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类博物馆融合发展路径研究_第1页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融合发展路径研究_第2页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融合发展路径研究_第3页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融合发展路径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资源类博物馆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摘要:自然资源类博物馆是自然资源文化的展示与传播窗口,承担着推广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理念的文化治理职责文章从融合发展的分析视角,对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整合发展路径进行了 探讨,在厘清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定位、使命和主要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发展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提出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线上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研究认为,打破自然资源类博物 馆不同要素间的壁垒是实现融合发展的基础,引入多元治理主体、充分应用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可 以从治理理念和新技术两方面保障融合发展,依托自然资源类博物馆构建自然资源文化的线上 服务平台,发挥自然资源文化传播和传承载体的作用 关键词:

2、自然资源;博物馆;融合;多元治理;数字化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Natural Resources MuseumsAbstract: Natural resources museums are the display and dissemination window of natural rv sources culture,and undertake the cultural governance responsibllity of system governa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

3、e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 ths paper discussed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th of natural resources museums.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positioning, mission and main types of natural resources museum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and put fo

4、rward the ma i n path of “online i ntegrat i on dv 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museum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breaking the barriers bv tween dfferent natural resources museums would be the bass for the realzaton of 1ntegrated develop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multiple governance subjects and

5、the full application of digrtal and network technology could guarante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Relying on the Natural Rv sources Museum,an “online service platform of natural resources cuture can be built and give fu; p;ay to the transmission and inheritance of natura resources cuture.Keywords:

6、Natural resources & Museums & Integration & Multi-Governance & Digitization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 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组建的 自然资源部,不仅是“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 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主体,也是推动和传扬自 然资源文化、保护和保存自然资源遗产、提供自然 资源科研和教育公共产品的主体。作为自然资源 文化展示与传播窗口的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理应坚 持博物馆的社会定位!承担起融合推广山水林田湖 草系统治理文化的职责$1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发展

7、现状L1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界定2007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维也纳 全体大会通过了修改后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 其中对博物馆的定义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 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 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 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1, $对于自然资源类博物馆,是从事征集、保护、研 究、传播并展出自然资源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非营 利性机构,人们参观自然资源类博物馆,是为了通 过探索藏品,学习自然资源知识,在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中获得灵感、进行学习和娱乐,其非营利的组 织形式和为公众服务的义务与所有博物馆都是共 通的$1.2自然资源类博

8、物馆的原则、属性和使命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博物馆职业道德准 则,结合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特点,自然资源类 博物馆的基本原则应当是:保护、诠释和推广自然 资源文化遗产,为社会及其发展承担管理、保护自 然资源藏品的责任,提供让公众欣赏、了解和推广 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的机会,为其他公共机构和公众 利益提供服务。博物馆的第一属性是为公众服务3,作为解释 和传递文化价值观的主要机构,博物馆必须向公众 解释其宗旨和核心价值$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应承 担起向公众解释集约节约利用、统筹山水林田湖 草、“两统一”等自然资源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并期望公众能够帮助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履行其宗 旨、实现其价值$博物馆所做的一

9、切都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自然 资源类博物馆的重要使命就是为用户提供学习自 然资源知识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是在博物馆 内提供一系列正式教学的机会,也可以是让用户通 过陈列、展览、数据库和藏品等,将学习资源充分利 用起来$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有效学习自然资 源知识机会的同时,也应当允许公众更多地参与到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管理和策展中$例如:帮助管 理藏品;协助开展日常行政工作和各项活动;参加 博物馆的线上推广等$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应该鼓 励公众参与者主动探索和发现博物馆的藏品和服 务,一边满足公众对自然资源知识文化的需要,一 边引导公众主动探索创建符合大众喜爱的自然资 源知识体系和推广模式$L3自

10、然资源类博物馆的主要类型自然资源类博物馆按照涉及自然资源类型,主 要包括地质类、海洋类、林草类、测绘类等不同要素 类型。3. 1 地质博物馆主要代表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16年, 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直属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 博物馆规模庞大、标本齐全、设施先进,是我国历史 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地质类博物馆,承担着保护珍 贵化石、矿石、文物,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任务$ 1. 3. 2 海洋博物馆主要代表是国家海洋博物馆,位于天津滨海新 区,2014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5月对公众 开放$藏品主要包括海洋地质变迁标本和古生物 化石、海洋文明相关藏品、国防海防教育藏品等,发 挥着海洋文物

11、收藏、海洋文明研究、海洋文化交流 传播的作用$1. 3. 3 森林博物馆主要代表是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以林型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有关的藏品和展示作为馆 藏基石,讲述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展现林业发展历 史,展示森林文化内涵,是我国森林文化传播与展 示的新窗口$此外,考虑到自然资源各要素种类的多样 性,自然资源类博物馆中还包括各地城市规划建 设展示(博物)馆、测绘(地图)博物馆、水利博物 馆等&1.4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各类自然资源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充分说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人与自然互相依存的观念在 我国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积极参观并参与各类自然 资源博物馆的活动,也促进了自然

12、资源类博物馆的 建设、陈列和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2019年10月 1日,国内首家以自然资源为主建设的省级博物 馆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开馆,该博物馆的重 新命名,充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 体理念,也是国内首个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矿产资 源等自然资源全要素融合展示为目的而建设的博 物馆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的开馆,在自然资 源类博物馆的融合发展上迈出了第一步& 2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发展面临的问题1 协同发展中融合不足自然资源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归根 结底,所有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活的地球生态系统 的组成部分自然资源类中各类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的系统&自然资源 类

