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3文言文阅读学案1明确考向读懂文本课件_第1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3文言文阅读学案1明确考向读懂文本课件_第2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3文言文阅读学案1明确考向读懂文本课件_第3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3文言文阅读学案1明确考向读懂文本课件_第4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3文言文阅读学案1明确考向读懂文本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三文言文阅读核心素养文言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传承与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能正确断句,并能将重点句子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命题趋势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延续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的考法,考查史传类作品。在题型上设置三道选择题(每题3分),分别考查断句、文化常识和文意理解,一道文言翻译题(两小题,每小题4分),一道简答题(3分),总分20分备考策略1梳理课内文言文,掌握相关实词、虚词、词类

2、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文知识,夯实文言文阅读基础。2一轮复习要积累和夯实文言基础知识,做到训练一篇、精读一篇、积累一篇,做到篇篇有收获,篇篇有提高,开辟文言文学习的新阵地。3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很多考生文言文阅读得分较低,特别是文言文翻译题失分严重,连句意分都丢掉。其根源是基础不牢、知识面狭窄、训练量不够,因此必须加大题量进行训练学案一明确考向,读懂文言文真 题 试 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

3、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B【解析】“以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二者之间不应断开,排除A、D。“虽童孺皆为王”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

4、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答案】D【解析】“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说法错误。“庶务”指各种事务,后指机关总务部门主管的各种事务,亦指经办这些事务的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5、。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答案】B【解析】“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于文无据。原文中唐太宗指出百姓偷盗的缘由及解决百姓生计的做法,却没有说明用重法不能达到“止盗”的目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答案】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着贿赂他们。(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答案】君主厌

6、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之臣就会变成奸伪之臣,君主乐意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之臣就会变成忠诚之臣。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案】道理:为人君者,必正身以统其臣。目的:告诫当权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成为臣子的表率。【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627年)秋八月甲子日,太宗在东宫显德殿登上皇位。起初,太上皇想通过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震天下,所以与太上皇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幼子均封为王,受封者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

7、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子弟,自两汉以来(所有的受封者加起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多。封给的爵位已经很高,又要多赐给(受封者)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您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辛劳百姓来养护我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日,(太宗)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没有被降格。太宗与群臣讨论平息盗贼的问题。有人请求用严刑重法来禁止偷盗,太宗笑着答道:“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迫,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朕应当杜绝奢侈浪费,减轻徭役和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员,使百姓吃穿有余,那么(他们)自然

8、不会去做盗贼,何必要用严刑重法呢!”从此数年之后,天下太平,人走在路上不会捡拾别人遗失的物品,大门不用关闭,商人旅客可以露宿郊野(不用担心遭遇劫匪)。太宗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便召见(他),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回答道:“隋朝皇帝喜好自己独揽各种政务,而不委任给群臣,群臣(内心)恐惧,只知道秉承旨意加以执行,没有人敢违背(君命)。凭一个人的智慧决断天下事务,即使得失参半,荒谬悖理之处已经很多,(加上)皇上被臣下阿谀蒙蔽,(国家)不灭亡还等待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选择群臣,(让他们)各司其事,(自己)安坐于朝廷上,考核臣下的成败得失,据此实施刑罚赏赐,哪里还要担忧国家治理不好!”太

9、宗认为他的言论有道理,提拔他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着贿赂他们。有关部门的一个司门令史收了一匹绢帛,太宗(知道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当官的接受贿赂,其罪的确应当被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贿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说的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裴矩的话后)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当面顺从,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何愁国家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说: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

10、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之臣就会变成奸伪之臣,君主乐意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之臣就会变成忠诚之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

11、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答案】C【解析】“多诈冒资荫”作“选人”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有者”意为“有的人”,句意完整,应在“者”后断开,排除B。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答案】B【解析】“外加上尸体示众”说法错误。

12、“极刑”一般就指死刑。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 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答案】D【解析】“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

13、终导致了隋朝灭亡”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这表明隋朝灭亡是因为隋炀帝无道和臣不尽忠,而不只是“臣不尽忠”。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答案】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答案】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参考译文】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太宗)提升(他)为大理寺少卿。太宗因(发现)许多候选官员都假冒资历和门荫,令他们自首,不

14、自首的人(就要被)处死。不久有假冒者被发觉,太宗要杀掉他。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这人)应当(被判)流放。”太宗生气道:“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诏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气愤于被选拔官员的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了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太宗(称赞他)说:“你善于依法办事,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而(严格)执行法律,奏答滔滔不绝如泉水涌出,太宗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没有了冤案。鄃县县令裴仁轨私自役使为官府服劳役的门夫(为自己干活),太宗大怒

15、,想要斩杀裴仁轨。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说:“法律,是陛下与天下人所共有的,不是陛下您所独有的。现在裴仁轨所犯罪行较轻而判处极刑,我害怕百姓会不知道把手脚放到哪里。”太宗(听了他的劝谏)很高兴,免除了裴仁轨的死刑,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太宗对侍臣说:“我因死刑处罚最重,因而下令三次核查,是想要(负责的官吏)深思熟虑。而有关部门却在短时间内完成三次核查。还有,古时处人死刑,君王为此撤掉奏乐、减少膳食。我的内庭之中没有常设的音乐,却常为此不喝酒吃肉。再者,百官判案,只根据法律条文,即使有可哀怜的情形,也不敢违背法令,其间怎能完全没有冤案发生呢?”丁亥日,(太宗)立下制度:“处决死囚,两天之内五次

