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篇运动生理学基础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概念题能量代谢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生物能量学答:生物能量学是研究与生命现象相伴的活体内能量的进出和转换的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正进行着与活体能量转换有关的生物膜、肌肉(收缩性蛋白质)和酶合成的本质的探究,以及以ATP为中心的活体的能量流通机理的研究。磷酸原供能系统答:磷酸原供能系统是指ATP、AD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磷酸原系统在代
2、谢过程中不需要氧的参与,能瞬时供应能量。糖酵解供能系统答:糖酵解供能系统是指糖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并产生乳酸的过程。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答: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H0和CO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细胞在生命活动中22首先以糖类作为有氧氧化的燃料,机体糖供应相对不足时再消耗脂肪,仅在糖及脂肪均相对不足时蛋白质才作为有氧氧化的底物。基础代谢率答: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
3、谢率。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通常以kj/(m2h)来表示。能量代谢的整合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最大摄氧量答: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它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
4、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运动节省化答: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够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运动节省化较最大摄氧量具有更高的可训练性,特别是对于优秀运动员,长期的运动训练可使其最大摄氧量处于稳定状态,此时其有氧运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运动节省化水平的改善。二、简答题1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答:(1)能量的来源糖类人体食物中糖类的消化产物多以单糖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lg糖在体内完全氧化可释放约4kcal的热量,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自糖。葡萄糖在正常情况下被合成为多糖,以糖原的形式储存或被合成脂肪。肌糖原是骨骼肌中的储备能源,满足骨骼肌在紧急情况下的需要;肝糖
5、原贮量不大,参与对血糖水平的维持。供氧充足时,糖通过有氧氧化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的能量;供氧不足时,葡萄糖经无氧酵解释放的能量比有氧氧化少,但其供能速率明显提咼。脂肪脂肪又称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是细胞能量的主要存储形式,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组成。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类脂包括类固醇及其酯、磷脂和糖酯等,是细胞的膜结构重要成分。1g脂肪在体内完全燃烧(氧化)可释放的热量为糖的2倍多,约9.5kcal。蛋白质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来源于食物和组织、细胞内蛋白质分解。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大约释放4.3kcal的热量,成人每天约有18%的能量来自蛋白质,蛋白质的供能作用
6、是蛋白质的次要功能,可由糖及脂肪代替。(2)能量的去路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答:急性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是指在极性运动初期,能量来源于ATP、CP分解,不需要氧的参与,也不产生乳酸的代谢过程。急性运动刚开始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TP、CP的分解。磷酸原供能系统提供的ATP有限,能量供应总量最低,仅能维持持续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是指由糖酵解供能过程中,不需氧的参与,同时产
7、生乳酸的代谢过程。当运动维持足够的强度并继续持续时,呼吸和循环系统不能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糖酵解供能系统占据能量供应的主导地位。糖酵解过程中,ATP的分解产物ADP接受糖原或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产生的高能磷酸键再合成ATP(底物水平磷酸化),同时产生大量乳酸。糖酵解供能系统能够提供的能量总量也相对较低,机体将很快出现疲劳,不能维持长时间运动能量的需要。源自糖酵解供能系统的再合成ATP速率约在运动后5s达到峰值,并维持数秒钟。但是大强度运动中糖酵解供能过程的速率可提高到安静状态的100倍。糖酵解供能的功率输出比磷酸原供能系统低,但再合成ATP的总量较高,因此维持运动的时间延长。(2)急性运动时
8、的有氧代谢有氧代谢较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化学过程涉及相对更多的细胞反应部位,因而功率输出相对最低。低、中强度运动中,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动员能够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氧气的需求,充足的代谢底物使有氧代谢相对无氧代谢能够提供更大的能量供应总量。因此,运动的时间大为延长。当运动强度小于无氧阈强度时,呼吸和循环的动员能够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有氧代谢开始占据主导供能地位,摄氧动力学曲线将呈平台分布,摄氧量最终稳定维持于某一水平;当运动强度大于无氧阈强度时,摄氧动力学曲线多出现持续几分钟的慢成分,直至最大摄氧量平台出现;而在极大强度运动时,摄氧动力学曲线将不出现平台,而是持续增高,直至运动疲劳,依运动强度
9、而定,摄氧量水平达到或不能达到最大摄氧量。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答: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试述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答:慢性运动队能量代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供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
