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马原1000道机考试题库(文档)_第1页
长沙理工大学马原1000道机考试题库(文档)_第2页
长沙理工大学马原1000道机考试题库(文档)_第3页
长沙理工大学马原1000道机考试题库(文档)_第4页
长沙理工大学马原1000道机考试题库(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绪论马克思主义基根源理概论单项选择题库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D)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看法和学说的系统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C.是合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三大构成部分中,A.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就”的是(A)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唯物史观与节余价值学说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立”的学者是(D)A.马克思B.恩格斯C.马克思、恩格斯D.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流传的根根源因是(D

2、)A世界革命的影响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2002年结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礼拜的礼拜四为“哲学日”(C)A第一个礼拜B第二个礼拜C第三个礼拜D第四个礼拜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D)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泰勒斯3、哲学正式形成于(A)A奴隶制社会B原始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哲学是(A)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一样看法5、世界观就是(B)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

3、界的总的根本看法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D对社会某些领域详尽问题的看法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A)A适应时代的需要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C、反响劳累大众的需要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所有科学之母”。这说明(D)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B)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C核心部分D实质或灵魂10、学习马克思

4、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B)A提升知识理论水平B培育和确定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升人的素质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详尽科学之间的关系是(B)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B广泛和特别、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C实质和现象、必然和有时之间的关系D无穷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12、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根源是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1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差别是(D)前者是完好的理论形态,后者是不完好的理论形态前者认可运动,后者不认可运动前者揭露了意识的实质,后者未能揭露意识的实质前

5、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14、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A应有尽有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客观世界全部规律的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广泛规律的科学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详尽科学的关系是(A)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实质和现象的关系15、马克思主义哲学差别于全部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明显的特色是(D)A阶级性B科学性C革命性D实践性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A哲学发展的最巅峰或终极真谛B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类研究使用的方法C供给解决全部问题的现成答案D不行抗拒、永久不变的原则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

6、本目的在于(C)A增添科学知识B增强语言能力C培育和确定科学的世界观D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1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A屡次阅读教材,背熟每一个重点B亲身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质D虚心向人请教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开始出现了(D)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峙B.可知论与不行知论的对峙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峙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峙20、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C)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愈来愈不适应现时代B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谛的系统C深入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根源理作出了否认21、从思想偏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

7、。它们是(B)A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B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C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D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门派是指(B)A辩正法与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C可知论与不行知论D一元论与二元论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在于能否认可(C)A世界是广泛联系的B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世界是物质的D世界是一致的2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认可(D)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在实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是一致的2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对峙

8、的根本点在于(C)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指责题C世界根源问题D实践本指责题27、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A)A世界的一致性B世界的运动变化C物质和运动的不行切割性D时间和空间的不行切割性28、否认思想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C)A唯物主义B狡争论C不行知论D二元论29、“世界一致于存在”的看法(C)A坚持了完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B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C是掩饰哲学上两大基本门派对峙的提法D是被自然科学发展证了然的科学命题30、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一致,一致的基础是(A)A物质B运动C意识D实践31、必定思想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D)A辩证法的看法B形而上学的看法C唯物主义的看法D可知论的看法

9、3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世纪英国唯物主义、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33、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D)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4、火是万物根源的看法是属于(C)A唯物主义的看法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看法B机械唯物主义的看法D主观唯物主义的看法、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

10、是(D)A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两种不一样看法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物主义两种不一样看法C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一样派其余看法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物主义两种不一样看法36、提出真实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B)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7、唯物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D)A古典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唯物主义D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38、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的差别是(B)前者重申主观能动性,后者重申客观规律性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世界,后者认为世界是某种客观精

11、神创立的前者是完好错误的,后者有必定的合理性3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独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C思想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B世界的一致性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40、主观唯物主义者主张(D)A认识根源于绝对看法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41、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类看法属于(C)A.形而上学看法B.经验主义看法C.主观唯物主义看法D.客观唯物主义看法42、“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看法B客观唯物主义的看法C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看法D主观唯心主义的看法43、“人为自然界立法”是(CA不行知论看法B二元论看法44、

