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省人民政府府水行政主主管部门建建立水土保保持法律的理论论与方法法法理学作为为一门科学学的条件和和界限一葛洪义义一、问问题的提出出现在,法法学和法理理学作为一一门科学似似乎已经是是不言而喻喻的了。几几乎所有的的法理学教教科书的开开篇之页都都提出“法法学是一门门以法或法法律及其发发展规律为为研究对象象的社会科科学”(或或类似表述述),因此此,被界定定为“法学学中的主要要理论学科科”(注:参见沈宗宗灵主编:法理学学高等教教育出版社社19944年版。)的法理学学似乎当然然应该属于于科学之列列。但是,法法学和法理理学为什么么是“科学学”?它究究竟在何种种意义上才才是“科学学”和“社社会科学”呢?对这这个
2、问题的的回答,不不仅有助于于法学和法法理学自身身的发展,而而且也有助助于我们认认真把握法法学和法理理学的社会会功能。本本文的目的的就在于:通过法律律的理论和和方法两个个面向,考考察、论述述法理学作作为“科学学”的条件件和界限。前一个面面向强调法法理学作为为科学应该该具有的社社会理论内内涵;后一一个面向确确定法理学学作为科学学的方法论论基础。没没有一门科科学是漫无无边际的,法法理学作为为一门科学学自然应该该具有自己己确定或相相对确定的的范围。对对作为科学学的法理学学的条件和和界限进行行审视,就就是试图进进一步明确确法理学作作为一个法法学学科的的范围。引起笔笔者注意这这个问题的的原因是:多年以来来
3、,法理学学的更新与与改革都是是我国法理理学界、乃乃至整个法法学界关注注的中心问问题之一。(注:如如张友渔、张宗厚的的“法学理理论要有新新发展”,文汇报,19888年5月月5日;乔乔伟的“关关于法学理理论研究的的反思:论论更新与改改造法学的的若干问题题”,文文史哲,11988年年第6期;张志铭的的“价值追追求与经验验实证:中中国法学理理论发展的的取向”,法学,11988年年第12期期;甘重斗斗的“在改改革开放中中创新法学学理论”、张文显的的“改革和和发展呼唤唤着法学更更新”、张张传帧的“试论商品品经济与法法学基本理理论”,现代法学学,19988年第第5期;徐徐显明、齐齐延平的“走出幼稚稚-十一届
4、届三中全会会以来法理理学的新进进展”,山东大学学学报-哲哲社版,11998年年第4期;童之伟的的“论法理理学的更新新”,法法学研究,19998年第66期。19995年和和19999年分别在在昆明和上上海召开的的法理学年年会均以“法理学的的回顾、创创新、展望望”为主题题。)其中中,法理学学界对法理理学的理论论性与现实实性的关系系和法学家家的文化品品位与职业业技能的关关系两个相相互联系的的问题分歧歧较大。(注:参见见黎国智:“变革和和创新我国国法理学”;沈国明明:“法学学研究要关关注向市场场化过渡的的过程”;孙国华、张曙光:“中国法法理学发展展的宏观思思考”等文文,载刘升升平、冯治治良主编:走向二
5、二十一世纪纪的法理学学,云南南大学出版版社19996年版;19922以来,葛葛洪义、尹尹伊军、谢谢晖、邱本本等关于“法学家文文化品位”的争论,参参见法学学19992年第11期、19993年第第11期、19944年第1、4、5、7期、11995年年第1期等等。)这种种分歧表面面上看是法法理学界对对理论与实实际的关系系以及理论论界参与现现实的方式式存在不同同的看法,实实际上,有有些学者、特别是法法律实务部部门和部门门法学的学学者,还多多多少少地地存在对理理论形式的的抽象性的的怀疑。人人们期待我我国法理学学能够对部部门法学、法制实践践发挥积极极的促进作作用,因而而,比较集集中的批评评意见也就就是指责
