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沁园春长沙15篇_第1页
2023年最新的沁园春长沙15篇_第2页
2023年最新的沁园春长沙15篇_第3页
2023年最新的沁园春长沙15篇_第4页
2023年最新的沁园春长沙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158 页 共 NUMPAGES158 页2023年最新的沁园春长沙15篇沁园春长沙(1)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拜读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诗篇沁园春-长沙,会背了吗? 生:会 师:哇噻!这么伟大的诗篇,这么快都会背了,你们真伟大。齐背这伟大的诗篇,好不好。 生:好 师:异口同声说“好”,真感人,感动得我不知道说什么,只能叫你们齐背。“独立寒秋”开始背。 生:背 师:朗诵是鉴赏古诗词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一个故事。诗人郭祥正有一次路过杭州,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轼。苏轼还没有打开诗卷,郭正祥自己开始摇头晃脑地朗诵诗歌。读完征询东坡的意见:“我这些诗能评几分?”东坡回答得相当的

2、干脆,说:“十分。”郭祥正大喜,又问:“为什么能有十分”。素食笑着回答:“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板书:三分诗,七分读)。这个小故事说明对古诗词来说,朗诵是相当重要的。 师:这首诗写于1925年的哪个季节?是大约在冬季吗? 生:寒秋 师:问一个很白痴的问题:什么是寒秋? 生:寒秋也就是深秋。 师: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这里的文学主要指古诗词,王国维认为景物和情感是构成诗词的两个最基本要素。王国维是浙江海宁人。你们老乡的话有道理吗?沁园春-长沙是由情个景构成的吗? 生: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师:浙江人的文学细胞很发达,文学基因很发达

3、,文学鉴赏能力很突出。王国维的一句话就说出了古诗词的本质。景与情有何关系?“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感情是诗歌的胚胎,是诗歌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这种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通过景物描写呈现出来,读者通过欣赏诗词里面的景物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景物是诗歌的媒介。这节课我们欣赏风景,下节课我们在体会胚胎。 生;(笑) 师:词分上阕和下阕。从内容来看,这首词上阕是 生:写景 师:既然上阕是写景,那么下阕就是胚胎。请在座的诸位有感情的朗诵上阕。 生:朗诵 师:再问一个非常蛋白质的问题:上阕描写了什么景物? 生:诗人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长沙深秋的景物。 师:诗人在开头的三句作了明确的交代

4、:齐读这三句。 生:齐读 师:每次读这三句,我都有一种神经错乱的感觉。你们有这种感觉吗?谁有? 生:正常语序应该是: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师: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是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经常出现语序倒置的现象。课文下阕的前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携来百侣曾游”是诗人回忆的内容,应该放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后面。这两句的位置为什么要调换呢?因为“沁园春”这种词牌名,下阕的的第一句是六个字,第二句是八个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学过吗?下阕的前两句是 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第一句是六个字,第二句是八个字。毛泽东有两句诗: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

5、轻杨直上重霄九。“君”指李淑一,“柳”指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柳直荀是毛泽东早年的战友,1932年就牺牲了。1957年李淑一写了一首词纪念柳直荀,并且把这首词寄给毛泽东,毛泽东也写了一首来安慰李淑一,开头两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杨直上重霄九。应该是九重霄,为什么要写成重霄九? 生:为了压韵 师:这两句诗充满了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也就是这份深情使江青喝了几缸醋,她当着毛泽东的面说:“你怀念杨开慧,我想念唐纳!”江青气之下,给一个叫郑君里写了一封信,打听唐纳在国外的地址。最后还是毛泽东做了让步,不要闹了,杨开慧死,她怎么会与你争我呢,我已经是你的独资丈夫了,以后有机会,我也给你写

6、一首更短的,更有哲理性的。江青说:“我不要哲理性的,我要充满感情的。” 生:(笑) 师:扯远了,回到课文。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是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经常出现语序倒置的现象。 师: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这三句字数一样,也不压韵。因此,调换语序不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一种表达效果。你体会了什么效果? 生:(思考) 师:古诗词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艺术。一首诗词就好象一块压缩饼干,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它泡开,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把诗歌的画面、诗歌的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就能很好的欣赏

7、诗歌了。所以黑格尔说:“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下面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三句诗所描写的画面。 生:联想 师:通过闭起眼睛联想,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 生2: 生3: 师:还好,没有同学说看到一只巨大的猴子在橘子洲偷吃句子。说明同学的想象力,古诗词鉴赏力还可以。 生:笑 师:如果你能想象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也就能够体会到这里采用语序倒置的手法所获得的表达效果,谁来说一说。 生: 师:“独立寒秋”,我独自一人伫立在寒冷的秋风之中,把这一句提到最前面,诗人想突出什么呢?这就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1925年8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养病,并利用这段时间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

