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第9课《说“木叶”》(含答案)_第1页
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第9课《说“木叶”》(含答案)_第2页
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第9课《说“木叶”》(含答案)_第3页
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第9课《说“木叶”》(含答案)_第4页
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第9课《说“木叶”》(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第9课说“木叶”(含答案)第三单元第九课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nio)得鱼忘筌(shun)疏朗(sh)翩翩起舞(pin)B皎皎(jio)窸窸窣窣(su)褐绿(h)缠绵悱恻(min)C灼灼(shu)四处漂泊(b)触及(ch)空气湿润(rn)D寒砧(zhn)冉冉升起(rn)凄清(q)笑声爽朗(shun)D(A.“筌”读qun;B.“窣”读s;C.“灼”读zhu。)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

2、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B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因为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D(写本文时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课本,也不是专为中学生写的。)3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3、王褒渡河北为例。B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 http: / / . )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C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叶”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D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C(关键在于“木”字。)4捕捉文中信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木叶”这个独创性的词语,源出于屈原( http: / / . )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

4、,是因为历代诗人们受到屈原诗的影响和启发。B“落木”这个独创性词语,源出于杜甫的( http: / / .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杜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的诗句。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C“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 http: / / . )间;桑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诗中的“落叶”是碧绿柔软的,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都有所不同。D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 http: / / . )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

5、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是典型的清秋性格。B(“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错,这是屈原九歌中的意境。)二、文本精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6题。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http: / / . ),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

6、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

7、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5从结构上说,这段文字起到什么作用?_这一段由“木叶”第一个艺术特征入手深入分析,引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6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的结果。D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B(“故意不让人察觉”不对。)7关于

8、“木”会暗示着落叶的原因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B“木”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C“木”与落叶有着必然的联系,想到它是正常的。D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C(“必然的联系”不对。)8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C“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B(用“木”字就缺少“午

9、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张伟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 http: / / . )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 http: / / . )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

10、居住在这里。学生们偶尔从门口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 http: / / . )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 http: / / . )“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

11、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 http: / / . )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 http: / / . )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 http: / / . )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

12、,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 http: / / . )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

13、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 http: / / . )“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在做人上,他是

14、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相关链接:(1)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 http: / / . )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百度百科)(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 http: / / . )高谈阔论,忽然

15、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后来又成为“北大中文四老”之一,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倾听。C林庚先生隐

16、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DE(A项,说法过( http: / / . )于绝对,文中说“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B项,“吸引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倾听”的原因还有“不用讲稿”“旁征博引”等学问方面的因素。C项,原文说“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可见“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错;钱理群告诉学生接触拜访林先生

17、的原因也有误。)10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_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不慕名利,淡泊处世。待人热心,随和真诚。面对权贵,不卑不亢。11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_三人皆是与林庚关系密切的( http: / / . )人,引述他们的话使传记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引述内容多为议论评价,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三人身份地位不一般,评价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引用多人多侧面的评述,有助于多方面表现林庚先生的精神品质。12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

18、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_林庚先生作为喧闹时代里的( http: / / . )“隐退者”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其生活处于“隐退者”的状态。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大燕南园,少问世事,淡出公众视野。地位不显赫,在他辞世的消息被报道后,才又被人记起当年的赫赫声名。二是其具有“隐退者”的精神气质。看淡名利,超然物外。平易近人,性格谦和真诚。面对权贵,不卑不亢,态度温和而不激烈。纯真、赤诚,追求单纯的快乐。四、高考热点13用下列短语组成一副有关戏台的对联。要求:语意连贯,符合戏台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二帝生三王净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五伯七雄丑末耳此外咬文嚼字其余拜将封侯总是沿街乞讨

19、耍猴儿不过掮旗打鼓跑龙套_示例:二帝生,三( http: / / . )王净,五伯七雄丑末耳。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掮旗打鼓跑龙套。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此外咬文嚼字,总是沿街乞讨耍猴儿。(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二帝”指伏羲和神农?一说为尧帝和舜帝?,“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诸子百家”指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五伯七雄”指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同时关注有关戏曲的行当,比如生、净、丑等。结合戏台的要求分析,上联应该写戏曲行当,下联应该写文化内容。)14阅读下面的信息,总结微信的几个特点。总字数不得多于20字。微信是一款即时通讯服务应用软件。微信支持跨( http: / /

20、 . )系统平台操作,多款系统平台均可使用。用户可通过网络用手机、平板或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微信还附带“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多个服务插件。微信不仅软件本身完全免费,而且大部分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_平台多,通讯内容多样,功能丰富,免费15请从“竹”“旦”“月”三字中任选一个,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 http: / / . )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

21、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_示例一: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秀颀的万竿斜竹,在阳光里筛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示例二: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五、读写创新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座古老( http: / / . )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座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做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正在争论,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远古流传过来的温暖。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做一个屋檐,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

22、个屋檐吧。因为,人心毕竟比屋檐大。请以“心灵的屋檐”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这是一道非常好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 http: / / . )虽然传统,但话题新鲜引人,富有感染力,且自然深刻。尤其是其结尾部分内涵明显,并富有广度。如“温暖”一词能引发我们的无限联想,再如“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明显提示应从“心灵”的角度行文,这跟话题呼应。话题很有意境,给考生营造了一个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该话题为譬喻类话题,考生必须弄明( http: / / . )白“屋檐”一词所含有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这对考生理解题意、选择最佳切入点、拓展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等

23、方面,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审题层面来看,应从“屋檐”的作用,尤其是“温暖”一词来多角度思考,积极思维,话题中“屋檐”应含有如下内涵与特征:爱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学会关爱、怜爱、博爱,真正的奉献不问对象。容包容、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原谅、体谅、理解、谅解他人。助援助、捐助,扶助弱者,不唯“回报”是图,不要太吝啬自己的爱心,要保留一份悲悯情怀。经过这样的细化,就可避免“屋檐”内涵的( http: / / . )泛化,而使文章的笔力高度集中。从选材层面来看,对“屋檐”的构建者和享用者的选择,应充分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落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落差的大小与文章的震撼力是成正比的。从切

24、入层面来看,应从细节入手,从一言一行入手,于细微处体现主旨和精神会更具有真实感、真切感、真挚感。只要你有细心观察之眼、普施大爱之情、纵横捭阖之思,即可笔下生花。屋檐下江苏盐城解放路实验学校徐小龙下雨了!我泡了一杯清茶坐到窗台边,在大自然的喧哗声中,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与凉爽。窗外的雨滴争先恐后地落下,近处的屋( http: / / . )顶上,有数不清的雨花溅起,形成一层淡淡的轻烟。渐渐地,家乡小镇那“红砖青瓦”在雨中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美丽悦目起来。这些“红砖青瓦”,让我倍觉亲切。是啊,我的童年就是在小镇的“红砖青瓦( http: / / . )”间度过的。那里不是很大,如要绕完小镇,半小时足矣。整个小镇洋溢着浓郁的朴素气息。记得那时,镇上只有一两幢楼房,更多的是红砖青瓦的平房,每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总有一条走廊。下雨天,在泥泞中玩耍,一定会挨大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