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资料 绪论 一、知识题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 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 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 思想观念与 HYPERLINK /s?q=%E7%B2%BE%E7%A5%9E%E6%96%87%E5%8C%9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精神文化、语 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 释 1、 HYPERLINK /s?q=%E6%96%87%E5%8C%96%E4%BA%A7%E5%93%81&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

2、tn t /q/_blank 文化产品 HYPERLINK /s?q=%E5%B9%BF%E4%B9%89&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广义的文 化产品指 HYPERLINK /s?q=%E4%BA%BA%E7%B1%BB&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人类创造的一切 提供给 HYPERLINK /s?q=%E7%A4%BE%E4%BC%9A&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3、t /q/_blank 社会的可见成品既 包括物质产品也包 括精神 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 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 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 资材等一般 不称为文化产 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 不属于 HYPERLINK /s?q=%E7%8B%AD%E4%B9%89%E6%96%87%E5%8C%9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狭义文化的事物中 所具有的 HYPERLINK /s?q=%E4%BA%BA%E6%96%87&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4、t /q/_blank 人文特性称为事 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 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 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 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 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 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 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 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 某 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 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 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 文化观念一个 HYPERLINK /s?q=%E6%97%B6%E6%9C%9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时期某一阶 层或某一 HYPERLINK /s?q=%E8%A1%8C%E4%B8%9A&ie

5、=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行业的人群对文 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或在某一文 化事象里所表 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 观、 HYPERLINK /s?q=%E5%AE%A1%E7%BE%8E%E8%A7%82&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 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 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 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 一定的 HYPERLINK /s?q=%E8%83%8C%E6%99%AF&ie=utf-8&src=in

6、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背景下对社 会产生 广泛影响为 HYPERLINK /s?q=%E5%A4%9A%E6%95%B0%E4%BA%BA&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多数人所赞同 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 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 指一定 HYPERLINK /s?q=%E6%97%B6%E4%BB%A3&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时代、一定的社会 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

7、化领 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 定 和对策原则。 8、两个 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 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 文化与上层 HYPERLINK /s?q=%E6%96%87%E4%BA%BA&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文人所创造、 拥有的文 化。底层文化指 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 阶级的广大 HYPERLINK /s?q=%E4%BA%BA%E6%B0%91&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人民及其精英 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 化。 三、

8、问答题 1、 “文 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 本义是“错画” 也就是花 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 “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 德、 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 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 领域里引申为 HYPERLINK /s?q=%E6%96%87%E6%B2%BB&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文治教化文 治也就是礼治与 “武功”相 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 化”和“分化” 。 2、文化的 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 的后天修养与 HYPERLINK /s?q=%E7

9、%B2%BE%E7%A5%9E&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精神、物质 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 世界的范 畴创造属改造客 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 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 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 culture 对译。culture 的 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 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 人的 HYPERLINK /s?q=%E6%99%BA%E6%85%A7&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智慧与精神文 明难以 截然划分开。 3、广义

10、文 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 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 在的总和。 应把握三要点 A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 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 以人为 HYPERLINK /s?q=%E4%B8%AD%E5%BF%83&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中心的概念B 广义 文化 是一个 HYPERLINK /s?q=%E5%8E%86%E5%8F%B2%E6%A6%82%E5%BF%B5&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

11、/_blank 历史概念它涵 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 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 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 物质 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 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 历史发展中经传 承累积而 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 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 系。应把握三 HYPERLINK /s?q=%E8%A6%81%E7%82%B9&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要点A 狭义 文化不但以人 为中心而且 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 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 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 狭义 文 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 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

12、传承 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 系的人文精神C 狭义 文化 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 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 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 的特点。所以狭 义文化的 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 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 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 范围。 4、 HYPERLINK /s?q=%E6%B0%91%E6%97%8F%E6%96%87%E5%8C%9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民族文化和国 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 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 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 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 一。 反之在 HYPERLIN