13、博物馆发展的现状表明,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大多 不是将本馆涉及的资源门类放在自然资源领域中 进行系统考虑,而是在各自具体的资源领域进行深 耕,缺少协同发展方面的融合,也缺少对自然资源 整体的考虑和阐述&例如,大多数海洋博物馆中专 注于陈列海洋生物、海洋考古、海洋地质相关的展 品,部分也会涉及海洋文化、文明等方面的知识,但 是往往缺少海洋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 定位的阐述,缺少海洋与其他自然资源互相关系的 展示,以及如何将海洋的保护利用与其他自然资源 保护利用统筹进行考虑的说明。2. 2教育服务理念与时俱进不够博物馆具有公共性,为普通大众服务是博物馆 建立的基本宗旨&博物馆理论认为,博物馆对于

14、学 生来说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对于所有社 会公众来说是终生教育的大学堂&经常参观博物 馆、参与博物馆的活动是欧美诸国民众已形成的习 惯&近年来,以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为代表,一 大批历史文化类“网红”博物馆引领了社会文化中 博物馆主流话语权,参观游览博物馆的习惯在我国 也逐渐风靡起来&在各类自然资源博物馆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承担了大量科普、研究和教育社会公 众(尤其是学生群体)的职能,但是这些职能的实 现,现在往往还需要观众到博物馆中来才能实现, 还不能做到通过藏品外借、提供出版物或开展公益 (学校)讲座等形式,来落实自然资源文化服务社会 的价值&同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相比,自然资源类博

15、 物馆在利用最新的数字化手段推进自然资源文化 价值的实现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2. 3社会影响力有待提升如何吸引观众,一直是博物馆事业发展中一个 关键的命题&要达到教育服务社会公众的目的,博 物馆就必须在市场上有效地推广自己,提升对社会 的影响力&在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方面,自然资源 类博物馆与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相比还是明显不足 的。以每日接待观众人数为例,故宫博物院每日接 待的参观人数约为3万人,国家海洋博物馆每日接 待参观人数预约上限为8 000人,而地质博物馆的 每日接待参观人数预约上限仅为500人&如果说日 接待量的差异是由博物馆的参观设施、服务供给容 量、藏品数量等决定的,那么从“线上”

16、这一不太受 上述因素制约的角度来看,差距则更为巨大&仍以 故宫博物院、国家海洋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为例 根据百度指数分析工具,上述3家博物馆在30日内 的日均搜索次数,分别为1 752次、567次和255次, 30日内资讯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35 980、649和 200。可见,在“线上”,自然资源类博物馆仍与行 业顶尖的博物馆存在巨大差异&从接待量和网民 关注度两个角度来看,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社会影 响力还亟须提高&3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线上”融合路径分析自然资源类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要和大众的愿 望接轨,融合发展是其必经之路&融合是指融为一 体、协同一致,是自然资源管理中解决问题的新方 式,也是

17、自然资源类博物馆未来建设发展、讲好自 然资源故事的新趋势#就像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 馆一样,各类自然资源博物馆在单一馆址上转型发 展,扩展藏品范围,实现自然资源在本馆内的“物 理”融合是重要的发展路径之一#同时,随着近年 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三维动态演示、跨库检 索、云计算、大数据、高清直播等新技术的应用,给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在馆际间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 契机和路径#3.1打破自然资源门类壁垒,增强要素间融合公众通常通过陈列来评价博物馆#自然资源 类博物馆的融合,需要建立在充分翔实的陈列展 品基础上,需要建立在讲清不同自然资源要素间 系统关系的基础上#各类自然资源博物馆,应当 首先在自然资源

18、类博物馆系统中确定本馆的定 位,从自然资源系统性、完整性的角度出发,扩大 展品范围和陈列的种类,策划新的陈列和展览# 任何一家自然资源类博物馆,都应在讲清自然资 源不同要素间系统关系的基础上,立足本馆的资 源领域,并延伸向其他自然资源领域,彻底打破当 前互不相关联的自然资源类博物馆间的壁垒,形 成多元展示的局面#3.2引入多元治理主体,实现文化善治”文化治理理论认为,涉及公共文化事务的各个 利益方,都有义务参与推动建立共同治理公共文化 事务的制度框架,形成共同治理结构,实现公共文 化事务的“善治叩从各国博物馆治理的实践来 看,社会公众参与博物馆的治理,与政府主管单位 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博物

19、馆治理的关键性制度 安排#各级、各类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应充分发挥 社会公众在博物馆展品布置、讲座活动安排、导览 材料制作等方面的主动性,请公众和社区居民参与 博物馆的陈列和讲座等核心活动中,吸引观众参与 到自然资源文化实践中去,扩大和形成自然资源类 博物馆的多元治理主体格局#3应用网络技术,建设数字自然资源博物馆网络媒体为博物馆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扩大 了博物馆的影响。只需运用简单的网络技术,各种 类型、各种规模的博物馆都可以建立网站,在互联 网上发布地址和藏品信息,宣传自己的服务#在互 联网上,新技术带来的博物馆与观众的交流互动, 具有巨大的潜力#利用这些新技术,博物馆能够大 量地吸引网络用户,扩大博物馆的受众#网站和社 交网络的作用在于它们大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影 响范围,这就带来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将不同自然 类博物馆的优势藏品资源优化整合起来,在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