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奇女子一一林徽因柳已青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 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 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 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 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 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 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 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
2、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 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 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 性的偶像。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 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 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 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 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 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 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
3、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 她芳华绝 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 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 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 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 为保留中国传 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 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 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 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
4、,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 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 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 种灵魂在飞扬。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 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 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 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 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 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 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 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
5、厚重坚实,一个轻盈 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 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 辉,温暖人心。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 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 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 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 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6、”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答:2.三个方面: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 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 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的巨大凝聚力: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 志摩“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花”指什么? “树”又指什么? 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答:“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
7、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 化名人围绕着她。“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具体体现:作 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 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 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 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 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牟宗三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
8、 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 一所中 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 些了解.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 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 .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 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 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 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 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
9、的 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 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 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 ,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 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 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 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 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
10、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 关注的文化问题.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 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 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 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 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 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 ,哲学味太 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中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 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
11、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 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 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 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 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 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揭了传 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
12、了 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 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怀念吕凤子先生张霖我与吕凤子先生同是江苏丹阳人。他早在1910年就在上海创办“神洲美术社”, 是我国兴办现代美术教育的第一人。1949年10月,我与吕凤子先生同时被选为苏南地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讨论国家大事,吕凤子先生时年63岁,而我只是20多岁 初出茅庐的小青年,平时他不外出,我将他如父辈一样尊敬和侍奉,潜心学习, 聆听教诲。我向他展示我的一幅梅花,请求指教。他赞扬我的画趣味性强,但又 指出作画要“立意” “为象” “写形” “貌色” “置阵布势”通盘考虑成熟,方可动笔而
13、一气呵成。谆谆教导之余,吕凤子先生即兴展纸,略加思索,泼墨挥毫, 纵横挥洒,立成迎雪怒放艳丽多姿的一幅梅花, 题词是“香自苦寒来”。我把这 幅画视为珍宝收藏,但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劫失,至今未找回,致成终身遗憾。 吕凤子先生爱用长锋羊毫悬腕作画,且腕力过人。他笔下的线条,厚实有力,雄 浑朴茂,轻逸妙深,极具草篆的独特韵味。他的这种表现技法,达到出神入化之 妙,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徐悲鸿是在上海跟吕凤子先生学习素描的学生, 后来留学法国。回国后吕凤子先 生又推荐他到“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那时候的艺术系分两组,一组为中国画, 一组为西洋画。当时,徐悲鸿认为自己的中国画水平不及西洋画, 何不乘机向吕
14、 凤子先生学习水墨画和书法,以求绘画艺术的全面发展,于是对吕凤子先生说:“以前您教过我素描,现在我再向您学习中国画。”吕凤子先生抱拳答日:“你 是西洋画大师,怎敢收你为弟子?”徐悲鸿坦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能 者为师嘛,不必推辞。”吕凤子先生执意不肯,徐悲鸿转个弯说:“那就做一个亦师亦友的好同道吧!”吕凤子先生这才答应,而后徐悲鸿中国画的画艺大进, 他笔下的奔马、人物、花卉,都受到吕凤子先生用笔的影响。还有一次,徐悲鸿对吕凤子先生说:“不久,在法国巴黎将举办世界博览会美术 展览,十个国家的顶级艺术大师参展,您应该寄点作品去试试。”吕凤子先生谦 虚地说:“不行,不行,水平还达不到世界展呢。
15、”徐悲鸿说:“先生承历史之 传统,开当代之新风,三百年来第一人,非先生莫属。”吕凤子先生连忙插话说: “三百年来第一人之说,实在不妥、不妥,清代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还没有超过二百年哩,我岂敢列其前? ”眼看说不服吕凤子先生,徐悲鸿便擅自瞒着他,悄悄地把教授休息室内的庐山之云卸下来寄往巴黎,代他报名参展。评奖时, 果然一致投票评中国画 庐山之云为一等奖。数月后徐悲鸿对吕凤子先生说明 庐山之云出国参展获奖经过,并将一枚圆形奖章面交吕凤子先生留作纪念。门生为老师当伯乐,在师生中传为佳话美谈。吕凤子先生桃李满天下。徐悲鸿、李可染等都是画坛名流、各有成就的著名学者, 但见到吕凤子先生,皆鞠躬称“先生”,恭
16、谨侍坐,从不大声言笑。旅居美国的温新榆先生是吕凤子先生的外甥。 一次宴会上,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 画家得知温先生是江苏丹阳人,便问道:”有位吕凤子先生你知道吗?”温先生 答道:“他就是我的大舅父。”他听了,很高兴地对温先生说:“原来吕凤子先 生是你舅父,我和他当年在上海的时候熟得很!他的才艺之高,当代无人可与其 匹。但他生性却很淡泊,简直可以说已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 要是他稍微重 视名利,他的名气就会大得不得了啦!”人们告诉温先生,这位大画家就是张大 千。吕凤子先生一生追求真理,能与时俱进。抗战后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人士 黄齐生先生被当局迫害逃到重庆,吕凤子先生毅然用高薪聘请他到正则艺专
17、任文 史教授。1944年冬黄齐生赴延安时,正则师生送延安书画百幅,以表达对抗战 圣地的慰问之情。其中有吕凤子先生的罗汉两幅,一题“寿者像”专赠毛泽东主 席。毛泽东特地写信向吕凤子先生致谢,还请黄齐生先生带一条毛毯回赠吕凤子 先生。吕凤子先生德艺双馨。他的人生和学术思想永远为我们崇敬和学习。他对国画艺 术做出的贡献,不仅是我们艺术界的骄傲,也是所有华夏儿女的自豪。敦煌守护人陈小扁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古人花了 1 000多年才开凿出南北长1 680米的石 窟群;从1944年到2014年,敦煌研究所花了 70年才把中古时代的旺角再现于 世人面前。王道士打开敦煌大门之后的40多年,敦煌就像一个巨大
18、的旋涡,吸引着一批又 一批人的到来。上虞人罗振玉,是中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 海宁人王国 维,最早对敦煌俗文学作品进行研究; 浙大教授姜亮夫,撰写了第一部系统介绍 敦煌文献及艺术的著作;杭州人常书鸿放弃法国优越生活,回国担任敦煌文物研 究所第一任所长。这批有识之士呼吁保护并致力于敦煌学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一一敦煌学。常书鸿早年留学法国里昂与巴黎,出于法兰西学院美术院院士、巴黎美术学院新 古典主义画家保罗阿尔伯特劳朗斯门下。1935年,他在法国学习油画期间, 无意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为敦煌艺术的高度 成就感到惊异。在常书鸿眼里,敦煌艺术,不仅反映了外来文化的
19、影响和隋唐盛 世的佛教美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 还记录了中国历代的装饰图案、色彩运用和 工艺技术。1936年,常书鸿从法国回到北平,在国立北平专科学校教书。“七七事变”发 生后,他随学校一路南迁,辗转几个地方后,和妻子陈芝秀、女儿常沙娜安家在 重庆。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成立国立敦煌研究所,在好友梁思成的举荐下, 常书鸿担任了筹委会副主任,在当年冬天先去兰州“招兵买马”,于次年2月奔 赴敦煌,一行6人经历了 1个月零4天的行程。初到敦煌时,石窟的惨象令常书鸿感到辛酸:许多洞窟已被曾住在里面烧火做饭 的白俄军队熏成漆黑一片,一些珍贵壁画被华尔纳用胶布粘走,个别彩塑也被偷 去;大多数洞窟的侧壁
20、被王道士随意打穿,以便在窟间穿行;许多洞窟的前室都 已坍塌;几乎全部栈道都已毁损,大多数洞窟无法登临。常书鸿与第一批成员只有十来人,常书鸿任所长,下设考古、总务两个组。很快 地,来了第二批成员,他们完成了清理洞窟积沙、修筑保护围墙、测绘记录石窟 全景(内景)、编排区位号码等工作。敦煌研究所的工作陆续展开之后, 常书鸿回到重庆,把妻女也接过来。常沙娜回 忆道:“ 1943年的秋天,我们开着卡车离开重庆,向兰州前进。母亲抱着两岁 的弟弟嘉陵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我就待在卡车后面,上方有个毡布的篷子。我没 有觉得苦,只是好玩,沿途看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景色。 母亲不习惯一路的颠簸 和越走越寒凉的天气,父亲
21、不断安抚着母亲的情绪。”常沙娜还提到,母亲笃信天主教,为了安抚她的情绪,常书鸿带她到教堂做祷告, 又花心思让她改变之前在法国的生活方式, 比如不再描眉化妆,把高跟鞋换成毡 靴,原先款式时髦的旗袍也改换成朴素的棉袍。常沙娜还记得那时生活很艰苦, 吃饭的筷子是河滩上折的红柳枝制成的, 配一碗厚面片、一碗颗粒很大的盐,还 有一碗醋,原因是“那里的水碱很大,倒在玻璃杯里都能留下一层白垢, 每顿饭 都要喝醋来中和”。1945年,常书鸿的妻子离开了他和两个孩子。所幸的是,1931年出生的常沙娜乖巧听话,她中断学业照料年幼的弟弟常嘉陵,同时协助父亲临摹壁画。如今80多岁的常沙娜清楚记得她在敦煌临摹壁画的情形
