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词汇库_第1页
心理学词汇库_第2页
心理学词汇库_第3页
心理学词汇库_第4页
心理学词汇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0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行为以及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U心理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不同角度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E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形式。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解和控制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Watson,1878-1958)认为,心理学研究

2、的对象应该是可以为他人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并非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客观研究的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只要遵循观察刺激(stimulus)动作反应(Response)的公式,就可以把研究的内容由内隐的心理与意识活动转向外显的可以观察的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征:一是强调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能够客观观察与测量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经验;二是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而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经学习后的结果,为此可以制约学习过程,使个体的目标行为出现、发展以及变化。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客观的、可以验证的实验方法使心理学最终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对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在有关学习的规律、条件反射和奖励与惩

3、罚的应用和行为矫正方法等方面极具价值。E人本主义心理学:潜能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在20世纪中叶创立。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把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称为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一势力和第二势力,而把既反对行为主义,又反对精神分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视为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人是最重要的,其本性是善良的,并蕴藏着巨大、无限的潜力。心理学在研究与了解人的本性的基础上,还要探讨人类所具有的巨大潜能,以及人所特有的理念。研究如何改善环境以及创设条件来

4、充分发展人的潜能,以满足人的自我选择,以及自己所追求的更具创造性、更有意义和更令人满意的生活,最终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U认知水平:多水平、多层次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所主张的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是无法研究的观点,认为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尤其应该着重研究高级的心理活动机制。认知心理学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模型,促进了对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理解。在认知心理学理论中,还包括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智慧发展,要着力探索人类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与机能,他认为智慧的本质是适应,而适应涉及到个体对环境刺激信息的

5、同化与顺应机能的协调,个体与环境所取得的平衡。皮亚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认识论,促进了心理学等分支学科的迅速发展。0格式塔心理学:整理的心理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Max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olfgang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urtKoffka,1886-1941)所创立。格式塔(Gestal)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形式”或“模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若把心理或行为分解为部分的话,那么心理学的研究亦变得毫无意义,知觉就是心理组织的过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思

6、维、知觉和学习等都应该作为整体来研究,而不能肢解。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U精神分析心理学:心理动力观点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在1896年创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或意识像是一座冰山,只有暴露在海面上的一小部分可以看见,其他掩在海面下不能被知觉的意识部分是潜意识,人的行为会不断地受到潜意识的思想、观念、冲动、欲望等的影响,因此人的思维、感情、行为的发生都是事先确定的,并非偶然发生,尤其是儿童期的经验对个体以后个性形成与发展具有重

7、要作用,认为“成人是由儿童创造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和力必多(Libido)等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恋父、恋母情结等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结构,并以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解释在三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U机能主义心理学:有目的的心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杜威(JohnDeway,1859-1952)和安吉尔(JamesAngell,1869-1949),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机能或功能与

8、意识活动进行了解,这远比把心理或意识看作是无生命成分的结构要素更重要,人的意识是一条永远变化着和流淌着的表象和感觉的河流,并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意识是个人的、变化的、连续的和具有选择功能的。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U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虽然不尽相同,功能各异,但其结构主要由细胞体、轴突、树突三个部分组成。神经元根据其形态与功能特征,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U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它们有三种接触形式,即轴突与细胞体、轴突与轴突和轴突与树突。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

9、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性质。突触具有特殊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导是通过电传导和化学传导两个过程完成的。当一个神经元内的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储存着神经递质就被释放出来,并进入突触间隙,进入突触间隙中的神经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特殊的分子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产生突触后电位,实现了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递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人脑内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电位变化,是由突触小泡释放的不同生物化学递质与不同的突触特殊分子受体结合造成的。神经递质的存在,

