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考点 例题,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生物与环境考点 例题,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生物与环境考点 例题,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生物与环境考点 例题,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生物与环境考点 例题,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 【核心知识突破】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_,同种生物的_。自然区域内全部个体(2)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在_中的个体数。调查方法。a.样方法。.适用对象:植物或_的动物。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活动范围小.调查程序。b.标志重捕法。.适用对象:活动能力_、活动范围_的动物。 强大.调查程序。(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新产生或死亡迁入或迁出(4)年龄组成。概念:种群中

2、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如图):各年龄期根据图示,将各年龄组成类型(中图)、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5)性别比例。种群中_数目的比例。雌雄个体2.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_。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类型举例_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_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_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微点警示】种群数量特征的三个注意点(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使种群密度增大,死亡率和迁出率使种群密度减小。(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

3、种群密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秒判正误】1.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分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2.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林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分析:五点取样法是样方法的取样方法,蜘蛛的种群密度调查一般不适合用样方法。3.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分析:壁虎活动能力强,因此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在老房屋中的种群密度。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分析: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从而影响种群密度。5.性别比

4、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分析: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6.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分析: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表示的是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命题案例研析】【典例】(2017全国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审答技巧】(1)关键信息:题干中“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和“样方法”。(2)解题技巧:理解随机取样、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

5、与样方的关系。【解析】选B。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由于该植物个体数量较少,分布相对稀疏,不需要将个体标记后计数,A项错误;在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适当增加样方面积,保证每个样方之内该植物的数量差异较小,B项正确;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为了减少调查误差,若采用等距取样法,应适当增加样方数量;若采用五点取样法,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项、D项错误。【核心素养新命题】科学思维比较与综合上题中该调查方法获得的结果,与该植物真实的种群密度_(填“相同”或“不相同”),原因是_。不相同该方法是对该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调查结果与实际数值存在差异【方法技巧】

6、“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点题组诊断】角度一种群的特征1.(2019淄博模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2018年底,某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B.近年来,淄博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某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解析】选C。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选项A、B、D依次表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和死亡率,都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而选项C涉及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2.(2018深圳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

7、率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空间特征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解析】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即种群在空间上呈集群分布,B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错误;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若受到气候、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时,种群数量也会发生波动,D错误。【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D项。误认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它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变化。

8、角度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2016全国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1)关键词:样方法、种群密度。(2)关键知识:种群密度的估算数值是所有样方之和的平均值。【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样方法调查种

9、群密度的相关知识。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4.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

10、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解析】选D。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物种丰富度,A项错误;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种群个体数)=M(标志个体数) ,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B项错误;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C项错误;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D项正确。【加固训练】1.(2018长沙模拟)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

11、,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的个体数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选B。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原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的个体数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20%,A项错误;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所有生殖期

12、个体均可参与繁殖后代,出生率越高,B项正确;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种群的出生率有可能减小,C项错误;不能仅根据年龄组成推断出生率的高低,出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D项错误。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解析】选D。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通过对农林害虫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

13、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D错误。3.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解析】选C。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借鉴

14、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调查。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4.(金榜原创预测)下列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表示_,表示_,表示_。(2)利用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_。(3)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_,动物常常表现出_分布。【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表示死亡率,表示出生率,表示性别比例,表示年龄组成,表示标志重捕法,表示样方法。(2)

15、表示标志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而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3)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有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三种。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集群分布。答案:(1)死亡率年龄组成 样方法(2)偏大 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而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16、3)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集群考点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核心知识突破】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1)方法:_。(2)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_表达检验或修正。构建数学模型数学形式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1)“J”型增长曲线:(2)形成原因: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食物和空间(3)数学公式:Nt=N0t3.“S”型曲线:(1)“S”型曲线图:形成原因:_有限。食物、空间(2)K值与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K值含义:即_,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_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

17、_。环境容纳量最大相对稳定K值和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比较项目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害生物的防治实例捕鱼、森林砍伐等灭鼠、灭蝗等K值(环境容纳量)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_环境阻力,_K值_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_K值减小增大增大降低比较项目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害生物的防治K/2值(最大增长速率)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_,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防止数量达到_,若达到该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维持在K/2K/2值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变化类型:增长、波动和下降。(2)影响因素:内因。a.起始种群个体数量。b