12、以下看法属于客观唯物主义的是()C主观唯物主义看法A)D客观唯物主义看法A“存亡有命,荣华在天”B“万物皆备于我”C“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45、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全部的看法是(B)A宿命论B唯意志论C唯物论D历史唯物主义、46、“理在早先”这类认识论的看法是(C)A不行知论B可知论;C客观唯物主义D主观唯物主义47、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B)A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C辩证法D形而上学48、物质的独一特色是(B)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矛盾性49、世界的一致性在于(C)A它的矛盾性B它的可知性C它的物质性D它的存在性50、物质的独

13、一特色是指它的(A)A客观实在性B运动的绝对性C发展的规律性D实质的可知性5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A)A物质范围B存在范围C意识范围D实践范围、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纳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B)A马克思B恩格斯C黑格尔D达尔文53、令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空前未有水平的是(A)A夸克理论B达尔文进化论C相对论D细胞学说54、从动物心剪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D)A语言的产生B人脑的形成C文明的发展D生产劳动55、人类最后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记是(D)A直立行走B手脚分工C抽象思想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5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C)A上层建筑B

14、阶级和国家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5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B)标记宇宙间全部事物存在的哲学范围标记宇宙间全部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围标记宇宙间全部事物、现象的飞驰和质变的哲学范围标记宇宙间全部机械运动和地址挪动的哲学范围58、假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C)A主观唯物主义看法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看法B客观唯物主义看法D不行知论看法5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C)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一致的60、只认可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看法是A主观唯物主义B相对主义和狡争论(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一致D)C客观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61、“人不可以两次踏进

15、同一条河流”和“人不可以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看法(A是相同的,不过重申的方面不一样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狡争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B)62、假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A)A形而上学看法B唯物主义看法C庸俗进化论看法D相对主义看法63、时间和空间是(BA物质的两种属性C整理认识资料的工具)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64、爱因斯坦相对论证了然(B)A时空拥有相对性,它随人的意志为转移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行分C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穷的D时空是可变的,是不行认识的6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B)A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B

16、证了然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C否认了电脑与人脑的实质差别D证了然电脑在整体上超出人脑66、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变是一种(A特别现象B有时现象C临时现象D)D广泛现象67、规律是(A)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实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有时的间接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实质联系6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C)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立物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69、认为物质产买卖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这是(C)A不行知论看法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看法C庸俗

17、唯物主义看法D辩证唯物主义看法E二元论看法7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庸俗唯物主义在乎识本指责题上的错误是(D)A抹煞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B抹煞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C抹煞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D抹煞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71、人脑是(C)A思想的机器B思想的源泉C思想的物质器官D思想的物质表面72、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实质是指(C)A意识是自然界长远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响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别物质73、“假定全部物质都拥有在实质上跟感觉周边的特色”,这是A主观唯物主义看法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看法C、辩证唯物主义看法D相对主义狡争论看法(C)7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

18、象,因此就意识自己而言它拥有A主观性B能动性C随意性D物质性(A)75、“看法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看法B观唯物主义看法C辩证唯物主义看法D唯物主义辩证法看法,这是(C)76、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可以(A)A能动的反响和改造世界B能动的创立规律C能动的改造规律D能动的创造物质77、意识的能动性表此刻,意识可以(D)A创立客观规律B改造历史规律C反响客观世界D经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78、抹煞或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A)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物主义D客观唯物主义79、人们在必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A)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C

19、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80、实现意识反作用和基本门路是(B)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8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B)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忱B正确反响客观规律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纳为主观精神82、人们在创立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看法是A宿命论的看法B唯物论的看法C辩证法的看法)B)D形而上学的观点83、“谋事在人”的看法表示(B)A人在自然眼前碌碌无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正确掌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张了自然界的客观性8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A全部从实质出发C脚踏实地(传统说法)

