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卷第 =page 1 1页,共 =sectionpages 3 3页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
2、,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糖(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
3、,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版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城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良性的,不能因为工业化而让乡
4、村失去了它应有的韵味。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城市不能离开乡村。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中国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时,西方一些国家很不适应,认为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一带一路”是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
5、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际上是无意间送给中国人的大礼。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排除干扰,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人类谋福社。(摘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有删改)材料二: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6、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始于西周,于春秋战国基本定型,于西汉完成记载。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通过官方推行,二十四节气才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2000多年以来,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
7、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不仅传承着二十四节气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选自人民网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有删改,作者张勃系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链接材料】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
8、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从雨水开始,至立春结束,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把握农时为第一步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B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渐形成,“天人合一”哲学与“三才”思想由此产生。C西欧农业模式的产物农药与化肥的副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D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这张文化名片,落实二十四
9、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应传承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有机肥料,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B二十四节气是天文与农学两方面知识高度配合的体系,只能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产生,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C长期以来,二十四节气被全国各地采用,为多民族共享,各族人民通过创造性利用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D只有采取更加有组织、有计划的措施,使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日常农业生产,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才能保障国计民生。3下列选项不
10、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农业。B吕氏春秋审时有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C游牧文明的发展仅需要了解四季这种较粗的时序概念,没有细分节气的需求。D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被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原因。5张艺谋总导演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拉开了北京冬奥会的序幕。请你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结合你对冬奥会的认识,谈谈自己对这一设计的意图的理解。【答案】1B2A3D4中国古代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和发达的农业作为先决条件;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知识与农学高度配合是必要的
11、技术条件;中华文明是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文明模式;秦汉时的郡县制为二十四节气的推广和最终完成提供制度保障。5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选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冬奥倒计时,表达民族自豪感。借冬奥会推广中国文化: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体现中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表达希望与祝福:立春预示严寒结束,春天到来,也是冬奥会蕴含生命力与希望的最好象征。(或者与本届冬奥“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吻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 “由此产生”逻辑顺序
