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夜色》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1页
《荷塘夜色》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2页
《荷塘夜色》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3页
《荷塘夜色》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4页
《荷塘夜色》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荷塘夜色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生字词,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熟读课文,培养对散文的初步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理解作者内心感情,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通过邀请学生朗读,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法: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由学生自主品析文章的美,再由老师重点讲析,达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效果。 3.直观教学法:根据课文特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和配乐朗诵营造

2、情境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为课文四、五、六段的赏析,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通感等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为理解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明白作者为什么有“颇不宁静”的感受。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训练学生对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说到荷花,大家能想起那些诗句呢?杨万里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的是荷花的娇艳美丽,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欣赏荷花的清淡优雅,为什么一样的荷花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如此不同呢,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同样的景色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3、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里,他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又抒发了什么样的独特情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朱自清。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

4、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 2.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瓦解,新时局尚未到来。爱国知识分子们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本篇正写于此时。1948年6月,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生命上签名,两个月后因病医治无效声亡。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自主探究,回答问题 在了解了作家和写作背景后,请同学们带入时代背景默读课文,并

5、完成以下任务: 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和语句。 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 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字词积累 煤屑(xi)、蓊蓊(wng)郁郁、酣(hn)眠、踱(du)步、袅娜(nionu)、脉脉(m)、媛(yun)女、纤(xin)腰、鷁首(y)、沾裳(chng)、棹(zho)、参差(cnc)、敛裾(j)、颤(chn)动、霎(sh)时、幽僻(p) 峭楞楞(qiolnglng):指寂然无声地直立着。 多音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作者的行踪: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 感情发展脉络:不宁

6、静欲求排遣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我什么也没有的忧愁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通过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本篇文章有两个写作脉络,第一条是作者行踪这条明线,第二条则是情感发展这条暗线。 然后归纳整理出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4-6段,写“观荷月色”。(景) 第三部分:7-10段,写“月下所感”。(情) (四)精读重点段落,学习修辞手法 接下来我们将班级分为三组,分组朗读四、五、六自然段。读后提问,同学们能够看出这些段落里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写景角度、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

7、复等。 2.写景角度:高低、远近、虚实、正面、侧面、动静。 3.语言风格: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等。 师生讨论,得出要点 1.修辞角度: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既有比喻又有排比,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自然灵动。)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不但是一个排比句还是一个博喻句。博喻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的时候将一个事物比喻成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事物的时候我们称为博喻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8、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香气是调动了人的嗅觉,歌声是听觉,作者以歌声写气味,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给同学们的又一种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感觉的沟通、感觉之间的相互转移。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是一种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的特殊修的辞手法,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在课文中,荷香为气味,只能以嗅觉感知,歌声为乐音,凭听觉获得。但作者在描写时却打破常规,调动读者的联想能力,把声、香加以联系,歌声从远处高楼上飘来,自然不能听得十分真切,只能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但却更具吸引力,使人不由自主地凝神倾听。荷香是淡淡地,如丝如缕,然

9、而愈是如此愈能唤起人内心微妙地情感,情不自禁地去捕捉这种令人喜悦地清香。于是,声与香这两种作用于不同感官地知觉,由于在人的心理反应上存有相似点,得到了自然而然地沟通。 通感不仅是语言文化的丰富,并且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比如我们常说,“她笑得很甜”“人美歌甜”等。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使因文章而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此句写出了荷花开放时含苞待放的样子,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10、。(比喻)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叶子当成人来写,写出了叶子的密集,还写了叶子底下的流水,赋予流水人的情感,流水无声,荷叶含情,仿佛和人进行无声的对话与交流。) 2.写景角度: 从高到底:作者在本段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下的流水这些景物。按视线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来描写荷塘。 动静结合:同时写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两者结合,将荷塘写“活”。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3.语言风格: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11、茫的歌声似的。(用“渺茫”写歌声的悠扬和声音似有似无,给人一种高远的意境,让人感到荷香的遥远不可捉摸。)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脉脉”这个词本来是人用眼神来表达自己的情谊,这里用来写流水。还有一些词如“一丝、一缕、一道”让人深切的感受到荷叶荷花静态和动态美的姿态。) 合作探究: 现在第五、六段就由你们来找找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依旧从修辞手法、写景角度、语言风格三个角度鉴赏。和你的左右同桌讨论一下,五分钟后同学抽点来给大家分享你找出来的答案。 师生总结: 1.从修辞上: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

12、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比喻,把把叶子和花在月下的姿态比喻成牛乳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朦朦胧胧。)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视觉转为听觉。) 2.从写景角度: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借助想象为我们描绘出宁静美好的画面。实景仿佛在眼前,虚景仿佛很渺茫。)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虚实结合

13、的手法和通感的手法,写出了树影在月光的照射下的错落,衬托出月光的轻柔和荡漾。) 3.从语言风格: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这个动词用的非常巧妙。)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用的很好,写出了月下荷塘水汽的蒸腾。) 还有一些叠词如静静,淡淡、薄薄这些叠词运用的很到位。 简单分析第六自然段: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

14、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由美丽月色转入到现实生活,由写景进入抒情。下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朱自清先生赏荷塘月色背后的情感。 第二课时 导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把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作者的感情发展以及学习了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这节课我们将围绕三个问题来了解朱自清先生观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课文的主旨大意。 第一个问题:文章首句便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为何不宁静? 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可联想到,作者不宁静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15、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在头脑中构造出的精神避难所。 第二个问题:欣赏荷塘与月色时的作者心里宁静了吗? 答: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但是作者眼中的荷塘月色仿佛是带上了灰蒙蒙的滤镜一般,那是因为“景语皆情语”,作者虽然在这片刻中获得了宁静,但是从中更能看出他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第三个问题

16、: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那为何行文结束时为何仍然不宁静? 答: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作者不得不面对再次面对现实的残酷。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总结: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给全文奠定了忧愁的基调,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第三段的内心独白,集中的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复杂情绪,既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也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作者的这种心情,在月下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