10、内环境变化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的消除。慢性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还可以用运动或能量节省化反映。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够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第2章肌肉活动一、概念题1兴奋答:兴奋是指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兴奋性答: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不同。动作电位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
11、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肌小节答:肌小节是指在肌原纤维上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的。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
12、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缩短收缩答:缩短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答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的收缩形式。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等长收缩答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肌电图答:肌电图是指通过肌肉电图仪的引导和放大,把肌肉
13、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描记下来所得到的图形。肌电图的检测主要利用肌电图仪,它一般由放大器、显示和记录装置、记录电极等组成。二、简答题1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了解这些有何意义?答:(1)具备的条件刺激泛指引起组织兴奋的各种动因。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一定的“强度一时间”变化率。(2)意义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阈强度和其作用时间呈反变关系,若将两者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到一条曲线称“强度一时间曲线”,该曲线提示了组织兴奋的普遍规律,在体内一切可兴奋细胞都可以绘制出类似的曲线,“强度时间曲线”可以全面反映组织的兴奋性。比较
14、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与在神经一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和特点。答:(1)神经纤维传导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习惯上称为神经冲动。它具有以下特征: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由于一些原因(如纤维切断、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品作用等)致使神经纤维局部结构或机能发生改变,神经的传导则中断。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沿纤维向两侧方向传导,这是因为局部电流可向两侧传导的缘故。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在传导过程中,锋电位的幅度和传导速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大而减弱,也不因刺激作用时间延长而改变。这是因为神经传导的能量来源于兴奋神经本身。绝缘性在神经干
15、内包含有许多神经纤维,而神经传导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绝缘性主要由于髓鞘的存在。(2)神经一肌肉接点传递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有如下特点: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进行的,该递质为乙酰胆碱。兴奋传递节律兴奋传递的节律是1对1的,即每一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因为神经末梢每次动作电位所引起的乙酰胆碱释放量相当大,足以产生较大的终板电位,从而激发肌肉细胞兴奋。单向传递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时间延搁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
16、节,因而传递速度缓慢。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答:肌肉的生理特性是指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称兴奋性。肌肉兴奋后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为收缩性。肌细胞兴奋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同义语。刺激泛指引起组织兴奋的各种动因。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一定的“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在完整的机体内,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活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实现的,其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
17、传递神经-肌肉接点是实现兴奋由运动神经传递到肌肉的装置。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包括接点前膜、接点后膜和接点间隙三个部分。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特点主要包括:化学传递、兴奋传递节律、单向传递、时间延搁、高敏感性。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需要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即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从分子水平上分析,肌肉收缩实际上是构成粗