13、K /s?q=%E7%A4%BE%E4%BC%9A%E5%AD%A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社会学领域里 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 据。以 HYPERLINK /s?q=%E6%B0%91%E6%97%8F%E7%89%B9%E7%82%B9&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民族特点为标志的 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 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 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 民族特色、 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 2 华夏文化、炎黄文

14、化它 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 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 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 文化 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 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 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 情为 HYPERLINK /s?q=%E5%9F%BA%E7%A1%80&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基础。其特点 是中华 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 中国境内 56 个民族构成 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 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 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 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 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 的、长期历史发展 所积淀 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 把传统文化等同

15、于古代文 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 复古甚至 认为传统与现代 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 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 化进 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 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 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 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 与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 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 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 中国传统与西方 文化是截 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 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 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 到其他民 族文化的影响引 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 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 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 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 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 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

16、既因时 HYPERLINK /s?q=%E5%9B%A0%E5%9C%B0&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因地而异又有一定 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 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 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 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 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 文化 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 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 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 定性和延续性 传统不是一 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 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 化的 HYPERLINK /s?q=%E5%88%86%E7%A7%91&ie=utf-8&src=internal_we

17、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 、三分法物 质、制度、精神 、四分 法物质、制度、 HYPERLINK /s?q=%E9%A3%8E%E4%BF%97&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风俗、思 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 度、精神、语言 。以及更 多的 HYPERLINK /s?q=%E5%88%86%E7%B1%BB%E6%B3%95&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分类法例

18、如有 物质、 社会关系、精神、艺术、 语言、风俗 HYPERLINK /s?q=%E5%85%AD%E5%88%86%E6%B3%95&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六分法等等本 课程采用四分法 生产生活 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 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 文化。 8中国文化概 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 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 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 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 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 梳理 中国文化的发展 HYPERLINK /s?q=%E8%84%89%E7%BB%9C&ie=utf-8&src=inter

19、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脉络但其 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 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 体的认识从而 树立传统文 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 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 旱、涝、蝗、风、雹等 2、 HYPERLINK /s?q=%E5%8F%B8%E9%A9%AC%E8%BF%81&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 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 西地区、 HYPERLINK /s?q=%E5%B1%B1%E4%B8%9C&ie=utf-8

20、&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山东地区、龙门 -碣石以北农牧交 错地 带、 HYPERLINK /s?q=%E6%B1%9F%E5%8D%97%E5%9C%B0%E5%8C%BA&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江南地区。中国自然 区域的现代 HYPERLINK /s?q=%E5%9C%B0%E7%90%86%E5%AD%A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地理学划分东

21、 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 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 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 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 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 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 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 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 重要举措是开凿 HYPERLINK /s?q=%E8%BF%90%E6%B2%B3&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运河。春 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 齐国、魏国 都有运河的修 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 运河已经与 HYPERLINK /s?q=%E9%BB%84%E6%B2%B3&ie=utf-8

22、&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黄河、济水相 接。 HYPERLINK /s?q=%E7%A7%A6%E6%B1%89&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 运 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 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 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 贯河北平原的白沟、 平虏 渠、 HYPERLINK /s?q=%E6%B3%89%E5%B7%9E%E6%B8%A0&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23、/q/_blank 泉州渠、新河、利漕 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 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 北朝连接江、淮、 河、海 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 还疏凿了 HYPERLINK /s?q=%E5%B9%BF%E6%B5%8E%E6%B2%B3&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广济河、金水 河、 HYPERLINK /s?q=%E6%83%A0%E6%B0%91%E6%B2%B3&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 漕四渠。又有京

24、杭大运河 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 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 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 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 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 滥 伐在 HYPERLINK /s?q=%E5%8C%97%E6%96%B9&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 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 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 都与片面的重农 思想有 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 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 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 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 土划分 为东部季风区、西 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 区。 2、古代的九州即 冀、兖、青、徐、扬

