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治国先治水,有土才有邦。大禹、李冰、王景等治水英雄的背后闪耀的是中国人治水理念的光辉。然而,人世代谢、逝者如斯,当我们步入号称以科技领先的二十一世纪,却仍然无法根治水患,无法避免水灾带来的巨大损失。我们需要反思,什么是成功治水?什么是人水相亲的终极?中国治水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古代中国的防洪措施与减灾思想古代中国的防洪大致分为两派:一是主流派,主张用工程措施来制止灾害的发生,即用工程来控制洪水;一是非主流派,主张在工程治水之外,还要合理地规范国土开发,适当地避让洪水,从而减少灾害的损失。当主流派一筹莫展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非主流派,这一派更符合现代的治水理念,也是我们需要
2、重点关注的。以下列举五个事例,希望能对现今的治水有所借鉴。西汉年间,自汉武帝时期开始,黄河频繁决溢,成为朝野关注的国家大事。大约在公元前6年,贾让提出了两千余字的治水三策。他首先分析了黄河演变的历史,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贾让提出了治河上、中、下三策。贾让三策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得其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意思是说,人们的努力防洪,一方面要为改善生存条件和不利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另一方面,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主动地限制国土开发的力度以适应自然。他提出的社会发展应主动与河流洪水规律相适应的治水观
3、,是客观和积极的。其实不独贾让,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也有类似的主张,他在一篇禹之所以通水之法的文章中提出:“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河水湍悍,虽亦其性,然非堤防激而作之,其势不至如此。古者河之侧无居民,弃其地以为水委。今也堤之而庐民其上,所谓爱尺寸而忘千里也。故曰:堤防省而水患衰,其理然也。”苏轼认为:治河既要针对水的规律去进行减灾、防灾工作,又要考虑到社会对治水的看法。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而且他在北宋担任徐州、杭州、惠州的太守时,其水利成就也很显著。比如,他在杭州修建的苏堤,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而且是对环境的改造。然而现今的水利工程对环境问题往往缺乏考量,因此这一观点对现今的治水思路仍有
4、启发作用。元代一位水官提出了一个说法:“黄河退涸之时,旧水泊淤地,多为势家所据,忽遇泛溢,水无所归,遂致为害。由此观之,非河犯人,人自犯之。”其意思是指,由于黄河滩地多被有权有势的人瓜分,所以一旦涨水,则没有地方行洪,河滩上的村庄也会因此被冲毁。从这个方面看,并不是洪水淹村庄,而是人住在了原本河水流经的地方,自找苦吃。这个说法对现今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如今,黄河滩地已发展到大约370万亩耕地,150多万居民,造成了黄河防洪一个很大的困难,尽管这60年来黄河未曾发过大水,但是潜在的威胁不可忽视。乾隆37年一个上谕:“淀泊利在宽深,其旁间有淤地,不过小水时偶然涸出,水至则当让之于水所占之地日益增,则
5、蓄水之区日益减,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在闾阎获利有限,而于河务关系匪清,其利害大小,较然可见嗣后务须明切晓谕,毋许复行占垦,违者治罪。”上谕中指出:淀泊(海河特有的一个临时治洪的湖泊)应该宽深,它旁边的淤地只是小水来时偶然形成的,所以当大水到来时,应该将其让于河水。但是如今的淤地都已开垦,从而导致蓄水的地方越来越少,因此一遇涨水,水无处可去,则会引发灾难。这对老百姓而言弊大于利,因此命令不许再次复垦,违者治罪。乾隆对于湖泊滩地能有这样的认识值得称赞。但是随着人口急剧增长,耕地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所以这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很多难处。而现今淀泊完全被开垦成工地,甚至设有输油供气的设施,一旦
6、将来海河有防洪需要,启用东淀的压力将非常大。清代赵仁基曾提出“治江十二策”,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治江之计有二:曰广湖潴以清其源,防横决以遏其流。治灾之计有二:移民以避水之来,豁田粮以核地之实。”“治江之计”实际上是指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决口;“治灾之计”是指减灾措施,水退之后免除税收,以保证政策能够贯彻执行。清代防洪问题不仅限于黄河,海河、长江、淮河、珠江,其问题也层出不穷。赵仁基的治水思想就是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以尽量减少灾害损失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应对洪水的政策与应对人类社会不合理垦殖、不合理开发的政策结合起来。这个治水思想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实践起来却非常困难。清代江
7、汉平原经济区形成,“湖广熟,天下足”,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同时也频发洪涝灾害。此时,人口的迁徙及田园的处置带来了很多的被动。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和现今的淮河中游平原。但是不管怎样,它的思路是要用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农业种植方式,进行变革来适应新的环境,这样一种思想反映出了防洪减灾的必然。再以洞庭湖为例,其原有面积是6000多平方公里,到道光年间变成4000多平方公里。现今,洞庭湖已缩减为2000多平方公里。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洞庭湖的面积已减少38,蓄水容积已减少35。鄱阳湖的情况也类似。所以,由于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没能给我们足够的警示,所以造成了现今的被动局面。当代中
8、国的治水理念与历代王朝相比,当代中国的治水面临着全新问题:复杂而严峻的水危机态势,特别是大规模的水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问题,已经对社会发展构成多重挑战。因此,新时期的治水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治水内容也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方面。如何保障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本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治理问题之一。可以说,中国正在以最稀缺的水资源和最脆弱的水生态环境,支撑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负担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不仅对当代人健康和生活构成威胁,而且直接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因此,对灾害的认知,是减灾行动的切入点。“不是洪水把你给淹了,而是你自己跑到原来河水应该呆的地方,自找苦吃去了。”
