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角下“风沙活动”的学科理解与考查解读_第1页
大概念视角下“风沙活动”的学科理解与考查解读_第2页
大概念视角下“风沙活动”的学科理解与考查解读_第3页
大概念视角下“风沙活动”的学科理解与考查解读_第4页
大概念视角下“风沙活动”的学科理解与考查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概念视角下“风沙活动”的学科理解与考查解读李九彬李佳颖王勇裴敏洁冯慧文 摘要:大概念教学是新时代推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本 文根据地理学学科体系和科学研究前沿成果,构建“风沙活 动”大概念的概念体系。并从考查情境、考查任务、考查内 容等维度对20002022年全国卷地理试题进行统计、分析 和解读,提炼考查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展望可能的考查方向。 基于此,复习备考应融通教材内容,追求从理解知识点到构 建知识体系的转变;创设真实情境,追求从获取知识到运用 知识解决问题的转变;践行地理研学,追求从解决问题到自 主探究新问题的转变。关键词:风沙活动;地理过程;大概念教学;中国高考评价体 系;学科核心

2、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 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207(2022) 06-0032-06、研究背景 大概念是指有组织、有结构的科学知识和模型,能够解释大 范围内的一系列相关现象。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制定时“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 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 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2。可见,“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要 求考生获取并解读地理信息,发现多条河流在湖泊东北部入 湖,夏季时径流量大、搬运大量泥沙,泥沙再在河口地区沉 积并形成面积较大的河口三角洲;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 泥

3、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故出露 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对沙颗粒形 态特征的考查较少,但2022年甲卷37题对此着重进行了考 查。该题要求“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 原因“,需要考生通过解读地质剖面图信息,发现冲积扇以 砂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进而得出由流 水搬运、沉积而成;而山坡堆积物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 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进而得出主要由重力作用或冰 川作用形成。其三,对风沙过程的考查较多,有从单一过程考查转向全过 程考查的趋势,要求学生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全面系统思考。 从影响因素来看,从注重自然节律影响转变为自然

4、节律与人 类扰动共同作用;从价值观念来看,从人类改造自然以促进 开展转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地和谐共生。适应学科开展及 社会开展需要,这种趋势会在今后的考查中延续。外考查过风蚀洼地。推测原因有二,一方面,从形态识别风 沙地貌是比拟简单的,难度较小,区分度不高;另一方面, 风沙地貌的形成受局地环流影响巨大,但是因为尺度过小且 涉及较为复杂的空气动力学知识,难度极大,区分度亦不高。 从概念体系以及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来看,有两个可能的考 查方向:一是物质基础与风蚀地貌的关系,即不同性质的基 岩、松散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如何塑造地表形态,且可以与 地质大循环、水循环等知识体系综合;二是主导风向与各种 沙丘

5、的关系,二者可以互推,表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此外, 目前对风成黄土的考查较少,主要侧重流水对黄土形态的再 塑造。但是黄土地貌具有多时间尺度、多空间尺度、多作用 力的特征,符合对学生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 加上黄土研究是我国的优势领域,很可能成为今后的考查重 点。四、教学建议由风沙活动的考查解读发现,高考地理试题对风沙活动的考 查焦点已不是零碎分散的知识点,而是连贯的学科知识体系。 从应考的角度,通过构建大概念化繁为简,提纲挈领,透过 现象看本质,有助于学生从学科理解的角度看待风沙活动。 基于此,提出以下教学建议。.融通教材内容,追求从理解知识点到构建知识体系的转变 教材中知识的呈现

6、顺序一般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并 结合个人认知确定的,不同版本教材的顺序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教师须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从“教教 材”转变为“用教材教”。首先引导学生掌握风沙活动相关 的每一个知识点,然后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学科逻辑进行网 络化,最终建构出个性化的大概念知识体系。当大概念体系 完善后再去审视每一个知识点,就不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 彼此融通紧密关联的,到达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效果。.创设真实情境,追求从获取知识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转 变获取知识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而是助力成长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完成获取知识这一步之后,教师要创设丰富的真实 情境让学生去解决问题,才能

7、实现教与学的跃升。创设真实 情境的途径有三:其一,直接选用历年的经典高考真题,让 学生独立作答并深入剖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点,追根溯 源,循环反复;其二,选择地理中国等优秀的地理纪录 片,将其中的地理故事情境化、问题化,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其三,选用一线科研工作者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将这些成果 的发现过程情境化,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审视研究内容。如此, 学生便能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使概念 体系日渐完善。.践行地理研学,追求从解决旧问题到自主探究新问题的转 变 实践性是地理学的核心特征之一,大自然和社会是地理擘的 第一语言。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只有走进大自然和社 会,通过考察、

