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高校课程教学论文(共4篇) 第一篇:高校法学概论课程教学 一、教学模式理论概述 本人从山东大学法学院毕业就在本高校教学,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讲授过多门法学课程,切身体会到不同课程必须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现在给我校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一学生所授法学概论课程,就要运用以讲授为主,学生问答解疑、对学生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相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师生互动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与给大二、大三学生所授的法律逻辑学等课程采用的
2、强调师生互动为基础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不同,这不仅因为大二大三学生已经有法学专业学习的基础等因素,而且还因为法律逻辑学课程本身特点的要求。第三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掌握了学生情况,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管运用哪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贯彻的一个总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具体学习目的、要求以及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展开课堂教学。教师讲授也是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讲授,例如法学概论课程,作为学科与专业基础课在大一开设,就要在本课程的授课初始,结合本课程教
3、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给学生出调查问卷题目,来了解学生本身已具有的相关课程知识基础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讲授本课程的内容及深度。 二、教学模式具体实践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教案 法学概论作为在我校行政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学科与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法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给学生普及法学知识,教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并为学习本专业的有关课程或其他法律课程奠定必要的法学知识基础。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对法学概论课程,在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
4、度上应有别于其他法学专业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的法律规定等法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这就要求在教学计划范围内合理规划课程教案。法学概论课程主要包括法理学的知识即法的一般理论和依法治国理论、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诉讼法学和国际法学等内容。我们规划的教案是:按总学时60学时计算,民事法学包括民诉占1/3,学时最多;法理学1/5;宪法学和行政法学总共1/6;刑事法学包括刑诉1/6;这几部分内容学习完成,也就基本完成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剩余其他学时给课程剩余内容,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我国法律体系中这些法律部门的大体情况,例如主要是调整哪部分社
5、会关系的等,告诉学生感兴趣的话可以以后选修。 (二)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案、落实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反应如何,这是授课教师能亲身感知到的。不管多理想的教学模式理论,只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才会体现出其价值来。具体到法学概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将整个授课过程分三个环节完成。首先,在本课程的授课初始,结合本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给学生出调查问卷题目,来了解学生现有的相关课程知识基础情况。教师根据大学教学要求,认真点评学生作答的内容和格式、找出学生现有知识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存在的差距以及作业格式方面的问题
6、,并将此作为第一阶段对学生授课深度的一个起点依据。了解教育对象、选择合理的教育角度、实现教育的针对性,这应是我们大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例如我们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生源文科理科都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学生人文知识基础相差很大,有些理科生对一些普通的语言文字理解都有偏差,更不用讲法学专业语言了,其中有的学生还因此想改专业。另外,据调查了解,在高校一年级学生中,有的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历练煎熬后,有进入高校可以放松随意散漫的心态。因为心理的放松,容易受高校内考试“及格就ok”思潮的影响,倾向于重视不同课程如何通过及格的技巧,而忽视了课程本身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学习要求,忽视了学习的真正
7、目的和意义。面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自顾自讲授课程知识,无论如何行不通。所以,在最初授课的一两周,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况法学概论课程的通识教育课,从他们入学后的军训谈到他们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准备,从湖南卫视成人礼的意义谈到学生自己的人生规划,自然也就讲到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以及为此设置的课程体系,自然也就提到法学概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学习意义。对人文知识基础差的理科生源学生,要耐心告诉他们文理贯通的朴素常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更应该学好本课程,但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据自己情况学习,循序渐进;这样半学期下来,曾经有改专业倾向的学生讲自己已经很喜欢法学课程。对在学习
8、上有错误认识的学生,也要做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到后来那些学生不但学习上进,还主动帮助维持日常教学秩序。我们法学概论课程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好,自然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多年的经验,得出的总结是:教学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生是可教的、只要我们教师用心一点;我们教书育人,应该记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更胜一代人的规律,相信后生可畏,相信自己的学生会一届比一届更好;更多想想是不是我们这些作为前辈的教师落后于时代要求了,应相应提高自身素质而不是责怪现代的学生另类。 然后,到学期期中的时候,对前期学生学习情况作一个过程考核。高校一年级学生随意散漫心态的另一种反应就是在学习上的懒惰和茫然,不思
9、如何转变改进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而依然延续先前的学习意识,固执于中学的学习方式结果导致学习落后。虽然这是少数学生的情况,但是严重影响了大学良好学风的形成,必须予以纠正。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考核内容是前段时间课程学习的基础知识,采用开卷;要让学生明确大学考试作答要求和评分标准,特别规定按照大学考试的要求作答,拒绝中学作业的形式。考核成绩按照合理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所以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教师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点评。本法学概论过程考核是对学生逐个点评的,就是针对学生在考核中从内容到形式出现的问题,
10、走下讲台对每个学生对照其考核试卷面对面讲解讲评。其中也允许学生咨询考核试卷外的学习问题,并允许学生对前段时间的教师授课等情况评价,师生互相交流讨论,教师既要掌握和尊重授课对象的积极特点、也要做好正确学习理念的教育引导。过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提高教学质量,如发现有雷同试卷即刻责令学生重做,直到符合要求,但考核成绩会受影响。这也是一种授课方式,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学生也比较欢迎,教师也能比较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过程考核的另一个环节,是要求学生对比初入学时的情况自我评价,以便更自信乐观地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根据过程考核的这些情况,教师进一步调整之后