18、肌丝的肌球蛋白和细肌丝的肌动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细肌丝中的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则起着控制作用。比较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的力学特征,指出它们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答:(1)缩短收缩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依据整个关节运动范围肌肉张力与负荷的关系,缩短收缩又有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之分。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非等动收缩是肌肉克服恒定负荷的一种收缩形式。在非等动收缩中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只能是张力最小的关节角度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用非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得到最大锻炼。等动收缩等动收缩是指通过专门的等动练习器械
19、,使肌肉产生的张力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能始终与负荷等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或等同的强度收缩。采用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可使肌肉在关节整个运动范围都得到最大锻炼。(2)拉长收缩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运动实践中拉长收缩又往往与缩短收缩形成所谓牵张一缩短环,即肌肉在缩短收缩前先进行拉长收缩,使肌肉被牵拉伸长,这样,在紧接着的缩短收缩时,便可产生更大的力量或输出功率。(3)等长收缩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等长收缩是肌肉静力性
20、工作的基础,在人体运动中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分析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长度与张力关系及其生理机制。答:(1)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呈反比关系。后负荷越大,肌肉产生的张力也越大,肌肉缩短开始也越晚,缩短的初速度也越小;反之亦然。即: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做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肌肉收缩的张力一速度关系提示,要获得收缩的较大速度,负荷必须相应减少;要克服较大阻力,即产生较大的张力,收缩速度必须减慢。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若在肌肉收缩前
21、加于肌肉一定负荷(称前负荷),使肌肉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即改变肌肉初长度,实验表明,最初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也增加。当初长度增大超过某一长度时,张力反而减小。适宜初长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指出它们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答:通常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法将人类肌纤维分为I型和II型。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I型肌纤维I型肌纤维收缩速度较慢,为慢肌纤维。I型肌纤维的直径细,肌纤维数量少,肌浆网不发达,线粒体数量多,容积大。I型肌纤维具有无氧能力低、有氧能力高、收缩速度慢、收缩力量小、抗疲劳能力强的生理特征。II型肌纤维收缩速度快,为快
22、肌纤维,包括三个亚型。I型肌纤维的直径粗,肌纤维数量多,肌浆网发达,线粒体数量少,容积小。I型肌纤维具有无氧能力高、有氧能力低、收缩速度快、收缩力量大、抗疲劳能力弱的生理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对优秀运动员肌纤维百分组成的调查表明:从事短跑、跳跃即力量、速度为主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百分组成占优势。从事马拉松、长跑,即以耐力为主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百分组成占优势。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从事中距离跑运动员,快肌和慢肌百分组成差不多。以上为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说明符合专项要求的肌纤维配布只是取得良好成绩的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而优秀的运动成绩最终是由运动员生理、生化、心理、技战术和生物力学等众多因素综合的结
23、果。第3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1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与突触传递有何异同?答:(1)不同点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是指在神经细胞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未兴奋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的这一过程。传导方式有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和跳跃式传导两种。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对于无髓鞘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兴奋区,表现为膜电位的倒转,而相邻的静息区则仍维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于是兴奋部位和邻接的静息区之间将由于电位差而出现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有髓鞘神经由于轴突外分段包裹有多层高度绝缘的髓鞘,造成膜电阻的不均匀,在郎飞结之间的结间区电阻极高,而结区电阻极低。加之轴突膜仅仅在
24、结区可接触细胞外液,所以局部电流必须从郎飞结穿出膜在髓鞘处形成回路,进行跳跃式传导。突触传递是指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化学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化学突触是由相互对应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结构构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较一般神经元膜厚约7.5nm,它们之间的缝隙被称为突触间隙,其间有黏多糖和糖蛋白。信息在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的合成和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递质的分解或重吸收等环节。根据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不同,可将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电突触传递。电突触的传递电突触无突触前膜和后膜之分,一般为双向性传递,其