8、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韶山支部。这些举动惊动了省城长沙。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幸亏毛泽东老师的儿媳妇从朋友那里得到了消息,毛泽东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来到了他老师的儿子郭梓阁开的食品店,军阀随后就追到了这里,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郭梓阁把毛泽东藏到店铺的夹壁里面。两天以后,追兵撤走了,毛泽东才从夹壁里面走出来,马上一个人秘密地回到了长沙。 在长沙他不敢抛头露面,不敢与家人联系,不敢与朋友来往,感到十分孤独。所以诗人把“独立寒秋”放到最前面是为了突出自己当时的孤独的情怀。当然也能使我们在诗歌的一开头就能体会到诗人顶天立地的气概和中流砥柱般飒爽英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

9、击。 生:(记)语序倒置;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也能使人体会到诗人顶天立地的气概和中流砥柱般飒爽英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师:孤独是诗人最常见的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读钓寒江雪”等。有的诗人还有点孤傲,总认为自己是独孤求败。 生:笑 师:孤独的毛泽东在橘子洲头欣赏长沙的秋景,一看就是几句? 生: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共七句。 师:一个“看”字要管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板书)。一般上下阙各有一个。下阕是哪个字? 生:忆 师:伟人就是伟人,高瞻远瞩,目光远大,一看就是七句。像我这种凡人一看只能看一句:啊,石夫人你真高。 生:笑 师: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10、写文章要讲究变化,讲究起伏。这其句是景物描写,富有变化吗?请同学把这七句轻轻地读五遍,体会体会。 生:朗诵、体会。 师: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变化吗? 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观 师:视角变化:远眺,近观。(板书) 生:抄 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两句景物描写除了视角变化之外,还有什么变化? 生:颜色的变化 师:颜色变化:红,碧 生:抄 师:“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呢? 生:“俯瞰” 师:板书:视角变化: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生:抄 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描写的是静态的景物;“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11、”是什么? 生:动态的景物 师:板书:动静变化:静态景物,动态景物 视角变化: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景物描写富有变化:颜色变化:红,碧 动静变化:静态景物,动态景物 生:抄 师:景物描写富有变化,毛主席写作方面是百变男。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有两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为了推敲一个字,不知不觉竟然捻断了好几根胡须。不是有一个百里改诗的故事?唐代有一位诗人,名字叫做任藩。有一次,任藩到天台的巾子峰游玩。优美的景色使仁藩诗兴大发,随口就吟颂了一首,最后两句是: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闲)竹房。 任藩非常自得,这里风景实在不错,但与我的诗比就差远了,于是他就把这首诗

12、写在寺庙的墙壁。第二天,任藩离开了台洲,向南方走。他突然感觉到昨天的那首诗有一个字没有用了,“月照一江水”的“一”字用得不好。因为江边有高峰耸立,月色只能照到半江水而不是一江水,应用“半”字。再说用半字,显出半是清辉,半是幽暗,明暗相映,且更富诗意。这时任藩离开天台已经有一百多里,但是他选择返回修改诗歌。等到回到寺庙的时候,发现已经有人把“一”字人改成“半”字了。他说了一句:台洲人太有才了。 生:笑 师:古人写诗是很认真的,十分讲究炼字。课文描写景物的七个句子里面有几个字用得很好,富有表现力,可以说是炼字的典范。例如:“层林尽染”的“染”,“百舸争流”的“争”的“争”,“鹰击长空”的“击”,“

13、鱼翔浅底”的“翔”。 生:记“染”“争”“击”“翔”。 师:分析字的表达效果,高考经常考。怎样分析一个字的表达效果?首先看字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再看字所描写的内容,最后看用这个字所取得的效果。 生:(记)首先看字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再看字所描写的内容,最后看用这个字所取得的效果。 师:例如,分析“层林尽染”的“染”的表达效果,先看“层林尽染”整句话的意思:岳麓山一带的枫林重重迭迭,经霜以后,一片火红;再看“染”描写的内容(对象):枫林一片火红;最后看“染”字的表达效果:枫林红得像人工染的一样美。我们把这三方面的内容整合一下,就成了“染“字的表达效果:”“染”字描写出了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14、。 生:(记)“染”字描写出了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师:下面请同学按照老师介绍的方法分析剩下的三个字。第一组分析“争”。第二组分析“击”,三、四组分析“翔”。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换看法。 生:思考讨论 师:哪一组同学先来? 生:“争”字描写出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师:第二组同学? 生: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写出了凶鹰展翅高飞,勇猛矫健的雄姿。 师:说得好,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较强。“没有你,像离开水的鱼,快要活不下去,不能在一起游来游去。”鱼应该用游,怎么用飞翔的“翔”呢?即使飞也一般是呆在海洋里,只有遇到危险时,才向空中跳。高度一般在56