6、法法理学已经经严重脱离离实际。在在许多人看看来,法理理学的进步步应该体现现在理论对对现实的指指导性上。由此,法法学界有些些人士,甚甚至不少是是法理学学学者都在呼呼吁法理学学要“理论论结合实际际”,将法法理学发展展、进步的的希望寄托托在研究具具体问题、特别是与与社会主义义法制实践践紧密结合合的具体的的现实问题题上。言内内之意,法法理学的研研究重心应应该由“抽抽象”转为为“具体”,不能再再继续这样样“抽象”下去。本本文对法理理学已经脱脱离实际的的结论并无无异议,也也反对理论论上的娇柔柔做作、无无病呻吟、故弄玄虚虚,但是不不赞成有些些学者指出出的解决这这个问题的的思路。我我有一个粗粗浅的认识识:法理
7、学学所面临的的问题本质质上不是法法理学所独独有的,而而是我国所所有法学学学科的共同同问题。这这个问题的的关节点,也也不是法理理学乃至法法学的实践践性不强,而而是这些学学科的理论论性不充分分,以至于于没有能力力应对现实实。理论不不充分的极极端的表现现,在法学学各应用学学科上就体体现为有的的人对基础础理论毫无无来由的轻轻视、敌视视、无知,缺缺乏自己解解决本学科科范围内法法理学问题题的自觉意意识;在作作为一个学学科的法理理学领域内内,则体现现在不少法法理学者对对自身的理理论结合实实际的能力力缺乏信心心。而这两两种情况都都源于缺乏乏对法理学学学科范围围自觉的批批判-知识识范围的确确定。所以以,法理学学
8、面临的最最严重的问问题似乎还还不完全是是现实性不不足(这当当然也是一一个重要问问题),而而是由于理理论的不充充分所导致致的法理学学、甚至整整个法学在在中国都在在向“对策策学”方向向的发展,以以及对法学学所抱的实实用主义的的非科学的的态度。鉴于此此,笔者感感到,如果果能够对法法律的理论论与方法进进行总体角角度上的检检视,探讨讨、说明法法理学(不不是作为一一个学科的的法理学,而而是作为全全部法学的的基础内容容的法理学学)的“科科学性”之之成立条件件、内容及及其界限,或或许能够为为法理学理理论与法治治建设实际际的结合提提供一些有有益的探索索。二、法法律理论的的普遍性法理学学作为一门门科学的第第一个条
9、件件就是它的的理论性,即即法理学必必须是说理理的,有理理论根据的的,符合理理论思维的的基本规范范。所有的的具有科学学性质的法法学学科都都是以理论论为基础的的。法律理理论的普遍遍性在此就就是指所有有的法学知知识领域都都离不开理理论思维。同时,由由于理论思思维面对的的问题也是是普遍的,所所以,理论论本身具有有历史的普普遍(连续续)性。在在这个意义义上,对学学术研究而而言,只有有理论思维维能力的强强弱之分,而而没有是否否需要理论论思维之别别;而理论论思维能力力的强弱,则则取决于它它对理论的的普遍性的的洞察、自自觉与把握握,以及将将一般的社社会理论转转化为法律律理论的能能力。法律理理论的普遍遍性的第一
10、一层含义是是指:理论论是各个法法学学科的的精神基础础。法律理理论不是神神秘的东西西,而是法法律和法学学工作者的的日常精神神活动的结结果,更是是法理学的的直接的研研究成果。本来,作作为一个法法律和法学学工作者,无无论专业领领域存在多多大的区别别,我们每每个人每天天(至少在在正常的工工作日)都都需要思考考各种各样样、或具体体或抽象的的法律问题题。例如,律律师会考虑虑如何根据据法律规定定,更有效效地维护他他的当事人人的利益;法官则会会考虑律师师所提出的的诉讼请求求和理由是是否成立;法学教师师要设法把把有关法律律的知识组组织成为一一套能够让让学生掌握握的符合逻逻辑的口语语系统;法法学研究者者更需要思思
11、考法律的的原理。思思考一般是是由具体问问题开始,逐逐渐转为抽抽象。当这这种思考达达到了一定定的规范标标准,上升升到一定的的抽象层次次和系统性性,则成为为理论。所所以,我以以为理论本本来不应该该是神秘的的,而是相相当日常化化的活动的的结果。作作为一门科科学的法理理学,与其其他法律法法学领域相相比,首要要区别就在在于思维形形式上:法法理学的思思考形式主主要是“关关于法律的的理论”;而其他法法学学科和和法律实践践者则主要要是“根据据法律的思思考”,理理性的思考考者都需要要把自己的的思考转化化为理论自自觉。更准准确地说,法法律理论是是每一个成成熟的法学学学科必不不可少的精精神支撑。那么,为为什么法律律