11、的授课方案。最后环节就是期末的考试环节。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对整个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用的。通过过程考核,教师既掌握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情况,也发现了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进,这些对之后的课堂教学很有意义。到期末的复习考试环节,教师课堂教学也就比较有效率,本课程整个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和教案,重点突出,期末基本不用重新给学生指划考试范围,这也是预防学生考试作弊的一个方法。但是要利用期末复习的时间,进一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方式,如前所述,这对高校一年级学生比较有必要。例如,首先要教育学生象端正学习态度一样端正考试态度,从自己的情况出发准备考试,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就要放低对自己的要求,
12、先掌握本课程最基本的概要知识,至少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是哪个法律部门的问题,然后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掌握更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记忆众多的法学概念定义、如何掌握写作论述题目、如何准确分析案例。这样学生就有学习的乐趣也享受学习过程,也就自然想利用期末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作弊现象。 (三)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准确结合案例授课 我们法学概论课程这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环节,是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才能顺利完成的。因为授课对象是高校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还不是很适应,所以每次课都给学生作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同时,利用工作专用邮箱,
13、将每次的课件都发到邮箱里备学生进一步查阅。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平时学生有问题既可以利用课堂合适的时间当堂提问,也可以通过这个邮箱请教老师。这样有助于实现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象本课程法学概论,一定要用能紧贴现实生活的简洁的案例讲课,而不能过于深奥复杂,要让学生从中学的学习思维逐步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思维。例如,在本课程法理学部分的学习中,要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都遇到的交通法规、商店购物等衣食住行的日常事情讲解法的作用、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等内容。民法中的民事主体、各种财产关系人身关系与人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也容易联系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民法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总是重点讲述、
14、案例也多。刑法也是重要的基本法,但是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是社会极端矛盾,毕竟是社会中非正常现象,所以一般重点学习刑法总论以掌握刑法基本理论为本课程学习目的,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一学生,不会讲很多案例。案例课鼓励学生和老师讨论、同学之间讨论,畅所欲言,在争论中掌握正确的知识,引导学生真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如果把大学四年的学习比喻成建筑一座知识的大厦,那么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就是打地基奠定基础的时候。大学毕业的时候,人们看到的也许是地基上面华丽的大厦,但是地基的作用是客观地存在的。所以,大学生在一年级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培养很重要,或许直接影响到大学几年的
15、学习基调。要教育学生从一年级打好基础,把握好大学的学习机会。作为我们高校一年级的课堂授课教师,应结合所讲授课程情况,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高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研究运用适合高校一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教师教活、学生学活。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教学实践不断改进和发展的。 第二篇:高校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提升 一、教师能够在坚实的法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在一堂课开始之前,应当能够明确该堂课的教学重点,并且能够保证所论述的观点准确。其次,教师在开课前,应当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关注并且能够促使学生自发展开讨论的相关问题。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某一个教学案例的时候,不宜对案件发
16、生的氛围等展开过多的论述,应当对犯罪人员的犯罪动机以及犯罪后所受到的处罚进行重点论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警示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思,从而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对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上来。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对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习交流的机会增多,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各种方式,做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例如,采用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轮流提问的方式,采用依次回答问题或是某些与法律知识有关的一些小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效果。 二、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
17、的讲解 第一,教师应当抓住目前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使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能够与学生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现在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特点是自控能力较差,敏感,易冲动,好奇心较强,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较为淡薄等。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在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抓住高校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他们展开相关的引导,促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使自身的优势得以发挥,并产生对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学生展开法律知识的讲述时,可以引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或是通过对学生的某一种特点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展开相关的想象与联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反思。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较为枯燥的法律知识具体化,生
18、动化,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师应当将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在实际情况下所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因此,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应当联系实际生活。由于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一些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上的例子可能与实际联系得不是很紧密,但法律知识与规章制度是不变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列举身边的例子,从而使法律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感受到法律其实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自己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从而促使学生关注法律,提高学习法律基础课程的积极性,进而促使法律基础课程的
19、教学效果得到提升。第三,教师所讲述的法律知识应当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现在的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专业,而各种各样的专业都有自身的法律规范,所以,教师在讲述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当向学生讲述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在即将从事的行业中遵纪守法。例如,对于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应当讲授经济法、税法等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对生物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应当讲授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应当讲授合同法等法律规范。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新出台的相关法律规范进行及时的补充,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到现代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适应新的法律环境,进而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做更好的准备。教师将所讲述