15、米的高度,直线距离一般在100米左右,这不是飞翔,是跳跃。三、四组同学? 生:“翔”表现了鱼儿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师:谢谢你的分析。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变化,而且用词富有表现力。我们在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陆机文赋里面有一句话: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中国文人有悲秋的传统,这可以从“愁”字的结构看出。什么是愁,秋天的那种心情。可见中国文人有一种悲秋的传统。毛泽东继承了这一传统吗?他笔下的秋天给了怎样的感受?把这七句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他笔下的秋天给了怎样的感受?请同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生1 生2 师:绚丽多彩,生机勃勃。这里的景物描写打破了传统,叛逆有个性,我喜欢

16、。用刘禹锡的诗句来概括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生:(记)绚丽多彩,生机勃勃。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师:以秋天为题材诗词文章不少,以秋天为题材的流行歌曲也不少。我们听几句。 生:听(毛宁) 师:毛宁,小毛仰望广阔的天空想起了什么?你说爱我到永久。面对广阔的宇宙毛泽东,老毛想到了?齐读有关诗句。 生:齐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师:仰望星空,毛泽东向天老爷问了个什么问题? 生:谁主沉浮 师:你说爱我到永久|谁主沉浮。同样姓毛,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生:(笑) 师: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这个问题很有力感,充满阳刚之气。每次读这几句,我都很激动。是男人的,是伟大男

17、人的,就应该问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当然,在座的诸位都是青年才俊,也应该多问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请同学齐读上阕。 生:齐读 师:上阕通过描写长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深秋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个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哪些人才能主宰中国的命运呢?请看下阕分解。齐读下阕。 生:齐读下阕 师:有几个词讲一下。“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生:国家大事 师:“激扬文字”,“激扬”是“激浊扬清”的省略。(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 生:(记)激浊扬清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 师:“激扬文字”用文字激浊扬清,用手中的笔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1914年毛泽东进入长沙第一师范学

18、校读书,当时的校长是张干。张干真的很能干,32岁就就做了一师的校长,他向省政府提议,从下学期开始每位学生每个月交10块钱学费,省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条消息传到一师以后引起了很多学生的不满,因为很多学生交不起学费。于是同学在校园里发传单,想通过舆论把张干搞跨。毛泽东认为这是小打小闹,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要玩就玩大一点。于是他写了一份驱张宣言,尖锐地批评张干对上逢迎,对下专横,办学无方,贻误青年。宣言写成之后,毛泽东组织同学连夜印了上千份,第二天早上带回学校,发给同学,轰动了全校,一师的校内发生大规模的学潮,并且很快传遍了整个长沙城。省政府立即派一位学督来一师,解决学潮的事情。学生说如果张干一天不

19、离开学校,我们一天就不上课。学督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下学期把张干掉走。就这样学潮平息了,毛泽东第一次尝到了小人物斗倒大人物的胜利滋味。张干感到十分窝火,一位堂堂的校长,却为十块钱的学费,被学生赶走了,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他主动向省政府提出辞呈,离开了一师。毛泽东真正是用文字激浊扬清。 生:(点头) 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体现出了青年学生身上哪种可贵的品质? 生:关心时事,以天下为己任。 师:以天下为己任。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毛泽东有两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士,敢叫日月换新天。但时的进步青年富有献身精神。当时在第一师范有两个学生最有名:蔡和森与毛泽东。由于家境贫寒,蔡和森16岁时才入初等小学读

20、书。经过刻苦攻读,1913年,蔡和森来到长沙,考入铁路专门学校,后转入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一起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年初,蔡和森他从苏联回国,到香港开展革命工作。由于叛徒的告密,被特务抓了,关进广州的监狱。在狱中,蔡和森受尽酷刑:四肢被钉在墙上,敌人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烂。就这样活活地被折磨而死。像蔡和森这样的革命青年很多,他们做到了以天下为己任,为国捐躯。 生:(点头) 师:毛泽东在一师读书十偏科很严重。他特别喜欢历史和文学,但对理科没有兴趣。数学老师王立庵有一次把毛泽东叫到家里。润之啊,我今天叫你来,主要想和你谈谈学习的事情,你好象不喜欢数学?老师,我年纪大了,学不进去?年纪大了,你多大了