20、B理论联系实质D在实践中检验真谛和发展真谛8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D)A解放思想B实是求是(传统说法)C与时俱进D求真求实(当前说法)8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A世界的根源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能否可知性的问题B)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D世界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8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B)A脑筋中自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响C“绝对看法”固有的D从书本上学来的8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C)A、能否认可事物的内部结构性B能否认可事物的量变C能否认可事物发展的根根源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D能否认可事物的相对静止8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色是(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看

21、法B广泛联系和永久发展的看法C矛盾的对峙面既一致又斗争的看法D运动和静止辩证一致的看法、“在对现存事物的必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认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消亡的理解。”这是一种(A)A.唯物辩证法的看法B相对主义狡争论的看法C激变论的看法D庸俗进化论的看法9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D)看法A唯物论B唯心论C辩证法D形而上学9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峙的焦点在于能否认可(C)A事物的广泛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经过分变过渡到质变9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D)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

22、界限,全部都是“亦此亦彼”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余事物和现象相差别C相互区其余事物和现象相互都是孤立的D全部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限制之中94、在联系问题上,唯物主义者否认联系的(A)A客观性B主观性C多样性D必然性9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C)A只认可联系,否认发展B只认可发展,否认联系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只认可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矛盾问题的精华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广泛性和特别性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答案:(C)在矛盾两方力量的比较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的特别矛盾事物的主要矛

23、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答案:(D)3.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类看法是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的答案:(D)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矛盾的看法矛盾对峙无穷性的看法一分为二的看法对峙一致的看法答案:(B)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只认可联系,否认发展只认可发展,否认联系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只认可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答案:(C)以下属于因果关系的有白日和黑天的关系闪电和雷鸣的关系阳光和植物的关系阴电和阳电的关系答案:(C)7.“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类看法是重视认识对实践的

24、作用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认为认识可以离开实践认为实践可以离开认识答案:(B)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优异传统是知行并进推进认识不断发展知难行易重申行是知行一致的基础因知以进行答案:(C)在真谛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差别在于能否认可真谛的天性是主观和客观相切合真谛的客观性真谛的辩证法物质世界的可知性答案:(C)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反响与被反响的关系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谈论与被谈论的关系答案:(C)中国哲学家王夫之认为:“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类观点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形而上学的知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旧唯物主义的知

25、行观答案:(D)12.“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其涵义是重申认识对实践的作用重申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认为认识可以离开实践认为实践可以离开认识答案:(B)在阶级社会里,真谛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客观性主观性相对性答案:(B)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看法唯物主义认可,唯,心主义不认可唯物主义认可,唯物主义不认可辩证唯物主义认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认可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都可以认可答案:(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经过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答案:(D)人类对自然界的所有“统治”力量在于人类一定依赖自然,由于自然环境

26、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人类可以保护生态均衡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答案:(D)1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露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世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必定序次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成立相应的生产关系答案:(A)限制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传统意识阶级关系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答案:(C)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权国家军队答案:(B)在所有社会关系中,最拥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关系生产过程中的交换关系生产过程中的花费关系答案:(A)96、全

27、部以条件为转移,这是(C)A否认主观能动性的看法B机械唯物论的看法C唯物辩证法广泛联系的看法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看法97、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类条件是(B)A不行改变的B可以改变的C可以任人创立的D完好与人没关的9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A)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孤立的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99、“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余事物处于广泛联系之中”这是(B)A唯物主义狡争论的看法B唯物辩证法的正确看法C相对主义的看法D形而上学的错误看法10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表现了(B)A形而上学片面的

28、、孤立的看法B辩证法广泛联系的看法C唯物主义的看法D狡争论的看法101“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认可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别。这是一种(A)A形而上学看法B相对主义看法C唯物主义看法D唯物主义看法102、“只见树木,不见丛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D)A唯物辩证法看法B唯物主义看法C唯心辩证法看法D形而上学看法103、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D)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构成运动104、联系的客观性和广泛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看法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实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照D它是正确划分不一样事物的基础1