12、有误。对应材料一的第二段“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可知先有天人合一哲学,进而孕育二十四节气;且整个第二段都可看出运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是重农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选项中“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渐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表述都颠倒了逻辑先后顺序。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于文无据,虽然从材料二第二段可推出“二十四节气需要天文与农学知识高度配合”,材料一第五段也明确指出“只
13、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但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这一事实,以及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性,并不能作为中国早期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证明,因此这一结论于文无据。且不同文明体特点不同,并无优劣之分。C.“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属于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四段中“传承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和“创造性利用”之间是递进关系,选项中将“创造性利用”表述为方法途径,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观”表述为结果,曲解了句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才是由此产生的结果,而且“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内在统一的,并非“丰富多彩”。D.“回归日常农业生产”信息概括不全。原文还
14、包括“生活日用”,从“国家祭典”“习俗活动”“文艺作品”这些词语也可以得出。“才能保障国计民生”也夸大了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作用。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包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两方面。A.为事实论据,说明中国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可论证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B.属于道理论据,引用审时中“三才”思想与农业关系的论述,证明中国古代农学思想发达是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条件之一;C.以游牧文明和材料中的农耕文明进行对比论证,说明游牧文明不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从而证明具有农业基因的中国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D.虽是事实论据,但是支撑的是材料二的观点,
15、论证我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且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各族共享的观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说“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可见中国古代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和发达的农业作为先决条件;材料一第二段说“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糖(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
16、体系”,可见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知识与农学高度配合是必要的技术条件;材料一第三段说“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可见中华文明是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文明模式;材料二第三段说“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可见秦汉时的郡县制为二十四节气的推广和最终完成提供制度保障。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张艺谋为何要选择二十四节日倒计时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倒计时?首先是因为二十四节气被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材料一最后
17、一段说“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张艺谋这样做是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表达民族自豪感。其次,是为了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材料一第五段说“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材料二最后一段说“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见张艺谋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
18、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借助冬奥会这个平台推广中国文化。第三,冬奥理念与二十四节气理念一致,材料一第段说“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而冬奥会“一起向未来”体现的也是团结合作的理念,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以二十四节气做冬奥倒计时体现中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相关链接中说“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立春预示严寒结束,春天到来,也是冬奥会蕴含生命力与希望的最好象征,可见以二十四节气做冬奥倒计时是表达希望与祝福。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瓦猫(节选
19、)葛亮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
20、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