25、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电突触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和视网膜上广泛存在,主要发生在同类神经元之间,具有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的功能。(2)相同点二者都是以神经递质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物。大脑、基底神经元和小脑在调控躯体运动过程中是如何协调进行的?答:(1)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脑区主要包括有主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后叶皮质以及扣带运动区等。主运动区主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前方6区的外侧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交叉性支配,即一侧皮质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头面部大部分是双侧性支配)。辅助运动区辅助运动区主要位于大脑皮质的内侧面和背外侧面上部的6区。辅助运动区在编
26、排复杂的运动程序时和执行运动前的准备状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顶后叶皮质和扣带运动区顶后叶皮质位于5区和7区,在解码并用于指导肢体运动的感觉信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扣带运动区又称内侧运动区,位于大脑皮质内侧面上,扣带沟背腹皮质(6、23、24区)也与运动调控有关。(2)大脑皮质下的基底神经节属于古老的前脑结构。它包括有尾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和黑质。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控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转换为一个随意运动。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人冲动信息的处理等可能都有关。基底神经节中某些核团还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感觉传入、行为和
27、学习记忆等功能活动。(3)小脑除参与运动的设计外,还参与运动的执行。小脑对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均起重要作用。前庭小脑的功能主要功能是控制躯体和平衡眼球运动。前庭小脑也接受经脑桥核中转的来自外侧膝状体、上丘和视皮质等处的视觉传入,并通过对眼外肌的调节来控制眼球的运动,从而协调头部运动时眼的凝视运动。脊髓小脑的功能脊髓小脑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脊髓小脑还具有调节肌紧张的功能。皮质小脑的功能皮质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为什么既有化学性突触,又有电突触?从功能进化的角度考虑它有何积极的意义
28、?答:突触是指相互联结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接触部位。根据信息传递媒介物性质的不同将突触分为三种类型。化学性突触是指信息传递媒介物是神经递质的突触。电突触电突触是指信息传递媒介为局部电流的突触。混合性突触混合性突触是指在一个接触点同时存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按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不同分为:轴突-树突式突触、轴突-胞体式突触、轴突-轴突式突触、树突-树突式突触等。根据两个化学性突触或化学性突触与电突触的不同组合分为:串联性突触、交互性突触和混合性突触等。请分析反射运动、节律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区别。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各有何作用和意义?答:依据运动时主观
29、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躯体运动分为:反射性运动反射性运动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如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肢体快速回缩反射,肌腱反射和眼球注视等。形式化运动形式化运动的主观意识只控制运动的起始与终止,而运动期间多可自动完成。此类运动形式固定,具有节律性与连续性,如步行、跑步、咀嚼和呼吸等。意向性运动意向性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运动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形式较为复杂。一般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运动技巧日渐完善。在运动实践中如何应用状态反射规律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答:犬态反射是指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
30、性的改变的反射活动。状态反射的可分为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状态反射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头部前倾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相对加强,四肢弯曲。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在正常人体中,由于高位中枢的存在,这类反射被抑制而表现不明显。状态反射在完成一些运动技能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任何运动技能都是在大脑皮质参与下实现的,在某些动作中,甚至可以表现出相反于状态反射的规律。第4章运动与内分泌1试述激素的分类以及作用的一般特征。答:激素是指人或高等动物体内的
31、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度活性的有机物质。(1)激素的分泌途径远距分泌远距分泌是大多数激素经血液循环转运到靶器官(或靶细胞)的方式。旁分泌旁分泌是指仅由组织液直接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的方式。神经分泌与神经内分泌神经分泌是指经神经纤维轴浆运输方式至其连接的组织;神经内分泌是指由神经元分泌的物质(神经激素)进入血液循环并影响机体其他部位细胞的功能的方式。(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相对特异性激素的特异性是指某种激素释放入血液后,能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器官(包括内分泌腺)、组织和细胞。激素作用的高效性激素在血液中的生理浓度很低(一般在pmol/Lnmol/L数量级),但其效能却很显著。激素间的相互