25、、 荆、豫、梁、雍九州。冀 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 、 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 、 青州渤海、泰山之间 、徐 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 、扬州淮河 以南、大海以 西 、荆州荆山以南、衡山 以北 、豫州荆山以北、黄 河以南 、梁州华山以南、 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 地 、雍州西河以西、黑水 以东 。尚书之禹 贡篇 3、 HYPERLINK /s?q=%E6%96%B9%E5%BF%97&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方志时期因为 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 有了方志对 HYPERLINK /s?q=%E5%8C%BA%E5%9

26、F%9F%E6%80%A7&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区域性的气候 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 特别 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 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 以竺可桢把从公元 1400 到 1900 年的第三 个大的 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 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 自 1900 年以后直到现在 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 的仪器所以竺可 桢把此一 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 5、 HYPERLINK /s?q=%E5%9C%B0%E7%BC%98&ie=utf-8&src=internal_wenda_

27、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 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 的是当 HYPERLINK /s?q=%E4%B8%AD%E5%8E%9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中原文化中心形成 后与北方范 围更加广阔的 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 系。 6、 通漕四渠 指的是 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 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 即汴河 或称通济渠 、 广 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 北地区的 HYPERLINK /s?q=%E5%9C%B0%E4%BD%8D&ie=utf

28、-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地位及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 的地理位置 HYPERLINK /s?q=%E5%9C%A8%E4%B8%AD%E5%9B%BD&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在中国显得十 分重 要。关中地区是四塞 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 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 脉西北有六盘山、贺 兰山 北有 HYPERLINK /s?q=%E9%98%B4%E5%B1%B1%E5%B1%B1%E8%84%89&ie=utf-8&src=

29、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阴山山脉、东有吕梁 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 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 野千里山 河表里。而且此 地有富裕的 HYPERLINK /s?q=%E7%BB%8F%E6%B5%8E&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经济后方有方 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 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 祥地之一。周、秦、汉、 唐等 HYPERLINK /s?q=%E7%8E%8B%E6%9C%9D&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

30、end_textn t /q/_blank 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 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 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 原上 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 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 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 而晋北地区又 与蒙古高原 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 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 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 又可以 直通华北地区所以 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 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 及晋北地区 HYPERLINK /s?q=%E6%89%80%E5%A4%84&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所处的地理 位 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 群聚集在

31、这里而且又使便 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 行相互的文化交 流因此对 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 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 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 最大的 HYPERLINK /s?q=%E6%AC%A7%E4%BA%9A%E5%A4%A7%E9%99%8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欧亚大陆东部东临 浩瀚的 HYPERLINK /s?q=%E5%A4%AA%E5%B9%B3%E6%B4%8B&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太平洋。在

32、中国境 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 呈阶 梯状分布 第一个阶梯是西 部的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 是我国大江 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个阶 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 拔都在 2000 米至 1000 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 原、蒙古高 原、黄土高原 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 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 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 南至巫山一 线以东及云贵 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 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 500 米滨海地带更低于 50 米。 3、 HYPERLINK /s?q=%E4%B8%AD%E5%9B%BD%E5%9C%B0%E7%90%8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

33、ommend_textn t /q/_blank 中国地理的整体 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 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 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 然地形复杂多变但 不失大 陆的整体性。首先是众多 的河流犹如 HYPERLINK /s?q=%E8%A1%80%E8%84%89&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血脉一样将大 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 起。其次是地理 通道。虽 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 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 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大致沿 渭水、黄河、济水 一线从 HYPERLINK /s?q=%E9%81%A5%

34、E8%BF%9C%E7%9A%84%E5%8F%A4%E4%BB%A3&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遥远的古代就形成 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与这条 HYPERLINK /s?q=%E4%B8%9C%E8%A5%BF%E7%BA%B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东西线相交还有 三 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 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 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另 一条在太行 山西侧的汾水 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 陕西境内南起 HYPERL