21、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给他们送些去。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创了一块木板,创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黄昏的时
22、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橼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闻先生说,愿闻其详。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
23、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
24、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
25、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有删改)【注】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
26、挨家挨户一路问。B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C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D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B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
27、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C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利于表现敬畏之情。D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8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6D7B8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的故事,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
28、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9环境上,瓦猫开光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情节上,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人物上,活灵活现的瓦猫,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主题上,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读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D.“小说气氛轻松愉快”错误。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昌
29、德老汉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可以看出小说的气氛并不轻松。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错误。由原文“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可知,这里有对闻一多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但是文章并没有对他的心理描写。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写作手法的把握能力。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首先指出虚构的内容和非虚构的内容。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通过宁怀远、匠人祖孙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故事,使文章
30、富有想象力,丰富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非虚构的内容则是抗战时期以闻一多为代表的的西南联大师生在龙泉镇复建研究所的情节,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小说再现历史,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并且文中有对闻一多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通过寥寥数语刻画了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以及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虚构化的情节和非虚构化的情节二者相互映衬,非虚构化的情节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厚重的历史背景,而虚构化的内容所创造的瓦猫的故事则是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二者相结合,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
31、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9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文中写到瓦猫安放的过程,端公身穿玄色长袍、头戴锦帽,手执木剑,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有词,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点香祭之良久,然后踏上屋顶,将瓦猫安在脊瓦上。瓦猫开光的整个过程,是西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让人感觉非常的神秘,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当地的人,经过了都要驻足,合掌默离,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可知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正是有了这一尊瓦猫,西南联大研究所才算正式成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瓦猫
32、坐在放上,凛凛地望着人们,竟让人有些生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冯太太刚一进门,看见房梁上坐的这一尊瓦猫,那叫个威风,可以看出活灵活现的瓦猫,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让很多师生由北方去了昆明,并且在昆明复建研究所,而研究所建成后,需要请尊瓦猫,而当地方的风俗则是建了房子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从而可知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特别是在当时战乱的背景之下,所以瓦猫也深化了小说主题。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
