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一)_第1页
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一)_第2页
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一)_第3页
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一)_第4页
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索引号 : 110015/ZK-2008-000667 公开责任部门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信息名称 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公开日期2008-12-09关键词中心城 控制性 规划公开类别主动公开文号载体类型纸质记录形式文本 图表 信息有效性有效公开形式网站公开内容概述 本次 规划 贯彻落实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 2004 年 2020 年) 提出的 “六个调整、六个优化” ,加强旧城的整体保护,为建设北京“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搭建综合平台。本次规划中心城范围为 1088 平方公里。遵循总量控制,划分片区,系统优先, 落实城市公共设施, 保障城市综合环境质

2、量和城市安全,综合及高效利用土地的原则,逐步建立新时期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增加城市建设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备注公开日期 : 2008-12-09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虽然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1991 年 2010 年) 、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999 年) 以及近年来陆续编制的中心城部分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新的城市规划管理文件指导北京的建设。 为实现北京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北京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完成了 北京

3、城市总体规划 ( 2004 年 2020 年) , 该规划于 2005 年 1 月 27 日经国务院批复正式生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 1990 年)的相关规定,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特编制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条 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明确并强化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职能, 保障中心城城市建设的综合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条 规划目标和原则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年 2020 年) 提出的“六个调整、六个优化” ,加强旧城的整体保护,为建设

4、北京“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搭建综合平台。( 1 )遵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年 2020 年) 关于中心城调整优化的五项原则,即:坚持整体和集约发展的原则,坚持中心城调整优化和新城发展联动的原则,坚持旧城功能调整优化和古都风貌保护统筹的原则, 坚持整体用地比例协调和空间疏密有致的原则,坚持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和绿化系统的原则。( 2 )总量控制,划分片区,对中心城总体规模进行分片区管理。( 3 )系统优先,以城市基础设施供应能力为条件,确定合理的建设强度。( 4 )落实城市公共设施,保障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和城市安全。( 5 )综合及高效利用土地,体现节约、节能的理

5、念。( 6 )逐步建立新时期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增加城市建设的科学性与公正性。第四条规划的重点内容( 1 )控制中心城总体规模,逐步向新城疏解人口和产业。( 2 )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维护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 3 )实现旧城整体保护,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4 )体现国家政治中心职能,为中央在京单位做好服务。( 5 )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经济活力。( 6 )完善道路交通系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7 )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创建文明居住社区。( 8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增加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9 )划定更新改造机遇区,统筹安排建设内容。(10 ) 提升城市综合品质,建设宜居城市。第五条规划的

6、基本依据(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 1990 年)( 2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年 2020 年) ( 3 ) 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 20052 号)第六条规划范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年 2020 年) 确定的中心城规划范围是1085 平方公里,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细核边界后划定中心城范围是1088 平方公里。第七条 本规划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后, 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及其分局)负责执行;如有重大调整,须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第二章 中心城总体规模控制第八条 中心城片区划分按照中心城布局特征,以城市快速路、主干道

7、、河道等为界线,将中心城划分为33 个片区,其中 01 片区为旧城, 0208 片区为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心地区, 09 18 片区为围绕中心地区的 10 个边缘集团, 19 33 片区为绿化隔离地区。( 1 ) 片区作为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筑高度等内容在分区层次上确定控制数据及相关内容的基础平台。01 18 片区为城市建设用地,是控制中心城整体规模的关键地区,应针对各片区的具体情况确定用地功能布局、人口规模、建筑规模。其中:旧城( 01 片区)为整体保护区, 要逐步转移部分城市功能及外迁部分人口, 科学地确定旧城的合理规模, 保护旧城整体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严格控制

8、建筑高度;旧城以外的中心地区(0208 片区)为调整优化区,要疏解、调整和优化该区域的人口和功能,控制建设强度,改善人居环境;边缘集团为适度完善区( 0918 片区) ,要完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积极促进就业和居住的均衡发展。19 33 片区为绿化隔离地区,是保证中心城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在规划期间内实施农村城市化的地区, 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限建区范围。 该区域要以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 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应有效引把建设用地外围的绿色空间划定为永久性绿地;导经济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 4 )本规划针对0118 片区的各类用地提出建设控制指标, 1933

9、片区因涉及到绿化隔离地区相关政策问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后再确定其详细的建设控制指标。第九条中心城街区划分依据城市主次干道等界限, 对 01 18 片区 (城市建设用地) 继续划分到规划街区,每个街区的用地规模约 23 平方公里。( 1 )街区是具体落实公共设施、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绿化、城市空间形态等的基本单元。( 2 )街区是控规编制和局部调整研究的基本单元。( 3 )街区宜作为今后城市综合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基础资料统计的基础单位,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城市综合信息平台。第十条 人口规模控制按照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 2004 年 2020 年) , 中心城人口规模为 850 万人。根据各片