29、05、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D)A高于唯物辩证法B抛弃了唯物辩证法C取代了唯物辩证法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106、发展的实质是(C)A事物的一般变化B运动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D量变、“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会集体,而是过程的会集体”这是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形而上学的思想C.狡争论的思想D.相对主义的思想10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A对峙一致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认之否认规律D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109、矛盾是反响(C)事物之间相互对峙,相互排斥、相互否认关系的范围对峙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变关系的范围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峙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围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对峙

30、的范围110、矛盾范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A抗衡性和非抗衡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广泛性的特别性D均衡性和不均衡性11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两方(D)A绝对的一致B完好的均衡C无差其余一致D矛盾两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向1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是指二者是(C)关系A个别与一般B现象与实质BC互为依存互为存在条件D外面表现和内部表现11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峙面之间(A)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向B绝对的对峙C相互浸透和相互转变的性质和趋向D相互依存114、矛盾的转变是(B)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变B向自己的对峙面转变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变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

31、变115、事物的性质主若是由(B)A抗衡性矛盾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116、事物发展的源泉是(B)A事物的相对性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C事物的变化D人的自觉能动性117、在矛盾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C)A广泛矛盾B内部矛盾C主要矛盾D次要矛盾118、矛盾广泛性和特别性的关系是(A)的关系A共性和个性B主要和次要C多数和少量D决定与被决定11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广泛性和

32、特别性的关系120、唯物辨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C)A事物数目的增添或减少B事物的循环和重复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D物体的地址挪动和场所的改正121、新事物是指(D)的事物A刚才出生的事物B形式上的新发展C比较微小D切合发展规律122、划分新旧事物的标记在于,它(D)A能否是在新时代产生的B能否是拥有新的特色C能否是获取多数人的认可D能否是切合事物发展规律1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一致C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一致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向124、对峙一致规律揭露了(A)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

33、动力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所有内容125、以下选项中,包含矛盾两方在必定条件下相互转变思想的是(A)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知彼知己,战无不胜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126、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围,它的含义是(D)A对峙面两方相互依存的性质B对峙面两方相互贯穿的性质C对峙面两方相互转变的性质D对峙面两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127、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D)A不需要任何条件B能离开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同一性所设定的)特定条件的限制128、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C)A.质和量的相互转变B.必定和否认的相

34、互转变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两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认129、迸发式飞驰是(A)A解决矛盾的一种抗衡的质变形式B解决矛盾的非抗衡性的质变形式C、新旧因素的逐渐累积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变130、质量互变规律揭露了事物发展的(B)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B状态和形式C基本方向和道路D客观性和条件性131、事物的质是指(C)A构成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B构成事物基本因素的内在联系C一事物差别于其余事物的内在规定性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132、决定事物的质的是(B)矛盾的广泛性矛盾的特别性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133、一事物的质,只有经过这一事物与其余事物的关系,才能(B)产

35、生出来表现出来发展出来转变出来13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C)A相互对峙的B相互包含的C直接同一的D相互转变的135、事物的质变是指(D)A事物在数目上的增减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改正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D事物根天性质的变化136、质与属性的不行切割性是说(D)质与属性在必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质与属性是直接同一的属性是经过质表现出来的质是经过属性表现出来的137、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其余,区其余依照是(C)事物的度事物的属性事物量的规定性事物的特别矛盾138、质变是指(C)事物数目的增减、场所的更替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驰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139、部分质变是指(B)质变过

36、程中有量的扩大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需准备量变的客观性和广泛性140、质变的复杂性是指(C)A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变B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过程中浸透着量变D质变依赖量变的准备141、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D)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量变过程向质变过程的过渡变化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大事物的实质属性未变,非实质属性发生142、事物发展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表现了(D)事物根本的、全局的质变的开始事物内部各个部分的不均衡性均衡性143、新惹祸物是指(A)A切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行进方向的东西C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不包含量的扩大和质的