35、INK /s?q=%E8%A5%BF%E5%AE%89&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西安向北穿 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 带。 4、数千年来的气候 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答中 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 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 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 量呈 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 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 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 灾病虫害等等。五 千年来 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 的。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 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的 大势是由暖变冷 他将五千 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 的时期 温暖期 前 3000-前 1100寒暖交错期

36、 、 前 1100-1400 、寒冷时期 1400-1900“仪器观测期” 、 1900- 。具体表现是 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 暖程度 一个比一个低。气 候与灾荒疾病情况有直接 关系。灾荒主要指旱、 涝、蝗、风、雹等大水之 后往 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 往有蝗灾所以灾荒与疾病 是相互联系的。总的趋势 是频率越来越密程度 愈来 愈大。与这样的趋势相同 瘟疫的流行也是越到后来 越严重。 5、地理条件对 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答1 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 道路和文化方向。世界上 的几个 HYPERLINK /s?q=%E5%8F%A4%E4%BB%A3%E6%96%87%E6%98%8E&ie=utf-

37、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古代文明古埃及发 生于尼罗 河巴比伦发生于 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 流域。 HYPERLINK /s?q=%E5%8F%A4%E5%B8%8C%E8%85%8A%E6%96%87%E5%8C%9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古希腊文化产生于 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中 国文 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 河流域它所依赖的是它众 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 湿润地区。2广大地域形 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 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

38、运。地缘指的是当中原文 化中心形成后与 北方范围 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 之间的关系。 6、地缘特 征与文化命运自中原文化 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 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 原游 牧文化的冲突和融 合。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 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 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 以 后有匈奴、鲜卑、突厥、 契丹、党项、金以至蒙 古、 HYPERLINK /s?q=%E6%BB%A1%E6%97%8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满族等。这些民族除 满族外 HYPERLINK /s?q=%E5%9F%BA%E6%9C%AC%E

39、4%B8%8A&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基本上都是在 前一 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 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 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 人的。在中原 政治兴旺时 它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 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 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 或 远徙或内迁当中原王朝 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 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 造成中原固有居 民的向南 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 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 者。在短暂的停滞后文明 沿着中原固 有的文化方向 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 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 情况再重复一次。虽然这 样的反 复已经

40、有许多次但 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 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 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 从 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 命运。 7、广阔的地理舞 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答广 阔的地域为 HYPERLINK /s?q=%E4%B8%AD%E5%9B%BD%E5%8E%86%E5%8F%B2&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中国历史的发 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 台。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 及和巴比 伦文明被毁灭 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 应当与其地理条件有关。 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的周围 是大片的沙漠人类 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 少因

41、此人群间为争夺生存 居住地的斗争过于残酷。 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 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的 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 历史舞台。每当遇 到北方 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 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 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 每当北方进入 民族融合的 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 潮期。实际在南北朝时期 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 南方 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 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 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 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 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 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 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 文化 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 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 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 千年历史发展的 大势。

42、广 阔的回旋 HYPERLINK /s?q=%E8%88%9E%E5%8F%B0&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舞台是中国文明 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 一。 8、形成地域文化的 几个因素 答1自然环境决 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 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 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 特定 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 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 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 的潜移默化的 影响也可以 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 色。 9、先秦时期几个重 要文化区域 答先秦时期是 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 三晋的 HYPERLI

43、NK /s?q=%E6%B3%95%E5%AE%B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法家文化源于 南楚 的道家与 HYPERLINK /s?q=%E6%A5%9A%E8%BE%9E&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楚辞文化后来经 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 文化的基干。 10、唐初南 方文化状况的 HYPERLINK /s?q=%E6%A6%82%E8%A7%82&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

44、_textn t /q/_blank 概观唐朝初 年南方的情况已有较大的 改观。丹阳、 HYPERLINK /s?q=%E6%AF%97%E9%99%B5&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毗陵、吴郡 等 地已经属于开化之地。 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南 海、交趾等荟萃一方的人 文、 HYPERLINK /s?q=%E7%89%A9%E4%BA%A7&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物产的都会。 11、地 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1从逻辑上说