32、作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活动都有增强效应;如生长素和肾上腺素都使血糖升高。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活动作用相反;如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允许作用允许作用是指某种激素本身对某器官或细胞不发生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激素产生生物效应或作用加强的必要条件。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激素可将机体某种信息通过化学传递方式调节靶细胞的功能,使机体代谢过程增强或减弱。激素的半衰期激素不断生成,也不断失活。激素的半衰期一般采用激素活性在血液中消失半的时间作为衡量标准。2.试述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答:类固醇类激素作用原理可由基因组效应解释。其主要过程包括:(1)激
33、素直接透过细胞膜进入胞质,与胞质中特异受体结合成激素受体复合物。(2)在Ca2+存在的条件下,复合物发生变构,并进入核内。(3)复合物与核内受体结合成激素一核受体复合物。(4)激素一核受体复合物促进DNA转录过程,促进或抑制mRNA的形成。从而诱导或减少新蛋白质(主要是酶)的生成,实现各种生物效应。试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答:含氮类激素作用机制可由第二信使学说解释。(1)以环磷酸腺苷为第二信使的信息传递系统含氮类激素不能直接通过细胞膜,只能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Sutherland提出了环磷酸腺苷作为第二信使学说的概念。其主要内容是:激素(第一信使)和靶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激素受体通过G蛋白
34、激活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AC),在Mg2+存在的条件下,AC使细胞膜内ATP转变为cAMP(第二信使)。cAMP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PK)。蛋白激酶促进胞内许多特异蛋白的磷酸化。靶细胞产生各种生理效应。(2)以三磷酸肌醇和甘油二酯为第二信使的信息传递系统肌醇脂质代谢中产生的三磷酸肌醇(IP3)和甘油二酯(DAG)确认为第二信使。IP3主要促进细胞内Ca2+库释放Ca2+,使胞质中游离Ca2+水平增高,然后通过钙一钙调节系统(Ca2+CaM)影响细胞功能。DAG则能特异性激活蛋白激酶c(PKC),然后催化细胞内各种底物磷酸化,从而产生各种生物效应。何谓激素分泌活动的负反馈调节?答:(1
35、)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定义在人体内,下丘脑作为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枢,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使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其他内分泌腺,促进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激素,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过多,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称为负反馈调节。(2)负反馈调节机制的意义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以血中胰岛素水平负反馈调控为例:若血糖升高,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加强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使得血糖降低;当血糖降低到正常值时,胰岛素分泌活动再次受到抑制,除非血糖再次升高。简述主要内分泌腺及其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答:(1)下丘脑与垂体
36、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脑调节性多肽下丘脑激素含量极微(1.010昭),其产生和分泌下丘脑调节性多肽,调节腺垂体的内分泌功能。垂体激素垂体激素包括腺垂体激素和神经垂体激素。腺垂体激素腺垂体(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神经垂体激素神经垂体(垂体后叶)属神经组织,由神经纤维、神经胶质和由神经胶质分化而来的垂体细胞组成。(2)甲状腺素甲状腺是人体最表浅、最大的内分泌腺体。甲状腺内含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甲状腺滤泡,滤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的部位。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状腺激素和降钙素。(3)甲状旁腺素甲状旁腺素(PTH)由甲状旁
37、腺主细胞合成。其靶器官主要是骨骼、肾和小肠。增强破骨细胞活动,抑制成骨细胞活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动员骨Ca2+进入血液来实现,因此可升高血钙。运动中,血钙保持一定浓度对维持神经和肌肉正常的兴奋性非常必要。促进远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使尿钙减少,尿磷增加。促进维生素D3转化成它的活性形式,而后者对钙在肠内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3(4)肾上腺的内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简述运动时激素对体液平衡的调节。答:盐皮质激素和抗利尿激素调节着体内水液和电子平衡,肾是其靶器官。它们的作用如下:(1)缺乏盐皮质激素和水盐大量丢失而导致循环衰竭,以及由于缺乏糖皮质激素而
38、导致物质代谢紊乱,抵抗力极度低下。(2)抗利尿激素能改变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影响水的重吸收,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使髓质组织间液溶质增加,渗透浓度提高,利于尿浓缩。简述肾上腺髓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答:(1)肾上腺髓质既可看作自主神经系统的一个交感神经节,又属内分泌系统,肾上腺髓质主要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少量多巴胺(DA)和阿片肽(OP)。E和NE均属于儿茶酚胺类激素,比例约为4:1。血液中的NE,除肾上腺髓质分泌外,主要来自肾上腺素神经末梢,而E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2)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与交感神
39、经节后纤维的作用基本上一致,因此可以把肾上腺髓质看成是交感神经的神经节和它的延伸部分。简述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岛素以及胰高血糖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答:(1)生长素运动中血浆生长素的浓度随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生长素对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反应长时间(30min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中,血浆生长素水平升高有一个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有关,但一般不短于10min),而后逐渐增加,达到高峰后又逐步下降。随着强度的加大,血浆生长素水平升高幅度也在不断增加如让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以不同强度运动20min。以小负荷(300kgm_1min_1)运动时,血