37、变化事物的实质属性和非实质属性变化的不B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D一经产生就是强盛、完美的东西144、事物的量是(D)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形式事物自己所拥有的内在因素的总和一事物与它事物相互区其余界限定性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规145、量变是指(D)事物对原有度的打破一致体的分解146、量变的复杂性是指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一样(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认事物数目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替B)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质变中有量的扩大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打破度的范围的变化147、作为质变和量变的一致的度是指(A必定和否认的对峙一致C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摆列组合D)B把内容诸因素一

38、致起来的结构D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148.划重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记是(C)A.能否明显、激烈B.能否迅速明显C.能否超出度的界限D.能否引举事物变化149、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适量原则,防范“过”与“不及”,其哲学伦理论根据是(B)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B质和量相互限制关系的原理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一致的原理D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原理150、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A.事物保持必定质的量的限度B.事物保持必定量的质的限度C.事物质变的关节点D.事物质变的临界点151、否认之否认规律(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好地表现出来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C

39、在事物经过分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必定和否认两个阶段表现出来152、“必定中有否认,否认中有必定”这是一种(B)看法A折中主义B唯物辩证法C形而上学D狡争论153、形而上学的否认观的根本错误在于(C)A否认必定和否认的差别B坚持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C否认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D否认否认是外力作用的结果154、形而上学的否认观的主要特色是(C)A重申否认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B认可必定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把必定和否认割裂开来,必定全部或否认全部D片面夸粗心识的能动作用15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全部都是鬼话。”这是(A)看法A形而上学B辩证法C折中主义D相对主义15

40、6、事物的否认方面是指(D)A事物的踊跃方面B事物的悲观方面尽C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157、辩证的否认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由于辩证的否认(C)A把旧事物完好抛弃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消亡D是从外面强加给事物的、否认事物的发展是行进性和曲折性的一致,会以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B)A激变论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159、作为辩证的否认的“扬弃”是(C)A、既保留又弘扬B、完全抛弃C既战胜又保留D、矛盾的调停160、以下成语中包含辩证否认原理的有(C)A因祸得福,怎知非福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C古为今用,洋为今用D厚今薄古,厚古非今161

4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D)A视为精华所有继承B视为糟粕所有抛弃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D批评继承,革故鼎新162、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表现了(D)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一致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行进性和曲折性的一致163、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B)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行进性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164、作为辩证否认的联系环节是指(B事物发展的行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A)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C新事物在实质上差别于旧事物B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D、新事物优胜于旧事物16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

42、核心是(A质量互变B对峙一致B)规律C世界广泛联系D否认之否认166、设想是指(B)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实质的现象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实质的现象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D、和实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167、以下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C)A.白日和黑天的关系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C.燃烧和灰烬的关系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168、人类对丛林过分的砍伐,对草原和湿地的破坏,工业和汽车排放大批的CO2,使我国喜马拉雅山的冰峰不断融化。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D)A一因多果B同因异果C同果异因D.一果多因169、“必然的东西是有时的,有时的东西是必然的”这是(C)A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B唯物主义的看法C唯物辩证法

43、的看法D形而上学狡争论的看法170、有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B)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使或延缓的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性作用171、价值规律是经过商品交换中价格环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A必然性经过有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转变为有时性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的过程D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172、或然率是指(B)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断D有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17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围上说属于(D)A必然性决定有时性B实质决定现象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D内容决

44、定形式、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程的各种趋向、潜伏的还没有实现的东西,称之为(D)A有时性B必然性C现实性D可能性175.在现实中缺少充分依据,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尚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C)A.不行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渺小的可能性176、现实性范围是指(A)A包含内在依据的、切合必然性的存在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C详尽事物和现象的存在D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177、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此刻(D)A.科学发展观高于辩证的发展观B.科学发展观包含辩证的发展观C.科学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D.科学发展观集中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看法第二二章