12、理论后来来被划入一一个单独的的知识领域域并在我国国法学界常常常成为批批评的对象象?这可能能是经过理理论的长期期积累引起起的社会分分工的结果果。人文社社会科学的的主要工作作就是对“本文的意意义”进行行诠释,法法学作为社社会科学之之一,显然然也离不开开对法律和和法律思想想的诠释。在知识与与思想的历历史演进的的过程中,人人们对法律律的思考最最初肯定不不是一个专专业化的阶阶层的特权权,因为早早期的经典典性的法律律思想几乎乎都是百科科全书式的的思想家的的产品。后后来,经过过不断诠释释和思想积积累,才发发展出分门门别类的自自然科学和和社会科学学,发展出出政治、经经济、社会会、法律理理论体系,发发展出法理理
13、学、刑法法学、宪法法学、民法法学等法学学各学科的的分类。说说明这样一一个本是常常识的东西西,是想指指出:学科科划分固然然体现了人人类思维能能力的进步步,但是,强强制性的社社会分工又又将本是同同根生的东东西转化为为看上去似似乎不相干干的东西。每个学科科都在自己己的领域内内独立发展展。这种情情况下,过过于强调分分工的话,其其结果必然然是加剧了了学科的分分化和彼此此之间的隔隔膜,进而而忽视了本本学科赖以以存在的思思想理论基基础。本来来,“关于于法律的理理论”与“根据法律律的思考”之间是互互补的关系系,现在似似乎“根据据法律的思思考”才有有“合法性性”,“关关于法律的的理论”则则成为多余余的、奢侈侈的
14、、休闲闲性的。作作为知识发发展的结果果的学科划划分,现在在在一定意意义上已经经成为制约约学术进步步的障碍。所以,作作为学术进进步标志的的学科划分分尽管不无无其合理成成分,但客客观上非常常容易给人人一种误导导:法理学学或者其他他理论法学学是以理论论研究为中中心的,而而其他法学学学科、特特别是部门门法学,理理论性至少少不很重要要,“应用用法学”的的称谓即是是明证。现现在看来,这这种观点即即使不是错错误的,也也是似是而而非的,因因为缺乏理理论内涵的的东西,是是不可能在在“科学”层面上存存在的。相相信部门法法学者也同同意这个意意见。然而而,更普遍遍的情况是是,有的学学者往往认认为,部门门法学的理理论问
15、题应应该由法理理学来解决决,而法理理学如果缺缺乏解决这这些问题的的能力,就就是不成熟熟或者不够够成熟,就就是“幼稚稚”和“落落后”。把分工工转化为学学科的片面面性是我们们这个时代代一个重要要的文化特特征。比较较而言,法法学界中的的前辈多注注重知识的的综合性(我的一位位同事曾告告诉我,他他在武汉大大学读博士士时,他的的导师、著著名法学家家韩德培先先生就再三三告戒他们们注意研究究法理学,提提高自己的的理论素养养),而年年轻学者则则越来越受受到学科界界限的限制制。具体一一些地说:法理学作作为一门专专门的研究究理论的学学科,自然然应该以思思想的整理理和探索为为己任。这这本来无可可非议。但但是,在这这个
16、被韦伯伯称为“形形式合理性性”的社会会,知识不不再仅仅属属于、甚至至主要不属属于精神进进步的范畴畴,思想与与知识分离离,知识日日益成为追追求物质需需要的现实实的工具。法律思想想与法律也也在分离,法法律更多地地成为一种种技能,法法律思想则则成为一种种奢侈品。当然,从从理论研究究者的角度度,理论自自身的矫情情,也影响响到法理学学的现实性性。19995年牛津津大学出版版社出版了了一部名为为诠释与与过度诠释释的书,本本书的几位位作者,意意大利的艾艾柯、美国国的罗蒂、卡勒等人人,围绕“本文意义义”的界限限的轰动性性讨论,也也说明了这这个问题。但是,导导致忽视理理论的更致致命的原因因则是社会会分工与学学科