21、?二十一岁。老师感到又好笑又气,“年方二十,就以年龄大自居了。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后来名杨天下。”毛泽东恳切地说:“先生,我知道20多岁年富力强,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可以我们这一代人生逢乱世,国运衰微。我觉得,在目前的中国。一定要从历史和文学入手,先改变天下的民心,然后才能对社会进行根本的改造,用别的方法,是不能奏效的。我已经过去了一个21年,还有几个21年呢?我想抓紧时间读一读对目前中国有用的书。”数学老师听了以后很感动,想不到这个青年人胸怀大志,为天下的百姓找出路。激动地说:“以后上数学课,你要多带几本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书籍。如果不带,你就不让你进教室。” 生:(笑) 师:“粪土当年万户侯

22、”中的“粪土”,什么用法? 生:名词用做意动,“把当作粪土”。 师:万户侯指当时的反动军阀。反动军阀你不要认为自己是带头大哥,在我们青年学生的眼里你只是一堆臭狗屎。这又体现青年学生身上哪一种可贵的品质? 生:蔑视权贵。 师:军阀文化素质很低,确实是一堆狗屎,谁都可以鄙视他们。侯宝林先生说过一段相声关公战秦琼,讽刺的就是山东军阀韩复榘。 生:(笑) 师:下阕主要是回答“谁主沉浮”这个问题。谁主沉浮呢?同学少年。这一群同学少年很酷,很炫。酷在哪儿,炫在哪儿?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心系祖国,蔑视权贵,英勇。 生:(记)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心系祖国,蔑视权贵,英勇无畏。 师:鉴赏

23、诗歌要善于联想。读到下阕你就要联想一群翩翩少年,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心系祖国,蔑视权贵,英勇无畏。真实迷死人了。 生:(笑) 师:毛泽东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豪放派词人,下阕里面哪几句最豪放? 生: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 师:游泳时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前进的船只。文笔多豪迈。这种豪迈体现了毛泽东的超自信,他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有时候,每个人很有必要把自己想象成超人,告诉自己两个字:我能。齐读一遍。 生:我能。 师:下课。 板书上阕写景描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之秋景 下阕抒情抒发革命青年之豪情壮志。 鄢华丽 沁园春长沙(2) 沁园春长沙预习及课堂反馈 预习

24、案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 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

25、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预习检查】 (一)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 )子zhu( )头 漫( )江碧透 百舸( )争流 鱼xing( )浅底 万类霜天jng( )自由 怅( )lio ku( ) 问cngmng( )大地 Zhng rng( )岁月稠 挥斥方qi( ) 万户hu( ) mn( )江碧透 浪( )飞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漫江: 舸: 寥廓: 遒: 苍茫: 主: 峥嵘: 激扬文字: 稠: 风华正茂: 遏: 挥斥: 击水: 指点江山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三、填空 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成形于 ,盛行于

26、;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 ;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 、 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派和 派两种 课后反馈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 橘(j)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ng rng) 携(xi) 遏()制 C漫江(满) 寥(lio)廊 挥斥(斥责) D惆怅(chng) 稠(chu)密 辟谣(p yo)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

27、,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二、文本阅读分层

28、训练 (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 。 “霜天”即: 。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 。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答: 。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句子? 答: 。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 ,这里用来表达 。 2“沉浮”同 意思相近,这里指 。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三)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9、 1“万户侯”本义是 ,这里指 。 2“粪土”的意思是 ,用法是 。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 。 (四)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 ;“遏”的意思是 。 2“记”字领起的下文是 。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 参考答案: 预习部分 一、二略 填空 “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五代 ,成形于唐 ,盛行于 宋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小令、中调、 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婉约派和 豪放 派两种

30、 反馈部分 一、1C 2C 3C 4D 二、(一)1满江 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 盛哀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 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 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诗的语言及意境。 、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沁园春”这个词牌都分上下两阕,每阕的句数、字数都有规定,所谓“词有定阕,阕

31、有定句,句有定字”。从沁园春 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会给你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方。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全国各地工农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年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指出,中国民族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年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

32、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初读:朗读全词熟悉上、下阕的内容。 、二读:朗读上阕注意字音 、三读:朗读上阕把握层次。 活动二:赏析上阕,问题讨论 1、第一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2、“看”领起到哪一句? 3、“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两句,你读出了什么? 4、上片哪些字写得好?能不能作评论? 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 第二层:由“看”统领,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读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 由“看”领起的内容: 远 望“万山红遍”(高)群山 近 望“漫江碧透”

