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答案)阶段检测(五)(测试范围:第五单元)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梦应是一幅多维度的篮图,它需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文化思潮的交融(rn)碰撞,需要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传承优秀璀璨(cn)的中国文化。B.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穿梭(su)于大街小巷,往返于城市乡村,用镜头和笔记录是非曲直、毁喻忠奸,他们是没有硝(xio)烟的战场上的“战士”。C.对于饮茶爱好者来说,轻啜(chu)慢饮,缓缓

2、品味,有助于缅念过去、遥瞻未来,有助于独自沉浸于创造构思中,也有助于激发友朋间隽(jn)言妙语之谈兴。D.在我心中,江南是温婉如玉的女子,身着旗袍,化着精致的妆容款款走来;大漠是所向披靡(m)的勇士,一身铠甲,背着剑囊,在万马奔腾的嘶(s)鸣声里披荆斩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衍生着后代,创造出流光溢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视之,甚至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人们建造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然而,旷野一旦反扑,人们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不就是这样湮灭在大地的褶皱里的吗

3、?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衍生 B.流光溢彩 C.甚至 D.一筹莫展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甲 B.乙 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养老领域存在的很多问题也随之凸显,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去哪里养老、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B.转基因技术属于分子层面的操作,看不见摸不着,大众对它的认知非常困难,需要科学普及让公众了

4、解真实情况,认识到转基因的本质,从而消除大家心中的顾虑。C.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以茶道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为目的,值得大力弘扬。D.渭河之北的那些令人神往、令人喜悦、令人感伤,也令人反思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说明这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主要活动的场所。5.下列关于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一章,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B.礼和法维持规范的力量是不相同的。法律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则依靠传统来维持。C.礼治实施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乡土社会

5、满足了这一前提,因此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D.法治和礼治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乡土社会中。而现代社会虽然变迁很快,但是礼治依然可以作为法治的辅助和补充。6.下列关于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章,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差序格局伸缩自如特性的表现。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社会圈子的大小与中心势力的强弱成负相关的关系。C.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攀关系、讲交情。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克己修身,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3分)曾有社会学家认为,传统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其实,_,只不过在乡村自治的情势下,法律不大需要或难以全面深入渗透到广大的基层社会。在乡土社会,解决百姓的各种矛盾和纷争,_,礼俗不同于法律、制度,它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_,我们常说的“约定俗成”“出入循礼”“心理有依归,行为有参照”等正是传统乡土社会真实的写照。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0分)材料一: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许多乡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

7、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必须加以保护。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积极的延承”即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

8、广大农村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材料二: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要满足村民的现实发展要求,而乡土文化正是实践中可以保护和挖掘的重要资源。以民宿客栈、乡愁经济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价值利用,为农村的产业兴旺开辟了发展的新方向,切实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指导意义。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还要深入观照村民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东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基于地缘与血亲关系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其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回答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种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

9、久安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更好地诠释乡土文化。一方面乡土文化所包含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敬老睦邻的传统美德,仁爱民本的人文精华是属于中国人的重要文化血脉,是滋养中华文明持续繁荣的沃土,是文化自信的根脉。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是一方民众在生存发展中知识经验的累积,有其内在完整的逻辑体系,以及众多艺术化的表现形式。经历时代冲刷以及现代文明洗礼后,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的乡土文化,通过理论学术层面的梳理研究、实践运用层面的改良创新,将会成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带给中国人更强烈的文化自信。(摘编自张义晓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材

10、料三:西方的城市文明铲除了乡村文化,同时他们以城镇化的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1851年的英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乡村人口,达全国总人口的5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国家”。现在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陷入了城市发展的单向思维(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为指标的量化思维)。城市思维产生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它将乡土文化视作需要改造的低等级的文明模式。目前,这种判断方式仍在被广泛使用,即单边地强调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的开发,以及片面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等措施。这都只是将乡土文化当作城市文化的对立面,是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一种经济掠夺和物质消灭,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整

