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中日两国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同时作为东亚地区最大的两个经济实体,中日贸易关系在中日两国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国家间贸易往来日趋频繁,贸易总量逐年上升,贸易方式、商品结构、经济、政治政策等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些改变对两国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并且随着国家间交往日益密切,不可避免会产生贸易摩擦,影响两国间的贸易发展。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中日贸易发展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中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制约因素,第三部分提出发展中日贸易关系的对策,最后得出两国应稳定政治关系,加强各领域的合作,减少贸易摩擦,共同促进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推动两国的经济
2、发展。关键词:中日贸易,贸易摩擦,对策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38339240 摘 要 PAGEREF _Toc338339240 h 0 HYPERLINK l _Toc338339241 引言 PAGEREF _Toc338339241 h 1 HYPERLINK l _Toc338339242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PAGEREF _Toc338339242 h 1 HYPERLINK l _Toc338339243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PAGEREF _Toc338339243 h 1 HYPERLINK l _Toc33833924
3、4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PAGEREF _Toc338339244 h 1 HYPERLINK l _Toc338339245 一、中日贸易发展的现状 PAGEREF _Toc338339245 h 2 HYPERLINK l _Toc338339246 (一)中日发展邦交的地理优势 PAGEREF _Toc338339246 h 2 HYPERLINK l _Toc338339247 (二)中日两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 PAGEREF _Toc338339247 h 2 HYPERLINK l _Toc338339248 (三)中日贸易额与外贸依存度 PAGEREF _Toc338339248
4、 h 3 HYPERLINK l _Toc338339249 (四)商品结构分析 PAGEREF _Toc338339249 h 4 HYPERLINK l _Toc338339250 二、当前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 PAGEREF _Toc338339250 h 6 HYPERLINK l _Toc338339251 (一)全球经济陷入长期低迷,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PAGEREF _Toc338339251 h 6 HYPERLINK l _Toc338339252 (二)双边贸易不平衡 PAGEREF _Toc338339252 h 6 HYPERLINK l _Toc338339253 (三)
5、垂直分工体系未完全改变 PAGEREF _Toc338339253 h 7 HYPERLINK l _Toc338339254 (四)中日贸易摩擦不断 PAGEREF _Toc338339254 h 7 HYPERLINK l _Toc338339255 (五)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外交策略 PAGEREF _Toc338339255 h 8 HYPERLINK l _Toc338339256 三、针对以上问题探讨发展两国贸易关系的对策 PAGEREF _Toc338339256 h 9 HYPERLINK l _Toc338339257 (一)双方应加强相互合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PAGEREF
6、_Toc338339257 h 9 HYPERLINK l _Toc338339258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跨国经营 PAGEREF _Toc338339258 h 9 HYPERLINK l _Toc338339259 (三)不断发展经济,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PAGEREF _Toc338339259 h 10 HYPERLINK l _Toc338339260 (四)充分利用我国WTO成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完善对外经济政策,调整对外经济发展策略。 PAGEREF _Toc338339260 h 10 HYPERLI
7、NK l _Toc338339261 (五)中日双方应为经济合作建立相互尊重的政治基础 PAGEREF _Toc338339261 h 11 HYPERLINK l _Toc338339262 附 录 PAGEREF _Toc338339262 h 12 HYPERLINK l _Toc338339263 致 谢 PAGEREF _Toc338339263 h 13引言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国和日本经济总量分别位居亚洲第一和第二,而且中日两国的GDP约占东亚经济总量的80%。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原有的注重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向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阶段,我国社会也处于转型时期,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
8、社会的稳定,是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和合作十分广泛,为促进中日贸易进一步深化。因此,本文分析中日贸易发展现状核问题。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通过搜集中日建立双边贸易以来的趋势,从中发现中日双方在处理两国贸易关系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政策,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来不断促进中日贸易稳定发展。本文的研究方法有: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中日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很少,国外研究着重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式的研究。国内的研究则比较活跃,多集中于中日贸易结构、贸易效应和贸易投资等方面。中日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一、中日贸
9、易发展的现状(一)中日发展邦交的地理优势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领邦,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大物博,资源富饶。日本是位于亚洲东海岸外太平洋上的岛国,与中国隔海相望。日本境内多山,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及面积都较小,导致耕地面积有限,而日本人口生理密度高达305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仅次于埃及(3503人/平方公里);另外日本的矿产资源储量也很小,需大量从海外进口。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世界排名第四,粮食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2%;而且中国是自然资源大国,矿产总量世界第三。再次,随着天津新港这个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的快速发展,为中日两国贸易的发
10、展提供基础保障。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关系一直向着互惠互利的方向发展,总体上保持了良好地态势。实践证明,努力实现中日经贸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二)中日两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开放程度的扩大,中国经济在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进出口总量取得了极大的增长。表1.2006-201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年份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差额增速(%)2006年7916969117607177523.812007年95581218021738262223.462008年113311428525616