10、说明人的心理与行为可能会受到许多药物的影响,因为药物可以阻断、复制或激发神经递质的活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则具有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出现抑制效应。神经元通过突触和多个神经元联系,神经元之间是兴奋或抑制,是由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的动作电位共同决定的,它们对于神经系统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就会迅速发生变化,使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膜内,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种在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发生的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变化,代表了神经元的兴奋。动作电位遵循“全或无”定律。E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由下丘脑,海马

11、、杏仁核。边缘系统主要参与动机、情绪状态和记忆过程,同时也参与体温、血压和血糖水平的调节并执行其他体内环境的调节活动。在边缘系统中,海马在外显记忆或长时记忆的获得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用电极刺激海马时,会产生类似回忆或做梦的体验。在边缘系统中,杏仁核在情绪控制和情绪记忆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由于杏仁核具有控制功能,因此对人的精神活动产生某些镇静效应。在边缘系统中,生物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有“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当刺激这些区域时,会引起快乐或满意感以及痛苦或厌恶感,这些区域与饥饿、渴感、性欲等或逃避、惩罚等行为相连。丘脑主要功能是传递感觉性信息。丘脑是一个神经冲动的中间转换站。传入的感觉信息通过丘脑

12、,如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味觉信息和触觉信息等在丘脑部位进行初步分析后,再将信息送达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并在那里进行分析与综合。第三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E学习是个体通过练习或经验而导致行为或潜在行为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果。学习是以个体心理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目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U第二信号系统这种言语和文字是具体事物或刺激物的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为第二信号系统。U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例如手遇火时即刻缩回;物体刺激眼睛角膜

13、时产生眨眼。U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典型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U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叫条件刺激物,由条件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叫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具有概括性和灵活性特点,它可以随着外部环境和机体的内部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U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和防御反射等。随

14、着动物演化程度的提高,无条件反射就越少。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叫无条件刺激物,由无条件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叫无条件反应。U正强化当环境中的某种刺激能增加行为反应出现频率的刺激物为正强化,像食物、水等。U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某种反应的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E经典性性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第四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U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指人以感

15、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总是和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0t_、八I、八一:、八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具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特别意志努力的注意。U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U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U注意稳定性

16、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Q过滤器模型布劳德本特根据刺激的物理特性认为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即某刺激信息在通过一个通道时,另外的一个通道是被阻断了的,这时刺激信息就不能通过。而只有通过了过滤器的刺激信息,才能被进一步加工成为“有意义”的刺激信息。注意的过滤器的作用体现了人的注意所具有的选择性功能。第五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在现实世界里,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U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D继时对比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

17、对比现象。E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即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是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的,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限值越小,绝对感受性越强;绝对感觉阈限值越大,绝对感受性越弱。两者关系可以表示为:E=1/R(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绝对阈限是指人的感觉器官接受某种刺激时刚能够引起其反应或刚能停止其反应的刺激强度,即是对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E差别阈限是指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一般来说,某刺激引起人的感觉后,如果刺激量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时,会引起感觉的变化。E差别感受性是指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

18、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越高,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量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之内,为了辨别刺激是否出现差异,所需差异量的大小与该刺激本身量的大小有关。U后象是刺激刺激停止对人体的作用以后在大脑中暂时保留的印象。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是保持刺激物具有的同一品质,称为正后象。如果后象品质与刺激物相反,称为负后象。U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当人从暗处突然进入强光下时,起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看不清物体,稍待片刻后,视觉才恢复正常,这个现象称为明适应。明适应是指从暗处进入亮处所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U暗适应白天刚进入已放映电

19、影的影院里寻找座位时,最初好像什么也看不到,可过了一会儿,视觉能力就恢复了。此时,其实正在经历暗适应的过程,即从强光处进入暗处或照明突然停止时,视觉光敏度逐渐增强的过程。暗适应实际上是在暗光下人眼对光的敏感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响度是指人的听觉对声音大小与强弱的主观感受。单位为宋(Sone),即1000赫兹、40分贝的纯音响度为1宋,由声波的物理特性之一一振幅,即振动的大小强弱决定。U音质是指人的听觉判断声波波形的主观感受。音色是将声音的基本频率和强度相同,但是,附加成分不同的声音区分开来的特殊品质。Q听觉是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其物理特