40、中生长激素几乎无变化,然而当负荷达到900kgm_min_1时,血中生长激素水平增加到安静水平的35倍之多。(2)甲状腺素大多实验表明,急性运动后循环血液中甲状腺素含量增加。运动中甲状腺素适当增高,有助于能量物质的分解,供给运动肌肉更多能量。长期的运动训练对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影响不大。(3)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是机体对运动刺激发生应答性变化的一般反应。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活动与运动刺激的强变呈正相关,在完成小强度负荷时,由于该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作用非常小,糖皮质激素变化较小,但在完成力竭性运动期间,由于刺激几乎达到最大,糖皮质激素水平也就大大升高。糖皮质激素升高对运动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它
41、能促进肝的糖异生活动,促进体内的非糖物质加速生成葡萄糖,使得运动时可供机体利用的能量底物增多。(4)肾上腺髓质激素(儿茶酚胺)儿茶酚胺的主要功能是动员能量释放和提高身体功能。在运动应急状态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且升高的程度与运动强度密切相关,即运动强度越大,升高的幅度也相应越大。运动中儿茶酚胺含量适量增高显然对运动能力有重大促进作用。可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调节血液的重新分配,促进肝糖原和脂肪的分解,有利于肌肉运动的顺利进行。但含量过高时,则会使运动员产生不良的精神反应,如恐慌、激动、缺乏自信等,比赛时不易取得好成绩。(5)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运动时,胰岛素降低而胰高血糖素升高。1简述血液的组成
42、与特性。答:(1)血液的组成血液是心血管内循环流动着的液体,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浆水和电解质血浆中91%92%为水分,它是血浆中各种物质的溶剂。血浆中所含的电解质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具有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酸碱度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的作用。血浆蛋白血浆中含有多种分子大小和结构功能不同的蛋白质,总称为血浆蛋白。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统称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基酸、多肽等。不含氮有机物血浆中的不含氮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乳酸、脂类等。其中,脂类物质有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等,总称为血脂。血细胞血细胞又称“血球”,占全血量的45%50%,包括红
43、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平均直径为7.5pm,呈双凹圆盘状,中间较薄(1.0pm),周缘较厚(2.5pm),表面积较大(约140pm2)。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直径为1015pm,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血小板血小板又称血栓细胞,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2)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和比重血液呈红色,颜色的深浅决定于红细胞内的Hb的含量和Hb的含氧量。全血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浆的比重与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黏滞性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由于液体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
44、,使血液具有一定的黏滞性。渗透压在血浆溶液中,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称为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电解质,其值约为300mmol/L。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人体生命活动所能耐受的最大pH变化范围为6.97.8。2试分析血液运载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式。答:(1)氧在血液中的运载当静脉血流经肺泡毛细血管时,O经呼吸膜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Hb迅速氧合,静脉血变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其P2可达100mmHg。当动脉血流经组织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的勺Po较低,血液中的HbO?氧离释放出0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组织中的CO扩散进入血液,动脉血变成22了P高的静脉血。CO2Hb
45、通过不断地在Po高的肺部通过氧合结合氧,在Po低的组织通过氧离释放氧气,以实现其运载O的功能。2(2)CO的运输方式2血液中的CO也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运载的。其中物理溶解的2约占5%,而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的约占95%。化学结合主要是碳酸氢盐形式(占88%)和氨基甲酸Hb形式(占7%)。3.试述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答: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机体酸碱平衡血液中存在的缓冲对体系是调节机体酸碱平衡的第一道防线,在维持正常人体内环境pH的相对恒定中具有重要作用。缓冲对血浆和红细胞都含有强有力的缓冲物质。在所有缓冲对中,以血浆中NaHCO3/H
46、CO的缓冲效率最高。23碱储备碱储备是血浆中的NaHCO的含量。通常以每100ml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3表示碱储备量。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由于无氧代谢占优势,肌肉内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血浆中的NaHCO立即与其产生中和反应,形成HCO,HCO32323进一步分解,生成为HO和CO。CO由肺排出体外,从而缓冲机体内过量的酸222性物质。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如NaOH近入血浆后,HCO则与之起23反应,过多的HCO-排出,从而缓解了体内的碱性变化。3调节体温血液在全身不断地循环流动,可将各器官系统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运送到全身各处,同时也将部分热量运送到体表,促进机体热量的散失