33、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十三年,高昌王麴文泰多遏绝西域朝贡,伊吾先臣西突厥,既而内属,文泰与西突厥共击之。上下书切责,征其大臣阿史那矩,欲与议事。文泰不遣,遣其长史麴雍来谢罪。颉利之亡也,中国人在突厥者奔高昌,诏文泰归之,文泰蔽匿不遣。又与西突厥共击破焉耆,焉者诉之。上遣虞部郎中李道裕往问状,且谓其使者曰:“高昌数年以来,朝贡脱略,无藩臣礼,所置官号,皆准天朝。我使者至彼,文泰语之云鹰飞于天,雉伏于蒿,猫游于堂,各得其所,岂不能自生邪;又遣使谓薛延陁云既为可汗,则与天子匹敌,何为拜其使者。事人无礼,又间邻国为恶,不诛,善何以劝?”三月,薛延吃可汗谴使上言,请发所部为军导以击高昌。上犹冀高
34、昌王文泰悔过,复下玺书,征之入朝,文泰竟称疾不至。十二月壬申,遣吏部尚书候君集等将兵击之。十四年八月,高昌王文泰闻唐兵起,谓其国人曰:“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若顿兵城下,不过二十日,食尽必走,何足忧也。”及闻唐兵临碛口,忧惧不知所为,发疾卒。子智盛立。军至柳谷,洞者言文泰刻日将葬,国人咸集于彼,诸将请袭之。侯君集曰:“天子以高昌无礼,故使吾讨之。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力主不可,命鼓行而进,诸将韪其言,益高其义。至田城,谕之,不下,诘朝攻之,及午而克。以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趋其都城,高昌逆战而败。智盛致书于
35、君集曰:“得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物故。智盛袭位未几,惟尚书怜察。”君集报曰:“苟能悔过,当束手军门。”智盛犹不出,君集命填堑攻之,飞石雨下。又为巢车,高十丈,俯瞰城中,有行人及飞石所中,皆唱言之。智盛穷蹙,八月癸酉,开门出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二十八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B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C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
36、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D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所建立的政权;在文中可视为特指唐朝,中国人则指唐朝人。B突厥,是古代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同匈奴、鲜卑等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游牧民族。C吏部,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之一,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俸饷等;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D癸酉,文中指“癸酉日”,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古人将天
37、干与地支按固定顺序组合,既可纪日,也可纪年、纪月。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昌王对唐太宗的诏书充耳不闻,不派太宗征召的大臣阿史那矩入朝议事,反而派长史麴雍入朝谢罪。B高昌王不向唐朝进贡,不行藩臣之礼,离间唐与薛延随、焉耆、伊吾等国的关系,表现得无礼至极。C高昌王起初认为,受地理条件限制,唐军不足为惧;唐军抵达后,他又担忧恐惧,前后形成鲜明对比。D智盛继位后,写信给侯君集,请求谅解;但在侯君集给他机会后,他仍选择闭门不出,进行消极抵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昌王麴文泰多遏绝西域朝贡,伊吾先臣西突厥,既而内属,文泰与西突厥共击之。(2)力主不可,命
38、鼓行而进。诸将韪其言,益高其义。14大唐“仁义之师”美名传天下,请结合文本简述具体表现。【答案】10A11C12B13(1)高昌王麴文泰多次阻止西域各国入朝进贡,伊吾早先向西突厥称臣,不久又归附唐朝,麴文泰联合西突厥共同进攻伊吾。(2)(侯君集)竭力主张不能这样做,下令击鼓行军。诸位将领赞同他的观点,更加尊崇他的德行。14(1)在薛延陁可汗主动请击高昌的情况下,太宗仍希望高昌王麴文泰能够悔过,又下诏书,征召他入朝。(2)唐军没有在文泰的墓地偷袭,唐军击鼓进军。(3)到达田城,先告之以利害,对方没有投降,才在第二天发动进攻。(4)唐朝将领给高昌王智盛改过的机会。【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
39、的能力。句意:唐朝距离我们七千里,沙漠就有二千里,大军怎么能够到达呢?以前我去唐朝,看见城邑很萧条。如今唐朝派兵来讨伐我们,发兵多则粮草供给不上,三万兵力以下,我们的兵力足够能制胜于他。“居其二千里”的主语是“沙碛”,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城邑萧条”是“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吏部,主管官吏的俸饷等”错误,“俸饷”不是吏部掌管,是由户部掌管。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离间唐与薛延随、焉耆、伊吾等国的关系”错误。由原文“且谓其使者曰:高昌数年以来,朝贡脱略,无藩臣礼,所置官号,皆准天
40、朝。事人无礼,又间邻国为恶,不诛,善何以劝”句意为,并且对高昌使者说:“高昌这几年以来,不向我大唐进献贡品,不行藩臣之礼,所设置的官职称号,都和我大唐相同(麴文泰)侍奉别人如此无礼,又离间周围的邻国作恶,不杀掉他,怎么能劝别人为善?”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离间周围的邻国作恶”,而不是“离间唐与薛延随、焉耆、伊吾等国的关系”。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赋分点:“遏绝”,阻止;“臣”,向称臣;“内属”,归附唐朝。(2)赋分点:“鼓行”,击鼓行军;“韪”,赞同;“高”,尊崇,推崇。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原文“三月,薛延吃可汗谴使上言,请发所部为
41、军导以击高昌。上犹冀高昌王文泰悔过,复下玺书,征之入朝,文泰竟称疾不至”,句意为:三月,薛延陁可汗派遣使臣向太宗上言,请求派遣他的军队作为向导进攻高昌。太宗仍希望高昌王麹文泰能够悔过,又下玺书,征召他入朝,麴文泰竟然称病不来。由此可知,在薛延陁可汗主动请击高昌的情况下,太宗仍希望高昌王麴文泰能够悔过,又下诏书,征召他入朝。原文“军至柳谷,洞者言文泰刻日将葬,国人咸集于彼,诸将请袭之。侯君集曰:天子以高昌无礼,故使吾讨之。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力主不可,命鼓行而进,诸将韪其言,益高其义”,句意为:军到达柳谷,侦查员来报告说麴文泰当日将安葬,国内的人都集中在那里,各位将领请求袭击。侯君集