45、一开始没 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 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 化。它是经 过一定的吸收 融摄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 文化的。所以地域文化是 正统文化的资源。 “书楚 语作 楚声”的屈原文学是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 基。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 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 物、典范 HYPERLINK /s?q=%E8%91%97%E8%BF%B0&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著述从而推进正 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 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 家有时也面临着 各种深度 的灾难 HYPERLINK /s?q=%E6%88%91%E4%B

46、B%AC%E7%9A%84%E6%96%87%E5%8C%9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我们的文化从未断 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 不小。 12、古代保护资源 的措施答1农忙季节不征 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 丰收2在大池 塘捕鱼不用 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 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 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 行 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 殖3 HYPERLINK /s?q=%E7%A0%8D%E4%BC%90%E6%A0%91%E6%9C%A8&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

47、d_textn t /q/_blank 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 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 自砍伐山林并把山 岭资源 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 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 的伤害4皇家大量修建大 规模的园囿 和灵寝也对保 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5 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 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 积 绿化6在西北地区广建 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 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 的植被状态。 13、古代利 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一是 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 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 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答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 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 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 伐在北方造 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

48、严 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 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 的重农思 想有关第二章中 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知识题 1、距今大约 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 器时代 HYPERLINK /s?q=%E6%AD%A4%E5%89%8D&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此前为旧石器时 代。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 今 4000 年左右延续时间 长达五六千年之久。农 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 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 明成就。 2、五帝的谱系 是黄帝、颛顼、高辛、 尧、舜。 3、尚忠对君主 忠心无二尽心尽力做自己 的职务。 4、夏是我国第

49、 一代王朝时间从公元前 21 世纪到公元前 17 世纪历 时近五百年。 5、商朝始 建于公元前 17 世纪初至 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共历 17 世 31 王。 6、周朝公 元前 11 世纪的中叶到公 元前 771 年。 7、夏文化 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 人”而“远鬼神” 、 。 8、 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 神”“事鬼”“先鬼后礼” 、 。 9、 HYPERLINK /s?q=%E5%85%88%E7%A7%A6%E9%81%93%E5%AE%B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先秦道家重要人物是 老子、庄

50、子 10、韩非子提 出法、术、势。 11、名家 又称 HYPERLINK /s?q=%E5%88%91%E5%90%8D&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 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 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 施。 12、阴阳家以战国时 期邹衍为代表。 13、秦汉 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 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 一次强盛期。共经历秦公 元前 221前 206 年 、西汉 公元前 206公元 8 年 、新 朝公元 823 年 、东汉公 元 24220 年 四个朝代。 14、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 1

51、5、在地方秦与 西汉是郡、县两级制东汉 变为三级。县以下设乡、 亭、里。 16、皇帝之下是 所谓“三公” 即丞相、太尉 和御史大夫。 17、汉成帝 时把宰相的权力三分为司 空、司马、司徒。四大发 明除了 HYPERLINK /s?q=%E9%80%A0%E7%BA%B8%E6%9C%A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造纸术外火药、指 南针、 HYPERLINK /s?q=%E6%B4%BB%E5%AD%97%E5%8D%B0%E5%88%B7&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

52、end_textn t /q/_blank 活字印刷都是在唐 宋之际发明或广泛应用 的。 18、 HYPERLINK /s?q=%E6%B0%91%E5%8A%9B&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民力的发展商业 的繁荣使得原有的雕版印 刷不能适应需求活字印刷 术在 HYPERLINK /s?q=%E5%8C%97%E5%AE%8B&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q/_blank 北宋应运而 生。它的 发明者是毕升。 梦溪笔 谈问世于北宋。 19、天 主教的三大 HYPERLINK /s?q=%E5%AD%A6%E8%80%85&i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