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1页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2页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3页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4页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通过对与王介甫书答司马谏议书文章逻辑的分析,增强思辨力;摒弃任何先入为主式的评价,结合文本及相关文献,形成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发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审美能力,由发现迅速进入体验与鉴赏、评价。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把握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的论辩艺术,体会王安石“论证严密,简朴有力”的政论风格、司马光“推心置腹,温文尔雅”的论辩风度,感受北宋年间“君子和而不同

2、”的文化气象。 教学重点学生感受王安石“论证严密,简朴有力”的政论风格。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推断观点、逻辑分析,增强思辨力。 教学方法熟读成诵、教师点拨、合作探究、课堂辩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落实,互读探讨 自读任务:在阅读与王介甫书的基础上,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在阅读背景材料、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两篇文章的分论点。 背景材料: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王安石致力于变法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革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司马光也是反对者之一。在第二年,右谏议大夫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与王介甫书),信中详细

3、地列出变法的害处,希望王安石废弃改革。本文是作者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与批评,王安石逐一做了反驳,充分表达了他变法的决心与坚定的立场。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答书”,就是“给回信”的意思。“司马谏议”是指司马光,他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2.将班级的同学们分成四组:司马光组、王安石组、赛务组、评委组。司马光组为正方,王安石组为反方,正反方各四名选手参与课堂辩论。 要求:仔细阅读辩论规则。在疏通文意、明确分论点的基础上,正方同学用白话文将与王介甫书改写为正方的开篇立论,时间不超过3分钟;反方同学用白话将答司马谏议书改写为反方针对正方立论的驳论,时间不超过2分钟。 二、情境

4、导入,确定议题 (播放辩论赛画面)我们都看过辩论赛,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期间,王安石、司马光二人也进行了一场“大宋政坛辩论赛”,王安石的与司马光就“王安石该不该变法”展开了激烈讨论,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与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就集中论述了双方立场,表现了双方高超的辩论艺术,那么,这场辩论究竟谁更胜一筹呢?(事先说明:二人都是为了国家,没有私仇。) 确定核心议题:答司马谏议书与与王介甫书,哪一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更严谨? 三、辩论交锋,展读交流 1.“司马光组”辩手根据与王介甫书进行开篇立论,时间3分钟。反方(王安石组)、评委组记录正方分论点。 2.“王安石组”辩手根据答司马谏议书驳正方立论,时间2分

5、钟。正方(司马光组)、评委组记录反方分论点。 篇目论题分论点 与王介甫书王安石不应该变法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应该变法 3.评委组同学与教师共同明确或修正双方分论点。 正反方分论点参考: 篇目论题分论点 与王介甫书王安石不应该变法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 生事以致天下怨谤也。 征利以致天下怨谤也。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上四点,让王安石变法招致天下怨谤。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应该变法王安石变法没有侵官。 王安石变法没有生事。 王安石变法没有征利。 王安石本人没有拒谏 招致天下怨谤不是因为王安石变法,而是因为“朝臣”们习于苟且,不恤国事,自媚于众。 王安石不必知罪。 四、问题探究,师生评读 教师与评委

6、组共同讨论:哪一方论证得更加严谨?要求:同学们要大胆提出问题或质疑,积极参加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尊重同学,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问题探究一:回顾正方(司马光组)的立论,正方运用“三段论推理”,以王安石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为大前提,推论出“王安石变法”招致“天下怨谤”的观点,其推论过程省略了一个什么前提?是否严谨? 司马光在答王介甫第一、第二书所运用的逻辑推理形式如下: 大前提: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生事以致天下怨谤也;征利以致天下怨谤也;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小前提(省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都是王安石变法活动。 结论:王安石变法以致天下怨谤。 司马光在答王介甫书中运用的是不完全

7、归纳推理的逻辑方法,如果归纳推理出的结论成立,其归纳的样本必须全面,否则其推论就不成立。例如: 大前提:小明很顽皮,小刚很顽皮。 小前提:小明和小刚是合肥的学生。 结论:合肥的学生很顽皮。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四个方面,不能涵盖“王安石变法”的各个方面。因此,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的推论属于“以偏概全”,其推论是不严谨的。 教师进行知识补充: “三段论推理”的含义。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例: 大前提:人类要吃饭。 小前提:小明属于人类。