18、.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_。c.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_。出生率和迁入率死亡率和迁出率外因。a.自然因素:气候、_、天敌、_等。b.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_等。食物传染病环境污染【教材易漏知识】必修3P68“与社会的联系”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的因素。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微点警示】(1)“J”型增长中增长率。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t+

19、1-N0t)/N0t100%=(-1)100%。当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增加;当=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稳定;当1时,增长率1,且保持不变,因此呈 “J”型增长,对应图2中的曲线X;图1中的第10年=1且达到了最大值,因此对应图2中曲线Y的C点;图2中B点相当于K/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1中10到20年之间死亡率B.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2、4、1、3C.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7个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审答技巧】(1)表格信息:种群数量的变化与pH的变化是一致的。(2)关键知识:酵母菌

20、呼吸产生CO2会导致pH下降;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导致K值变化。【解析】选A。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达到稳定时期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1.2110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的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核心素养新命题】(1)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样

21、品中的pH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提示: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的pH不断下降。(2)科学探究实验结果分析若长时间封闭培养,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反而会下降,原因可能是什么?提示:营养物质减少、生存环境恶化。【考点题组诊断】1.(2019宜春模拟)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世纪金榜导学号()A.培养至60 h时,增长速率最大B.继续培养下去,K值不会发生变化C.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不能用标志重捕法D.种群自然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长而增长【解析】选C。酵母菌的种群增长呈“S”型,培养至60

22、h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培养至30 h时增长速率最大;继续培养下去,随营养物质的减少和代谢产物的积累,K值会下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一般用抽样检测法,不能用标志重捕法;种群自然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长而降低。【延伸探究】上题中若40 h时检测视野中酵母细胞密度过大,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提示:按一定倍数进行稀释。2.(2018衡水模拟)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甲10-0.128乙10-0.15丙-100.128A.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

23、验变量B.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满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C.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D.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也需要重复实验【解析】选C。该实验中有温度和培养液两个变量,A错误;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B错误;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C正确;该实验已设置对照实验,D错误。【延伸探究】本题中可作为相互对照的实验有哪几组?变量是什么?提示:甲和丙为相互对照,变量为营养物质的有无;甲和乙为相互对照,变量为温度。【加固训练】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

24、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解析】选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B组的发酵进行得最快,所以B组的温度最适宜,环境容纳量最大;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因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别的微

25、生物数量变化与其供能情况有关,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故培养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也最少。2.(2018烟台模拟)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培养酵母菌时,应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A.B.C.D.【解析】选D

26、。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快速繁殖,实验应在有氧条件下进行,错误;酵母菌培养的方法是把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正确;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时,应该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保证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的分布是均匀的,使选取的样液具有代表性,正确;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吸取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错误;观察和计数,应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进行,正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正确;早期培养也需要取样观察、计数,每次取样相隔的时间应该相同,错误。答案速填

27、:1标志重捕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3年龄组成4性别比例5随机分布6空间、食物、敌害 7K/28K/29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第2课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 【核心知识突破】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_的重要特征。(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_的多少。(3)规律:不同群落中物种_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_。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丰富度越高3.种间关系:(1)概念。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_。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等。作为食物资源和空间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_,通过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8、。互利共生:两种生物_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体内或体表共同生活(2)种间关系实例与曲线的对应关系连线4.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_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生物种群(2)类型:(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形成原因:在长期_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_的充分利用。自然选择自然资源【微点警示】关于种间关系的三个易错点(1)捕食和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生物的进化。(2)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都是由争夺食物引起的。(3)捕食

29、既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属于种内斗争)。【秒判正误】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分析:生物群落包含所有的生物种群。2.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分析: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3.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分析:群落中生物可以形成食物网,其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分析:群落存在空间结构,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中,动植物均有分层现象。5.