11、295417.842009年1015412017221711863-13.452010年139481577929727183134.082011年174351898636421155122.52以上数据显示:从06年开始中国的进出口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速较快,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总额有所下降但是仍一直保值着较大的贸易顺差额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图1.中日贸易额对比图上图显示:从06年开始,日本对中国的贸易总额相对呈上升趋势,虽然09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11年日本经历大地震,但是日本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相对较大,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多,说明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较高
12、。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中日贸易额与外贸依存度1.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超过日本。前面两个方面是毋庸置疑的,在资本资源方面,中国的资本资源占世界资本总量的9.4%,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资本储备还呈现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而日本则只占世界资本总量的6.9%,这与日本长期限制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并鼓励国内企业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远远落后于日本。以知识技术资源为例,截至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中国的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1.85%,二日本则占14.7
13、%,如此巨大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2.从纺织领域和汽车领域来看。中国在纺织品领域的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占据绝对优势,随着中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潜力愈来愈大。日本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在研制出新材料以后,日本能迅速将其转化为世界独有的差别化产品,如根据南美蝴蝶的神秘色彩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研制出的生态服装,利用最尖端技术研制的游泳服等等。而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国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日本往往将其研发的新材料发往中国,借助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原材料加工成产品再销往全球各地。这个过程让两国充分发挥了各自所长,实现优
14、势互补。众所周知,汽车产业是日本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汽车市场需求不断加大,但是中国的汽车业与日本相比,在经营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上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日本的汽车企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日趋饱和等问题,越来越多的日本汽车企业来到中国谋求发展,中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使得本国的汽车制造业得到了升级和改造。例如一汽公司,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汽加强与丰田、日野、日产、杰克赛尔、光洋精工、东机工等日本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引进一流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这些合作一汽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汽车企业之一,在国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四)商
15、品结构分析以11年中日两国的进出口前五位数据为例,表2.日-中进出口商品构成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类)金额单位:百万美元商品类别2011年1-12月上年同期同比%占比%总值162,040149,6798.3100机电产品72,46065,72610.344.7贱金属及制品18,09817,1955.311.2运输设备15,92715,3713.69.8化工产品13,90812,424128.6光学、钟表、医疗设备11,8309,89519.67.3日本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类)金额单位:百万美元商品类别2011年1-12月上年同期同比%占比%总值184,065153,42520100机
16、电产品74,75464,88115.240.6纺织品及原料30,65125,46720.416.7化工产品11,9607,766546.5贱金属及制品10,9778,18534.16家具、玩具、杂项制品10,7828,835225.9从上表可以看出,日本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械设备以及化工制品,在日本对华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最大为44.7%,其次是贱金属及其制品为11.7%,运输设备占9.8%,化工产品占8.6,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占7.3%,五者合计82.1%。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械设备、原材料及化工制品,份额最大的为机电产品,占总额的40.6%,其次为纺织品及原料占1
17、6.7%,化工产品占6.5%,贱金属及制品占6%,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占5.9%,五者合计75.7%。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日本向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从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食品和矿物性燃料到现在的机械设备、原材料及化工制品发生了质的转变。二、当前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一)全球经济陷入长期低迷,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旧病复发”,全面引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进入二战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美国经济也问题不断,遭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之后又围绕提高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纷争不断,失业率居高。欧美经济同时遭遇巨大问题,世界经济前景一片黯然。最近公布的报告显示,世界五大经济体中的
18、四个都在衰退边缘挣扎,包括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虽然新兴经济体顶住了美国经济放缓的冲击,但是这些曾经一度炙手可热的经济体能否平安度过发达国家全球性下滑的难关还很难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下调至2.3%和3.3%。在全球经济衰退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GDP增速在今年第一季度放缓至自2009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国经济今年1-3月份的年化增长率为8.1%,低于2011年第四季度的8.9%,中国经济增速已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11.9%持续下滑。(二)双边贸易不平衡1.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自2002年起中日贸易平衡状况发生逆转,中国由2001年的顺差转为逆差,全年
19、累计贸易逆差为50.3亿美元。2003年中方逆差达134亿美元,2004年208.6亿美元,2005年164.6亿美元,2006年240.8亿美元,2007年319.5亿美元,2008年345.1亿美元,2009年330.3亿美元,2010年556.5亿美元,2011年462.9亿美元。2002-2011这10年中,对日贸易逆差竟为2812.6亿美元。专家分析,中对日产生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之间在生产领域内的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中国对日本的高端零部件进口较多。尽管中日之间的贸易结构正在逐步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向转化,但总体来看,日本在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产品方面仍占优势。这是导致中方长