20、性包括频率、振幅、波形。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响度(音响)、音高(音调)和音色(音质)。第六章知觉U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E知觉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E知觉恒常性是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的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象的过程。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指个体对当前运动物体或自身动作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的反映。亦对物体

21、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方向,以及自身运动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U真动知觉是个体对以一定速度和轨迹发生连续位移的物体运动的知觉,即物体按照一定速度或加速度,从某个位置向另个位置连续位移,由此引起个体的知觉过程。深度知觉亦称为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是个体对远近物体判断或辩识立体的视知觉。Q错觉是指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某种固定倾向、不符合事物本身特征和受到歪曲的知觉。第七章记忆U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也即人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练习过的动作等经验在人脑中的保持。D机械记忆是指对无意义的或缺乏了解的材料,依据其表面特征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的

22、记忆。机械识记的特点是,识记时不去了解识记材料本身的意义及其内在联系,或者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不能充分把握材料的意义,单纯根据材料呈现的时空顺序,仅采用多次重复的方法进行识记。又称为随意识记,它与不随意识记相对,是指事先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有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人们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学习者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并努力把注意力和艰苦的智力劳动专注在识记对象上,做到这些主要依靠有意识记。U意义识记是指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的识记。意义识记的特点是,在识记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识记材料进行理解,并

23、通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把握识记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使识记内容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而保持在记忆中。学习者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意义识记的全面性、精确性、牢固性和有效性。识记材料只有被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容易被识记住。许多实验证明,意义识记的效果要远优于机械识记。目保持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是储存和巩固已经识记而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以识记为前提的,它不仅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回忆和再认基本条件。保持的效果可以通过回忆和再认加以检验。U元记忆是元认知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人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过程的记忆。元记忆中包括了人对记忆系统的内容

24、、功能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记忆过程的监控,包括对客观事物信息的接收、编码、存储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E短时记忆是指人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和短暂保持与容量有限的记忆。U长时记忆又称为永久记忆,指信息经过加工,在人脑中可长久保持并有巨大容量的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数年,乃至终生。U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件和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它与程序性记忆相对。包括了有关认知的对象、事物的具体特征以及人名、地名、名词解释、定理、定律等静态信息。陈述性记忆具有明显的可以用语言描述和传授的特征,即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陈述出来,主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事物的变化发展的原因等。U动作

25、记忆又称为运动记忆,指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身体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U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它与陈述性记忆相对。程序性记忆是一种对具体事物操作的记忆,主要包括知觉技能、运动技能和认知技能等提供操作是如何进行的过程性信息。程序性记忆涉及到的是“如何做(howtodo)”的知识,常常需要经过多次尝试和练习才能获得,且很难用语言加以描述与言传。程序性记忆通常不需要个人意识的参与,当开始知识学习时,将按一定程序学习,最初比较困难,但经过反复地按程序进行,就会逐渐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因此,程序一旦掌握并熟练后便很难忘记,例如,孩提时学会了骑自行车,几十年后仍然不会忘记,如果已经达

26、到了纯熟的程度,对程序性记忆的信息检索和提取就会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U工作记忆又称为活动记忆、操作记忆,指人在进行某项工作或活动时的连续流动的记忆。工作记忆其实是由若干个短时记忆,按时间顺序组合而成的一个连续系统。U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是对刺激的组织与再编码。E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再现后继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U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复述是指以言语重复刚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一般在有复述的情况下,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学习材料会向长时记忆转移,而短时记忆

27、中的信息由于保持时间短暂,在无复述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是一种把一定数量的信息保持在记忆中的内部言语,即一种不出声地对输入刺激信息进行重复默诵的内部加工过程。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两种。前者又称为简单复述或机械复述,它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进行重复性的、简单的心理操作,使记忆痕迹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但有些信息并不能够进入到长时记忆中。后者又称为精致性复述,通过它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和组织,使之与预存信息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中。U回忆是记忆过程第三个基本环节之一,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或原来识记过的材料不在

