团、主要研究领域(前沿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的确定、重要研究成果和重要事件。第十七章 药物化学我国药物化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医药工业和新药研究两个方面。1949年以后,化工制药得到较快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科研、教学、生产、质控、经营等比较配套的工业体系。我国现有医药企业5500余家,其中通过药品GMP认证的厂家有4300多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医药工业主要发展基本医疗用药。在新药研究方面,第一代药物化学家庄长恭、赵承嘏、黄鸣龙、纪育沣等人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他们分离出多种生物碱,例如左旋麻黄素及其副碱左旋甲麻黄素,贝母生物碱,常山碱,萝芙木碱等。在抗癌药物方面,药物化学家从中药中提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生物碱。另外在激素和抗生素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第十八章 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在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化学物质(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