45、章认认识识世世界界和和改改造造世世界界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峙表此刻(A.能否认可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C.能否认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D)B.能否认可世界的可知性D能否认可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响2、不行知论者和可知论者的主要理论分歧在于(A.能否认可世界的物质一致性B)B能否认可思想与存在拥有同一性C.能否认可意识是对物质的反响D.能否认可意识的能动性、古代西方的“回忆说”、近代的“天赋看法论”以及中国古代的“生而知之”的认识思想是(B)A.唯物主义反响论B唯物主义先验论C.经验论D.可知论4、反驳不行知论的重点在于(或对不行知论最有力的反驳)(A.指出人们可

46、以经过感觉反响世界C.指失事物的实质和现象是同一的B)B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看法是(A.矛盾的看法B.物质的看法C实践的看法C)D.发展的看法E.辩证的看法6、所谓实践,指的是(C)A.人们改造自然界的全部活动B.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全部活动C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究现实世界的全部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D.全部客观物质活动7、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A生产实践B.科学实验C.办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以上都不是8、洛克说:“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先无不在感觉之中。”(A)A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B.这是感觉论的思想C.这

47、是认识论中辩证法思想D.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思想9、“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典型的(A主观唯物主义看法B.反响论看法A)C.客观唯物主义看法D.机械反响论看法E.唯物主义10、“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这类看法是说(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取正确认识C)B全部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取C全部认识归根究竟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11、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A.唯理论B.经验DC.先验论D反响论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实质在于(D)A.人脑的主观创立B.人脑的客观反响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体选择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响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响”,这是(A)A唯物主

48、义看法B.形而上学看法C.唯物主义看法D.相对主义看法14、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D)A.主观认识B.客观对象C.人的大脑D是从事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15、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D)A.主体决定客体B.客体反响主体C.主观性原则D主体的能动性16、认识的主体是指(C)A.客观事物的主要部分B.物质C从事实践活动的人D.主要的客体17、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必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C)A.自然属性B.认识属性C社会属性D.拥有感觉器官、思想器官和实践能力18、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实质上是一种能力的追求,认识主体最实质的特色是(A.自主性B.社会性C创立性D.适应性C)

49、19、认识的客体是指(B)A.客观事物B进入认识范围内的客观事物20、认识的客体拥有的属性是(B)A.主观性B对象性C.自然界和社会C.社会性D.绝对精神D.选择性21、主体要和客体发生关系是经过(A.认识B.反响C)C实践D.领悟2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第一是(D)A.审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C.谈论与被谈论的关系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A摹写和创立的一致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一致,能动的反响是(A)B.可知论与不行知论的一致D.真谛的天性与实践特色的一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看法,此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响,另一个是都

50、主张(B)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C人可以认识客观世界D真谛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一致25、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A.求知欲念B.好奇心理26、认识的实质是(C)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C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响27、全部真知都根源于(B)A.间接经验B社会实践)C社会实践D.科学兴趣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C.人的意识D.客观事物28、在以下成对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对峙的是(D)A.能动反响论与机械反响论的对峙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峙C.可知论与不行知论的对峙D反响论与先验论的对峙29、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认识客体含义的是(C)A.认识的客

51、体是由主体创立出来的对象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外面自然界D.认识的客体是客现存在的事物3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B第一体和第二性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31、实践高于理论是由于实践拥有(B)A.广泛实用性的长处B直接现实性的长处C.主观能动性的长处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一致的长处32.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好认识过程的是(D)A.感觉知觉表象B.看法判断推理C.感觉看法感觉D.实践认识实践33、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C)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B.认识实践认识的辨证运动实践、认

