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鱼我所欲也中心观点8篇_第1页
2023年最新的鱼我所欲也中心观点8篇_第2页
2023年最新的鱼我所欲也中心观点8篇_第3页
2023年最新的鱼我所欲也中心观点8篇_第4页
2023年最新的鱼我所欲也中心观点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57 页 共 NUMPAGES57 页2023年最新的鱼我所欲也中心观点8篇鱼我所欲也中心观点(1) 鱼我所欲也1.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诗经蒹葭 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 饮酒(陶渊明) 1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2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夜雨寄北(李商隐) 1夜雨寄北中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

4、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4张养

5、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强调空想不

6、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赤壁赋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

7、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7.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9.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10.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1.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2.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诵明月之诗,歌窈

8、窕之章。13.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4.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5.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6.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18.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19.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0.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

9、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2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2.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3.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鱼我所欲也中心观点(2)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i)苟(gu)得也;死亦我所恶(w),所恶(w)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

10、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患者何不为(w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患而有不为(w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n)食(sh),一豆羹(gng),得之则生,弗(f)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i)宫室之美,妻妾(qi)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我欤(y)?乡(xing)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

11、i)之奉为(w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i)所识穷乏(f)者得(d)我而为(w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i)失其本心。 出处: 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注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

12、命而选择正义。取:求取 义:正义,道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 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7.患:祸患,灾难。 8.辟:通“避”,躲避。下文同义。 9.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0.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1.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4.非独:不单,不仅

13、。独:只,仅仅。 15.是:这、这样。 16.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17.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8.豆:古代盛饭用的器具。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9.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20.蹴(c):用脚踢; 与:给。 21.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4、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假设。“辩”通“辨”,辨别。 23.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24. 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增加。 25.为:为了。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i”。 26.奉:侍奉。 27.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旧写作“向”),原先,从前,先前。 2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

15、现在。为,为了。 为(第二个),接受。 30. 已:停止,放弃。 31.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

16、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

17、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5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

18、”: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的 人皆有之 代词 它 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 代词 它 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代词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 它 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 它 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 代词, 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19、 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得之则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凡是;只要是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辟”通“避”。躲避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

20、: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

21、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段落分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

22、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

23、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

24、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写法介绍: 第一段包括两层,从“鱼,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层。这一层的开头两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我

25、”“舍生取义”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修辞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没有使论点得以证明的论据作用。因为人能“舍鱼而取熊掌”并不能证明人就能“舍生取义”。所以,如果把上述两句换成“果敢地”三字放在“舍生取义”四字的前面作状语,是不影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的。可见,这一层的重心全在后面的几句话中。后面几句中的“舍生取义”、“不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个意思,即不贪生怕死。这些都是作为事实论据的,分别放在第一个分论点我“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前后,进行回环论证,即从事实得出结论,再用事实证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这一层不是用“舍鱼而取熊掌”为论据证明“舍

26、生取义”。而是用“舍生取义”,(即“不避患”、“不苟得”)为论据证明:“我”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从“如使人之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是第二层,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人们具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接着又用两个肯定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从正面论证分论点。然后顺承上文的事实论证,正反论证和酣畅的行文气势,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孟文的辩论色彩),可谓水到渠

27、成,顺当明快。 概括上面两层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

28、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通过分析鱼文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鱼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的行为作论据,通过推究原因,然后概括提示出中心论点的。 从鱼文的出处看,鱼是孟子一书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书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论。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统地,全面地,集中地阐明了人性善的哲学观: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紧接着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来有繁茂的树木为喻,说明人皆有“性

29、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善”的“本心”,只是因为它像牛山上的树木那样被砍伐殆尽了。正是这样,第十章孟与以上诸章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论证了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这样确认人皆有“本心”为孟文的中心论点,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书的思想内容相吻合,才有利于正确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学根源,才有利于把握孟文的艺术风格,才有利于把它作为论说文的范文进行教学。 简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

30、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2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

31、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主旨: 鱼我所欲也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整体把握: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

32、,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论点

33、: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

34、。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

35、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 答:指“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 鱼我所欲也中心观点(3)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落实重点实词,翻译句子。 2.体会作者观点和论证方法。 3.领悟作者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文中重点实词和句子 教学难点: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一、导入: 战国末期,世风日下,人,心叵测,物欲横流,弱肉强食,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孟子痛心于此,矢志力挽狂澜,扶危济弱,以安天下。他受业于孔子之孙,曾以孔子之道游说诸侯,不被重用。在本文中,他高举义的旗