8、调查、实验等方法去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 题,才可能对地理尺度、地理过程、地理格局、地理联系等 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如2022年8 月,笔者跟随兰州大学、西南大学的专家教授,在甘肃、内 蒙古、青海进行了地理研学考察,实地见证了三大自然区过 渡地带的各种风沙活动,将已有的概念体系先破再立,学科 认知和教学理解也都得以显著提升。参考文献:1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M.韦专玉,译.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202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 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3王晨光.大概念视域下的地理教学刍议切.地理教育, 2022 (

9、1): 10-12.4许嘉巍,刘惠清.自然地理过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社,2022.5张正偲,董治宝.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研究进展J.地球 科学进展,2022, 29 (6): 734-747.王涛,赵哈林.中国沙漠科学的五十年J.中国沙漠, 2022 (2): 3-23.7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8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2.提倡大概念是新时代推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如何在教 育一线落实已成为地理教学研究实践的重点和难点3。风沙活动在全球分布较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 地理学的重要研

10、究内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和高考考查的重 点内容。审视教育教学现状,可发现中学地理教材体系与高 考试题命制立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在中学地理教 材体系中,风沙活动相关知识在外力地貌、自然灾害、环境 问题、区域开展等章节均有涉及,分散在不同册的教材中; 另一方面,高考试题是学科专家为高校遴选人才而命制的, 其考查内容、要求和载体设计是从完整系统的学科认知出发 的。如果按教材顺序教学,知识之间别离,学习间隔时间过 长,不利于学生完整、系统地建构认知,易出现流于外表、 不明本质的问题。如果用“风沙活动”这一大概念统领,从 地理学学科视角去理解、整合相关内容,有助于打破中学教 学与高校选才之间的壁

11、垒,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基于此,本文以“风沙活动”这一大概念为核心,从学科理 解的角度进行概念体系建构,同时统计20002022年全国 卷相关地理试题,分析其考查情境、考查任务和考查内容, 提炼考查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展望可能的考查方向,进而提 出教学建议。二、地理过程分析风沙活动作为一个自然地理过程,是由风和沙两个核心要素 交互作用而成的系统。从自然地理过程本质是物质迁移与能 量转换的角度认识,风是能量,沙是物质,主要涉及大气圈 和岩石圈4。从系统演化的角度认识,可分为静态的风沙 地貌和动态的风沙过程来理解。参考张正偲、董志宝5对 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研究进展的综述,王涛、赵哈林6对 中国沙漠科

12、学五十年成就的回顾,再结合伍光和7、杨达 源8在各自编著的高校教材自然地理学中对风沙活动 的阐释,构建出大概念视角下风沙活动的概念体系,如图1 所示。.能量一一风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可从风向和风力两个指标认识。它首 先受到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影响,如风带、气压带、大气活动 中心和季风环流等;其次受到中小尺度的地方环流影响,如 山谷环流、海陆环流和局地环流等。风能是由太阳辐射转化 而来的,同纬度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相同,在转化为风 能、水能、生物能时会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从空间 分布来看,在湿润、半湿润区,太阳能转化为水能、生物能 比例高,风能就低,流水作用是主导外动力;在干旱、半干 旱区,

13、太阳能转化为风能的比例较高,水能、生物能就低, 风力作用是主导外动力。从季节分布来看,在湿润、半湿润 区降水较少的干季风能较多,而在干旱、半干旱区全年大部 分时间风能均较多。.物质沙 沙可从磨圆度、分选性、粒径、来源四个指标认识,其中来 源又深刻影响其他三个指标。按照时间尺度不同,来源可分 为较长时间尺度的地质历史时期河流、湖泊沉积物以及冰磺 物,较短时间尺度的现代河流冲积物、洪积物以及由基岩风 化而成的坡积物等。其中河湖沉积物粒径较小,分选性较好, 磨圆度以圆形、亚圆形为主;洪积物、冰磺物、坡积物的粒 径较大,分选性较差,磨圆度以棱角、次棱角为主。.动态一一风沙过程风沙过程可分为起沙、输沙和

14、积沙三个过程,它们在时间上 存在承袭关系。这些过程既受到小环境的影响,又受到大环 境的影响。起沙风是理解起沙过程的关键,受沙粒含水量、 沙粒粒径和狭管效应的影响,进一步受制于气候、水文、地 质和地形等条件。风沙流是理解输沙过程的关键,当山脉走 向与风向平行时会产生狭管效应增强风沙流。气流受阻是理 解积沙过程的关键,受屏障效应和植被动态的影响,其中屏 障效应多因山脉走向与风向垂直而产生,而植被动态会受气 候冷暖干湿变化、季节更替等周期性自然事件和岩浆喷发等 偶然自然事件影响,此外,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是迅速而 深刻的。.静态风沙地貌风沙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其特征、演变 和分布取决