16、审核,(行文)到各州的三次审核。行刑当天,尚食局不得进奉酒肉(给我),内教坊及太常寺不得奏乐。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从此以后,保全性命的(死囚)有很多。五次审核的,于处决前一二日提出,到当天又提出三次审核。只有犯了恶逆罪的人一次审核即可处决。太宗曾与侍臣议论狱政。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件,隋炀帝命令於士澄缉捕盗匪,有点疑似盗匪的人,(於士澄)都用拷打逼讯取供,总共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斩杀。大理丞张元济奇怪犯罪的人数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发现)其中只有五人曾做过盗匪,剩下的都是平民。(但张元济)最终也不敢将事实上奏,于是

17、那些人都被斩杀。”太宗说:“这难道只是隋炀帝无道,他的臣下也没有尽忠。君臣都如此,(国家)哪能不灭亡?你们应以此为戒。”一、了解文言文文体知识文言文文体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韵文、骈文和散文的区别在于是否押韵。韵文讲究押韵的,包括诗、词、歌、赋等。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分是前者讲求平仄、对仗,散文没有这些规定。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古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类散文的特点。知 识 梳 理(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四种。1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相关的历史事

18、件。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和资治通鉴影响最大。2纪传体。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的创始人是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要内容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左传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三藩纪事本末等。4国别体。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二)论说文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论说文。(三)杂记文杂记文可分为两类。1山川景物人事记

19、。这一类文章很多,例如我们学过的就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2笔记文。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不过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逸闻趣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四)应用文应用文的范围很广泛,下面介绍比较特殊的两种。1墓志铭。墓志铭是刻在石头上并且是埋在坟墓里的文字,是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2祭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二、了解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1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开头对传主作简单介绍,如姓名、籍贯、长相,有时还交代其祖上(或:家族)情况;中间是生平履

20、历和主要事迹,一般从其读书、习武、进入仕途(或:科举)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传主的结局、生前和死后的封赏等。2高考所选传记,其传主都是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无论哪类人物,其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3人物传记以事实说话,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经历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其中也蕴含对传主的评价,常常一字寓褒贬,即“春秋笔法”。三、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1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体现了什么样的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

21、不要急于破解某个词、某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2整体看。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来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文章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正文、出处、注释、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1阅读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

22、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要点。技 法 指 导(3)借题解文法:文意概括题所给的四个选项均是命题者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这个不正确选项,也不是全部信息都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内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题”来解文。(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5)出处解文法:读人物传记,一定要关注传记出处。关注出处,能够把握传主的生活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朝代的

23、官职称谓、风土人情等相关内容。2阅读步骤。首先,关注开头,初识传主;关注出处,快速“唤醒”相关知识。开头段落一般都会介绍传主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任职、科举等;关注出处,了解传主生活的朝代,便于理解文中文化名词(如官职)等的含义。其次,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传主经历,概括事件所反映出的传主的精神品质。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厘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从而快速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基本要素:某时某地某职某事某种精神。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要注意传记中表时间的词

24、语。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是以年号纪年,如“元和十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另外,文言文中也会使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向”等。对“初”“先是”这些表示插叙、补叙的时间词也要格外留心。最后,以“已知”解“未知”,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注意,整个过程用时应在10分钟以内,以78分钟为佳。以A项为例:“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这是对文章第一层的总结。由选项意思我们可以悟出对应

25、句的意思。其他选项亦然,这样就能够扫清阅读障碍,降低阅读难度。第三步:再读文本,梳理内容,以“文”会意。1知人。主要人物:左光斗。次要人物:刘朝,是左光斗拒绝的对象。次要人物:杨涟、高攀龙、汪文言是和左光斗一起弹劾魏忠贤的官员。次要人物:魏忠贤、崔呈秀、许显纯是左光斗的政敌。次要人物:孙奇逢、鹿正是倡议营救左光斗的侠士。2明事。根据圈点勾画的时间、地点、官职等词,梳理主人公的经历。选授御史: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出理屯田:水利大兴,百姓得利。拒绝阉人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杨涟劾魏忠贤:参与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魏忠贤及其党羽诬陷左光斗等人贪赃,害死左光斗;孙奇逢等侠士凑集欠

26、款,欲缴纳赎金,缓解左光斗官司,但左光斗仍被害。光斗既死:左光斗受迫害致死后,同族受到株连。忠贤既诛:魏忠贤被诛杀后,左光斗得到追赠。3辩理。结合所述左光斗之事,概括其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人刚直、勤于政事、一心为百姓谋福祉。【典题体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

27、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答案】B【解析】四项共有两处不同:第一处是“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及”前是否应该断开。“及”为连词,根据句意,“三十二斩罪”是魏忠贤和魏广微两人的罪行,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第二处是“拟十一月二日上之”,“上之”前是否应该断开。结合语境可知,“上”为动词,“呈上”的意思;“之”为代词,指“奏章”。“拟十一月二日上之”语句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辇下,又称

28、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答案】C【解析】“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错误。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太子或诸王等的敬称,不能用来称丞相。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

29、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母以哭子死”,左光斗的母亲是因为痛哭儿子而死的,不是被迫害死的;且“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错,文中只说“系其群从十四人”,即拘捕左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答案】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答案】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答案】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