33、(低)江水 仰 视“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 视“鱼翔浅底”(低)水面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碧” 数量之多“万”“层”“百”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阕。) 朗读提示:语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 、四读:朗读下阕注意读出感情。 问:1、下片前两句的作用? 2、“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年轻人? 3、全词的思路,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是哪几个? 过渡语: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提出问题,引起回忆。 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提

34、示: “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忆往昔”的“忆”统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格和豪情壮志。 朗读提示:语调高,语气强,豪情满怀的。 “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 下阕照应上阕。 、五读:读全词想象、深入意境,体会全词气势之宏,语言之美。 问:古人说“诗言志”,本诗当中毛泽东到底言的什么志?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3) 沁园春 长沙 一、 教学目标 1、 诵读全词,寻找意象,品读意境,赏析作者用词之妙。 2、 赏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3、 结合背景及相关

35、诗句,体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领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情怀和凌云壮志。 2、 难点:寻找意象,把握意境,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三、 教学方法 诵读与赏析相结合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适时点拨 比较阅读法 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 课型 : 新授课 六、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沁园春 雪导入 二、 展示教学目标(略)多媒体展示 三、 解题,补充词的相关知识 词: 1.别称:“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 如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 2、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

36、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四、预习检测,扫除字音障碍 沁 峥嵘 舸 寥廓 遒 遏 五、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1、 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要求:时间2分钟,带着问题,大声的自由朗读,边读边标划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达成效果:通过自由读,学生获得对全词的整体感知。 明确: 上阕:立、看、怅、问 下阕:忆、记 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借此来抒发志向。 过渡:我们通过自由读,对文章获得了整体感知,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文章的上阕。 2、寒秋时节,诗人独自一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要求:大声的自由朗读上阕,在文本中找到答案,2分钟后找同学来回答。 达成效果:

37、让学生对上阕有个整体的了解,同时,有助于后面对景物描写中意象、意境的把握和对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品味赏析。 过渡:词中的景物给我们以生机勃勃之感,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通过那些景或物来渲染出这种生机勃勃的秋景呢?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找出意象,品味意境,赏析语言之妙。 2、景物描写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选取你喜欢的词,谈谈它的妙处。 3、景物描写的顺序和方法。 具体操作: 找出景物描写中的所写之景或物,即找出本词中的意象。 要求:1分钟,齐读,标划词中的景物,感受美好秋景。 达成效果:让学生通过读、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明白什么叫意象。 过渡:意象即着有诗人情感的一切人和物都可以称

38、之为意象。比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都可以称之为意象。那么,词人的这段景物描写中那些词语是你喜欢的或者你认为是具有表现力的,谈谈它的妙处。 这几句那些词表现力特别强?选取你喜欢的词,谈谈它的妙处。 要求:3分钟,同桌之间自由讨论,阐明你的观点。 方法指导:景物描写赏析时,应多关注形容词、动词、和副词。炼字型题的方法先解释该词的含义;看看有没有用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有何妙处;把词所在的句子用描述性的语言描述一下;看看表达了什么情感。 达成效果:让学生初步认识如何赏析品味诗歌中的语言。 明确: 看万山红遍 遍:红之广 层林尽染 染:拟人的手法 漫江碧透 透

39、:水之清澈 百舸争流 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 击:体现了鹰之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 翔:鱼之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 竞:突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景物描写的顺序和方法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 过渡:面对如此美丽的秋景,如此多娇的江山,作者为何发出“怅“的情绪?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三)难点质疑,深入探究 思考:古人云:“一切景语洁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面对多娇的江山,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发出“怅”的心绪? 要求:齐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方法:依据文本,教师适时补充毛泽东同志写这首词时的写作背景 手法:以乐景衬愁情。 过渡:

40、上阕的结尾作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设问,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下阕是如何回答的?这一回答更好的体现了毛泽东的经天纬地之才,可造乾坤之志。 (四)思考:词的下阕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要求:齐读下阕 方法:找同学分别谈谈 达成效果:准确把握作者故地重游,回忆不平凡的岁月,所描述的人具有怎么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一群意气风发,才华横溢,信息国运,蔑视权贵,不向封建恶势力低头的不屈精神和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六、主题小结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给我们描绘了一副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图景,诗人运用以乐景衬愁情,叙事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