42、说:“大唐天子认为高昌王怠慢无礼,所以才派我们征讨他,如今我们在文泰的墓地偷袭他们,不是兴师问罪之师干的事情。”竭力主张不能这样做,下令击鼓行军。诸位将领赞同他的观点,更加尊崇他的德行。由此可知,唐军没有在文泰的墓地偷袭,唐军击鼓进军。原文“至田城,谕之,不下,诘朝攻之,及午而克。以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趋其都城,高昌逆战而败”,句意为:到达田城,向城中告知利害,他们不投降,便于第二天清晨发动攻城,到午间,城池被攻破,又以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晚赶往高昌的都城,高昌人出兵迎战被打败。由此可知,到达田城,先告之以利害,对方没有投降,才在第二天发动进攻。由原文“君集报曰:苟能悔过,当束手军门”,句意
43、为:侯君集回信对他说:“如果你真的改过,应当束缚双手到军门来”。由此可知,唐朝将领给高昌王智盛改过的机会。参考译文:贞观十三年,高昌王麴文泰多次阻止西域各国入朝进贡,伊吾早先向西突厥称臣,不久又归附唐朝,麴文泰联合西突厥共同进攻伊吾。唐太宗给他下诏书严厉斥责,又征召他的大臣阿史那矩,想和他商议此事。麴文泰不让阿史那矩入朝,派他的长史麴雍来谢罪。颉利可汗被打败灭亡时,在突厥的中原人有的逃奔到高昌,太宗下诏让麴文泰放他们回到唐朝,麴文泰把他们隐藏起来不放。这次又和西突厥共同进攻焉耆,焉耆向唐朝上诉此事,太宗派遣虞部郎中李道裕前往询问情况,并且对高昌使者说:“高昌这几年以来,不向我大唐进献贡品,不行
44、藩臣之礼,所设置的官职称号,都和我大唐相同。我们的使者到你们那里,麴文泰对使者说:鹰飞翔在天空,野鸡伏在草丛中,猫游戏于庭堂,各得其所,难道还有自己不能生存的吗?又派使者对薛延陁说:你既身为可汗,就应该和大唐天子相匹敌,为什么要拜他的使者?(麴文泰)侍奉别人如此无礼,又离间周围的邻国作恶,不杀掉他,怎么能劝别人为善?”三月,薛延陁可汗派遣使臣向太宗上言,请求派遣他的军队作为向导进攻高昌。太宗仍希望高昌王麹文泰能够悔过,又下玺书,征召他入朝,麴文泰竟然称病不来。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壬申,太宗派遣吏部尚书侯君集等领兵进攻高昌。贞观十四年八月,高昌王麴文泰听说唐朝发兵讨伐他,对他的国人说:“唐朝距离我们
45、七千里,沙漠就有二千里,大军怎么能够到达呢?以前我去唐朝,看见城邑都很萧条。如今唐朝派兵来讨伐我们,发兵多粮草就会供给不上,三万兵力以下,我们的兵力足够能制胜于他。如果他们把军队停留在城下,用不了二十天,粮食吃完了必须撤退,然后我们就可追上去俘虏他们,有什么可忧虑的。”等到听说唐军已临近碛口,他又忧愁恐惧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得病死去,他的儿子智盛继承王位。唐军到达柳谷,侦查员来报告说麴文泰当日将安葬,国内的人都集中在那里,各位将领请求袭击。侯君集说:“大唐天子认为高昌王怠慢无礼,所以才派我们征讨他,如今我们在文泰的墓地偷袭他们,不是兴师问罪之师干的事情。”竭力主张不能这样做,下令击鼓行军。诸位将
46、领赞同他的观点,更加尊崇他的德行。到达田城,向城中告知利害,他们不投降,便于第二天清晨发动攻城,到午间,城池被攻破,又以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晚赶往高昌的都城,高昌人出兵迎战被打败。智盛送信给侯君集说:“得罪大唐天子的是先王,由于上天的惩罚,他已经故去,智盛刚继承王位不久,希望尚书您可怜明察。”侯君集回信对他说:“如果你真的改过,应当束缚双手到军门来。”智盛还是不出来,侯君集命令填沟攻城,城上飞石像下雨一般。唐军又制作巢车,高十丈,可以俯瞰城里,只要有行人出来或被飞石打中,都高声报告。智盛窘困无奈,于八月初八打开城门投降。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箴作诗者袁枚倚马休夸速藻
47、佳,相如终竟压邹枚。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遣兴其二袁枚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注】箴:规诫。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灵犀一点:作者论诗重“性灵”,此即指性灵。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见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唐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理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表达作诗的道理服务。B箴作诗者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邹阳、枚乘二人终究被司马相如压倒。C箴作诗者颔联先间接说作诗数量少
48、才能精;又说写诗慢下来,反能见到作者才华。D遣兴其二是规诫为诗者而作,于简淡中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16这两首诗中诗人对作诗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5D16不矛盾。第一首诗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第二首诗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因为灵感的产生必须有平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情体验;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因为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错误,应该是
49、“道出了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能动关系”。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观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箴作诗者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并即以历史事实来说明。颔联是两句议论,紧承上联,正面表达观点。上句言诗与其多而粗,不如少而精。下句言不率易落笔,能反复推敲者才是真正有才的人。颈联连用两个比喻,在内容上承上启下。角是古代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其声音调很高,但奏之不易;昙花很美,又被看作祥兆,但它很少开,即使开了也因时间短而很少让人看见。两句都比喻好诗不容易得到。因“非易奏”故需多练,因不轻开故需耐其迟。尾联又用了一个比喻,伸足了“非易奏”而需多练之意,也点明了贵少耐迟所能达到
50、的境界。可见箴作诗者中,诗人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不能急于求成。遣兴其二诗的意思是: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好诗。这种创作是没有老师的,凭借的只是瞬间的灵感。夕阳、花草这样的普通景色,都会因为灵感触发下的灵活运用而成为绝妙的诗句。可见遣兴其二中,诗人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两首诗歌所表达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分别适用于诗歌创造的不同阶段。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好诗来之不易,就算是再有才华的诗人,对于写诗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好的诗歌的诞生需要的是时间和感情。时间是指诗人不能急于求成,要舍得花时间去琢磨;感情是指