36、帜,用理智的声音,以他的性善论,召唤人们的羞恶之心及其未泯灭的良知,鲜明的倡导舍生取义的精神,表现了超人的见识。 二、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三、内容回顾 1、课文背诵 2、解词背诵 3、通假字 :辟 得 与 乡 4、成语: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苟且偷生 见利忘义 5、主要叙述的观点:文章主要论述的是面对生与义的不同取舍,指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四.内容解析 (一)义的含义: 孟子说: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又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37、。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为。 (二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段用鱼与熊掌设喻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义的重要。 第一层(鱼舍生而取义者也):比喻论证,提出论点。 A. 论点的提出: 比喻论证提出论点:孟子用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个比方,把生命比作鱼, 把义比作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很自然的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B. 比喻论证的好处: 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通过两者的比较,生动形象的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低,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浅显化,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接受,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第二层生亦我所欲甚于死者):正反论证、道理论证,对

38、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说明义比生命更重要。 A. 正面论证:义比生命更珍贵。 生 义(不贪生) 死 不义(不怕死) B. 反面论证:义比生命更珍贵,起到警醒人心的作用,警示世人不要为贪得生命作苟且之事。 理解本句话含义:翻译+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人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接受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消失殆尽。 c.论证方法:正反论证、道理论证 第三层(非独贤者勿丧耳);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保有本性而己。 A.贤者与普通人的区别: 贤者能求之大义,得之大义,固守道义,坚持操

39、守。而普通人则舍之大义,失之大义,容易丧失这些天性天良,也就不具备这种“仁义礼智”的美德了。 B.作者说人皆有之的作用:激励众人崇尚道义,坚守道义,保持天性天良, 做到舍生取义。 c.怎样理解非独资者. . .勿丧耳这句话 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义字本就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在。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二部分(2段):举例论证,进一步论述中心论点。 A.讲述行道之人和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义的存在。 (1)不受嗟来之食的原因 因为嗟来之食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则有损人格,所以他们宁愿饿死也不接受, 说明他们都有羞恶之心,都没有丧失本心,他

40、们把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2)举此事例作用: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却关系到人的生死,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如果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连饥饿的路人和乞丐都宁可饿死也不接受,更何况我们呢?进一步告诉我们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是义,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是不义。 B.有人为了贪图富贵,丧失了人的本性。 (1)这些是什么人 他们是贪生怕死、好逸恶劳、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寡廉鲜耻、贪图享乐、丧失了本心的人。 (2) 一箪食与万钟做对比, 进行对比论证,赞扬行人、乞人能够舍生取义,讽刺那些贪图荣华富贵之人贪生怕死, C.运用排比反面论证一些人失其本心,取生舍义的可耻行为。 (1)造成这类人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41、2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些人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贪图利禄而丧失了,告诉我们本心的丧失是个渐变的过程。作者用这段话既是对当时黑暗统治和贪官污吏的批判同时也警醒后人应时刻反省自己,不要因贪图利禄而 出不合礼义之事,不要丧失本心。 (2)排比作用:加强话势,增强感情色彩,显示出说话人义正言辞,理直气壮,强烈的批判谴责那些逐渐丧失本心的人c (3)什么是本心 天性、天良。即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就是义,就是善的本性。 五.总结扩展 1.本文小结: 本文借鱼与熊掌为喻,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选择,要选择你认为至关重要的东西,由此自然得出当生与义不能兼得时,我们要以义为重,做到舍生取义。

42、 2.本文的写作手法: A.排比的运用,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义正言辞,理直气壮。 B.比喻论证 c.对比论证,作者在文中运用对比,说理清楚,态度鲜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而本文却提出舍生取义,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围绕义是人生的根本和准则,在生与义冲突时,应选择舍生取义来谈即可。 4.文中运用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找出相应的例子,并说出好处。 这种句式音韵和谐整齐,读来琅琅上口,显得有气势,同时使论证更加严密, 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词锋犀利,说理透彻,作者赞成什么,否定什么,观点鲜明。 5.孟子指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揭露当时的政治黑暗,批判贪官污吏。

43、他的这一指责,在今天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提醒人们应该时时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名利而丢掉人格、尊严,做出不该做的事情。 6.舍生取义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守义而舍生,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又何尝没有呢,请举出一例。 抗击非典中,许多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甚至牺牲生命的危险救治患者,就是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中心观点(4) 鱼我所欲也复习检测一、基础训练 1常识填空: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鲁国人, 家 家,是继孔子之后 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 。2、给加点字注音:不屑( ) 苟得( ) 妻妾( ) 蹴尔( ) 一豆羹( )3、解释下列词语二者不可得兼(兼: 今为所识穷乏

44、者得我而为之(得: )所欲有甚于生者(甚: )一箪食,一豆羹(豆: )死亦我所恶(恶: )故患有所不辞也(患: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由是: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 11蹴尔而与之(蹴: ) 12、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 13、舍生而取义者也(义: )14、贤者能勿丧耳(贤者: 丧: )1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16、二者不可得兼(得兼: )17、妻妾之奉(奉: ) 18、呼尔而与之(呼尔: 与: )4、解释下列多义词: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45、万种于我何加焉(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故患有所不辟也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翻译句子 1、 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万钟则不辩礼