10、区的用地功能等具体情况,确定各片区的规划人口控制规模为:( 1 ) 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心地区人口规模为 510 万人,其中 01 片区(旧城) 90 万人,02 08 片区 420 万人( 02 片区 63 万人、 03 片区 56 万人、 04 片区 54 万人、 05片区 68 万人、 06 片区 54 万人、 07 片区 57 万人、 08 片区 68 万人) 。(2 )10 个边缘集团( 09 18 片区)共计300 万人( 09 片区 38 万人、 10 片区38 万人、 11 片区 15 万人、 12 片区 32 万人、 13 片区 14 万人、 14 片区 19 万人、15 片区

11、39 万人、 16 片区 40 万人、 17 片区 10 万人、 18 片区 55 万人) 。( 3 ) 绿化隔离地区( 19 33 片区)共计40 万人。( 4 ) 按照中心城规划总建筑规模估算,中心城规划居住人口容纳量约 1030 万人,其 中: 0118 片区规划人口容纳量约 975 万人。 为保证该地区生活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并达到合理的规模,本规划以居住人口容纳量核定各类配套公共设施的规模。( 5 ) 按照中心城规划总建筑规模估算, 中心城规划就业岗位约 900 万个, 其中 0118片区可提供就业岗位约874 万个。第十一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中心城建设用地为 782 平方公里, 其中中心

12、地区 328 平方公里, 边缘集团 281 平方公里,绿化隔离地区 173 平方公里。( 1 ) 中心地区范围约为 334 平方公里,其中 01 片区(旧城) 62.6 平方公里, 02 片 区 41.7 平方公里, 03 片区 34.6 平方公里, 04 片区 30.7 平方公里, 05 片区 37.0 平方公 里, 06 片区 32.1 平方公里, 07 片区 38.0 平方公里, 08 片区 57.0 平方公里。( 2 ) 中心地区扣除6 平方公里水面后, 建设用地约为 328 平方公里, 其中 01 片区 (旧城) 61.6 平方公里, 02 片区 41.0 平方公里, 03 片区 3

13、4.2 平方公里, 04 片区 30.1 平方公里, 05 片区 36.3 平方公里, 06 片区 31.3 平方公里, 07 片区 36.9 平方公里, 08 片区 56.3 平方公里。(3 ) 边缘集团范围约为 287 平方公里, 其中 09 片区 20.3 平方公里, 10 片区 28.3 平方公里, 11 片区 16.9 平方公里, 12 片区 26.1 平方公里, 13 片区 15.6 平方公里, 14 片区 22.2 平方公里, 15 片区 35.9 平方公里, 16 片区 60.9 平方公里, 第 17 号片区 14.4 平方公里,第 18 号片区 46.0 平方公里。( 4 )

14、 边缘集团扣除6 平方公里水面后, 建设用地约为 281 平方公里, 其中 09 片区 19.8平方公里, 10 片区 27.6 平方公里, 11 片区 16.4 平方公里, 12 片区 25.7 平方公里, 13 片区 15.2 平方公里, 14 片区 22.0 平方公里, 15 片区 35.7 平方公里, 16 片区 58.1 平方 公里, 17 片区 14.2 平方公里, 18 片区 45.9 平方公里。( 5 )绿化隔离地区范围467 平方公里,扣除绿色空间(包括水面)后,建设用地约为173 平方公里。( 6 )中心地区建设用地构成主要为行政办公、居住、服务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用地

15、等;边缘集团建设用地构成主要为居住、服务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用地等;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用地构成主要为居住、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用地等, 其中道路交通、 市政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用地面积为 73.5 平方公里,占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用地比例达到 42% 。第十二条建设规模控制中心城现状建筑规模约为 5.8 亿平方米, 其中 0118 片区约为 5.1 亿平方米,规划 0118 片区建筑规模约为 6.88 亿平方米。( 1 ) 中心地区规划建筑规模约 4.08 亿平方米,其中 01 片区 5445 万平方米, 02 片区5211 万平方米, 03 片区 5168 万平方米, 04 片区 3943 万平

16、方米, 05 片区 5141 万平方米, 06 片区 4438 万平方米, 07 片区 4633 万平方米, 08 片区 6773 万平方米。(2 ) 边缘集团规划建筑规模约 2.80 亿平方米,其中 09 片区 2454 万平方米, 10 片区2978 万平方米, 11 片区 1556 万平方米, 12 片区 2692 万平方米, 13 片区 1607 万平方米, 14 片区 2358 万平方米, 15 片区 3675 万平方米, 16 片区 5167 万平方米, 17 片区887 万平方米, 18 片区 4692 万平方米。第三章旧城整体保护第十三条旧城历史文化资源的种类旧城的历史文化资源

17、可分为 11 类,分别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普查登记在册文物、挂牌保护院落、优秀近现代建筑、地下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协调区、胡同、水系、城址变迁的历史遗存、古树名木、传统文化、商业及传统地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四条 旧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有( 1 ) 目前,旧城内有世界文化遗产 2 处:故宫和天坛。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8 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2 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 327 处,总计 599 处。( 2 )挂牌保护院落共计658 处。( 3 )本次规划中对现有33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整合。整合后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共计 19 片,其中,内城14 片,外城 5 片