20、的法律知识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使法律基础课程的效果得到提高。 三、促使学生提高对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提高对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提高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应当如何促使学生提高对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呢?第一,教师应当在讲授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授课时,应当以促使学生能够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由以前被动的接收模式转变为主动获取的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在法律基础课程上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依次安排给
21、学生,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备课内容,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讲述出来,并举出一些身边的例子,引起大家的反思,而教师在一旁仅仅对学生进行指导。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站在学生角度,以学生的视角去探索如何提高法律基础教学的效果。同时要积极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同学进行积极的互动,和谐相处,使同学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从而提高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第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法律基础课程涉及了我国的许多法律知识、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法律规则,但由于课程以及时间等的限制,许多学生在最初接触这门课程时,认为这门课较为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对法律基础
22、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对法律基础这门课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简单讲述法律知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比如模拟法庭,以案说法等方式,使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印象加深。当学生以身说法后,能够引起反思,促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遵纪守法,进而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采取奖励的措施。对于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课下积极探索的同学给予一定形式的物资奖励或是其他形式的奖励。还可以通过观看影片或是图展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通过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
23、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对于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篇:民族高校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 一、民族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特点与教学现状 民族高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少数名族地区,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及教育水平相对较为低下,实践教育环节的缺失十分严重,因此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底子差,他们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较为困难,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差。由于民族高校生源60%以上都是以来源全国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因此存在着学生入学成绩分数差异较大,基础薄弱,贫困生较多,学习情绪与状态不稳定等实际
24、情况。民族高校学生由于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往往产生心理上的恐惧,不愿意与其他民族学生交往,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待提高。如何培养民族高校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丰富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长远课题。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该校是华中地区最重要的部属综合性院校,直属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具有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的授予权,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研究与展示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基地。在进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时,笔者鉴于上述民族高校学生的生源特点,一般高校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不论是对汉族学生还是少数
25、民族学生而言,创新应该是人才培养的永恒目标。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教学对象,如何调整教学思路,建构符合民族高校、并以加强基础、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模式,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鉴于该课程对材料科学相关专业人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奠基作用,结合我校的实际,笔者把“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定位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过渡的桥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大方面进行了改革与优化整合。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这一课程的理论学习,在掌握材料科学基础原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将来工作过程中研究创造新材料和
26、新工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民族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优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满足应用型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的基本要求前提下,按照“基础适度、口径宽广、应用为先”的教育理念,向高年级本科生详细介绍材料结构的基础知识、不同种类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材料的性质和制备加工等方面共性和特性的一门基础学科。但是,由于材料科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的特点,该课程涉及到从物理学到化学,从金属学到高分子等多个学科,内容涉及面积极为广泛,因此,对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课时限制等客观因素,教师只能在课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简单介绍,而无法对其进
27、行深入讨论。体现课堂上则表现课程内容多为概念和规律的讲述,不同章节之间跨度较大,知识体系的难以构建,这导致学生普遍感觉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学。考虑到目前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势在必行。 1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本身的特点,其课程以相关知识的介绍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开展的,导致了在授课过程中容易陷入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的模式。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极大压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笔者认