47、,以调节机体温度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4氧解离曲线的特点有何生理意义?答:氧解离曲线是反映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氧解离曲线呈S形,可分为三段,分别有着不同的生理学意义。氧解离曲线的上段此段曲线比较平坦,表明Po在这个范围内变化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2即使吸入气或肺泡气Po2有所下降,只要Po2低于8.0kPa(60mmHg),血氧饱和度就能保持在90%以上。此时血液仍可携带一定的氧,这为机体摄取更多的O,提供了保障。2氧解离曲线的中段此段曲线较陡,表明在此范围内若Po稍有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降低,2Po解离释放出更多的O。该段曲线的生理意义在于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22O的供应
48、。2氧解离曲线的下段此段曲线坡度更陡,表明若Po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就显著下降,大量的2HbO解离出O。225.试分析运动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答:(1)氧离曲线是指反映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既表示不同氧分压下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的情况,同样也反映不同氧分压下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情况。(2)运动对氧离曲线的影响氧离曲线呈S形,主要分三段,分别有着不同的生理学意义。上段b.生理意义:表明在该段范围内氧分压的变化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这为机体摄入更多的氧气提供了保障。中段特点:曲线较陡生理意义:表明在此范围内氧分压稍有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降低。该段曲线的生理意义在于保证正常状态下
49、组织细胞氧气的供应。下段特点:曲线更陡生理意义:表明在此范围内氧分压稍有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氧解离曲线的下段坡度最大,它代表了氧的储备使机体能够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气的需求。6运动训练对血液组成成分有何影响?答:(1)运动对血浆的影响运动时血浆的变化运动时间越长,运动强度越大,血浆变化越明显。运动所引起的高血浆容量反应许多研究表明运动训练能够增加血浆容量,专家们一致认为运动引起的高血浆容量反应是机体适应性反应的表现,它可使机体在大量出汗等变化后,仍可维持一定的循环血量,同时可降低血液的黏滞性,减少外周阻力,有利于体温调节和物质的运输。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快速运动耐力训练增加不明显
50、变形能力增加耐力训练对红细胞的意义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安静状态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与非运动员无明显差异;运动后外周血中自细胞增多,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而淋巴细胞中又以B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增加幅度白细胞的增加幅度主要与运动负荷有关,而与运动负荷的持续时间关系较小。恢复速度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白细胞的恢复速度越慢。1何谓呼吸?呼吸过程由哪几个环节构成?答:呼吸是指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包括:(1)外呼吸外呼吸是指外界环境与肺部
51、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部分。(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中运输的气体主要是。2和CO2,两者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3)内呼吸内呼吸是指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气体交换过程。试述胸内负压成因及其生理意义。答: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是胸膜壁层和脏层之间的腔隙(是一个密闭的腔隙),在正常情况下呼吸时,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称胸内负压。(1)胸内负压的成因肺是具有弹性的组织,人出生后,肺就被其中的气体撑开,而肺的弹性回缩力具有将胸膜腔脏层和壁层分开的趋势,而胸膜腔又是封闭的,所以肺的回缩力
52、造成了胸内负压。(2)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胸内负压是维持正常呼吸的必要条件。运动时呼吸深度加大,胸内压起伏的幅度随之加大,这对促进静脉血回流起到了极好的辅助泵作用。有哪两种呼吸形式,分析憋气的利和弊,运动中如何合理运用?答人的呼吸形式包括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成人的呼吸一般都是混合式的。在运动中,可根据动作的特点灵活转变呼吸形式,人体固有的吸气肌为膈肌和肋间外肌。(1)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指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腹式呼吸过程中,膈肌收缩(下降)和舒张时腹内压产生变化,腹部随之起伏。(2)胸式呼吸胸式呼吸是指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胸式呼吸过程中,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和外展)和舒张时胸壁随
53、之起伏。如何评价肺通气功能?答:肺通气功能的强弱可用一次呼吸或一定时间内进出肺的气体量来衡量。(1)肺总容量肺总容量是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是最大吸气末肺内气体的总量。(2)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肺活量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时间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是指在一次尽力吸气之后,再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s、2s、3s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为第1s、2s、3s的TVC。(3)每分最大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积。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呼吸