18、,总占地面积为 2063 公顷,约占旧城总用地的 33 。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的总面积为 2758 公顷,约占旧城总面积的 44% 。( 4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年 2020 年) 提出的旧城传统空间形态保护要求, 在旧城现状成片平房区中, 选择与旧城整体保护关系密切并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划定为风貌协调区,总占地约 183 公顷,约占旧城总用地的 3% 。第十五条 旧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1 )对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普查登记在册文物,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执行,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文物保护单位要保护

19、历史的真实性,并坚持“原址保护”的原则。加强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鉴定、保护与合理利用。( 2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有利于保护传统风貌。要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对现存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以四合院为代表的旧宅院, 必须以院落为单位进行保护和修缮;保护传统胡同和街巷空间,不得随意加宽;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 -四合院” 居住形态; 对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建设的, 不符合传统风貌保护控制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应采取措施逐步加以整治、改建或拆除;已编制保护规划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应根据本次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及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调整后的保护规划应按

20、原审批程序报批,批准后执行。( 3 )风貌协调区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保留区内布局较完整、保存较好的院落,保留区内有价值的历史建筑、 近现代建筑及其他历史遗存; 保留区内胡同肌理; 维护建筑与胡同或街道尺度关系;改造及新建建筑原则上控制在9 米及以下;要求与原有建筑的风格、色彩及材料相协调。( 4 )其他历史遗存的保护和整治: 保护与北京城市历史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部分恢复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河湖水面, 使其形成完整系统; 保护旧城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 胡同格局,合理调整旧城路网功能、道路红线及道路横断面,妥善解决规划城市道路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矛盾;此外,还应保护 “胡同 - 四合院”传统

21、建筑形态、旧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古树名木及大树、城池变迁遗存和城池格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六条 旧城空间形态规划( 1 )规划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整体保护原则,即保护建筑实体尺度和空间环境尺度, 保存完整的城市空间形态;二是城市设计原则,即加强建筑高度的控制和城市环境品质的改善、提高。( 2 )规划明确两个目标:一是落实总体规划关于整体形态保护的思想,即保持旧城传统空间形态与格局, 延续平缓开阔、 轴线突出、 东西对称、 标志点缀、 水系穿插的特色;二是突出旧城的人文精神与城市活力, 创造舒适宜人、 便于交往的环境和认知、 体验城市的空间。( 3 ) 肌理格局的控制: 保护传统街巷肌理与

22、建筑尺度格局; 保护并发展城市轴线;保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和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保护旧城历史河湖水系;保护城市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 4 )建筑高度的控制:保护旧城平缓开阔的传统空间尺度,以故宫、皇城、传统中轴线为中心, 分 5 个区域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分别为: 文物、 保护区及平房区(约占 44%) 、低层限制建设区(约占3%) 、多层限制建设区(约占27%) 、多高层限制建设区(约占10%) 、高层限制建设区(约占16%) 。 应严格控制多高层以上限制建设区的范围, 原则上皇城保护区内建筑脊高不得超过9 米,保护区内建筑脊高不超过 12 米,高层限制建设区内新建建筑不得

23、超过 45 米。( 5 )建筑形式的控制:新建建筑应尊重传统建筑的尺度、形式,与之形成良好的关系;已建成的建筑可在改造过程中逐步建立这种关系。( 6 )建筑色彩的控制:新建建筑应尊重传统建筑的色彩,与之协调;已建成的建筑可在改造过程中逐步建立这种关系。( 7 )公共活动空间规划:为满足市民集会、休闲、交通、避难等需求,同时丰富城市景观, 体现城市活力, 在旧城内规划公共活动空间网络。 应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城市设计,配置相应设施,形成合理宜人的空间。( 8 )特色区域规划:为突出地区特色,提升城市品质,结合各区产业发展与现状建设特征,形成不同的特色区域,分为传统风貌区、重点功能区、有特殊主题的地区

24、。应针对这些区域进行城市设计并提出改造导则, 以加强其特色; 建立土地使用的合理模式, 引导并控制其再开发, 形成顺畅的交通、 合理的市政设施布局以及舒适的空间环境, 建立与周边用地良好的协调关系。( 9 ) 特色街道规划: 以人为本,建立环境景观优美、功能设施齐全,并且具有与旧城整体风貌相匹配的地方特色、 文化特色、 历史特色以及时代特色的街道系统。 针对各类街道进行城市设计,确定并强化不同的街道特色,加强街道的识别性,控制沿街建筑色彩,加强街道绿化,严格控制街道店招及广告牌尺度、形式以及色彩,合理布局街道设施,完善街道照明设置,实施街道建筑有机更新的改造模式。第十七条 旧城人口规划( 1

25、)人口规模:为确保合理的居住密度,提高居住环境水平,旧城人口总规模宜控制在90 万左右,其中保护区约 20 万人,非保护区约 70 万人。远期降至80 万人。( 2 )人口结构年龄结构:针对旧城少儿人口不断减少的特点,通过整合基础教育设施、合理取值新建改建居住区的基础教育设施指标等手段安排基础教育设施, 针对旧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特点, 适当增加养老设施。 同时在旧城外环境良好的地段, 营建设施齐备的老年人住区,鼓励老人外迁;采取措施,吸引年轻人进入,以利于旧城的更新改造和活力的提升。社会与经济结构: 采取措施吸引中等收入居民, 完善社会阶层和人员结构, 缩小旧城内居民阶层与贫富的差异,

