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子咏喇叭(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_第1页
朝天子咏喇叭(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_第2页
朝天子咏喇叭(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_第3页
朝天子咏喇叭(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_第4页
朝天子咏喇叭(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词诵读春望? 杜甫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 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1、听配乐朗诵。 2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 3 、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

2、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诵读全诗。 ?6、品味全诗。 ?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 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

3、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诗的颈联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 尾联 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

4、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朝天子( 咏喇叭)王磬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注释 :朝天子:曲牌名。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译文 :喇叭和唢呐,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官船来往乱糟糟,全靠你来抬身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又吹

5、伤了那一家,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赏析: :作者王盘(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高邮)人。他出身富家,但不喜豪华,不乐仕进,雅好词曲,精通音律,着有王西楼乐府。所作散曲清俊秀美,语言幽默,其中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悲惨的现实生活。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宦官装腔作势地丑恶面目,同时也 揭露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写作上看,这首散曲可分为三层。前六句状物,其中“曲儿小”二句抓住“喇叭”,“唢呐”的特征,通过“曲儿”的“小”和“腔儿”的“大”的对比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儿”本来很小,很细,但是声音经过“腔儿”的放大,

6、就能传扬四方。这里借“曲儿小,腔儿大”来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态,讽刺宦官 , 貌合神投。宦官原属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倚仗帝王的宠信大摆威风。他们一出皇宫,就狐假虎威,装腔作势,气焰嚣张,先前的唯唯诺诺,奴颜婢膝烟消云散,前后判若两人。“ 曲儿小,腔儿大”最能表现宦官的无耻情态,极富讽刺性。“官船”一句抓住“乱如麻”的特点,“乱”表现了宦官酷吏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丑恶面目。他们横冲直撞,为非作歹,如入无人之境;“如麻”极言其多,更加突出其骄横野蛮的情态。官船越多,人民受害越深。“全仗你抬身价”一句指的是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态。“你”表面上是指“喇叭”,“唢呐”;实际上是直戳封建最高统治

7、者,藏而不露,含而不显。宦官如此放肆,正因为有最高统治者做他们的靠山。这里作者对当权者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宦官剥削人民欺压百姓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进一步说明社会风气的腐败。中间三句从听觉方面分别就“军”和“民”两个方面剖析了宦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愁”是这一层的中心。“军”为何而愁?原来,明代中叶,社会黑暗,宦官当权,他们不仅是皇帝的侍从, 也是皇帝的耳目和鹰犬。 因此宦官在封建统治集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惯于搬弄是非,颠倒黑白。所以,军官士兵一听说宦官要来,都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地恭维捧场,深怕万一有什么闪失,被他们抓住把柄,遭到迫害。“民”为何而愁?原因不外乎这几种:抽丁,征税,纳捐。

8、“哪里”一句依前两句而来,宦官的危害使人民闻风而“惊”,闻声而“怕”。这样,地痞流氓有机可乘,以假乱真,冒名顶替,趁火打劫。这一句是前两句的延伸和总结。作者猛烈地抨击了宦官专权的罪恶,他们把整个社会搞得乌烟瘴气,使得人人自危。揭露有力,批判深刻。如果说上面一层,作者是从整个社会这一角度来反映宦官的罪恶,那么,最后三句是从宦官对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来着笔的。“吹翻了这家”是近指,“吹伤了那家”是远指,远近结合,可见范围之大,危害之大。“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这一句从危害的程度来说。“水尽鹅飞”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这里是借“水尽鹅飞”比喻民财全部被搜刮干净,人民为了缴粮纳税,已经倾家荡产,粮无粟粒,

9、钱无分文。其次,这儿的“水尽鹅飞”跟”竭泽而渔“是同意语,作者严整地警告统治者,你们这样做,只能进一步加重人民的负担,激起人民的反抗,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寻苦果。这一层作者从广和深两方面分析了宦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讽刺了宦官在运河沿岸装腔作势,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传达了人民对宦官的恨。王磬的朝天子咏喇叭托物言志,反映深刻。在结构上,全面围绕“吹”字来组织文字,言“吹”之状,写“吹”之果,绘统治者爪牙“吹”之形,吐人民群众对“吹”之恨。层层推进,有条不紊。以“乐”声来抒“愤”情,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与百姓的对立,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在写法上,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喇叭与宦官相联

10、系,“性发于此而义归于彼”,把所咏的物于所讽的人关合的相当巧妙,使人读后非常痛快。这首散曲取材精当,比拟恰当,很富有讽刺性,像这样针对当权者嬉笑怒骂的作品,在曲坛上是比较少见的。诗词五首一、教学目标?(一) 调动学生古诗朗读技巧方面的积累,恰当划分诗词曲的朗读停顿。?(二)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升审美情趣。?(三)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二、课时安排1 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查阅与所学诗词五首中的诗歌有关的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相关鉴赏等等,并根据学习的需要,截取资料,制作资料 卡片。?(二)

11、导语设计?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那个 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而且下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绪和心理记忆。今天就让我们再 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三)自读古诗,揣摩停顿?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参考提示:从形式上看,四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节奏;五言的古诗,常采用二、 三节奏或二、二、一节奏;六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二节奏;七言的古诗,常采用二、 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节奏。须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诗歌停顿的划分,可以按意义单 位分,也可按音节分,有规律可循,但并无定数,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2

12、自由朗读五首古诗,揣摩停顿,小组商讨难读诗句的停顿。?3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参考提示:?采薇?诗经?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送别?无名氏?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

13、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朝天子?咏喇叭?王盘?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以上五首诗歌的停顿,这里主要是按意义单位来分的,仅供教学时参考。教师在教学时,要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学生有合理的不同划分,不必强求统一。)?(四)交流资料,诵读领悟?1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课前所获取的资料。自由朗读,领会五首诗歌各自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参考提示:?(1)采薇主要表现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抒写了戍边士卒浓烈的思乡之情。?(2

14、)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 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3)送别可以作不同理解: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4)清平乐?村居描写了江南农家生活情趣,流露出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5)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 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2 学生自由诵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3 指导诵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在全班同学面前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采 取诵读学生自评、复读,听读学生评读、帮读,教师

15、点拨、范读的方式进行指导。引导学 生自我感悟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辅,教师在点评时要体现人文关怀。)?参考提示:?(1)采薇要读出痛定思痛时的悲伤,要有回肠荡气的韵味。?(2)十五从军征要读出诗中主人公内心的凄苦,哀怨,要有如泣如诉的韵味。?(3)送别作第一种理解时,要读出“剪不断,理还乱”,缠绵俳恻的悲凉韵味;作 第二种理解时,要读出讥讽、调侃、诅咒的意味。?(4)清平乐?村居要读出悠闲、恬淡的韵味。?(5)朝天子?咏喇叭要读出戏谑、讽刺的韵味。?(五)比较探究,审美提升?1 讨论:试比较诗与词曲在朗读停顿方面的特点。?明确:诗的朗读停顿一般比较整齐,节奏感强;词曲的朗读停顿长短错落,灵活多变, 婉转曲折。?2 讨论:采薇和十五从军征写的都是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它们在表 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明确:采薇主要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十五从军征则以叙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