9、在探寻洪灾踪迹、考量古人治水纷争中,这一认识已经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找出了端倪。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自然力对于人类社会处于支配的地位,人们怀着敬畏的心情,更多地关心和记录自然变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注重天文、地理与人事之间的综合思考。虽然他们对于自然规律认识不及今人深刻,但这种综合思想的原始自然观和世界观,却真切地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应与自然和谐的客观事实。然而,现代人往往轻视古代人的简单。虽然古今社会环境有很大变化,但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现代与古代并无本质的区别,人类并没有也永远不可能强大到可以随意左右自然。古人的简单,往往是剥离了很多复杂,这个复杂只是表面的复杂,不一定是最本质的问题。在剥离掉
10、这些复杂以后,反而能把问题看得更透彻一些。都江堰科学精髓的历史思维,都江堰“无坝取水,自流灌溉”和“四六分水”的精华,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美誉,为两千年后的东方和西方人士所倾倒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应该有适当的避让和尊重,确立和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借古以鉴今,中国的治水历史对当前治水政策依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治水并不是纯粹的治理灾害问题,也不是纯粹的水利问题。在历史观和哲学观的指导下,从自然与社会两个角度来探讨治水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是中国历史上古人采用的治水之道,也是现今我们应该坚持的治水理念。近代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提高,科学的光芒和技术的威力使许多人不自觉地滋生出
11、科学技术至上的思想,以为依靠科学技术人类无所不能,而把天与地都视为供人类利用之外物,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喊出“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人定胜天”的口号,导致功利主义泛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走进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误区。从某种意义上说,特大洪灾是人类任意改变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的恶果,造成洪灾的恰恰是我们人类自己。1994年5月,联合国在日本横滨召开了“减少自然灾害世界会议”。会议秘书处提供了一份关于世界各地灾害的研究报告。报告对1963至1992年三十年间179个国家发生的5000多起自然灾害进行了分析,指出水灾、干旱、热带风暴是世界上涉及人数最多、经济损失最大
12、的三种自然灾害。其中,重大水灾和干旱的发生次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旱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防御水旱灾害是全人类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根据国家防办提供的资料,1950年到1990年间,与1991年到2002年间发生灾害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二者之间的比例是1:1.8。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位面积的物质财富是增长的,而在同样的灾害强度条件下,灾害损失的增长则是必然的。气象学界的一个研究成果表明,近五百年来的降水大概在一个均值上下浮动,没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如果近年来灾害损失急剧扩大,那么增长的原因不能归咎于降水的不断增长。近几十年
13、工程防洪能力在增强,但是灾害仍然在扩大。看似矛盾的表象背后隐藏的是这样的真相:使人们满怀希望的水利工程的减灾能力是有限度的,社会因素对灾损程度同样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对于防洪减灾,既要注意到自然属性的方面,又要注意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相协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顺应和遵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一种科学理性的生存发展观。因此,战胜洪水并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最终目标,减少灾害,变害为利,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从每年的6月份开始,中国南部就进入了旱水期,此后各种各样关于灾害的报道频繁不断,有专家甚至预计,在今后更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中国都会面临水旱失调的局面。去年夏天的南北特大水旱灾害,让我们再次深切地领悟到大自然的两面性:她温和而慷慨地哺育了我们,但她暴烈的时候,则把巨大的灾难压到我们头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双温型水循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便携式色差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三色方格毛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铅制平衡块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第2节 植株的生长2024-2025学年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生物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
- 2025年中国点焊设备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单面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家用DVD吸入式机芯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下料锯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Unit 6 第2课时 Part A Let's learn&Listen and chant(教学设计)三年级英语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人教PEP版·2024秋)
- 糖尿病饮食指南食谱
- 2024年6月第3套英语六级真题
- 202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题(A类)
- 2024年律师事务所代收款协议书模板
- 中国PHM系统行业政策、市场规模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电梯维保安全培训
- 2024年10月时政100题(附答案)
- 江苏省无锡市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仓库租赁、物资仓储保管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保密知识测试试题及答案(夺冠)
- 矫形器装配工(四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