26、利于安定团结及健康发展。文化素质: 通过对人员结构的调整和功能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普遍提高旧城居住人口的文化素质,使之与核心区的地位相衬。第十八条 旧城的产业发展规划( 1 ) 继续发展第三产业,并重点发展其中的公共服务业和流通业。结合旧城建设的具体情况,引进发展文化型和创意型产业,提升品质,向国际化都市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靠拢。( 2 ) 规划就业岗位约 99 万个,增加了 16 万个。应努力提高旧城居民从业人口在城中的就业比率, 使之与就业岗位数的差距缩减, 以缓解旧城内外工作人口流动所带来的钟摆式的交通压力。第十九条 旧城用地规划( 1 ) 依据产业发展的方向及现状用地功能布局特点,规划适

27、当增加商业金融、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用地;控制行政办公、医疗、科研、教育用地;同时为保证适宜的居住条件,不宜大幅减少居住用地。 保护区内除公益性城市公共设施明确性质外, 其余用地性质可适当调整转换,但需满足街区主导功能的要求。( 2 ) 尽量减少交通、市政场站设施在旧城中的占地,如条件允许,可结合建筑设置。保护区内的场站原则上仅为本区域服务。( 3 ) 旧城内原则上不再建设红线宽于40 米的街道,保护区内以梳理胡同为主,保护区外以加密路网、疏通断头路为主;旧城内不宜建设面积过大的广场。第二十条 旧城的建筑总量控制应严格控制旧城的建筑总量,基本维持现有规模,总建筑面积应不超过5445 万平方米,其

28、中保护区不应超过869 万平方米、非保护区不应超过 4576 万平方米。旧城可利用地下空间约 500 万平方米。第四章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二十一条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体现北京“国际城市”和“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展示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是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 要严格限制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用途变更和用地流转, 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现状设施进行改造, 提升服务水平; 新建设施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第二十二条教育设施( 1 ) 中心城教育设施包括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优化整合现有的以普通高校、 成人高校为主的高等教育设施, 原则上不再新增高教用地。 对设施已经基本满足需要的学校不再

29、扩大校区面积;对按照国家标准办学条件不达标又不可能异地新建的学校, 主要是通过内部挖潜、 原址扩建、 调整合并等途径进行整合; 对于一校多址的学校, 原则上通过整体置换的方式集中一址办学。 引导高等学校新的发展需求向中心城外围发展,与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新城建设相结合。( 2 ) 全面改善托幼、中小学、特殊教育等基础教育设施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 引导城区优质资源在新建区举办分校。按照新颁布的北京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落实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对有建设条件的地区可参照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进行设施建设。( 3 ) 结合市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需要对职业教育进行合

30、理规划并安排其设施建设。各区集中建设好1 2 所职业学校,每行业集中建设好1 所职业学校。( 4 ) 规划 01-18 片区基础教育设施用地19.2 平方公里,比现状新增 3.9 平方公里。第二十三条 医疗卫生设施( 1 )中心城卫生设施包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两大体系。( 2 )完善以区域综合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特色专科医院为辅的医疗服务设施体系建设; 完善以疾病控制、 预防保健、 医疗急救和卫生监督设施为主的公共卫生设施体系建设。( 3 ) 重点强化两级医疗体系,对综合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规划总量、调整存量、 优化增量的方式进行系统的规划设置, 以达到供需平衡、 绩

31、效最佳的优化配置的目的。中心城中心地区(0108片区)的医疗设施以改造内涵、提高质量和效率为主,严格控制新增医疗设施的建设,原则上不再新增医院;完善边缘集团( 0918 片区)新建居住区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 降低对中心地区的压力; 调整中心城现有二级医院结构, 按照两级医疗体系对二级医院进行功能定位。( 4 ) 中心城规划综合医疗中心按平均40 床/万人设置,妇幼保健医院按平均1 床/ 万人设置,精神保健医院按平均1 床/ 万人设置。( 5 )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完善和建设。规划在新建、改建居住区,每2.5-3 万人设置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建筑面积不低于

32、 2000 平方米(不含医疗急救站) ;每 2000 人设置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不低于 300 平方米。在旧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以此建设标准,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和调整完善。( 6 ) 在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空间布局合理的同时兼顾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界,保证每个街道办事处至少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现有一级和部分二级综合医院 的职能,使其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要求。( 7 ) 统筹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中央及部门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势。( 8 ) 规划 0118 片区医疗卫生用地6.5 平方公里,比现状新增约 0.8 平方公里(主要安排在0918 片区) 。第二十四

