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_第1页
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_第2页
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_第3页
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_第4页
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兴起于战国时期的黄老学是道家学派的一个分支,它是百家之学充分争鸣的产物,同时又对先秦学术思想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拟略述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融汇整合及其思想史意义。一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无可争议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开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创时期,先后出现了老子、孔子和墨子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及他们创立的学派,他们的学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成就,奠定了中华思想文化开展的根底和基调。第二个阶段是战国中期到战国末期,这是一个大开展、大繁荣的时期,以百家争鸣为主要的标志。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第二

2、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同第一个阶段相比,第二个阶段的学术思想主要有如下特点。首先,学派林立,儒、道、墨三大学派之外的另外几个具有原创性的重要学派如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相继出现,并迅速到达开展的顶峰。其次,各家学说之间争论剧烈,真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场面。第三,各主要学派自身的理论建立获得了充分的开展,到达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大师级的人物和标志性的、集大成的著作。第四,各主要学派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迅速的分化,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这些分化有的是学派内部在传承中发生的自然分化,如?韩非子?所说的“儒分为八,墨离为三,有的那么是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在广泛的交流和争鸣中互相影响、启发、借

3、鉴、汲取而发生的。思想家们热衷于标新立异,没有哪两个人的思想主张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师生之间和同门之间也不例外,他们“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百家争鸣迅速到达高潮。第五,学术思想的开展出现了趋同的态势,这同列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是一致的。通过剧烈的争鸣,各家学说的优点得以充分显现,逐渐为大家所首肯,缺点也得以充分暴露,为大家所躲避。于是,百家之学一方面剧烈争鸣,另一方面又在争鸣辩驳中互相影响、吸娶浸透、贯穿,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逐步形成了共识,“舍短取长,以通万方之略成为了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开展遂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我们假如将这一时期

4、的学术思想同此前的作一个比照,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第六,百家之学的充分争鸣和穿插影响,使得学术思想间的一些新的组合、新的尝试、新的创造得以进展,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流派,为学术思想的开展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新的方向。这些新情况使得学派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出现了很多犹如现代科学所谓的“边缘学科和“穿插学科。不难发现,此一时期的很多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同时包含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因素,以致于后世在对他们进展学派归属时经常发生困难,出现了不同的判断。这实际上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思想的开展和繁荣。黄老学就是战国中后期学术思想综合创新的一个突出成就,百家争鸣丰富的思想成果那么为黄老学的出现

5、积累了充足的条件。黄老学的形成和开展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潮,这一思潮集中反映了战国中后期学术思想的以上特点,对当时学术思想的开展产生了重大的、持续性的影响,堪称那一时期真正的显学。已故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对先秦黄老学曾有过这样的评论:“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近些年学界对黄老学的深化研究说明,黄老学在战国中后期确实是声势浩大,著名学者众多,著作也最多,对各家的影响也最大。那么,黄老学为什么可以“独盛并“压倒百家呢?笔者认为,黄老学之所以可以“独盛并“压倒百家,是因为其学说在理论构造上具有超越于百家之上的明显优势,这一优势的获得,来自于对百家之学的整合,特别是对道、法、儒这三

6、个最主要学派的根本理念的优化整合。在黄老学活泼的战国中后期,各主要学派事实上也都在互相影响和汲取,但都是以本学派的理论为本位来吸收某一家的思想。黄老学那么没有强烈的学派意识和门户壁垒之见,它发挥了老子思想“有容乃大的精神,致力于将百家之学提供的主要思想成果进展全面的整合,使之融为一个有机的、开放性的整体,因此才拥有了综合百家的理论优势。构成黄老学的所有理论内容,单独看都来自原有的各家学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创性的内容,但这些来自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一旦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便显露出明显的优势,非任何一家学派所能相比。黄老学作为一个学派,其根本的学术特征可以概括为“道法结合、兼采百家。其“道法结合

7、的政治主张致力于用道家哲理论说法家政治,紧扣着社会开展变化的脉搏,适应了列国富国强兵、变法图强的时代需要;其“兼采百家的学术取向那么会聚了各家学说的优长,躲避了它们的偏弊,非常符合学术思想自身开展的规律和战国中后期学术思想的走势,从而引领了战国学术开展的潮流,成为那一时代真正的显学。二将道家的哲理同法治的政治主张整合在一起,用道家哲理为法治主张作论证,是黄老学最重要的理论创新。这一创新将道家和法家两大学派各自的理论优势结合了起来,形成了道法结合、以道论法的理论方向,由此构成了黄老学最主要的学术特征。道家哲理同法治主张的整合,是时代向思想界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是当时社会的迫切需要。战国时期,兼并