30、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土壤盐碱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分析: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与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有关。6.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分析: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命题案例研析】【典例】(2019聊城模拟)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审答技巧】(1)审题关键:抓住隐含信息“植物病毒V寄生在水稻细

31、胞中,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将植物病毒V传播给其他水稻,青蛙捕食稻飞虱”。(2)必备知识: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的概念。【解析】选A。A项中,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可减少病毒V在水稻间的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正确;B项中,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错误;C、D项中,病毒V与青蛙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错误。【核心素养新命题】(1)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试分析其原因。提示: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将植物病毒V传播给其他水稻,通过青蛙捕食稻飞虱使其数量减少,从

32、而减少了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2)社会责任生态环保通过长时间喷洒农药减少稻飞虱的数量来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这种措施可行吗?提示:不可行。农药在减少稻飞虱的同时也减少了青蛙的数量,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另外农药也对环境造成污染。【考点题组诊断】角度一种间关系及其特点1.(2019皖南八校联考)某生态系统中,黑线姬鼠处于第二营养级。现将某动物新物种Z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8年间黑线姬鼠与Z的种群数量变化(单位:只),结果如表: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世纪金榜导学号()时间(年)12345678黑线姬鼠18 50019 20014 50011 5009 4009 5009 4

33、009 500Z100120190240170160170160A.在引入Z的4年内,物种Z处于理想环境中B.在第3年,Z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C.黑线姬鼠种群和Z种群为捕食关系,二者共同进化D.Z种群数量增加时,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会减少,二者为竞争关系【解析】选C。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引入Z的4年内,物种Z每年的数量增长倍数(值)不相等,说明物种Z不是处于理想环境中,A项错误;在第4年,Z种群数量最多,其种内斗争最激烈,B项错误;表中信息显示,将某动物新物种Z引入该生态系统,Z种群数量随黑线姬鼠的增多而增多,当黑线姬鼠的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黑线姬鼠的数量开始减少,Z也随之减少,然后两者趋于相对稳定

34、,说明黑线姬鼠种群和Z种群为捕食关系,黑线姬鼠是被捕食者,Z是捕食者,二者在捕食过程中共同进化,C项正确,D项错误。2.(2018宜宾模拟)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它们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竞争关系(丙)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图甲所示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图乙所示D.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的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解析】选C。据题图分析,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35、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关系;乙图是捕食关系图,噬菌体与细菌是寄生关系;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的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方法技巧】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

36、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3.(教材素材新命题必修3 P73资料分析中资料2原创)如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曲线A表示的是_的种群数量变化,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为_,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_;_。(2)1935年后的10年间,人类对猞猁毛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大量捕杀猞猁后,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是_。【解析】(1)曲线A表示的是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因为雪兔的数量要多于猞猁的数量。猞猁以雪兔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从图中反映出的情况看,雪兔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是捕食者猞猁的数量急剧减

37、少,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雪兔的食物增加。(2)大量捕杀猞猁后雪兔的数量急剧上升,当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它们的食物减少,所以雪兔的数量也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答案:(1)雪兔捕食可食的植物增加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2)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角度二群落的空间特征4.(2019长沙模拟)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世纪金榜导学号()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

38、曲线持续增长【解析】选A。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由题图可知四大家鱼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鲢鱼鳙鱼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易错提醒】对群落结构的认识提醒(1)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2)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

39、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5.(2019长春模拟)下列关于森林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直接的关系C.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别D.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别【解析】选D。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关键因素是光照强度,A正确;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直接的关系,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B正确;水平结构上植物的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C正确;动物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水平结构,其分布有明显的差别,D错误

40、。【加固训练】1.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选D。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而不是共生关系;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2.(2018烟台模拟)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橘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于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

41、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解析】选D。由题意“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可知,A正确;根据寄生关系的概念,可知B正确;岭南蚜小蜂“取代”蔷薇轮蚧小蜂,说明岭南蚜小蜂改变了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丰富度表示一个群落的生物种类的多少,和种群数量无关,虽然引进了岭南蚜小蜂,但是蔷薇轮蚧小蜂几乎完全消失,可以认为该群落丰富度没有变化,D错误。3.(2018保

42、定模拟)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一定的关系C.群落中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别D.草地群落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解析】选C。由于群落中的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差别,所以必然会导致群落中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别。4.(2014海南高考)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

43、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A项中,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故A项正确。B项中,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故B项正确。C项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故C项正确。D项中,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D项错。考点二群落的演替 【核

44、心知识突破】1.演替的概念:随着_的推移,_代替的过程。时间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比较: 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_,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_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被植物覆盖的地面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 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时间经历时间_经历时间_影响因素_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漫长较短自然因素人类活动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和_进行。速度方向【微点警示】1.群落