33、条文化设施( 1 )引入市场机制,在进一步加强现状文化设施综合利用的同时,多渠道新增文化设施。( 2 )根据中心城具体情况,构筑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区,提升城市品质。保护以皇城、故宫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区; 发展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时尚及传媒文化区; 兴建北中轴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区; 完善中关村科技文化区; 结合旧城整体保护, 复兴北京传统风貌及传统产业文化区;利用酒仙桥( 798 厂等) 、石景山(首钢)及垡头(焦化厂)等工业的搬迁改造,安排工业文化及创意文化区。( 3 ) 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增多功能用地分类,为文化产业发展留出弹性空间。(4 ) 规划 0118 片区文化设施用地7.3 平方

34、公里,比现状新增 1.3 平方公里。第二十五条体育设施( 1 ) 奥运会以后,原则上不在中心城中心地区( 0108 片区)兴建大型体育设施,应充分考虑奥运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使这些场馆成为以体育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活动中心。( 2 ) 多渠道加强边缘集团( 0918 片区)体育设施建设,按标准配建体育中心,满足当地居民的健身活动需求,增强边缘集团的吸引力,疏解中心地区压力。( 3 ) 完善社区体育设施,为居民就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方便,提高市民身体素质。( 4 ) 规划 0118 片区体育设施用地5.8 平方公里,比现状增加2.0 平方公里。第二十六条商业设施( 1 )2020 年,中心城

35、基本形成以广域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为主体的商业层级结构。广域城市商业中心以满足市内外、境外消费者休闲、旅游消费需求为主。是历史形成的市中心传统商业集聚地; 以及城郊重要的交通枢纽节点或交通走廊上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 SHOPINGMALL ) 。其一般建筑规模在 40 万平方米左右。中心城广域城市商业中心共7 处 ,除王府井、西单、前门-大栅栏三个传统商业街区外,规划在石景山、孙河、垡头、昌平北清路口新增 4 处。区域商业中心以满足较大商圈范围消费者的选择性购买和一般性休闲消费需求为主。每处服务人口 25 万左右,一般安排在人口比较密集、交通便利的区域, 如大规模居住区、 城市

36、交通枢纽或公共活动中心地区。区域商业中心一般建筑规模为 20 万平方米左右。中心城区域商业中心共56 处,包括现状和在建的翠微路、崇文门外、百子湾等38 处,规划在望京、东坝等地新增 18 处。社区商业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为主, 包括社区商业中心和便民终端设施。 社区商业中心服务人口约 5 万人,服务区域约 3 平方公里,一般与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安排。主要设施内容包括综合性超市、各类专业店、便利店、餐饮店等。社区商业中心一般建筑规模为 3 万平方米左右。(2 )2020 年中心城人均商业建筑面积达到 2.5 平方米(营业面积1.5 平方米) ,中心城商业建筑总规模 2100

37、万平方米。( 3 )实现“5 10 20 ” 市民购物便利性的目标,即步行5 分钟到达社区便利生活终端(网点) ,自行车 10 分钟到达社区商业中心,机动车20 分钟到达区域商业中心。4 )特色商业街(区)是集中体现中心城现代都市活力和历史文化风貌的地区。规划要符合城市建设要求和地区的功能定位, 布局和规模要与交通支撑条件相协调, 强化和突出独特的定位和特色, 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购物环境的完善。 使商业街成为购物、 休闲、人际交流、 历史文化展览等诸多功能的公共活动场所。 中心城特色商业街 (不包括商业中心)约 15 条左右。其中旧城包括:东直门内餐饮街、什刹海茶艺酒吧街、琉璃厂文化街、地安

38、门商业街、牛街民族街等;旧城外包括:马连道茶叶街、莱太花卉街、大都酒吧街、华汇美食街、方庄餐饮街、阜成路餐饮街、朝阳公园国际风情街、常营民族特色街等。5 )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引导与管理。依托现有的基础条件, 在中心城提升改造丰台区新发地、 朝阳区大洋路、 海淀区锦绣大地等三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继续提升现有四合庄、 石景山、东方基业汽车交易市场,规划新建丰台汽车博览中心。加快提升丰台区大红门地区服装批发集中区的流通集约功能; 通过完善功能、 提升流通水平等措施, 建设以百荣世贸商城、 木樨园购物广场、 京温服装大厦、 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天雅服装市场等为主的纺织品服装批发市场主题区域,成为北

39、方纺织品服装的大型集散地。规范提升海淀中关村地区的数码、 电子市场水平, 鼓励采用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和方式促进交易过程的现代化水平,在南城和东部适当地点发展2-3 个电子产品交易市场。限制二环以内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 鼓励现有零售商品交易市场升级改造、 转型或迁出。东西北四环以内, 南三环以内严格禁止新增小商品批发市场, 鼓励小型农贸市场向社区菜市场转型; 东西北四环和五环之间, 南三环与四环之间限制新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 鼓励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 具有集散功能、 批发功能的大型市场应安排在东西北五环之外和南四环以外。第二十六条 邮政设施( 1 )到 2020 年,中心城共规划邮件处理场地8 处