22、:”太阳每天挂在天空有17个小时。那时的石窟都没有安装铝合金的保护门, 壁画前也没有玻璃屏障, 借助烈日在石壁上的反光,不用电灯也能看清壁画和塑像。白天我们会在洞窟里, 尽量多地用笔在开本上勾勒出图案的线条,旁边标注出颜色,晚上在屋子里上色, 在大多数的图案旁都完整绘制了身着此图案衣着的人像或神像。”1948年,常沙娜离开敦煌去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留学。这一年,常书鸿筹备“敦煌艺术展览”,常书鸿的好朋友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也来了。 常沙 娜记得,林徽因当时已经身患肺结核,但他们看了很久,”林徽因看到那些历代 壁画的摹本很是兴奋”。1954年文化部专款为研究所购置了一台发电机, 使得美术组
23、在夜晚也可以工作。1959年,经过常书鸿带领工作人员的整理和保护,莫高窟呈现出新的面貌。1994年,常书鸿去世,他的骨灰就埋在黄土飞扬的莫高窟,他是敦煌的守护神。翻译奇人许渊冲邓郁“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 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 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橹。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 式。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 120多本译作, 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
24、被 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他的翻译 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这种“优势论” 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 不少人读许渊 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他重视感情,又 难说谙熟“人情”。可谓在“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
25、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 认。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已故宾州 大学教授顾毓诱赞誉许译:“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 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一次在烈日 下挨斗,又热又累。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 译成英文。“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 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南联大。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 云集。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
26、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 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 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 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 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 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 当当的书架。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
27、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 许钧说。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 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有时他 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 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 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 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他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 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英文和法文是
28、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 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 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 人的威风了。”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铳,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但 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选自2014年第9期人物周刊,有删改)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刘作忠1910年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后因加入共青团,主 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 捕。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 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 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
29、战。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 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 达100余种3 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胡秋原力主两岸和 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 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 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 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 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研室工作计划(15篇)
- 软件开发销售代理协议(3篇)
- 高一军训心得体会范文800字(33篇)
- 工作实习总结
- 银行柜员个人工作总结
-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
- DB12-T 1092-2021 航空实景影像三维数据生产技术规程
- 山东省东营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小升初模拟(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甘肃省庆阳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随堂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3年康养企业资金筹措计划书
- 道德与法治八上八上8.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设计
- 工程代收款付款协议书范文模板
- 全套教学课件《工程伦理学》
- 雾化吸入疗法的用药指南2024课件
-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全册音乐教案(新教材)
- 2024-2030年中国青霉素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政府作用课件
- 2024年临时用工管理制度(五篇)
- 蓝色简约世界标准日(标准体系促发展 良好行为增效益)
- 2024年高压电工操作证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共三套)
- 《跆拳道》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