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专题1.3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专题1.3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专题1.3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专题1.3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专题1.3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命题角度3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根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根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来源:ZXXK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唐朝藩镇割据。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材料图表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

2、相同,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维护边疆平安,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2.(2019全国26)武那么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

3、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时机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武那么天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从材料来看,武那么天增加了行使宰相权力的官员的数量,这实际上降低了原来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武那么天,她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加强自身的统治,并非为官员提供晋升的时机,故B项错误;武那么天增加宰相数量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题干只反映出宰相数量的变化,或者说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并不能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强化,故D项错误。3.(2019全国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

4、情况来源: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两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两宋时期出身于“无官职记录(即平民)家庭的宰相数量所占比重最大,且从北宋到南宋人数增加,说明宋代科举制促使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加速,故B项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出身于高、中级官员家庭的宰相数量在减少,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在减弱,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宰相的权力,故C项错误;题干中表格数据的变化是宋代科举制开展

5、的结果,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功能在增强,故D项错误。4.(2019全国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锋利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皇帝制度。从材料信息看,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他顾忌史官对其言行的记载和由此产生的后世的评价。此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应选A项。史官所撰写的内容不可能全部可信,排除B项;史官与君主之间有矛盾,但史官主要是为皇权效劳的,且题干材料没有反映

6、两者之间存在锋利的矛盾,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宋太祖明显不愿意史官记载对自己不利的言行,而非所有言行,排除D项。5.(2019全国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考查科举制的作用。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为中小地主及下层民众科考入仕提供了机遇,必然促进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展,从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但人才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官吏,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不能直接鉴

7、别官员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按照科举制的规定,世家子弟也可参加,而且隋唐时期还有照顾世家大族的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6.(2019天津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行省掌管地方的行政、财政、统兵等各项权力,但是官吏任免权和调兵权那么在中央,因此材料说明行省拥有局部权力,故A项正确,B项错误。行省只是拥有局部权

8、力,不可能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属于中央集权的内容,不是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题组一1.(2019山西太原期中)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D.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答案:C解析:唐代谏官制度效劳于君主专制,与民主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在决策层沟通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三省的运行机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可知,

9、谏官制度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故C项正确;唐代谏官制度效劳于君主专制,不能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故D项错误。2.(2019山东、湖北联考)“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那么逐帅,帅强那么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据材料信息“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代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宗法血缘

10、关系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而非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3.(2019广东汕头质检)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说明()A.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根底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D.商品经济开展促进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商人与官僚阶层在科举制中的变化,统治根底的扩大缺乏以完整说明此变化,故A项错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

11、商政策,材料中的变化不仅有商人可参与科举,还有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不能表达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故B项错误;根据“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可知,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此变化说明社会阶层流动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此变化意在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而非社会公平,故D项错误。4.(2019四川乐山一模)?旧唐书?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王本立推鞫其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武)那么天大怒乃赐死于家。这说明唐朝()A.中央政制发生变化B.监察机制运行混乱C.经济

12、繁荣引发腐败D.儒学地位严重衰落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武那么天不经中书门下审议,发布敕令,赐死大臣,表达出中央政制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书门下等决策机构,不是监察机制运行混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加强,不受中央机构的限制,不是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儒学地位衰落,故D项错误。5.(2019河南郑州一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市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

13、.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得出三省分权造成一定程度隔膜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得出三省长官合并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市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可知,三省长官的职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六部制内部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为了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

14、用,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6.(2019河南名校联考)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天下转运司,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据此可推知宋代()A.政治源于立国传统B.官员均是文臣出身C.地方根本没有自主权D.冗官源于文官制度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国策为重文轻武,材料“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符合重文轻武主旨,故A项正确;材料中“大率为大多数之意,与B项中带有绝对性用词“均是相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官员大多是文臣,与地方有无自主权无关,故C项错误;冗官与文官制度没有必然的关系,故D项错误。7.(2019山东济宁期末)宋代苏轼曾

15、锋利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A.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B.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C.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历史事实,材料所反映的是宋代的“冗官问题,一职多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的问题,并不是由于五代十国遗留的历史问题导致的,故A项错误;宋代“冗官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举取士进一步扩大,但仅仅是直接原因并非根源,故B项错误;宋代“冗官问题是由于统治者担忧官员权力集中而威胁皇权,通过一职多

16、官的方式来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宋代统治者未曾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故D项错误。8.(2019河北沧州质检)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说明,在宋代()A.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B.贵族政治遭到了消灭性打击C.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D.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答案:A解析:“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实现的,故A项正确;宋代贵族政治遭到了消灭性打击与材料的内容强调社会阶层的流动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从政不

17、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与材料的内容强调社会阶层的流动不符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9.(2019江西名校联考)北宋时,但凡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审理完后即向中书禀命。大理寺每月要将监禁犯人的情况和已决断案件的情况向中书汇报,岁末时还要把所有刑禁处理完毕向中书汇报。这说明北宋()A.社会秩序不稳定B.官吏腐败很严重C.司法与行政不分D.行政效率的低下答案:C解析:“但凡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重点说明处理程序,不能表达社会秩序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不能表达官场的腐败,故B项错误;由“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

18、的点检,审理完后即向中书禀命。大理寺每月要将监禁犯人的情况和已决断案件的情况向中书汇报,岁末时还要把所有刑禁处理完毕向中书汇报可知,行政和司法没有区分开来,故C项正确;由题干所述的审核程序,不能判断出行政效率的上下,故D项错误。10.(2019山西太原期末)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中书一省制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表达了制度的传承性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答案:B解析:材料与监督皇权的谏议制度无关,故A项