17、分化:从法律实实务者的角角度看,法法理学似乎乎没有什么么实际的功功用。李达达先生几十十年前就说说过:“法法理学的研研究,在中中国这样不不发达,据据我看来,主主要是由于于法学家们们不予重视视,好象认认为是一个个冷门。教教者不感兴兴趣,学生生也勉强听听讲。因为为应考试、做法官或或律师,都都不需要法法理学。”(注:李李达:法法理学大纲纲法律出出版社19983年版版,第122页。)现现在看来,这这种忽视理理论的现象象是相当短短视和危险险的。其危危险性就在在于:法律律可能因此此被主观随随意地视为为一种统治治的(对有有权力者而而言)、谋谋生的(对对法律工作作者而言)工具:“关于法律律的思考”被“根据据法律
18、的思思考”所取取代。这个个时候,法法学就已丧丧失了作为为科学的基基本特征和和最低限度度的思想性性。法律理理论的普遍遍性的第二二层含义则则是它的历历史性,即即理论具有有普遍的历历史连续性性。“关于于法律的思思考”必然然是从更为为广泛的社社会历史角角度和更为为整体性的的思想理论论层面把握握法律现象象。从社会会历史角度度解释法律律现象不仅仅是历史唯唯物主义法法律观的思思想特征,而而且也是大大多数社会会理论的特特点。需要要讨论的一一个前提性性问题是:法学和法法理学有没没有普遍性性,即历史史上的、外外国的法律律理论与“我们的”法律理论论是什么关关系?我的的粗浅认识识是:现实实中的法律律确实有国国界之分,
19、法法学却应该该是跨国的的,超越历历史界限的的。尽管实实际上法学学总要受到到本国特定定历史文化化法律条件件的限制,但但是,任何何一个“真真正的问题题”都应该该是具有一一般的普遍遍的真理性性。举一个个人们在逻逻辑思维中中经常提到到的、带有有些诡辩色色彩的例子子:“法学学具有民族族性,不同同民族的法法律思想只只属于该民民族”。这这句话的内内容即使是是真理性的的,作为一一个真实(假定)的的判断,仍仍然是具有有普遍性和和现实意义义的。因为为它可以成成为不同肤肤色的法学学家进一步步思考的基基础,其中中不乏对各各民族法学学思维的现现实的针对对性。因此此,也就不不难理解,法法学的理论论性问题或或法理学的的问题
20、,通通常大多数数情况下都都是似曾相相似的,也也就是在我我们之前,早早已有人在在思考。例例如所谓罪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定、法律面面前人人平平等、产品品责任、合合同责任、法的本质质、法的作作用、权利利本位等等等。只要我我们是尊重重人类法律律文化遗产产的,只要要我们乐意意遵循学术术研究的基基本规范,就就始终需要要借鉴他人人和前人的的研究成果果。现在,有有的学者对对法律学术术出版界和和法学期刊刊大量介绍绍其他国家家法律思想想、中国古古代法律思思想以及其其他学科的的思想理论论是非常不不满意的,对对学术著作作中大量引引用他人成成果也不以以为然。或或者认为这这是“从书书本到书本本”的教条条主义、拿拿来主义、“
21、食洋、食古不化化”的表现现,或者认认为,他山山之玉,最最多具有借借鉴意义。这种观点点,我以为为似乎也可可以商榷。作为学术术研究,法法理学的特特点之一就就在于吸收收他人理论论成果,接接过前人的的接力棒,向向前面的目目标继续奔奔跑。即使使是面对新新的法律制制度,也非非常需要借借鉴他人的的思想成果果加以梳理理。而如果果不论前人人有无相关关研究成果果,或者只只相信自己己的直接经经验,或者者海阔天空空地杜撰一一番,在学学术角度上上,似完全全不可取。法理学学成果是具具有历史连连续性的。他们不是是一个个彼彼此分离的的、需要时时可以相互互转借的东东西。每一一种思想领领域的重大大成果,都都有它的历历史渊源,都都是以往思思想成果的的发展,并并且仍然可可能继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