51、,对于自己所写的诗,要付出真情实感,诗歌应该作为诗人的爱好而不是炫耀的谈资。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每一个诗人所写的诗歌总是脱离不开自己的生活,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所以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作者多角度铺叙秦人宫殿的巨大耗费,如突出的钉头“_”,纵横的栏杆“_”。(2)屈原离骚中的“_,_”两句,用反问句的形式表明诗人坚持理想,即使遭受酷刑也不会改变的决心和意志。(3)在古诗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_,_”。【答案】 多于在庾之粟粒 多于九土之城郭 虽体
52、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示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示例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庾、粟、犹、惩、繁、鬓、潦、暮、斑等。六、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觉得散文首先是好好说话,不用力。新散文也好,原生态也好,都不过是衣裳。我们可以穿不同的衣服,但是不能为了穿衣服,而把自己的身体扭曲。我经常看到一把刀子割破夏天被水洗掉的稻田等等一类的散文题目。甚至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什么什么大奖,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的标题就类似于此,叫做一枚
53、钉子在某某路上狂奔。我觉得好笑。有必要这么写文字吗?吃饭,行路,说话,穿衣都是入文的平常片断。有人写吃饱饭以后的样子,有人写饥饿时的样子,这本_ 。可是,有些新散文的代表作者,一下笔就很用力,把文字像钉子一样往饭桌上砸,仿佛食物是一切比喻的源头,写了半天,_。其实,拼命想着与众不同,就有当作珍珠的危险,强迫症一样扭曲文字正常的流向,_,连好好说话都不会了。此外,当下散文写作,成功的和失败的,乡土散文居多。这些乡村歌手们,是一个旁观者或者路人,他们有熟练的画笔和_的表情。但是,乡土成了可以用油来炒拌的一个食物。滋味虽然有了,却缺少良心。我们确实发现乡土散文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它在散文这个文学
54、创作的大花园里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巴里人。但要看作家是否有真情写出变化着的乡土,是否写出了过去的乡土生活的余味,是否有切身的生命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感恩。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无可非议不知所云长此以往居高临下19所以,乡土成了一个可以用油来炒拌的食物。虽然有了滋味,却缺少良心。20把不同类型的散文比作衣服,把写散文比作穿衣服,把写作时用力过度比作为了穿衣服扭曲身体;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散文写作要好好说话不可用力过度的观点。【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55、的能力。第一空,语境形容散文作者写什么内容都是合情合理,故可用“无可非议”。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第二空,语境形容有些新散文的代表作者过于用力,写了半天,不知道到底写的是什么。故可用“不知所云”“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不知所以: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第三空,语境是说一直本着“拼命想着与众不同”的写作思路,会出现不好的结果,第三处可填“长此以往”。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长此以往的“此”是有所指,并多指不好的情况,作分句,指时间久了会有不好的结果。第四空,根据语境,前文强调现存歌手是作为旁
56、观者来看待乡土散文的,没有真正身处其中,内心也没有真正将乡土散文放于心中,第四处可填“居高临下”。居高临下:意思是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位置或傲视他人,强调自然地势或地位。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语句有三处语病:不合逻辑,根据语境,上文语句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为因果关系,而非转折关系,“但是”应改为“所以”或“因此”。语序不当,“一个”这个定语应放在“可以用油来炒拌”的前面。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放在“滋味”后面,致使“却缺少良心”的主语变成了“滋味”,明显不合文意,应改为“虽然有了滋味”。故病句改为:所以,乡土成了一个可以用油来炒拌的食物。虽然有了滋味,却缺少良心
57、。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新散文也好,原生态也好,都不过是衣裳”运用比喻修辞,将“散文比作“衣裳”;“我们可以穿不同的衣服”将“写散文”比作“穿衣服”;“但是不能为了穿衣服,而把自己的身体扭曲”将过度用力地写作散文比作“把自己的身体扭曲”。整个句子运用多个比喻修辞,将散文、写散文、过度用力写散文比作日常生活中的衣服、穿衣服,化抽象为形象,通俗易懂,生动地表达了散文写作要好好说话不可用力过度的观点。七、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法。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_。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不要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外贸服务代理协议模板
- 2024顾问服务协议模板:专项咨询
- 2024年度高品质调料供应商协议协议
- 2024年度软件开发支持服务协议样本
- 2024室内装修全包工程协议样本
- 高校学生管理整改方案
- 纺织品物理性能检测方案
- 2024年个人汽车贷款购买协议样本
- 2024年会计人员劳动协议范本
- 2024房地产市场产权移交协议
- 深圳市中小学生流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 音乐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 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 量子计算的生物医学应用-用于药物研发与疾病诊断
- Unit+8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英语九年级全册
-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 join-in(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剑桥英语备课
- 点火源的种类及安全控制对策
- 23J916-1:住宅排气道(一)
- 第15课《诫子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储能项目用户侧投资测算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