28、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善。 第一,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启发诱导式的上课模式。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的课程中,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启发诱导式教育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想的涌现。启发诱导式教育还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知道,“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主线是通过从对原子的介绍开始,进而对原子组成的分子或晶胞结构进行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材料的显微结构进行分析,并最终对材料的性质给予归纳总结,那么在授课时,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如果世界末日到来了,只可以留下一句话给后来人,那么你们选择那句
29、话?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给出答案: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从而引出教学内容。在介绍晶格结构时向学生提问:物质中原子既然有相互之间的作用力,那么它们怎么待在一起?回答这个问题同时既可以将晶格内容引出,也可以为之后对非晶材料讲解埋下伏笔。在对晶格介绍过程中对比金刚石和石墨的巨大不同,亦能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与学生形成互动。 第二,在启发诱导式的上课过程中,开展讨论式教学,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们对某个问题持不同观点时开展,将单一课堂教学转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具体措施是将学生按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提前给每一组分配一个问题,先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完成对这个题目
30、的讨论,然后在之后的课堂上,每组选一个代表给全体同学讲解本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老师将会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题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另一方面更是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再如,教师在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诸如“为什么欧洲会全身铠甲而中国没有”或者“黑四代为什么是黑色”之类的讨论题目,来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当然,教师也必须预留充分的时间来
31、组织讨论式的课堂讲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复习和总结,理清重点和难点以及各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学生也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难点,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活跃而有效的。 第三,传统“板书”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完美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的讲解决定了教师将会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对于一些基本理论和公式的讲解应使用板书方法,传统的板书讲解不仅能让学生全程见证理论和公式的推导,更可以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反应时间来强化记忆。可以说,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在传统的板书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对于复杂的图示演示,如等径球体的最紧密堆积、位错、扩散、复杂相图以及晶体结构等可以多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来更形象和生动地进行
32、来演示,学生通过简单化、通俗化的虚拟形式深刻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大大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但凡事过而不及,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如果在授课过程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则有可能导致师生情感交流减少,教师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另外如果一味地应用多媒体授课,学生也会因为课件变化快、公式过多而难以消化,大大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材料科学基础的授课中,应将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授课,取长补短。 2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是学生全面接触专业领域、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过渡课程,具有概念多、学科知识面宽、应用基础理论广的特点,有相当的难度。”3目前,中
33、南民族大学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使用的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顾宜主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这一教材基本内容基本概括了从结构基础到材料的制备与成型加工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但是该课程的教学仅安排了36个学时,导致在教学中授课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之间巨大的矛盾。中南民族大学作为民族类一本院校,其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中专业是按二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作为材料化学专业以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的基础课程。虽然材料化学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材料化学专业特点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有较好的基础,但对材料的制备以及成型加工了解较少;而高分子材料与工
34、程专业则对包括量子力学基础在内的相关知识在其它课程中并没有涉及。然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向着复合型人才发展,材料学科也正向着功能型和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要求,培养人才应具有大材料专业的理论基础,同时考虑中南民族大学化材学院的特色,故必须对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整合,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化学科学材料基础的教学。材料科技基础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其核心在于对结构的认识以及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材料科学的性能是由结构决定的,而结构的体系庞大,各部分具有各自的特点,对于学生而言,会感觉这些结构与性能的概念,公式多,他们之间好像缺乏一条将各个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的主线。因此
35、通过教学内容的精选和章节顺序的安排,搭建一个合理的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中南民族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以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材料结构部分,主要是介绍如何从原子组成各类材料的内在规律,材料结构上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材料在结构上的特点;第二部分材料性能部分主要介绍材料的相关性能以及材料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材料制备部分,介绍各类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金属和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工艺。 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而言,需要较多的时间在第一部分来补全相关知识的不足,而最后一个部分的讲授内容可以相对
36、减少,而对材料化学专业学生而言则是相反。另外,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程与材料领域最新的生产科研紧密相连,因此在传授课本上理论知识时,有选择地将材料领域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将有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也使课堂增添活力。如在讲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后补充讲解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结构,在讲授固体表面结构时可补充介绍表面对材料催化性能的影响。还可以通过一些量子计算软件引入课堂,比如在讲授成键时将采用DFT软件计算离子晶体(NaCl)、共价晶体(金刚石)以及金属(Al)的电子分布展现给学生,或能带结构与导电性能的关系时,将采用DFT软件计算得到的典