45、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2.与群落演替有关的三个易错点:(1)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会取代另一些种群,主要是优势种群的取代,如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高大的乔木取代灌木,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地衣等。(2)群落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演替并不是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演替的终点。【秒判正误】1.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

46、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分析:该岛屿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因此其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2.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分析: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3.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4.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5.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分析:水等气候条件不充足时,弃耕的农田可能演变为草原,水等条件充足时,弃耕的农田可能演变为森林。6.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分析:光照直接影响植物群落的演替,而动物以植物为食,植

47、物群落变化,动物群落也会发生变化。【命题案例研析】【典例】(2014全国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

48、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审答技巧】(1)把握问题题眼:第(1)题从“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选择;第(2)题则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相比较;第(3)题中 “近5万年以来森林被灌木取代和近50年来灌丛出现荒漠化”。(2)理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是准确回答的关键。【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类型判断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

49、地方发生的演替,如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但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相比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高考长句应答特训】(1)除了题目(1)所示

50、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外,再各举几例(至少各两例)。提示: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演替过程是否都能发展到森林阶段?为什么?提示:不一定。因为环境因素如气候干旱等可能导致演替只能发展到草原或灌木阶段。【方法规律】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考点题组诊断】角度一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和规律1.(2018郑州模拟)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世纪金榜导学号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C

51、.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解析】选C。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该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项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也增大,D项错误。2.(2019南宁模拟)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乱石窑裸地上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同一个群落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成的群落类型相同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 【解析】选D。乱石窑裸地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

52、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分析题图,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发生了不同方向的演替;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发生在乱石窑裸地上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角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不存在地衣和苔藓植物B.环境因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的因素之一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

53、的积极影响 【解析】选A。群落的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先的物种并没有消失,A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先出现,接着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正确;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D正确。 4.(2019武汉模拟)云杉林是我国西南林区的主要地带性森林植被之一,研究人员调查发现某地云杉林采伐迹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为:采伐迹地杂草群落小叶树种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林,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对“小叶树种阶段” A、B、C三种不同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

54、进行统计,结果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依据该结果_(填“能”或“不能”)判断出“小叶树种阶段”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原因是。(2)研究人员分析云杉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和致死原因,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并根据最直接因素_的数据判断云杉种群数量的变化。(3)该地区云杉采伐迹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_。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云杉定居阶段与杂草群落阶段相比,其物质循环、_及_等生态系统功能增强。【解析】(1)研究人员对“小叶树种阶段” A、B、C三种不同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行统计,结果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由于年龄组成只能反映种群的发展趋势,不能反映物种数目的变化,因此

55、依据该结果不能判断出“小叶树种阶段”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2)研究人员分析云杉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和致死原因,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这一最直接因素的数据判断云杉种群数量的变化。(3)该地区云杉釆伐迹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云杉定居阶段与杂草群落阶段相比,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等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答案:(1)不能年龄组成只能反映种群的发展趋势,不能反映物种数目的变化(2)出生率和死亡率(3)次生演替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加固训练】(2018青岛模拟)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

56、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解析】选C。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正确;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考点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核心知识突破】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_。(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

57、体微小且有_的活动能力,常用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栖息场所较强取样器2.实验流程:(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_,群落结构也越_。丰富复杂【微点警示】1.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的理解:(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动物

58、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的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命题案例研析】【典例】(2019襄阳模拟)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农用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见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人工广场绿植物用地11849211321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A.表中数据是采用

59、目测估计法获得的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审答技巧】分析表格中数据及其含义:(1)横向比较各样地不同土层中的动物类群数,明确丰富度的差异。(2)综合比较,明确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类群数表示丰富度,个体数表示种群密度。(3)计算表格中数据并进行比较。【解析】选D。表中数据是采用记名计算法获得的,A不符合题意;由表格内容可知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和农用地相同土层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不符合题意;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第1层个体数与农用地第1层个体数存在

60、明显的差异,C不符合题意。【高考长句应答特训】(1)获取表格中数据时在时间和地点的要求是怎样的?提示:应在相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取样。(2)选项A中的调查方法适用的群落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提示: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3)各动物类群密度(个体数)能代表群落丰富度吗?为什么?提示:不能。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而群落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考点题组诊断】1.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题指南】解答此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