19、错误;秦到元的中央官制变化,表达了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开展、演变,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这些制度演变某种程度与皇帝的喜好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11.(2019河北衡水检测)观察以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以下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答案:A解析: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实行“三相制,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在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之下,实行

20、“群相制,相权被进一步分割,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牵制,皇权进一步强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导致元朝后期相权威胁皇权,政局动乱,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C项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皇帝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故D项错误。12.(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屡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内

21、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提及行省的内部纷争,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议拟咨来,与B项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可以看出,行省拥有一定的自决权,故C项错误;材料第一句反映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禀明请示,第二句中提及公事“合与决“从公依例与决,故D项正确。题组二1.(2019山西太原期中)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那么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唐代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

22、朝执政长官()A.导致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B.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锋利C.标志着专制皇权到达顶峰D.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答案:D解析:唐代这一做法加强了君权,与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无关,故A项错误;唐代这一做法发挥了大臣的议事职能,与官僚内部矛盾锋利无关,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的专制皇权才到达顶峰,故C项错误;唐代这一做法既加强了君权,又发挥了大臣的议事职能,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D项正确。2.(2019重庆六校期中)小明同学阅读了秦朝与唐朝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他得到的几个结论最为合理的是()A.唐朝中央机构运行复杂导致皇权有所弱化B.相权有随社会开展扩大的趋势C.九卿变为六部,行政机构专业化程

23、度降低D.唐朝中央机构纠错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错误;秦朝丞相位高权重,但到唐朝相权已经被削弱,故B项错误;九卿变为六部,六部职责更加明确,行政机构专业化程度加强,故C项错误;唐朝门下省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进行审议封驳,中央机构纠错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3.(2019广东珠海质检)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应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开展的需要B.推动了土地私

24、有制的开展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答案:C解析:军事部署与商品经济的开展无直接的关联,故A项错误;军事部署策略与土地制度的开展也不存在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由注重京师军事部署,到注重加强边防,最终导致节度使权力过重,引发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故C项正确;戍边确实有加强边防实力的一面,但结合所学可知,更多引发的是的藩镇割据,故D项错误。4.(2019安徽芜湖一模)“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的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

25、,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通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迎合强化皇权的需要是三省体制的本意而非“政事堂设置的本意,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三省决策程序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三省体制下各司其职,按章办事,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由材料“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意在强调相权扩大威胁皇权,故D项正确。5.(2019广东茂名一模)宋太祖曾鼓励功臣宿将:“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

26、猜嫌,不亦善乎?宋太祖此举旨在()A.促进商品经济的开展B.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B解析:宋太祖鼓励功臣宿将追求经济地位从而使君臣无嫌隙,而非开展经济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宋太祖要求功臣宿将追求经济地位,目的是减轻君臣的政治冲突和矛盾,故B项正确;宋太祖赐予功臣宿将大量财富,会使财政负担加重,故C项错误;宋太祖给功臣宿将的建议反映的是中央政治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6.(2019河北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

27、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锋利矛盾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初皇权被相权根本架空答案:C解析:材料只是表达在公布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而没有表达出宰相与君主之间矛盾的锋利,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君权削弱了相权,皇权并未受到极大削弱,故B项错误;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根据传统,宋朝宰相如果不副署,皇帝诏书无法生效,这说明了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宋初宋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君权,

28、皇权并未被架空,故D项错误。7.(2019江西南昌一模)南宋宁宗时屡降内批,强迫臣下执行,但谏诤者仍相继不断。游仲鸿上疏说:“陛下御批数出,不由中书(此指宰相机构)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由此可知()A.当时君臣矛盾剧烈B.皇权专制加强C.皇权受到制度制约D.理学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材料表达皇帝避开宰相为首的中央机构发布命令,主要不是反映君臣矛盾的,故A项错误;“谏诤者仍相继不断反映了皇权专制受到约束,故B项错误;“谏诤者仍相继不断自古未有反映了皇帝权力受到制度约束,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理学无关,故D项错误。8.(2019湖南郴州质检)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

29、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B.宗法制盛行C.文化气氛相对宽松D.科举制度不断成熟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向来重视慎终追远,这种一直存在的思想无法解释宋朝发生的变化,故A项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故B项错误;文化宽松不等于庶民阶层的政治话语权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错误;宋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为庶民参政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材料中的祭祀礼仪的变化也表达了这一特点,故D项正确。

30、9.(2019四川成都检测)右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图?。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含宗室可知贵族体制并未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进士出身统计数据图?中“三代不士者300人,父辈有官职的100多人中低等级的又占了一半以上反映科举选官推动了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科举制是否走向成熟,故C项错误;当时也有官荫,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10.(2019安徽五校联考)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

31、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那么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答案:D解析:根据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可知,地区间并非是相互隔绝的状态,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行省设置犬牙交错的特点,并未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犬牙交错的行省设置不易产生分裂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消除地方割据威胁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陕西行省越过秦

32、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那么合淮水南北为一等信息,说明犬牙交错的特点打破了前代区域划分格局,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11.(2019河南安阳一模)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世袭制度B.加强军事控制C.抑制割据势力D.控制官吏任免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中“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得出废除世袭制度,属于现象,不属于目的,故

33、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加强军事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得出目的是抑制割据势力,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D项表述依然属于表象描述,并非目的,故D项错误。12.(2019湖南长沙月考)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根据材料,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目的是()A.扩大行省管辖范围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分裂割据D.维护民族统一团结答案:C解析:由“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可知,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扩大行省管辖范围,故A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