8、 结论:小明要吃饭。 问题探究二:回顾反方(王安石组)的立论,在逐条驳斥正方分论点(与王介甫书)前,王安石强调:“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一句话可否删去?为什么? 解析:不可以删去。在辩论中,驳斥对方论点不成立,最凌厉的方法就是攻击对方所有论点不符合其成立的大前提(基本前提),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王安石在驳论时“先声夺人”,提出司马光论点成立的大前提是“名副其实”。即司马光指出的“王安石变法的五大错误”应该名实相符,即给王安石安插的“罪名”应该符合王安石真实的“罪行”,否则就是“名不副实,乱加罪名”。确定了对方论点成立的大前提,王安石后面的驳论就是攻击对方“名副其实

9、”的大前提,即论证“自己的四大错误”名不副实。这便推翻了司马光的立论。 教师进行知识补充: 1“名副其实”的含义 名:一般指名称,概念。实:实在和实际。副:通“符”,符合。指名和实之间的关系,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 例句:他是这个国家唯一的一位名副其实的大丈夫。即一个大丈夫既有男性的名分,又做了大丈夫应该做的事情。本文指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出的“王安石变法的错误”应该名实相符,即“罪名”应该符合“罪行”。 2以不合大前提驳论点示例 (1)小明是个好学生,因为他成绩好。 (2)好学生需要品学兼优,小明成绩好就能代表他品德好吗? 问题探究三:以“名实相符”为大前提,王安石接连用了四个省略的大前提的演

10、绎推理反驳,证明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名实不明”,从而一一反驳了司马光的分论点。请参考王安石反驳侵官的逻辑,补充王安石剩下四个演绎推理中“省略的四个大前提”。 示例: 反驳司马光“侵官”的逻辑 省略的大前提:侵官应该“名副其实”,只有不受命于人主、议法度不修之于朝廷、不授之于有司才是侵官行为。 小前提:王安石变法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结论:侵官“名实不符”,王安石变法没有侵官。 解析: 反驳司马光“生事”论点的逻辑 省略的大前提:“生事”应该名副其实,只有不举先王之政,兴弊除利才是生事行为。 小前提:王安石变法“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属于生事行为。 结论:“

11、生事”名不符实,王安石变法没有生事。 反驳司马光“征利”论点的逻辑 省略的大前提:“征利”应该名副其实,只有“横征暴敛,不为天下理财”,才是“征利”行为。 小前提:王安石变法“为天下理财”,不属于征利行为。 结论:“征利”名不符实,王安石变法没有征利。 反驳司马光“拒谏”论点的逻辑 省略的大前提:“拒谏”应名副其实,只有“辟正说,难仁人”,才是拒谏。 小前提:“辟邪说,难壬人”不属于“拒谏”行为。 结论:“拒谏”名不符实,王安石变法没有拒谏。 反驳司马光“(变法)致怨”论点的逻辑 省略的大前提:怨诽之多或者在于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或者在于变法。 小前提:怨诽之多不在于变法

12、。 结论:怨诽之多在于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变法与“致怨”无关。“(变法)以致天下怨谤”名不符实,王安石变法没有致怨。 问题探究四:在驳论之后,王安石又用了省略的大前提的三段演绎推理立论,证明了“今某不必知罪也”,请根据“三段推理”的推论格式,梳理其逻辑。解析: 论证“今某不必知罪矣”的逻辑 省略的大前提:唯(只有)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某方(才)知罪矣。 小前提:今君实未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结论:所以,今某不必知罪矣。 此一反驳,从表面上看似乎王安石在引咎自责,实际上是王安石借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谋略与远大抱负即“助上大有为,以