20、期对日贸易赤字的结构性原因。2.日本的市场也与其他的不一样,比较封闭,为保护本国民族企业设置重重贸易壁垒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市场开放空间相对狭小,此消彼长,导致中国逆差急剧扩大。3.跟风欧美“挑事”,限制科技出口。日本今年在贸易争端中紧跟欧美步伐谴责中国。称中国存在一些低价竞争、出口质量不合格、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不达标等问题。日本和欧美是相似的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日本常常站在欧美等国的角度说话。另外,日本对华限制出口,怕中国领悟高科技中的精髓,这与日本小国寡民的长期心理定位有关。(三)垂直分工体系未完全改变中日贸易由原材料、纺织品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逐步向机电产品等技
21、术含量高的产品转移,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贸易结构转移。尽管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两国的垂直分工特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产业间贸易仍是两国贸易的主体,而且中日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在日本的跨国公司内部完成的,这使得两国贸易得利不均。中国的出口商品等级低,让中国容易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中,长期处在生产链的最低端,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在两国贸易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中国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日本企业将失去优势的企业转移到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完成生产过程,将成品返至国内,这其中几乎没有转移产品的生产工艺。虽然这种方式一度导致了日本的“产业空洞化”现象,但是为日本带来了更
22、多的利润,同时造成中国外贸大进大出的虚假景象,不利于中国的技术引进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四)中日贸易摩擦不断中日不断发生贸易摩擦,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双方对双边贸易差额分歧很大。中国认为,长期对日本贸易逆差是一个重要、长期的过程,而日本则认为日本对华长期贸易逆差。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统计方法的不同。其次,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复苏最慢,国内经济一直低迷,失业状况没有好转,国内成本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部分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尤其是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则实行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进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部分产品的生产成本,尤
23、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另外,中国的某些产品在流通渠道、流通环节上也占据相对优势。面对中国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日本害怕中国越来越强大会威胁到其在亚洲的地位,害怕中国贸易的发展会抢占日本的先机,于是他们不断寻找借口甚至创造机会限制中日贸易的正常发展。殊不知,日本的这种行为只会阻碍自身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其处处压制中国的发展,不如与中国精诚合作,扬长避短,借助对方的优势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五)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外交策略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从公元753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到1972年的新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向中国和日本这样相互交往的历史如此悠久,影响
24、又如此广泛深入的两个国家。但是,在中日交往的复杂史实中,中日交流即便是在和平时期也很难避免磕磕绊绊,产生各种矛盾。而中日政治利益的纠纷问题由来已久,从最初的参拜靖国神社、改写历史教科书到后来的台湾问题、日本“入常”问题、东海问题及最近愈演愈烈的钓鱼岛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半年度因中日政治冲突导致的经济损失有:一度被迫停业的丰田等日系汽车厂商,近期在日本的股价下跌了约1%-4%不等;日本最大航空公司之一的全日空表示1.5万张在中国出售的往返日本的机票和3800张在日本出售的往返中国的机票被取消;日本的永旺百货已关闭其在华35家分店的30家;15日反日示威游行中被破坏的青岛黄岛分店估计损
25、失达25亿日元,重建需三月。日方在与中方友好共处的道路上背道而驰,屡次采取破坏中日两国关系的做法,严重伤害了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日本能从大局出发,推动两国关系稳定持续发展,做符合两国基本利益的事情,为世界的和平稳定担当起责任。三、针对以上问题探讨发展两国贸易关系的对策(一)双方应加强相互合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对日本出口最多的国家。日本还是对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截止2011年年底,对中国直接投资金额达141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日本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潜力巨大。中日合作经贸不断扩大的实践证明,两国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推
26、动双方经贸合作的,促进对外经贸发展的巨大动力。两国要稳定国内的金融市场,扩大内需,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强节能和环保领域的合作,扩展服务贸易、加工贸易领域的合作,完善国际金融体系,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跨国经营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加快,但贸易保护主义仍然盛行,近几年我国面临的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等障碍越来越多,我国传统的粗放经营、科技投入低,质量难以符合发达国家标准的产品,很容易受到关税制裁。这些都表明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遵循比较优势理论,走低成本、低价格的路线。低成本模式已经把
27、资源、环境劳动力的成本压倒了不能再低的程度,致使资源、环境承受巨大压力。而且近年来部分地区发生“民工荒”,可是说是市场对既有发展模式的反应。低成本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一是经济的增长靠低成本不是创新,而低成本也不利于创新;二是长期实行低工资,直接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不利于扩大内需;三是低成本适用于进入门槛不高的产业领域,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地区和国家进入这类领域,建立在此之上的优势就会被削弱以至消失。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应当更加注重GDP的质量和构成。要加强自主创新和高级生产要素的培养,形成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应当优先和重点关注这些问题:首先要纠正被扭曲的
28、要素价格,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是资源浪费和误置的主因;第二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重点加快垄断性行业国有企业的改革;三要改进对政府经济发展实绩的考核指标和机制;四要继续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五是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三)不断发展经济,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能够掌握和熟练应用科学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在推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培养和合理使用高科技人才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目前,我国高科技人才在培养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