28、当前环境中出现时,仍能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相应的信息的过程。U遗忘曲线又称为保持曲线、记忆操作特征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首先对人的记忆过程和遗忘进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中,他创编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识记的实验材料,用于消除新学习材料与个体记忆中原有知识经验的可能联系,以排除过去知识经验对记忆结果的影响。无意义音节是一种由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的字母串,例如,POFXEM和QAZ等。实验采用再学法的测量方法,以再学法的节省率为记忆保持量指标。实验中,艾宾浩斯自己既做主试又做被试,每次识记一定数量的无意义音节,直到连续两次背诵无误。然后,经过不同时距后再进行回忆,如果有的

29、音节不能回忆出来,就重新学习,间隔分别为20分钟、1小时、9小时、1天、2天、6天、31天后直到再次达到背诵无误的标准。他把重学时比初学时节省的诵读时间百分数作为保持量指标,并据此测量出遗忘进程,实验结果。第八章表象和想象U表象是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操作与加工的过程,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关于事物的心理复现。u记忆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人脑中的重现,保留了客观事物的主要形象特点。u遗觉象遗觉表象又称为遗觉象,指看到的事物从视域中移开后仍能保持鲜明、生动逼真和清晰具体的形象。遗觉象是记忆表象的特殊形式,它几乎与直接感知事物时具有鲜明和生动的形象

30、一样,看似与感知觉一样,但它不是感知觉。U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U想象表象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与整合而形成的新形象。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都有一定概括性,但是,想象表象不同于记忆表象,它是对原有表象进行分析、综合、联想、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形象,是一种新的过去未被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它即可以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但自己没有感知过的,也可以是世界上尚不存在,甚至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事物。但是,想象表象仍源于客观世界,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殊形式。U有意想象又称为随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

31、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设,文学艺术家在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学生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个体需要获得某些知识与经验,工程师的建筑物蓝图设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因此,有意想象具有一定预见性和方向性,它在人的想象过程中调节与控制着想象活动的方向和内容。有意想象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U创造性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中的形象不是根据别人的描述,而是个体以有关记忆表象为基础,按照自己的创

32、见来创造具有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的新形象的。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紧密相结合,它们是人的一切创造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想象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不可或缺的心理成份。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文艺创作,都必须首先在脑中形成想象活动的最终产品的形象,即进行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环节,没有创造想象,创造性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U幻想是指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发展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同于再造性想象,因为它比再造性想象有较多的创造性成分;它也不同于创造性想象,其区别在,创造性想象不一定是个体所赞美或向往

33、的形象,而幻想的形象往往是个人所追求、向往与憧憬的事物;另一方面,幻想不与当前的创造性活动发生直接联系,不一定产生现实的创造性成果,仅是未来创造活动的前奏和准备;而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关,两者不可分开。幻想的品质与个体的世界观或思想状态紧密联系,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把幻想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性的幻想,因此,又把积极幻想称为理想。理想指向于未来,与人所展望将来发展的美好愿望与前景,激发人的信心和斗志,鼓舞人顽强地去克服内外困难相联系。消极的幻想是指不符合或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毫无实现可能性的幻想,因此又把消

34、极的幻想称为空想或白日梦。空想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想象,它常使人脱离现实,想入非非,逃避艰苦的劳动,以无益的想象代替实际行动。第九章思维U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E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目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指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探索思考,通过重新组织自己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多样性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独创型性特点,通过这些特点的了解,可以考察个体对有关问题回答的数量、灵活程度以及新颖性,从中发现创