11、体性的保护。城镇化应避免城市思维,不能以消除农村为城市建设的量化指标,我们应该看到在促进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同时,乡土文化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认同,对于社会风土习俗之维护,对于国家现代政体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基础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摘编自汤敬一乡土文化功能:从乡土社会到城市社区)8.下列对“乡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是广大农村。B.乡土文化有区别不同文明的功能,若能成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更能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C.乡土文化属于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有它的“文脉”,也有作为文化载体的“人脉”。D.乡土文化是

12、一种不必改造的文明模式,故要重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体性保护。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土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B.本质上属于乡土文化的中华文化,内涵独特,逻辑体系完整,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众多。C.英国以城镇化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经过努力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国家。D.转移农村劳动力、开发农村产业、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属于铲除乡土文化的行为。10.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保护“乡土文化”的可行性办法。(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种上那块河滩地曹

13、多勇政德村东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着淮河堤坝一直往东走,一直往东走。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四蹄迈得迟缓,远处里瞧还以为牛站在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着一张犁,侧斜着身子显得更佝,犁是犁头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的暗裂纹,像老人脸上手上的皱纹皮。政德是去犁村子东头的那半亩河滩地。大河湾村的土地分两类,一类在淮河堤坝内,一类在淮河堤坝外,土地围在堤坝内,淮河水一般淹不掉。土地散在堤坝外,紧挨着淮河,一年里安安泰泰地能收一季麦子就算不错了,秋季天一般都荒着。就这还说的是老话,眼下村人连堤坝内的好地都懒得精心经管了,谁家还在乎堤坝外的那么一点孬地。一年荒一年,一连荒好多年。

14、村里只有政德一个人年年去耕种。这一会,淮河水温温顺顺地躺在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去。“扑通”一声,政德把犁丢进河里,犁沉没河面,气泡一嘟噜一嘟噜的,欢快地往上冒。牛的两只前蹄站在河水里,两只后蹄留在河岸上,牛嘴急不可耐地探向河水,伸开舌头,一卷一卷“,哗啦、哗啦”喝进肚子里。这天上午,政德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政德耙过河滩地;这天傍晚,政德撒上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麦面饼,被政德精心制作好摆放在大河湾村东的淮河边。河滩地种上后,政德在家拢共清闲七天。从第三天夜晚起,政德夜夜做梦梦见河滩地跟他说话。河滩地说,黄豆种被土里的水分泡胀开,正在土里闹腾着呢。

15、河滩地说,黄豆种胀开芽伸出根须,正在顶着豆芽瓣往土外拱呢。河滩地说,嫩黄的豆芽瓣正在急急忙忙地吐出头一片嫩叶片呢。第八天早上,政德喜滋滋地扛着锄下河滩地锄黄豆去了。政德前后拢共锄了四遍,还要锄第五遍,黄豆的枝枝杈杈浓密地伸展开,锄头就伸不进去了。政德没想到最后收锄回家会赶上一场大暴雨。这场暴雨“哗、哗、哗”猛足劲地下一阵子,过后留下另一场绵绵不断的细雨。淮河水早挣脱河床的束缚,汹汹涌涌地涨开来。河滩地里已有一少半黄豆淹没在河水里。政德赤脚跑进黄豆地,那些淹没的黄豆还使劲地举着枝枝叶叶在河水中挣扎着。政德站在河滩地里,额头的皱纹疏朗着,错落有致地排列开,从他脸上瞧不出多少悲愤,世间万事万物于他都