41、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 七、拓展延伸,达标练习 读辛弃疾破阵子,试比较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爱国诗歌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书法的爱国革命情怀有什么异同? 八、板书设计 景:绚烂多彩 生机勃勃 豪情壮志:以天下为己任 振兴中华 九、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三为主,五环节”为理念,力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时点拨为辅,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思考。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首先弄懂弄透这首词,依据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确定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并且设计一个整合性的问题带动其他小问题,这样环环相扣,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同时,也能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42、,更有助于高考。这样的设计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学有所获。 沁园春长沙(4) 我是这样教沁园春长沙的 我教沁园春 长沙 李镇西 昨天我利用一堂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介绍了一组古人咏秋的诗词,作为学习沁园春 长沙的铺垫。 今天早读课我走进教室,要求学生们把昨天我给推荐的古人咏秋诗选读读背背,再自己读读沁园春 长沙。 早读课结束紧接着便是我的语文课。我先请同学上台发表一分钟讲演,这是我从今天开始给每堂语文课规定的一个“节目”,以后每堂课都请一位学生上台发表演讲。作为第一个发表演说的文跃海刚开始有些紧张,他先读了一段我第一天写给大家信中的话,然后说了他对我们这个班的感受。接下来,他越来越自然从容,

43、他讲到一件小事:“那天早晨,我们小组第一次做卫生,因为那天上午我们还要去音乐厅听报告,我生怕时间来不及,这是同寝室的三位男同学便对我说:不要紧,我们帮你!这让我很感动,感到生活在我们班真是无比的温暖。” 他在讲这件小事时,陆陆续续有老师进来听我的课。陈珂老师一进来,便准备坐在一个空椅子上,她习惯性地用手擦擦椅子,这时离陈老师最近的一个男生马上拿出一张餐巾纸递给陈老师。刚好这时,文跃海的演讲结束了。 我评论道:“尽管文跃海刚开始有些紧张,但一谈到班上的同学,他谈吐便很自然了。他说的那件小事让我也很感动,是呀,生活在我们班,真是处处有温暖,因为我们都在实践着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而这种实践,往

44、往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比如,在同学为做卫生着急的时候,你真诚地说一声别着急,有我呢!又比如,刚才,就在文跃海讲演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个细节”我便把刚才那个男生递纸给陈老师的细节讲述了一下,然后走到这个男生身边:“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呀?”“魏铭江。”他有点不好意思。我对大家说:“陈老师刚才就因为魏铭江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而感到了我们班的真诚!陈老师可能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不要紧,因为她会觉得,高一三班的学生真可爱!因为她一踏进三班教室,便感到了扑面而来的温馨!” 我开始进入今天的教学。我说:“今天算是我正式给你们讲的第一篇课文。我给大家强调一下,以后同学们上李老师的语文课,必须具备两个意识,一是纠

45、错的意识。纠谁的错?李老师的错!李老师几乎每堂课都可能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你们一定不要给李老师面子,要在第一时间当面指出,以免李老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比如,昨天李老师就犯了一个错误,课后女儿对我说,我在读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时候,就是我把戚(q)字读成了qi!同学们昨天发现没有?”好几个同学说:“发现了。”我反问:“那你们为什么不当场给李老师指出来呢?”他们不说话了。我说:“可能你们不敢,可能你们给李老师面子,因为毕竟后面有许多老师在听课。不,你们错了!你们应该当场指出,这也是为你们自己好!” 停了一会儿,我又说:“昨天李老师在讲采桑子 重阳的时候,还有一个地方讲得不

46、准确,这你们可能难以觉察,但我今天要纠正一下。就是昨天我说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心情很好,因为红军打了胜仗,而且他在被排斥在领导岗位以后,刚刚恢复了领导权。其实不是,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还没有恢复领导权,那时年底的时候了。也就是说毛泽东个人当时还处于失意的时候,但他能够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而为红军的胜利而欣喜不已,而诗兴大发!” “同学们上我的语文课,还要有第二种意识,就是研讨的意识。谁研讨呢?同学之间,李老师和同学们之间,都可以研讨。各自发表各自的发现、感受,谈自己不同的观点,展开交流和碰撞。我希望以后我们的语文课,同时也是学术研讨会。” 我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刚才早读课,同学们都读了这首

47、词。现在我听听同学们读一遍。我们对这篇课文已经预习过了,我想同学们该不会读错什么字了吧?” 这次我要学生读的目的,主要是看他们对词的熟悉程度,是否把每个字音读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的朗读声在教室里回荡。 学生朗读完了以后,我评价道:“嗯,总体上说,同学们读得还不错,比较有气势,没有出现读错字的情况。但显得平淡了一些,而且稍微有些快。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但读起来朗读,看他们是怎样处理的。谁愿意第一个起来朗读呀?” 钟雪飞把手举了起来。我点点头:“好,请钟雪飞同学们朗读!” “独立寒秋”钟雪飞读得很轻柔,有点如诉如泣的味道,声音也不大,但他很认真也很投入。因此,同学们给了他以