8、战争渐趋白热化,富国强兵成为列国诸侯最迫切的愿望。为了富国强兵,各主要诸侯国都先后实行了变法,以法治国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同时也成为思想家们最为关注的时代课题。先秦的诸子百家,对以法治国的主张事实上都是承受的,即使是坚持“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的儒家也并不排挤法治。在先秦的各个学派中,对变法和以法治国主张最力的当然是法家。然而法家学说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其法治主张缺乏理论上的论证,特别是缺乏哲理方面的论证。为了使以法治国的主张深化人心,就必须弥补这一缺失,而法家学说自身并没有这方面的思想资源,在此情况下,法家和道家的结合和优势互补,就成了最正确选择。在当时的各个学派中,道家学说在理论深

9、度上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特别是以“道论为核心的思辨哲学,可谓独此一家。大体上可以说,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唯一擅长形上思维的学派,道家的本体论、宇宙生成论、辩证法、认识论,在其他学派那里根本上都是空白。在以“道论为核心的道家哲理的影响下,谈玄论道蔚为风气,各家各派从道家哲理中获益匪浅,理论的高度和深度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以法治国的主张在当时由于最为合适富国强兵的需要而受到列国诸侯的重视,利用道家哲理为实行法治进展论证,这种理论需要便催生了黄老学。当时一批崇尚法治并欣赏道家思想的学者们发现,传统的道家学说虽然对法治不以为然,但其中崇尚自然、顺应天道、因任人的本性、反对人为干预等思想正好可以用来作为变

10、法的理论根据,论证实行法治的合理性、必然性和可行性。于是,他们便尝试着进展道、法两家的整合,用道家哲理论说法家政治,具有这一理论倾向的学者们就被后世称为黄老道家,道法结合、以道论法就成为黄老学最主要的学术特征。道法结合、以道论法这一新的理论方向,是对道、法两家学说的成功整合。它发挥了道、法两家各自的优长,对此两家的开展都有重大的意义。从道家的方面来看,它改变了传统道家疏离政治权利、漠视政治权威的一贯态度,转而与政治权利合作,积极讨论治国之道,使道家在现实政治的领域中获得了广阔的开展空间;对法家这方面来说,道家哲理的引进使其法治的主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深度,防止了以往那种疏于理论、缺乏论证、对

11、抽象的理论问题不感兴趣的缺陷,有力地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开展。最早进展道法结合、以道论法这一理论尝试的,是黄老学的奠基之作帛书?黄帝四经?。?黄帝四经?的第一句话,就是“道生法,可谓开宗明义。这一命题集中地表达了黄老学的学术主张,确立了黄老学的根本思路。它将道家的核心概念“道与法家的核心概念“法结合了起来,提醒了道与法的根本关系法是由道派生的,是道这一宇宙间的根本法那么在社会领域的落实和表达。“道生法命题的抽象或外表的意义,是为法治确立天道观或形而上方面的根据,借此来伸张法的权威性;其详细或潜隐的意义,那么在于申明君主的权利和意志也必须符合大道的要求,试图用大道这顶高帽来制约君权,防止来自高层的政

12、治权利对法治的干扰和破坏。从“道生法这一命题出发,?黄帝四经?推衍出了它的法治主张,此后的黄老学者无不循着这一路数论证他们的法治主张,如?慎子逸文?“以道变法者,君长也,?管子法法?“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心术上?“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等等。“道生法的命题首开整合道家与法家理论的先河,从“道的高度论证了法治的必要性、可行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堪称是黄老学的第一命题,在战国学术思想的开展史上具有打破性的意义。转贴于论文联盟.ll.三对儒家学说根本理念的汲取,是黄老学整合百家学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为国以礼、“为政以德和重视道德教化,是儒学最重要的政治理念,黄老学吸收了这些理念,将其与法家的

13、核心理念“以法治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先秦学术思想史上的又一个重大打破。在此之前,以?商君书?为代表的早期法家将法治同儒家主张的德政、礼治截然对立起来,完全否认德政的价值和道德教化的社会功用;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那么继承了三代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坚持“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他们虽然并不完全排挤法治,但仅是将其置于不得已而用之的地位。因此在战国中期以前,儒家和法家关于治理国家的根本思路和手段的主张大体上是处于对立的状态。黄老学者们最先意识到儒法两家的治国理念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用,不可偏废,遂开场了调和儒法的最初尝试,试图将此两家的合理性整合到一起,使其由彼此对立排挤变为联手互补。最早