37、型的导体、半导体,以及绝缘体能带结构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讲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相关领域当前的科研发展动态,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脉搏和动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另外,严格的教学机制的建立也很重要,包括前期制定和执行授课计划、备课教案、教学日志、课堂作业考试方式等。传统的考试方式以试卷考试为主,导致很多学生考试考死记硬背,很难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更不用说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应考核学生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
38、学生的出勤率、课堂上参与讨论和作业完成的情况;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课堂的讨论的活跃度。三是期末考试,其中基础理论知识占50%,应用分析占30%,综合占20%。 三、结语 近年来,国家把新材料列为重点支持行业,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各种新材料、新工业也不断出现并投入实际应用。为适应经济发展,解决目前客观存在的尖锐的毕业生供需矛盾,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能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的创新性人才,使材料学科的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产业界服务,成为民族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最重要的目标。基于民族高校的办学培养目标、专业现状以及学生特点,笔者认为,通过
39、以上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教学方式由教师启发诱导式讲解与学生讨论有机结合,利用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掌握和理解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的核心内容,并激发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积极性、主动性。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要想培养民族高校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转变观念,针对学生特点建立一套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并为他们提供能够实现创新的学习氛围和进行创新实践的舞台,才能为民族高校的发展和材料型人才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微机控制课程教学研究 1微机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 1.1技术综合性强,技术解决方案多样,技术发展迅速
40、微机控制技术课程是各学科相互融合的典型新兴课程,涉及广泛的技术种类,结合了单片机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工控机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理论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在微机控制系统设计中,同一控制功能可以采用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工控机等多种技术来实现,所形成产品的性能、质量及成本费用差别很大。由于微机控制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具有多样性特征,这就要求设计者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最高性价比的技术种类。由于微机控制技术受技术更新和知识变化的影响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师素质,培养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41、1.2课程知识面广,课程内容多,强 科研项目转化为高职微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汤平刘昭琴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400021调系统应用知识微机控制技术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因此,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的特点。在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其先修课程为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等课程,通过先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常常面对教学项目,提不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面对应用型项目更是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微机控制项目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学会系统的应用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还要以项目实施帮助学生将各单元知识串联起来,通过项目
42、实施,培养学生系统思考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系统实践性强 高职微机控制技术课程涉及多种技术门类,每种技术技能和知识内容的掌握都需要反复的操作、体会、实践。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的联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微机控制技术课程实施中结合典型的工程应用实例、具体的产品实例,将各种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化并加以应用实践,促进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培养学生逐步适应计算机控制技术工作岗位的要求。 2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需遵循的原则 教学项目和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具有相似性和相容性,但是二者有所区别,教学项目主
43、要目的是服务教学,是通过项目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在实施过程中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科研项目的目的在于创造新事物或者改造旧事物,是服务应用,是通过项目解决实际需要,科研人员是主体。科研人员的经验比学生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学生强。科研项目和教学项目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是所有的科研项目都适合转化为教学项目。因此在选择科研项目并转化为教学项目时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2.1项目选择、分配科学性原则 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为了配合课程教学,这就决定了项目选择要讲究科学性。项目所需理论知识要能够覆盖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偏离课程内容太远,以至于失去了项目的教学作用。项目选择要突出项目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发展性。项目难度要适中,项目太过简单,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兴趣;项目难度太大,超出课程教学要求,超出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会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信心和积极性,导致项目无法顺利完成。因此,指导教师先要认真研究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精心选择合适的科研项目。尽可能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知人善任,合理分配项目,对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大难度,对能力弱的可以适当降低难度。 2.2项目实施学生自主性、教师主导性原则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主导性。学生要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冶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与控制方法研究
- 基于EVA的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 小数乘除法计算题及答案
- 电压力锅菜谱大全-20220703102217
- 深圳市中小幼教师公需科目课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教
- TOGAF认证介绍讲义
- 兔子舞,主持词
- 05J909《工程做法》(标准图集)
- 阳江2024年广东阳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第十三批政府专职消防员(江城)招录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版
- 民族医学治靶一、胥体盖、痼瘀、馆瘀法、外甘法、行立法、行独法、玉盖法、汹热法、神绪法、驻熊法、消毒法等独特治疗方法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 诉讼费退费确认表
- 全球变暖视野下中国与墨西哥的能源现状分析
- 建筑结构荷载统计计算表格(自动版)
- 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
- 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
- 腹部外伤门诊病历
- 品质异常处理及要求培训
- 模具部年终总结--ppt课件
- 立式热虹吸再沸器机械设计说明书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生产与运作管理》2025-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
- 质量保证大纲(共14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