40、, 总占地面积3.67 公顷, 建筑面积 4.84 万平方米。分别为:北京机要处理中心(新建) ,位于海淀区万寿路;北京站邮件转运站 (拆迁还建) , 位于北京站西街南侧; 北京南站邮件转运站 (改扩建) , 位于北京南站;其他处理场地5 处,分别在中心城朝、海、丰、石地区与邮政局结合共建。( 2 )本次规划中心城新增邮政局所共 562 处,其中邮政局 177 处,规划邮政所384 处。最终将达到 850 处(邮政局263 处,邮政所587 处) ,合 1 万人拥有一处邮政局所。 3.2 万人拥有一处邮政局。( 3 )建设规模:根据新颁布的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2006年 6

41、月 1 日) ,邮政所每千人建筑面积20 平米,每处邮政所建筑面积一般为 200 平方米;邮政局每千人建筑面积30 平米,每处邮政局建筑面积一般为1200 平方米;独立占地的邮政局用地规模一般为1200 平方米左右。第五章 道路及交通设施规划第二十八条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年 2020 年) 和北京交通发展纲要( 2004 年 2020 年) 的指导下,结合城市土地使用规划,根据交通设施布局规划原则,落实各类交通场站基础设施用地,为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 “硬件” 支持, 发挥交通对土地使用的引导作用。第二十九条城市道路( 1 ) 中心城道路系统仍保持方格网与环路、放射线相结合的布

42、局,路网由快速路(含部分高速公路) 、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其中,快速路系统由 3 条环路、 17 条放射线及 2 条环路联络线组成。( 2 ) 中心城规划道路总长度为 4965 公里,其中干道网总长度为 2612 公里,比例约为 52.6% ;支路(含旧城内 5 米以上的胡同 201 公里)总长度为 2353 公里,比例约为 47.4% 。道路网密度为4.58 公里 /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为 18.1% 。( 3 ) 中心城道路红线规划宽度 (不含旧城) : 快速路 60-80 米, 主干路 40-80 米,次干路 30-45 米,支路 20-30 米。道路横断面的布置,要为合理组织机动

43、车、非机动车交通、 公共交通与公交乘降以及行人交通等创造条件; 要为轨道交通、 过街设施等预留建设空间;应尽量保留道路中间及两旁树木,改善城市景观。( 4 )快速路与道路网中重要道路相交时采用立体交叉,其它路口一般采用平面交叉。( 5 )保持旧城路网的棋盘式格局和街巷胡同肌理、空间尺度,调整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道路功能、 性质和横断面布置, 在严格保护旧城内胡同尺度的前提下, 实施建设与改造。第三十条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公共电汽车交通、社会停车场、加油站、长途客货运主枢纽、铁路等,规划总用地面积约 1156 公顷(不含铁路用地) 。第三十一条轨道交通( 1 ) 中心城

44、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五横五纵双环对角线路”组成,呈双环棋盘放射形态。轨道交通规划线网共22 条线路,其中 16 条为地铁线路, 6 条为轻轨线路,线网总长度为 700.6 公里。市郊铁路规划线网由 6 条市郊铁路组成,线网总长度为 430.3 公里。( 2 ) 中心城轨道交通场站设施包括:车辆段(含停车场) 、大修厂、正线弯道、联络线、车站及风亭等。车辆段(含停车场)车辆段是轨道交通车辆存放、维修和检修、各项设备设施维护、材料物资供应、职工培训等相关机构和设施集中的综合基地。 车辆段根据功能可分为检修车辆段 (简称车辆段) 和运用停车场(简称停车场) 。中心城规划范围内共规划 25 处车辆段和

45、停车场,用地面积为 531.83 公顷,其中 9 处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用地面积为 191.35 公顷。0118 片区规划范围内共落实车辆段和停车场14 处,用地面积为 294.15 公顷,其中 7 处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用地面积为 138.52 公顷。大修厂大修厂是集中设置、专门为多条轨道交通线路提供架、厂修功能的车辆维修基地。中心城规划范围内共规划 3 处车辆大修厂, 用地面积为 59.8 公顷。 其中一处为现状大修厂,占地规模为 29.8 公顷。0118 片区规划范围内有1 处已建成的车辆大修厂,用地面积为 29.8 公顷。正线弯道轨道交通线路正线转弯形成的弯道进入建筑建设用地时, 需对建筑

46、建设用地提出规划控制要求。轨道交通正线弯道半径最小为 350 米。联络线联络线为连接两条独立运行的正线之间的线路,其主要功能为线路之间车辆救援、运营车辆送修、调转运营车辆、车辆跨线运营等。联络线分为三种形式:双线联络线、单线联络线、渡线联络线。以相交两条轨道交通线路所在道路中线为相切边, 300 米 (困难路段为250 米 )为半径的圆弧作为联络线的中线,圆弧两侧各15 米的带状区域为联络线用地控制范围。对于联络线用地范围内提出以下控制要求: a. 本次规划联络线在中心城区内均为地下线形式,联络线的埋深一般在地下6 米以下,在联络线下方 15 米范围内不应建设地下建筑及管线。 b. 此范围内所