48、掌声。我却没有鼓掌。 我说:“同学们都鼓掌,我没有鼓掌。为什么呢?这样,我们在请一个同学起来读,比较一下吧!”唐强同学马上把手举了起来。 “好,请唐强读,大家认真听听,比较一下,看唐强是否读得比钟雪飞强!”我说。 在我看来,唐强读得显得比钟雪飞强,他抑扬顿挫处理得好一些,速度适中。同学们也给了他以掌声。 我正要评论,这时候,张长春举手要求读,我点点头,示意他读。他站了起来:“独立寒秋”他读得非常投入,而且很有气势,只是在读“百舸争流”的时候,突然把声音降低了,耳语一般:“百舸争流”。但后面边一气呵成,直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同学们的掌声又响起了 我请钟雪飞对两位同学的朗读进行评论。钟雪

49、飞站了起来:“我觉得张长春读得像念经一样”同学们听了立刻笑了起来。 我问张长春:“你同意钟雪飞的评价吗?你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当然不同意!”张长春很干脆地说,“我觉得毛泽东的诗必须读的抑扬顿挫,才能体现出其中的韵味。” 我又问钟雪飞对唐强朗读的评价,他的评价也不高。 我说:“哦,他们都不如你读得好?” 全班大笑,钟雪飞有点不好意思了。我说:“我觉得你读得很认真,但是没有读出毛泽东的那种大气。你想不想再给大家读一遍?” 钟雪飞来不及表态,同学们已经开始鼓掌了。 于是,他稍微调整了一下情绪,开始了第二次朗诵:“独立寒秋” 这次显然大有进步,我评论道:“牛顿说过,如果我在科学上有什么发现的话

50、,那时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同样,此刻我可以说,如果说钟雪飞的朗读有很大进步的话,那么是因为他站在张长春和唐强的肩上。” 全班大笑。 “刚才都是男同学朗读,有没有女同学们能够读一读?”我的话音刚落,何思静同学举手了。 “好,就请何思静同学!”我用手对坐在后排的何思静同学挥了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何思静音色很美,读的舒缓而从容。当最后一句读完,全班同学给她以最热烈的掌声。 “听了何思静的朗读,我再一次感到,女性在语言表达上天生就优于男性。”我这话的时候,我发现男生们有点不好意思,女生的脸上却明显表现出了自豪甚至得意。我继续评论道:“我个人认为何思静是读进去了的,她虽然声音不算特别

51、大声,也谈不上特别有气势,但她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我觉得他是读懂了这首词的。” 我又说:“我叫同学们读,其实是在考察同学们是否理解了这首词。因为,你们的朗读就体现着你们对词的理解程度。这首词,在我看来,感情基调是深沉而豪迈,因此读的时候节奏要舒缓从容,表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比如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我开始给学生一边谈我的理解,一边朗读,“第一句不能读快了,读快了给人感觉是匆忙急迫,而不是从容镇定。你们想想,青年毛泽东独立于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江水而北上。因此,这里读的时候,要体现出一种深沉。”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我继续讲继续读,“万应该读得高亢一些,以表现山之多,层

52、字也应该重读,表现出层层叠叠的味道。下面几句漫江也该读得响亮一些,以表现出无边无际的江面,百舸争流更应该读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你们想想,千帆竞发,这是何等的壮观!因此,刚才张长春读百舸争流突然读得很轻很小声,给人的感觉就一只船,而且是偷偷摸摸的。”学生们大笑。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读到这里,我评论道:“唯有如此从容而气势豪迈的朗读,才能表现出毛泽东眼前那种生机勃勃的无边秋色!在这里,接下来,毛泽东已站在空中俯瞰地球的眼光向世界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你们读到这里,也应该把自己当作毛泽东,向世界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回忆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可以稍微读快一

53、些,以体现出一种青春蓬勃的生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该读得这样激越而奔放。”我突然产了联想:“你们回忆一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总的风格是凄婉,但在表现二人同窗共读那一段生活时,旋律却显得欢快活泼”我忍不住哼了起来,学生们都开怀地笑了。“当然,我哼得不好听,但意思可能同学们都明白了。因此,读这几句我觉得节奏可以稍微快一些,一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应该斩钉截铁而英勇无畏,速度可以稍微放慢,尽量读的雄健一些:粪、土、当、年万户侯!最后一句更要读得激昂而豪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教室里一片肃静,随着我的朗读和解说,学生们都在尽力体会揣摩