52、识、再实践,周而复始以致无量,不断深入发展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屡次34、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D)A.只有唯物主义才认可的正确看法B.只有唯物主义才认可的看法C辩证唯物主义的独一正确看法D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都认可的看法35、人们认识的起点是(C)A.客观事物B.社会心识36、在认识的起点的几种提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实践是认识的起点B.看法是认识的起点C感觉D)C.表象是认识的起点D.理性认识D感觉是认识的起点37、认识的初级阶段是(D)A.直接认识B.全面认识C.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38、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A.完好自觉的过程B踊跃能动的过程39、理性认识

53、的特色是(D)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C.经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掌握B)C.悲观被动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B.与客观事物没关的人的自由创立物D借助于抽象思想达到对事物实质的掌握40、看法、判断、推理是(B)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41、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驰是指(D)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实质的飞驰C.从必定阶段到否认阶段的飞驰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驰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驰42、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需要经过(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

54、实践的多次屡次才能完成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4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唯物主义反响论与唯物主义先验论的关系44、人们为了获取知识(C)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45、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C.不行知论思想的表现D)B.只要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就行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B.机械唯物论的看法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46、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A)A.近似唯理论的错误C.近似唯物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近似经验论的错误D.近似直观被动

55、反响论的错误47、真谛就是(D)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对人类生计实用的理论48、坚持真谛的客观性,就是(A.在真谛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C.在真谛观上坚持了辩证法B.大多数人赞同的看法D对客观事物实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响B)B在真谛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D.在真谛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49、真谛与错误的实质差别在于(D)A.真谛是实用的,错误是有害的B.真谛是对外面世界的反响,错误是自己脑筋里存在的C.真谛是相对的,错误是绝对的D能否正确反响了事物的实质及其规律、有人认为,必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久不变的终极真谛。这是一种(A)A形而上学看法B唯物辩证法看法C唯物主义看法D相对主义看法5

56、1、真谛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谛问题上的(A.唯物论B争争论C.二元论B)D.狡争论52、绝对真谛与相对真谛是(B)A.两种完好不一样的真谛C.两种完好相同的真谛B同一个真谛的两种不一样属性D.二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任何真谛都是对事物必定程度、必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响,都是跟实在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谛拥有(C)A.社会性B.绝对性C.相对性D.实用性54、真谛的发展是一个(D)A.真谛和错误相调停的过程C.客观真谛与主观真谛相互转变的过程B.真谛和错误相增补的过程D相对真谛逐渐向绝对真谛转变的过程55、错误与真谛的关系是对峙一致的,所以错误(B)A.永久也不可以变为真谛C.是对客

57、观事物的正确反响B.在必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谛D.含在相对真谛之中的56、真谛与错误的一致的含义是(C)A.真谛中包含着错误C二者在必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B.二者互为因果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下降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远把它视为真谛。16世纪末,伽里略经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这件事说明(B)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掌握事物的实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科学理论对实践拥有指导作用58、实践之所以是反驳不行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由于(C)A.实践自己是社会物质活动B.坚持实践的看法就是坚持唯物

58、论C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D.世界不存在永久不可以认识的事物59、抽象上升到详尽的逻辑方法是(D)A.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之一C.违反脚踏实地的原则的思想方法B.唯物主义独有的思想方法之一D辩正思想的基本方法之一60、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思想方法是(C)A.分析方法B.综合方法C概括方法D.演绎方法、在思想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一样的构成部分、方面,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是(A)A分析方法B.综合方法第三章第三章C.概括方法D.演绎方法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能否认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59、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一样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心识关系的不一样回答C.对思想和存在关系的不一样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一样回答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C)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露出来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获取证明C社会的物质性获取了科学的论证D.真谛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获取了充分说明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D)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好相同B是纯粹自觉的过程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D拥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60、观规律性5、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社会规律是(D)A.由人的意志决定的B.革命阶级可以加以改变的C.有时势件的积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认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6、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C)A.它们都是不包含有时性的必然过程B.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加的客观过程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它们都是经过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起作用的7、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别在于(B)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自然规律是自觉的起作用,社会规律是经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实现的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支配的,社会规律是不行捉摸的8、人的活动受着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