16、是一副洞悉的样子。这种局面,种黄豆的那天就隔着遥远的日子,他就瞧得一清二楚的了。这种暴雨催促下的河水涨得快,落得也快。两天后,淹掉的河滩地能够重新耕种了。政德问犁,你说俺们是今天去种还是明天去种?犁就摆放在屋墙角,像一个老人似的安睡着。政德问牛,你说俺们是去种黄豆还是去种绿豆?政德这么问话,是拿不定主意,种黄豆是不是节令迟了,种绿豆是不是节令早了,眼下的节令正好落在种黄豆、种绿豆的空档里。牛在牛棚里安静地吃草,像是没听见政德说话,一副看透世间的老成相。政德掐指算一算节令决定种绿豆。又是半个月过后,淮河才真正暴涨起来。这一次,淮河做得干净利落,绝情又绝义,黄豆秧、绿豆秧一下都淹去。这一年,政德最

17、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天已进腊月间。这期间,政德先后还种过两次绿豆,两次小麦。淮河水黄汤汤地赖在河滩地里进进出出就是干不了。河滩地经过河水浸泡几个月,现在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河滩地更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腊月里,政德荷着一把大扫帚,出村子往东行走在堤坝上。政德脱下鞋“咔嚓、咔嚓”踩碎河滩地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陷过腿肚子,刺骨的寒气洪水似的一浪一浪往小腿肚席卷,往大腿席卷,往心口窝席卷。政德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撒一截种子,再挨排排把种子拍进冰泥里。这一次种的还是麦子。政德手里的大扫帚不能停,一停,拍碎的冰泥一小会就凝结。政德知道种子拍进冰泥里也生不出芽,生出芽也会被冻

18、死。政德还是一截一截种上这块河滩地。这天回家,政德连续喝下两碗姜汤,生发出一身汗,才躺床上睡下来,睡梦里的河滩地长出一地绿绿的麦苗,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睡梦里的政德一个劲地笑呀笑呀笑(有删改)11“. 牛”和“犁”在文中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3分) 12.淮河水的变化贯穿于整篇小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3.文中的政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5分) 14.小说以政德老人的梦作为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14分)(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516题。(8分)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唐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19、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楚客:指屈原。利木奴:据水经注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曾遣人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这句话是从反面说。15.这首诗首联中的“隅”字意思是_;颔联中一个_字,阐述了诗人种树的目的。(3分)16.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诗人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二)古诗文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即可)(6分)(1)携来百侣曾游。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20、虎鼓瑟兮鸾回车,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_,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_。(杜甫登高)(4)间关莺语花底滑,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5)羽扇纶巾,谈笑间,_。故国神游,_,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四、作文(40分)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就是村落。但近年来,人口流失和生活方式转变正在使乡土文化趋于解体。一些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村庄人去屋空,流传千百年的民俗、手工艺濒临失传,县志、村志等乡土文献整理无人问津,乡村文化设施老旧短缺凡此种种,让人说到乡愁时,甜蜜中充

21、满着苦涩。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假设你是某大学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根据材料反映的现实状况,以协会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志愿者们开展与此相关的主题活动。注意倡议书的格式,字数不少于700字。阶段检测(五)1.D A. 篮蓝;B. 喻誉;C“. 隽”读jun。2.A 衍生:演变发生。使用错误,应改为“繁衍”。“繁衍”指逐渐增多或增广。流光溢彩:形容光彩流动闪烁。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一筹莫展,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3.B “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中间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22、。4.B A. 成分残缺,“面临”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尾加上“的难题”。C. 句式杂糅,可删掉“为目的”或将“旨在”改为“以”。D. 语序不当,“主要活动的场所”应为 “活动的主要场所”。5.D “法治和礼治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乡土社会中。人们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它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 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6.B 社会圈子的大小与中心势力的强弱应该是成正相关的关系。中心势力越大,社会圈子也越大。7.传统社会并非没有法律存在(乡土社会并非

23、没有法律);主要依靠礼俗;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人们深受礼俗的浸染)8.B A“. 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扩大范围,原文是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C“. 乡土文化属于传统的、原会中”错误,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生态的文化”说法片面,原文说“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可见乡土文化还包括“新生态”的文化;D“. 乡土文化是一种不必改造的文明模式”说法错误,因为乡土文化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即“积极的延承”。9.D 不合文意,铲除乡村文化行为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