54、词的内涵。 “好,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沁园春 长沙起!”我开了个头。 “独立寒秋”无论是音量和气势还有节奏,都明显比刚才的齐读好,同学们从容而精神饱满地朗读着,从这气势磅礴的朗读中,我感到,同学们的心中正激荡着青年毛泽东的万丈豪情。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学生们朗读的戛然而止,但余韵却还在教室里回荡。我忍不住叫到:“好!好!你们开始走进青年毛泽东的心灵了!” 我顺势把话题一转,教学进程推入下一个阶段:“那么,你们从毛泽东的心灵中感悟到什么呢?换句话说,你们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总体感受呢?大家也可以谈自己的发现对某一句后某一字的读到理解,当然,也可以就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就是我说的

55、研讨。这样,坐在一起的几个同学可以先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和发现。” 学生们开始三三两两地讨论交流起来 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是女同学王楠楠:“我读毛泽东的这一首词,每读一次都感到一种气势,这种气势在我心中挥之不去。词中的气势,其实体现了毛泽东那种豁达的胸襟。我读上阕的写景,那种景象就会立刻印在脑海里,读下阕,我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我们现在朝气蓬勃。我特别喜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让我体会到毛泽东的眼光总是看得很远,与众不同。” “嗯,这是你自己的感悟。是的,毛泽东看世界,总有一种宇宙的视野毛泽东晚年曾在一首词中把地球视为小小寰球;还有,他曾写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56、李文思问了一个问题:“李老师,恰同学少年的恰是什么意思呢?” 我说:“别只靠我回答,同学们也可回答。又没有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好几个同学说:“恰好,正当。” “这个解释是对的。” 我说,“但是,这里的同学少年好像重复了,又是同学又是少年,难道同学就不是少年吗?” 有学生在下面说:“少年在这里是年少的意思!” 我问:“同学少年在这里是并列结构还是主谓结构?” 学生们说:“主谓结构!” 我笑起来:“这就对了!” 我请学生继续谈他们的感悟和发现。汪洋同学说:“读这首词,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体会到毛泽东是一个很有抱负、充满崇高理想、满怀壮志、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 “的确如此!青年毛泽东正

57、是一个立志改造中国的人。”我补充道,“1986年,我第一次去长沙,寻访新民学会旧址,这是当年毛泽东和他们的伙伴们组织的一个革命团体,创办了著名的湘江评论;我还到了长沙第一师范,这是毛泽东的母校,从一些文物中了解到,毛泽东很早的时候,就和别人不一样,不一样什么地方?那就是他有志向!这种志向,使他在学习中生活中产生了一般人不具有的毅力和意志。他认为现在时局危机,求知的需要迫切,必须刻苦攻读。在日常生活中,他认为关心和谈论的应该是大事,即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正因为如此,他要求自己并鼓励同学为挽救今日中国之危亡,共为建设未来而储才蓄能;要做确有真才实学的救国奇杰,不要做金玉其外,不学

58、无术,专为自己而生活的小人。他说: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以言救济。奇杰何在?奇杰就在那些满怀救国抱负,而又潜心学习的有志之士中。这些都可以从这首词中感受到。对毛泽东的评价,是一个说不尽的复杂的话题,但我现在读这首词,我真切地感到一种英雄主义气息!” 说着,我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大字:“让英雄主义重返中国!” 我发挥道:“因为恕我直言,在当代中国,这种英雄主义已经很少很少了!今天的中国,英雄已经很少很少。刘翔在奥运会上创造了12.91秒的110米跨栏的成绩,这在中国田径史上是一个历史的跨越。在我心中,刘翔就是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英雄!可是,我打开一些报纸,居然不少文章都这样评价刘翔刘

59、翔是一个阳光男孩!真气死我了!但的确现在相当多的男性青年,都喜欢别人叫自己男孩子,有的甚至三十好几了,也自称像我们这些男孩子吧!(学生大笑)恶心!难怪有人说,今天中国没有男子汉,只有男孩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从沁园春 长沙里,读到一种久违的英雄主义气概,进而呼唤让英雄主义重返中国!我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男同学,一定要做胸有大志的男子汉,不做所谓的男孩子!” 学生们的眼睛都凝视着我,听着我铿锵有力而斩钉截铁的声音;教室里静静地,我仿佛可以听到学生们的心跳。 杨晓梅举手了:“我感到毛泽东很会写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直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写得很好!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却很大,而

60、且毛泽东写得很层次” 听到这里,我感到这是一个切入写景分析的好时机,便顺势问道:“怎样的有层次呢?”其他同学也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紧扣词的上阕,七嘴八舌地细细分析起来 先是写“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然后是写“看”,这里有动景和静景的结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有远景和近景结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有仰视和俯视结合:“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再以“万类霜天竞自由”做结;最后是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我和学生们分析之后,杨晓梅还补充说:“我特别喜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