47、有新建及改建项目, 无论高层与多层建筑,均应结合联络线工程建设要求做详细的工程配合方案设计,以确保联络线工程的预留条件和新建、改建工程的安全。车站及风亭车站及出入口一般布设在道路红线之内, 出入口宜与周边公共建筑结合设置。 在规划车站周边, 结合公共建筑分散设置自行车接驳停车设施。 风道及风亭需在道路红线之外安排时,其具体位置在轨道交通线路详细规划中确定。第三十二条公共电汽车交通公共电汽车交通设施包括:换乘枢纽、保养场、中心站、首末站(含到发站) 。( 1 )换乘枢纽是联系长途汽车、 轨道交通、 公交车等不同交通方式, 或多条公交线路之间相互衔接、供乘客换乘的大型站点。规划在中心城范围内保留现

48、状枢纽站 2 处, 规划枢纽站 31 处, 共计 33 处, 总用地规模为 124.17 公顷。在中心城控规中共落实枢纽站 33 处,总用地面积为 127.53 公顷。其中, 0118 片 区共落实枢纽站 31 处,总用地面积为 105.05 公顷。( 2 )保养场负责车辆的高级保养,承担车辆发动机、变速箱等构件的总成互换以及车身的整修、中修。规划在中心城范围内新建两座、迁建一座公共电汽车保养场,使保养场总数达到 10座,总占地48.19 公顷。在中心城控规中落实保养场11 处(其中含一处远期需外迁的现状保养场) ,总用地规模为 43.53 公顷。其中, 0118 片区共落实保养场10 处,总

49、用地规模为 40.91 公顷。( 3 ) 中心站担负线路的运营组织工作, 并承担车辆的低级保养。 中心站内安排加油、 加气站设施,以及用于部分公交运营车辆夜间停放的停车场。规划在中心城内保留现有的 20 座中心站, 规划新建中心站 24 座, 共计 44 处中心站,总用地规模为97.8 公顷。在中心城控规中共落实中心站 44 处,总用地规模为 92.02 公顷。其中, 0118 片区共落实中心站40 处,总用地规模为82.81 公顷。( 4 ) 首末站(含到发站)首末站是车队运营组织场所, 兼有部分夜间驻车的功能。 到发站是首末站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与首末站不同的是不设停车场地。到发站适用于旧城

50、区范围内,以及旧城周边地区,在一些用地非常紧张、 又非常必要设置公交终点站之处可设到发站。 在设置形式上, 公交到发站可单独设置,也可与其周边的建筑结合设置。中心城范围内共有现状首末站 108 处(其中包括位于规划道路用地及绿化带中的首末站设施) , 总用地规模为 56.76 公顷。 规划新增首末站158 处, 新增用地规模为 77.83 公顷。在中心城控规中共落实首末站 214 处,总用地规模为 119.96 公顷。其中, 0118 片区中共落实首末站 201 处,总用地规模为 111.99 公顷。第三十三条社会停车场中心城社会停车场包括公用停车场和换乘停车场( P+R ) 。( 1 ) 公

51、用停车场在旧城区,规划安排公用停车场,有限度地解决商业地区、旅游场所、体育场馆、医院等停车需求。在旧城以外的商业区、旅游场所、体育场馆、医院等地规划安排公用停车场,一定程度上满足停车需求。中心城控规中共安排社会停车场 349 处,停车泊位为 14.85 万个。其中现状社会停车场 212 处,停车泊位为 9.77 万个;规划社会停车场137 处,停车泊位为 5.08 万个,用地面积为 59.87 公顷。0118 片区中共落实社会停车场317 处,停车泊位为 13.46 万个。其中现状社会停车场 190 处,停车泊位为 8.87 万个;规划社会停车场127 处,停车泊位为 4.59 万个,用地面积

52、为 53.18 公顷。( 2 ) 换乘停车场( P+R )在四环路、 五环路周围的公共交通枢纽站、轨道交通的换乘站处安排换乘( P+R )停车场,为居住、工作在其周围的出行者提供小汽车换乘公共交通服务。在中心城外围不同方位的交通走廊以及新城, 结合公共交通枢纽站与轨道交通车站设置换乘( P+R )停车场,为从较远地区进入中心城换乘公共交通的出行者提供服务。中心城控规中共安排换乘 ( P+R ) 停车场 45 处, 停车泊位为1.9 万个, 用地面积 22.63公顷。0118 片区中共落实换乘 ( P+R ) 停车场 31 处, 停车泊位为1.4 万个, 用地面积 11.51公顷。第三十四条加油

53、站( 1 ) 在中心城控规中共安排加油站 448 处,总用地面积为 87.8 公顷。其中现状加油站337 处,总用地面积为68.8 公顷;规划111 处,总用地面积为 19 公顷。(2 )0118片区内共落实加油站 335 处,总用地面积为 63.9 公顷。其中现状加油站245 处,总用地面积为48.1 公顷;规划90 处,总用地面积为15.8 公顷。第三十五条公路客货运主枢纽1 ) 公路客运主枢纽系统中心城范围共有6 个客运枢纽,主要功能为接发外埠方向的长途旅客,同时为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的转乘提供服务。 6 处公路客运枢纽均与中心城公交枢纽结合安排。2 )公路货运主枢纽系统北京公路主枢纽货运