54、频率约为1218次,潮气体量约为500ml,每分通气量则为68L。每分最大通气量每分最大通气量是指在递增负荷的运动中,每分通气量所能达到的最大通气量。该值具有个体差异,一般为120140L/min。每分通气量主要受年龄、性别、运动项目和训练水平的影响,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可达一般人的22.5倍。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MVV)是指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时的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一般成年男子的MVV为100180L/min,女子为50120L/min,运动员高于一般人。(4)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而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二(潮气量一
55、无效腔)x呼吸频率(次/min)。5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答:(1)呼吸的目的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不断地从外界获取O2,供体内的营养物质氧化,从而提供体内的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并把体内氧化产生的CO2排出体外。为了更有效地获取0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比提高肺通气量更有意义。(2)因为在运动时期望在吸气时肺泡腔中有更多的含02新鲜空气,呼气时能呼出更多的含C02的代谢气体。浅而快的呼吸和深而慢的呼吸,肺通气量可能是一致的,但肺泡通气量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存在,结果是不一样的。(3)浅而快的呼吸肺泡通气量小于深而慢的呼吸肺泡通气量。浅的呼吸只能使肺泡通气量下降,
56、新鲜空气吸人减少。而深呼吸能吸人肺泡腔中更多的新鲜空气,使肺泡气中的空气新鲜率提高,P02也随之提高,最终导致02的扩散量增加。但过深过慢的呼吸,也能限制肺通气量进一步提高,并可导致肺换气功能受阻。试述气体交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答:(1)气体交换过程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0和C0的交换。22当静脉血流经肺泡时,由于肺泡内Po2高于静脉血Po2;而Pco2则低于静脉血。0由肺泡向静脉血扩散,C0则由静脉血向肺泡扩散。经肺换气后,静脉22血变成动脉血。当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由于组织的P0?低于动脉血P0,Pco高于动脉血。因此,0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C0则由组织向血液扩散
57、。经组织换气后,动脉22血变成了静脉血。由于肺通气不断进行、组织代谢不断消耗02产生C02,肺泡气、血液和组织间的0和C0分压差也一直存在,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也一直在进行。22(2)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呼吸膜面积安静状态下,呼吸膜扩散面积约为40m?。运动时,肺通气量加大,呼吸膜面积扩大至70m2以上。同样,在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数量的增多也使组织换气的扩散面积增大。气体分压差运动时,肌肉代谢旺盛,Po迅速下降,Pco迅速升高,使动脉血和组织间22的0和C0分压差加大,组织换气速度加快。静脉血的Po大幅下降,Pco显著2222上升,加大了静脉血和肺泡气之间的0和C0分压差,肺换气速度也随之加快。22
58、温度气体扩散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运动时体温升高也有利于气体的扩散。运动训练对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有何影响?答:(1)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运动时代谢旺盛,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潮气量的增加。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呼吸频率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性关系,若超过这一范围,每分通气量的增加将明显大于运动强度的增加。因此认为肺通气功能不是限制最大吸氧量的主要因素。(2)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每分通气量的适应有训练者的肺容积的各个部分都比无训练者大,肺活量提高。训练对安静时肺通气量的影响不大,亚极量运动时的每分
59、通气量增加的幅度减少,极量运动时,运动员的最大通气量明显较无训练者大。耐力运动员在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肺通气量发生非线性变化的时间延迟,通气阈增大。肺通气效率的提高训练导致安静时呼吸深度增加,呼吸频率下降,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加大,有利于运动。训练导致运动时的呼吸深度和频率匹配更加合理,缺乏运动者在运动中往往因呼吸节律不规则而产生呼吸紊乱和呼吸肌疲劳及摄氧量增多,从而降低运动能力。氧通气当量的下降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V/V),此值小说明氧E02的摄取效率高。正常人安静时V/V为20(5L/0.25L),在最大强度运动中E02V/V为35(190L/5L),安静时的V/
60、V几乎不因训练而改变。E02E02试述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其调节机制。答:(1)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呼吸中枢对呼吸的调节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能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其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延髓有最基本的呼吸中枢,机体正常的节律性呼吸是延髓与高位中枢共同作用的结果。重要的呼吸反射肺牵张反射肺牵张反射是指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是指由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防御性呼吸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是指当呼吸道受到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时,分布于呼吸道黏膜上皮内的感受器兴奋,引起咳嗽反射、喷嚏反射等反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