13、膏泽斯民”,并不是不该进行革新活动,而是推行革新活动还不够有力。这里极婉转地表达了不愿接受对方的莫须有责难和力主革新活动的决心。 课堂小结: 第一轮辩论赛,正方(司马光队)仅从变法的四个方面,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来论证“王安石变法招怨”,进而论证“王安石不该变法”。其论证显得以偏概全,不够严谨。反观反方(王安石队),以名实相符为大前提,通过演绎推理论证洗刷了“变法的五大错误”,逐一驳斥了正方的攻击,并坚定了己方的立场,彰显了王安石队“结构严谨、简朴有力”的“辩风”。 五、再读课文,确定议题,思维碰撞 1.对王安石与司马光就变法的论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如同冰与火两重世界,截然相

14、反。列宁认为,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而宋史却因“王安石变法”将王安石写入了奸臣传。苏轼曾因司马光的反对变法言论赞誉其“忠信孝友,恭俭正直”,也曾因司马光反对变法讽刺其为“司马牛(像牛一样倔强)”。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王安石、司马光的论战呢? 确定核心议题:对王安石、司马光的论战,你有怎样的看法? 2.展读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对“王、司马论战”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教师点评时需要强调以下要点: (1)阅读方法上,要深读文本,言之有据。龙榆生先生说:“虽然政见不同,可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站在福国利民四个字上面,所以两人往复辩论,态度是光明磊落的。”王安石、司马光从公、私两方面讲,均为中

15、国历史上的大贤,所以绝交,原因如王安石所言:“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然而我们要引导学生,不应该先入为主,给他们贴上“变法派”“保守派”的标签,站在教条的二元思维立场,简单地肯定一方然后全部否定另一方,甚至把他们丑化为京剧舞台上的大白脸之流。即使做翻案文章,也不能罔顾事实,肆意敷粉;而应该深读文本,言之有据。 (2)就文章内容看,与与王介甫书相比,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虽更加严谨,但并非完美无缺。 其缺陷如下: 第一,道德绑架,党同伐异。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说:“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所谓“壬人”,就是佞人,奸佞之人。那么,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果真

16、都是一些奸佞之徒吗?答案并非如此。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有许多忠臣才人,如苏轼、司马光等,而且不少人和王安石渊源较深,是他的师长或者上级,如韩琦、欧阳修、文彦博等。其中,韩琦做过他的上司,认为王安石适合担任翰林学士,不适合当宰相。欧阳修是王安石的恩师,因为反对熙宁新法,请求致仕退休。王安石竟然对他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还有文彦博担任宰相,曾推荐破格任用王安石,“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这群人热心政治革新,政绩显赫,德高望重,他们反对王安石变法,不能简单归之以思想老化、保守衰退,那显然是概念化的理解;归根

17、到底,是政治理念不同。而王安石将“反对变法的人”粗暴地贴上了“壬人”的标签,这是党同伐异的“混账逻辑”,表现了其为人专横的一面。 第二,心胸狭隘,缺少风度。根据答司马谏议书的逻辑,既然反对变法的人是“壬人”,那么支持变法的人自然是“好人。”那么,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果真就是仁人志士吗?答案也并非如此。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也有许多奸诈小人。比如王安石变法最得力的助手吕惠卿,实际更想自己主政,所以,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时,吕惠卿借机陷害对自己有批评意见的王安国,并且以王安石的私人书信构陷王安石,政治品格和私人品质不足称道。据说王荆公晚年也深切悔恨被吕惠卿等人所误。而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早就提醒王安石“不

18、能用人不当”,他非常恳切地劝告老友:“彼谄谀之人,欲依附介甫,因缘改法,以为进身之资,一旦罢局,譬如鱼之失水,此所以挽引介甫,使不得由直道行者也,介甫奈何循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这是何等透彻诚恳的说话。我们读了这一段话,无比佩服司马光对朋友推心置腹的态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要言不烦,简洁有力,字字千钧,显示出一位改革者的气度、决心、力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对老友语重心长的劝导、批评,则难免显得霸道强势,缺少听取不同意见的风度和胸怀。王安石变法最后失败,原因固然有多种,用人失察、不能容纳不同意见(如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 正如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所说,他与王安石“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两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