15、于风沙过程。风蚀又可分为吹蚀和磨蚀,形成凰 蚀地貌的物质基础主要有基岩和松散物质两类。根据规模和 演化序列,基岩类的风蚀地貌主要有石窝和石檐、风蚀蘑菇 和风蚀柱、风蚀谷和风蚀城堡、风蚀残丘和岩漠等,松散物 质类的风蚀地貌主要包括雅丹、风蚀洼地和砾漠等。风蚀地貌的物质被风搬运至其他地区沉积,形成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在空间上具有分选性,如大颗粒物质在距源地较近 处先沉积为沙漠,小颗粒在距源地较远处再沉积为黄土。根 据主导风向和形态的差异,可对沙丘进行分类,二者之间有 良好的对应关系,如横向沙丘主要为新月形沙丘(链)和抛 物线形沙丘(链),纵向沙丘主要为沙垄(链),多风向沙丘 主要为金字塔沙丘(也称

16、星形沙丘)和蜂窝状沙丘。此外, 受制于黄土沉积处的原地形特征,可将风成黄土分为黄土嫄、 黄土堞、黄土弗、黄土坪等,前三者在流水作用下也有演化 关系。三、考查解读自2000年以来,我国高考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 到素养立意的转变。对20002022年的全国卷地理就题中 关于风沙活动的题目进行筛选,并从考查情境、考查任务、 考查内容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考查形式风沙活动的考查频率较高。在2000至2022年的21年中,共9年 n 次考查了风沙活动。在20222022. 2022、20222022、20222022四个时段集中考查,每两个时段之间间隔23年,呈现较规律的间歇式。风

17、沙活动考查题型以论述为主。11次考查中,3次出现在试 卷第一局部,为选择题;8次出现在试卷第二局部,主要为论 述题,仅在2022年、2022年出现过2次填空题,后来没有 再出现过。风沙活动考查分值占比拟高。11次考查中,平均占比为15. 7%, 最高占比为36%,最低占比为5%o 2022年之前试题分值的波动很大,近些年来波动较小,一般在14分左右。.考查情境从区域范围和地理位置看,试题情境中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小,地理位置以内为主、国外为辅,11次考查中,10次在我国境内、1次在中亚。试题给出的图文信息越来越全面翔实, 对学生的考查要求从识记大区域特征转变为解读特定小区 域特征信息后分析具体的地

18、理问题。以风向为例,大尺度区 域考查时需要学生先确定地理位置,然后根据该地的大尺度 大气环流进行推断,侧重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领实的识记。 如2022年全国II卷36题“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 劲的原因“,要求学生根据该地地处华北平原,推断出冬春 季节风向为西北风,进而推出狭管效应增大风速。小尺度区 域的大气环流较为复杂多变,并非必备知识,因此多通过文 字材料或地图图例的方式直接给出,侧重考查学生对地理信 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如2022年新课标I卷36题“说明上 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题干中明确给出“冬春季盛行 西风”,学生只需获取该信息后运用即可。从干湿状况看,试题情境中考查区域与风

19、沙活动的重点区域 一致。首先,以半干旱区、半湿润区为主,各出现6次,如 半湿润区的官厅水库库区、青藏高原措那湖段等,半干旱区 的祁连山西段、毛乌素沙地,此外还有处于半干旱区和半湿 润区过渡带的区域,如霍林河流域等。以这些区域为背景的 试题思维量较大,因为涉及风力和流水作用的季节交替,对 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要求很高,区分度高,可能是今 后的主要考查方向。其次,干旱区共出现4次,且都在2022 年之前,地理过程较为简单,试题难度不大。而湿润区那么没 有出现过。但值得注意的是,滨海地区因海上摩擦力小以及 台风的影响,风动力条件也极强,河流及海浪作用会提供丰 富沙尘物质,也是孕育风沙活动的环境,

20、如我国福建平潭岛, 目前的高考试题情境尚未涉及,可能成为未来风沙活动考查 的区域背景。从时段来看,试题情境涉及季节、十年、百年以上等三个尺 度,三者没有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但每个时间尺度考查的 侧重点不同。季节尺度侧重气温、降水四季变化的影响,尤 其是干季与风季的匹配;十年尺度侧重人类扰动的影响,如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百年以上尺度侧重大气候干湿冷暖 变化的影响。近年来,考查有从单一时间尺度向多个时间尺 度交织转变的趋势。.考查任务考查任务设置在2022年发生重大转变,侧重点从地理位置、 地理特征变为地理过程和地理联系,从解释普遍性到探究特 殊性。如2022年I卷43题“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 理因素”,要求学生通过行政区和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地春季 的植被、气温、降水、天气系统特征,而这些特征是西北地 区的共同特征,即使换到甘肃的另一个地方也是同样的理由。 而2022年甲卷37题”分析分布在山坡外表的砂和粉砂的空 间迁移过程”,那么要求学生先根据剖面图对山坡、冲积扇、 冲积平原三个小区域的沙物质粒径异同进行比照,得出山坡 外表的砂和粉砂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的结论,再根据物质 源地和目的地来推演输沙过程。改变任何一处的沙物质组成, 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答案。前者学生通过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