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2022-2023学年)_第1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2022-2023学年)_第2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2022-2023学年)_第3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2022-2023学年)_第4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2022-2023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2021北京高二期末)我国新石器时代,以玉器来讲,东北的兴隆洼文化到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里都有玉玦出土,后来出现的玉璜使用范围更广。良渚文化的玉琮,从最北面的陕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广东也都有出土。上述现象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中华早期文明全面辉煌由“多元邦国”进入到“一体王朝”ABCD【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均有玉器出土的情况可知,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既多元又一体的特征;根据材料中从东北到长江流域都有玉玦、玉璜的使用,从陕北到广东都有玉琮的出土,这说明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存

2、在交流与互动;所以符合题意,故A正确;材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各地文化中的玉器情况,不能说明文明全面辉煌,所以错误;故排除B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所以错误,故排除D。2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

3、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3(2021山东高二期末)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室建筑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宫殿”。2021年中国最早“宫殿”在“河洛古国”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发现,此次发现将中国宫室制度提前1000年左右。这表明A考古史料须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B只有考古史料才能印证历史的真伪C历史结论只能依靠考古进行证实D历史会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而修正【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可知。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室建筑一

4、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宫殿”,但是随着考古的新发现,中国宫室制度提前1000年左右,这表明历史认识会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而得以修正,D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文献史料的作用,无法得出考古史料须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A排除;考古史料是印证历史真伪的重要史料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史料,只强调考古史料的作用未免过于绝对化,B排除;历史结论除了依靠考古史料之外,也可以参考文献史料等相互印证,C排除。故选D。4(2021山东高一期末)哈佛极简中国史中写道:“这一时期,中国人清理土地并焚烧表层,种植粟、白菜,稍晚期开始种植水稻和大豆。这一时期的工具均为石器:石斧、石锄等,居民畜养猪、羊、牛、狗、鸡等,狩猎依然是重要的

5、经济活动。”这一时期是A旧石器时代B早期国家形成发展时期C新石器时代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时期【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中国人清理土地并焚烧表层,种植粟、白菜,稍晚期开始种植水稻和大豆”可知与原始农业有关,新石器时代中国的远古居民已经过上了原始农耕生活,如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最早种植粟,C正确;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尚未过上原始农耕生活,A排除;早期国家形成发展时期是在夏商周时期,B排除;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D排除。故选C。5(2021河南高二期末)三星堆遗址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出土文物中,青铜器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

6、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古蜀地域文化特征。这体现A三星堆文明具有独立的起源B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的特点C青铜铸造业成为手工业主导D中原经济处于领先的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出土文物中,青铜器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古蜀地域文化特征”可得出四川地区的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共通之处,却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反映出了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的特点,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其独立起源的证据,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导,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排除D。6(2021云南高一期末)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筑城规模、玉器制作水平、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集

7、中规模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这说明A中华文明的核心起源地需要改写B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C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D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虽然在各方面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是因为北方地区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体现了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所以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所以A错误;“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良渚文化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所以D错误。7礼记礼运记载,禹选择颇有威望的偃姓部

8、落首领皋陶为继承人可皋陶已至耄耋之年,等不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禹又举荐没有多少影响的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启。这表明A禹仍严格坚持禅让制度B启通过禅让取得政权C禹为启掌权铺平了道路D禹反对启继承其王位【答案】C【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禹把政治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是早有预谋的。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8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C文献史料主要用于印

9、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认为是益禅让于启;战国策燕策一认为是启抢夺了益的权力。这体现了禅让制仍有较大影响,世袭制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进而说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故D项正确;史记夏本纪、战国策燕策一对启继位的说法不一,是因为撰写者占有材料不同、立场不同等原因所致,并不是因为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故B项错误;两则材料对启的继位说法有差异,作为文献史料并不能相互印证,故C项错误。9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

10、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这体现出A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B分封的主体是王族C西周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D西周确立了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以“姬姓”诸侯居多,体现出分封的主体是王族,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分封对象中有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排除A项;西周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西周时期并未确立中央集权制,排除D项。10(2021重庆八中)西周时期,诸侯对土地的占有欲望不断增长,到周幽王时,连公田都企图据为己有。周王从诸侯手里收公田产获时,诸侯们发出牢骚:“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复夺之。”上述材料本