54、站场系统中大部分货运枢纽都位于中心城以外的地区。 中心城范围内有: 东南方向十八里店二级货运枢纽, 南部有新发地二级货运枢纽, 西部有石景山二级货运枢纽,北部有清河二级货运枢纽,这些枢纽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市内货物配送和转运。中心城控规中共落实货运枢纽 4 处,其中现状1 处,用地面积为 37.41 公顷;规划 3处,用地面积45.46 公顷。第三十六条铁路枢纽( 1 ) 北京铁路枢纽现有京山、京九、京广、京原、丰沙、京包、京通、京承、京秦、大秦线 10 条干线,在既有铁路干线基础上,规划京沪、京广、京哈客运专线,规划京津、京石、京秦、京承、京张城际快速铁路,积极推进京津城际铁路的建设。( 2 )

55、 铁路客运站系统按“四主两辅”布局,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和北京北站为主要客站,新北京东站(通州站) 、丰台站为辅助客站,新北京东站(通州站)预留发展条件。北京站与北京西站、北京北站与广安门站间以地下直径线连接。( 3 ) 调整铁路货场布局,逐步将大型铁路货场迁至五环路以外。第六章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第三十七条坚持适度超前、突出重点、提高资源储备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市政设施的建设,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为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三十八条供水中心城已建成13 座自来水厂,总设计供水能力 295.99 万立方米 / 日。水厂及泵站总占地面积 100.39 公顷。 2

56、020 年之前,中心城规划新建水厂6 座,泵站 3 座,调节池2 处,规划总占地 159.5 公顷。规划新建水厂总供水能力 243 万立方米 / 日。第三十九条 中水中心城已建成2 座中水厂 (第六水厂和酒仙桥污水处理厂) , 中水净化能力 23 万立方米 / 日,处理厂占地10.6 公顷(其中 2 公顷位于酒仙桥污水处理厂内) 。中心城规划新建中水厂16 座, 中水泵站 1 座, 使中水净化能力达到 206.5 万立方米 / 日。其中万泉庄中水厂、门头村中水厂、田村路中水厂、首钢中水厂和玉泉路中水泵站需新占地,新占用地面积30 公顷;其他中水厂均与污水处理厂结合建设,对用地不足的,可视具体情

57、况结合污水处理厂的防护绿地安排。第四十条污水中心城已建成8 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厂处理能力 209 万立方米 / 日,处理厂占地165.2755公顷。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8 座,增加污水处理能力 130 万立方米 / 日,增加污水处理厂用地 140.53 公顷。第四十一条供电( 1 ) 发电厂中心城现有发电厂5 座,电厂用地141.70 公顷。规划易地新建第二热电厂并新建太阳宫热电厂、草桥热电厂、电子城热电厂,规划新增热电厂总占地约 30.41 公顷。( 2 ) 变电站中心城现有220 千伏变电站 23 座,主变压器容量9840 兆伏安,占地43.24 公顷; 110 千伏变电站 83 座,主变压

58、器容量约 11850 兆伏安,占地35.98 公顷。另外还有35 千伏专用变电站 21 座。规划新增 500 千伏变电站3 座,规划占地8.50 公顷;新增 220 千伏变电站33 座,规划占地36.97 公顷;新增 110 千伏变电站 79 座,规划占地35.46 公顷。第四十二条燃气中心城现状已形成了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人工煤气逐步退出的燃气供应格局,具备了比较完善的燃气供应系统,现状已建成天然气高压B 调压站( 2.5 兆帕) 11 座,天然气次高压A 调压站( 1.0 兆帕) 35 座,天然气门站、罐站、液化气储配站10 座,总占地约 48.94 公顷。 中心城规划新增燃气场

59、站 40 座, 其中天然气高压A 调压站 2 座, 天然气高压 B 调压站 10 座,天然气次高压A 调压站 22 座,天然气储配站 6 座,规划新增用地约40.06 公顷。第四十三条供热( 1 ) 到 2010 年, 中心城全部取消燃煤分散锅炉房供热和燃煤分散供热。 规划新建太阳宫、草桥和电子城等燃气热电厂,新增电厂用地约 30.1 公顷。( 2 ) 对中心城现有92 座燃煤区域集中锅炉房,按照环境保护要求进行改造,进一步降低有害物质排放量;对于其它燃煤分散锅炉房, 全部实行“煤改气” 。 今后中心城不再新建燃煤集中锅炉房。 对现状和已规划的锅炉房用地应慎重对待, 如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再使用,

60、其用地应优先安排城市社会公益设施。( 3 ) 规划 2020 年中心城天然气采暖面积将达到 27380 万平方米,城市热网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4300万平方米,电采暖供热面积达到 4000 万平方米,继续推进地热采暖,使其供热达到 780 万平方米。第四十四条信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规划安排固定电话局 60 座左右,有线电视基站 30 座左右。设施可结合公建建设。第四十五条环卫( 1 )2020 年中心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9% 以上; 规范餐厨垃圾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形成 1200 吨 / 日的处理能力;完善粪便集中处理系统,粪便集中处理率达到 99% ;构建安全可靠的医疗废物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