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课件(共39张幻灯片)+教学设计+素材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22 礼记二则第一课时虽有嘉肴新知导入同学们,“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能正确翻译课
2、文,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明白只有勤奋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戴圣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汉书儒林传)。戴圣成为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来,三家之学皆立于学官,其学兴盛一时。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
3、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着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着,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礼记。全书共分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内则、坊记、儒行、王制、玉藻、冠义、昏义、杂记等四十九篇,其中的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其叔父戴德所编大戴礼记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简介作品简介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
4、的解释。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仪、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为孟子的学生乐(yu)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
5、同学之间的关系。作品简介(1)读准字音弗食( ) 教学相长( )嘉肴( ) 自强( )兑命( ) 学学半( )ji yoqinyuxiofzhn预习检查(2)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预习检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预习检查(2)视频范读,学生标注停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点击链接22 虽有嘉肴视频朗读.mp4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解释集体讨论文意,教师适当指导。课文释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指美味的菜。味美。最好的道理。即使。所以。困惑。自我反思。自我勉励。强,勉励。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后一个“学”是“学习”的意思表推测语气,大概好处达到极点宾语前置标志促进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
7、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课文释义学生齐读译文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学”同“敩”,教导。文言积累1、通假字2、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 ; 今义: 。)(2)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 ;今义: 。) (3)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4)虽有至道 (古义: 。今义: 。)(5)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味美旨意勉励
8、强大,强盛困惑困难即使虽然促进增长文言积累其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副词,表示推测代词,它的学学学半( )学学半( )动词,向别人学习“学”同“敩”,教导文言积累3、一词多义文言积累4、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倒装句其此之谓乎!“,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应为“其谓之此乎!”文言积累5、文言句式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明确: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整体感知合作探究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9、 写起,目的是引出下文“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学习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合作探究2、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3、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明确: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
10、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合作探究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言积累5、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进行论述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以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自然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论述教和学的关系。 然后,对举“学”
11、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 和“自强” 。 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合作探究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
12、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两者是主从关系。写作特色?逻辑严密。 先是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对偶严谨。 虽有嘉肴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
13、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拓展延伸“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而不是“教学相消”,你认为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通过信息的反馈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课下,大胆向老师讲述学习的困惑,请老师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这对老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也有帮助。把老师当作朋友,真诚地向老师提建议,对老师的一些好的做法表示
14、欢迎和赞扬。拓展延伸下面是礼记 .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拓展延伸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下
15、面是礼记 .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明确: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择师不可不慎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来而不往非礼也。拓展延伸2、翻译下面短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
16、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典出礼记中庸: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
17、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拓展延伸文章中心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嘉肴( ) 旨( ) 至道( )是故( ) 知困( ) 自反(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 教学相长( )好、美味美达到极点所以反思勉励教表示推测,大概;说促进困惑通“说”,指傅说课堂检测2、课文内容层次理解填空。(1)课文虽有嘉肴主要讨论了 和 的关系。(2)将课文分
18、为三层(用斜线标注) 教学/课堂检测3、论语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今天我们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从全文来看,这样做是因为什么?用虽有嘉肴中的句子回答。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课堂检测故曰:教学相长也4、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句: 。(2)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佳肴”作比引出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述了 的道理。(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教学相长课堂检测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
19、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教师寄语脉络梳理虽有佳肴类比引入逐层论证引用作结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学学半,此之谓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板书设计谢谢(.)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2 礼记二则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能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熟读
20、并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明白只有勤奋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能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1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
21、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二、预习检查1、简介 戴圣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汉书儒林传)。 戴圣成为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来,三家之学
22、皆立于学官,其学兴盛一时。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着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着,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礼记。全书共分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内则、坊记、儒行、王制、玉藻、冠义、昏义、杂记等四十九篇,其中的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其叔父戴德所编大戴礼记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2、作品简介(1)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
23、“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仪、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2)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为孟子的学生乐(yu)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
24、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3、读准字音弗食( f ) 教学相长(zhng) 嘉肴(ji yo)自强(qing) 兑命(yu) 学学半(xio)4、学生朗读,注意节奏5、视频范读,学生标注停顿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三、课文释义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解释集体讨论文意,教师适当指导。虽:即使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
25、自我勉励自反:自我反省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长: 促进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2、学生齐读译文。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四、文言积累1、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学”同“敩”,教导。2、古今异义(1)不知其
26、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4)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3、一词多义学 学学半 (音 xio,教)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 (它的)4、词类活用A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5、文言句式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五、整体感知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明确:教学相长
27、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六、合作探究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写起,目的是引出下文“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学习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2、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3、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明
28、确: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进行论述的?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以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自然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9、的道理。 论述教和学的关系。 然后,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 和“自强” 。 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
30、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两者是主从关系。七、写作特色?逻辑严密。先是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对偶严谨。虽有嘉肴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八、拓展延伸1、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3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2、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而不是“教学相消”,你认为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通过信息的反馈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课下,大胆向老师讲述学习的困惑,请老师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这对老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也有帮助。把老师当作朋友,真诚地向老师提建议,对老师的一些好的做法表示欢迎和赞扬。3、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明确: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择师不可不慎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来而不往非礼也。4、翻译下面短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新疆温宿县卫生高级职称(卫生管理)考试题含答案
- 2024年新疆墨玉县卫生高级职称(卫生管理)考试题含答案
- 2024年西藏昂仁县卫生高级职称(卫生管理)考试题含答案
- 援外标识管理办法
- 敏捷项目管理办法
- 建店融资管理办法
- 2024年陕西省凤县普通外科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2024年四川省南溪县急诊医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新疆短工管理办法
- 枪支仓储管理办法
- 体育公园 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数字智慧方案5299丨华为业务变革框架及战略级项目管理
- 线上职业培训合同协议
- 2024年咖啡师考试知识试题及答案
- 养牛场规章制度
- 2025年恒生电子笔试题及答案java
- 放射治疗半影
- 供应链金融服务协议书范本
- 施工挂靠协议(2025版)
- 七年级上册硬笔行楷字帖
- 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