14、进展调和儒法这一理论尝试的,仍然是黄老道家的奠基著作帛书?黄帝四经?。?黄帝四经?在大力强调以法治国的同时,对儒家的德治思想予以了认真的对待和一定程度的汲取,这一态度集中地表达在其“刑德相养的主张上。?十大经姓争?阐述这一主张说:“刑德相养,逆顺假设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是古代思想家们在长期的政治理论和争鸣辩驳中获得的珍贵经历和结论,正是这一认识开拓了刑德并举、儒法结合的理论方向。后来的黄老学者无不沿着这一方向继续探究,作出了他们的理论奉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的论断提醒了刑德并用的政治形式中刑与德二者各自的地位,德应

15、该摆在彰显的位置,刑那么只能是隐微的,这可以说就是数千年中国古代政治“阳儒阴法或“外儒内法形式的理论滥觞,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调和儒法是黄老学为先秦政治理论的开展开拓的新方向,它成功地整合了儒法两家的根本理念,是一个极重要的理论创新,对于儒法两家的开展均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法家的角度来看,由于吸收了儒家关于德治与教化的主张,使得早期法家(或三晋法家)冷冰冰、阴森森的面孔变得温和起来,不再令人望而生畏,易于被群众承受,利于法治的推行;从儒家的角度来看,由于重视了法治主张的实用价值,使得儒家的德治理想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从而改变了传统儒家软弱无力的形象,使其更为合适统治者的需要。

16、黄老学调和儒法,集中了儒法两大政治学说的理论优势,这一理论方向出现了之后,便成为了战国中后期多数思想家共同认可的政治理念,主导了该时期学术思想的走势,并最终形成了合适中国古代社会长治久安需要的儒法结合、阳儒阴法的政治形式理论。因此可以说,黄老学的这一理论奉献的价值,无论予以怎样高的评价都不过分。四对道、法、儒三大学派根本理念的优化整合,根本上确立了黄老学超越百家的理论优势。此外,黄老学对当时活泼在百家之林的其他学派的思想也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使之有机地融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中比拟重要的是阴阳家和名家。阴阳理论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了活泼,但在战国中期之前,根本上还限于对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和各种

17、自然现象的解释。黄老学承受了阴阳理论的根本思想,并对其做出了关键性的推进,将其引入社会生活和政治伦理的领域。此举不仅充实了黄老学的理论体系,也使得阴阳学说获得了更大的开展空间和更高的实用价值。最先将阴阳理论引入社会生活和政治伦理领域的,仍然是黄老学的开山著作帛书?黄帝四经?。?黄帝四经?以阴阳观念解释季节的变化,把四季的推移看成是阴阳消长的结果,并将其上升到天人关系的理论高度,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初步形成了顺天授时或敬授民时的思想,用大自然运行变化的节律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农业消费进展总体性的指导。例如,?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说“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黄帝四经经法论?说“

18、动静不时,种树失地之宜,那么天地之道逆矣,这一思想在后来的?管子?、?吕氏春秋?等黄老著作中得到了开展,并由指导农业消费为主开展为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面指导,特别是对社会的政治运作的指导。用阴阳理论指导政治活动,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时教令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对四时教令的系统表述最早见于?管子?一书,?吕氏春秋?又予以充实完善,这种发端于黄老学的特色理论最终成为了阴阳家学派的主体思想,后又被儒家学派吸收,成为十二月令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将阴阳之理应用于社会政治,还形成了黄老学的另一项颇具创造性的理论,这就是关于阴阳刑德的思想。如前所论,刑德理论是黄老学调和儒法的集中表现,而阴阳消长那么为刑德理论提供了天道观方面的根据。?黄帝四经?的作者认识到,为政之所以要刑与德相辅并用,是因为人事必须符合天道,天道有阴有阳,为政就要有刑有德。刑与德的施行必须顺应阴阳运行的秩序,详细的做法是使刑德与四时相配,?十大经观?提出“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先德后刑以养生的主张,认为春夏两季阳气充盈,万物萌发生长,宜施行温和的德政;秋冬两季阴气上升,万物肃杀凋零,宜施行严急的刑政;又因为四时之序是春夏在先秋冬在后,所以要德政教化在先,再随之以刑政,这就是“顺于天。阴阳刑德的理论是黄老学对古代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奉献,这一奉献实有赖于对阴阳学的吸收整合。可以说,?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