11、质上说明了当时A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各国之间争霸兼并激烈C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D土地所有制已开始演变【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末年,诸侯们强烈要求占有土地,企图将公田据为己有等,从本质上说明了当时土地所有制已开始演变,D项正确;诸侯要求占有包括公田在内的土地,不能说明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排除A项;各国之间“争霸兼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当时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C项。11(2021河北秦皇岛一中高一期末)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

12、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A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B对土地可以任意买卖C剥削农民收取租税D应该遵从朝廷的调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可知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诸侯依靠在封国内剥削农民收取租税,C项正确;分封的对象有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等,不一定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土地买卖的内容,排除B项;根据材料“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可知诸侯权力很大,“应该遵从朝廷的调遣”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12“二王后三恪”属中国古代政治礼制的宾礼之一。杜佑通典考证以为封

13、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则称为“三恪”。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符合“二王后三格”的是A鲁B齐C燕D宋【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二王后”应该是西周以前二代的后裔,宋国是商朝的后裔,D选项符合材料特点;鲁国和燕国都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齐国是有功的大臣,ABC排除。故选:D。13(2021白银市第九中学高二期末)商朝的王位继承存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不同的方式。西周实行立子立嫡制度,由此确立了宗法和丧服之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分封子弟的制度。由此可知,和商朝相比,西周A制度体系更加成熟B中央集权制已经建立C天下共主地位形成D贵族等级秩序更稳定【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商朝的

14、王位继承存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不同的方式,西周则明确了立子立嫡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度,并由此确立了相关的宗法礼乐之制以及分封子弟的制度,由此可知西周的制度体系和商朝相比,更加成熟,A正确;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秦统一中国后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排除;题干反映的是西周与商朝王位继承制度的不同,没有强调西周形成天下共主地位,C排除;题干反映的是西周和商朝王位继承制度在内容上的不同。但没有说明这种不同的作用是贵族秩序更稳定,D排除。故选A。14(2021广西)据记载,商周秦汉时期的祭祀中把农业主神的社神、稷神一一“社稷”提升为国家保护神,“社稷”最

15、后演变为中国古代国家及政权统治的代名词。材料反映出A农业祭祀活动隆重B对农业神信仰崇拜C农业活动管理强化D农业经济作用凸显【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作为农业主神的“社稷”提升为国家保护神等信息来看,农业生产对于民众的生存和国家政权的存续日益重要,反映出农业经济作用凸显,故答案为D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农业祭祀活动,排除A项;对农业神信仰崇拜的原因是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农业活动管理的变化,排除C项。15(2021曲靖市沾益区第四中学高二月考)下图所示为出土于陕西宝鸡的国宝级文物何尊内的铭文,其中内容包括周武王灭商后准备“宅兹中国”的计划铭文中的”中国”最有可能是指A华夏族

16、发源地B都城及王畿周围C黄河中游地区D天下的中心地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陕西宝鸡出土的国宝级文物青铜器何尊,内部的铭文记载着周武王灭商后准备“宅兹中国”的计划。“宅兹中国”指的是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在成王时开始在成周(今河南洛阳)营建都城,由此可知,文中的“中国”最有可能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的中心地区,故D项正确;史料记载华夏始祖炎黄都源于陕西渭水流域,所以“华夏族发源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文中的“中国”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故C项错误。16(2020江苏高考真题)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

17、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

18、,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A项错误;根据材料“更无使用之痕迹”等信息可知,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B项错误;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17(2020天津高考真题)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

19、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18(2020浙江高考真题)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神权与王权结合“传贤”演化为“传子”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ABCD【答案】A【解析】由

20、材料信息“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得出神权与王权结合,故正确;由“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得出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正确;夏朝“传贤”就已经演化为“传子”,故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BCD错误。19(2019江苏高考真题)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

21、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20(2019天津高考真题)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ABC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件青铜器代表的是三星堆文化,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在地图中表示序号为,故选C。为山东省,排除A;为河南二里头文化,排除B;为湖南省,排除D。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博学

22、的商族后裔孔子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

23、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发现甲骨文的意义。(2)根据材料,指出“甲骨学”的内涵。【答案】(1)意义: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大推前;为研究汉语言文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2)内涵:整理甲骨文,识读甲骨文,深入探究殷商历史。【解析】(1)意义:根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可得出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根据“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

24、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可得出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大推前;根据“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可得出为研究汉语言文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2)内涵:根据“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可得出整理甲骨文;根据“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识读甲骨文,深入探究殷商历史。22(2019江苏高考真题)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