35、造性成分。0形象思维又称为具体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即以具体概念为支柱的思维,而具体概念与事物的表象紧密联系,具有形象性。U抽象思维又称为抽象逻辑思维或逻辑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抽象思维在概括水平上,分为经验型抽象思维和理论型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的形式上,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辨证逻辑思维。经验型思维和形式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初级形式,即人在思考问题时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理论型思维和辨证思维是抽象思维的高级形式,主要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符合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原理、量变和质变原理和辨证否定原理。U推理是人脑中由具体事

36、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根据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新结论的思维形式。推理由前提与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推理过程中,把已知判断称为前提,把由已知判断所推出新的判断称为结论。正确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前提要真实,即前提应是人在推理过程中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实际的真实判断;二是推理的形式要符合逻辑规则,即推理的前提要和其结论之间的关系具有必然联系,结论是经过推理得到的新判断。E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概念包括了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即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是概念的质或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总和,即概念适用的范围,是概念的量。概念内

37、涵越大,它的外延就越小;概念内涵越小,它的外延就越大。U概念形成概念形成又称为概念学习或概念获得,是概念学习的方式之一,指个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从许多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和获得客观事物的共同特征的过程。E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为直觉行动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又具体问题的思维形式。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活动,其特点是直观性和动作性,即思维时与所产生的动作不可分,离开了具体动作的操作就不再思维。U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U算法是指在解决问题时的一套规则,该规则能够指明在问题空间中的解题步骤,以及

38、搜索所有可能算子或途径,直到选择到有效方法解决问题。P手段一一目的分析手段一一目的分析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启发式策略,是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先确定一系列子目标,把每个子目标作为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通过逐步缩小问题的现存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目标状态,使问题得到解决。第十章言语U言语是指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通过言语活动过程来理解对方语言和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过程。人们之间的交际过程,既包括说话、书写等表达思想或感情的过程,也包括听说、阅读等感受和理解对方思想与感情的过程,因此,言语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心理上的活动。U外部言语是指用来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言语,表现为

39、外显的,他人看得见或听得见的语音或文字符号的言语。是指伴随着思维活动产生的不出声的非交际言语。内部言语是一种伴随个体思维活动和感情的不出声的言语。内部言语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自觉行动等众多联系的高级言语活动,具有非交际性、隐蔽性、语法不规范、表达简练和不连贯等特点。U言语理解又称为言语领会,指听懂别人说的话或看懂文字材料,即能把握言语表达意思的过程。一般是个体在言语感知的基础上,使语音、文字等言语信息在人脑中建立起意义的过程。第十一章情绪和情感U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由某种外在的刺激或内在的身体状况作用所引起的体验,只是反映

40、的内容和方式与认识过程不同。D表情是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下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外部行为上所表现的变化或活动。表情既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个体情绪和情感感受与体验的客观指标。U面部表情美国心理学家埃克曼(P-Ekman)从情绪具有普遍性信号角度出发提出,人类存在着六种最基本、最原始的基本情绪。埃克曼的观点已被许多心理学的研究所证实,并被广泛接受。人类六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有快乐、厌恶、惊奇、悲哀、愤怒和恐惧。E情绪智力沙洛维把情绪智力描述为由三种能力组成的结构,这三种能力是:第一,能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第二,具备有效调节情绪的能力;第三,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

41、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行为过程的能力。第十二章意志U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据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内外部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E意志行动由意志支配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它表现为人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心理特性。意志与意志行动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人的意志是人的主观活动,它体现在人的意志行动之中,没有意志就不会有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意志活动的外显表现。U双趋冲突又称为接近一接近型冲突,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两者不可兼得时的内心冲突。D趋避冲突又称接近一一回避型冲突,指个体对同一

42、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U多重接近一回避型冲突多重接近一回避型冲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指由于面对两个以上或多个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所引起的心理冲突。U挫折挫折是个体的动机、愿望、需要和行为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阻碍的情境和相应的情绪状态。第十三章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Q需要是指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事物与条件的依赖性,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0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第十四章技能U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指通过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