46、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用原文回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7)有人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目的是为了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9)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10)人的本心是什么? 三、阅读理解 (1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2)文章开

47、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3)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14)联系、本文观点,请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1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16)从古至今有许多人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四、理解回答: 1、课文第一段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理由。 2、第一段开头有什么特点?结尾“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什么?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二段文

48、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4、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 面举例,写有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之奉”是从 面举例。 5、“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 6、从全文看,本文的论点是 7、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_,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_。 8、孟子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三、1、A 2、D 四、1、三层。理由: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阐释观点;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

49、有“本心”而已。2、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近易懂。“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第一段主要是道理论证,还有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主要是举例论证,还有正反对比论证。 4、正、反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论点:每个人都有“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7、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8、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中心观点(5) 鱼我所欲也中心观点(6)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50、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不合理的取得,此处指“苟且偷生”)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通“避”,躲避)也。如使(如果,假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丢失)耳。 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呼喝)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踢)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万钟(指优厚的俸禄)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有什么

51、益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感激)我与(通“欤”,语气词)?乡(通“向”,原先,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停止)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一、 文学常识 1.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的主要思想有:民贵君轻、施行仁政、“性善论”。 2. 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经

52、典著作之一。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中庸大学合为“四书”。其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二、 文言解词 苟得: 患: 辟: 如使: 丧: 箪: 呼: 蹴: 不屑: 万钟: 何加: 奉: 得: 与: 乡: 已: 本心: 三、 文章分析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由此演化并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 2. 第一段用什么方法引出中心论点?为什么?(好处) 用比喻论证、类比推理的方法。将鱼比作生,熊掌比作义,由“舍鱼而取熊掌”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入浅出,形象通

53、俗,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3. 第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比喻论证。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好处是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入浅出,形象通俗,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证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用道理论证的好处是:说理透彻,直接。 正反对比论证。“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用道理论证的

54、方法,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证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正反对比论证的好处是:说理全面,观点透彻、鲜明。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指什么?) 指人的本心、本性,即向善之心,羞恶之心,舍生取义之心。 5. 在孟子看来人的思想是会发生变化的,虽然初始都有善心,但是慢慢的有的人成为“贤者”,有的人则不贤,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贤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固守道义,不为利动,不为势驱,勇于践行“舍生取义”。而之所以成为不贤的人,是因为丢失了作

55、为人原本拥有的天性和天良,或贪生怕死而丧失原则,或见利忘义而丧失人格。 6. 文中引用“一箪食,一豆羹”这一生动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这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证明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 7.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一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从反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是丧失本心的表现,批评了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与“一箪食,一豆羹”段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观点鲜明,论证全面,使人觉得真实可

56、信。 8. 作者在论述施与者的行动时,使用“呼”“蹴”,请你说一说这两个词有怎样的效果?“行道之人”“乞人”不受的原因是什么? “呼尔”是没有礼貌的吆喝,“蹴”是用脚踢,两个词都体现出施舍者傲慢轻蔑的态度,表明这种施舍是带有侮辱性的。 “行道之人”“乞人”不受是因为这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接受它就丧失了人格尊严。因此他们宁肯死也要保持羞恶之心。 9. 举例说明第三自然段使用的修辞方法,并说说好处是什么。 排比、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得我而为之) 排比可以把论据罗列的十分充分,使论证富有气势,无可辩驳。正反对比可以使论证更加全面,使观点更鲜明,给人的印象更深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0. 从古到今,

57、无数的事例证明了“舍生取义”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见利忘义的人则会遗臭万年。请举出实际例子加以证明。 舍生取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岳飞(精忠报国)、朱自清(临危拒绝美国救济粮) 见利忘义:秦桧(投靠金人,卖国求荣)、洪承畴(被俘,投降清朝,获得高官厚禄。) 11. 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而作者却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这是否有悖于常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的观点。 这并不违背常理。因为孟子主张“舍生取义”是指在生和义发生矛盾冲突时做此选择,要固守“本心”,勇敢践行“舍生取义”,并非不珍视生命。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

58、理。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就是正义和道义。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社会上的哥们义气、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3. 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谈谈看法。 有。它可以提醒我们时时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名利而丢掉人格、尊严,做出不该做的事情。不能见利忘义,而且还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14. 孟子生活时代的“义”,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义”在内涵上有何不同?我们今天应怎样理解和实践这种“舍生取义”的思想呢? 孟子说的义是羞恶之心,即舍生取义

59、之心,我们今天所说的义是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出牺牲,是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 要做正确的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谋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 15. 结合本文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些取义浅近的比喻,即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收,又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16. 全文议论围绕哪个字展开?围绕该字作者从士的角度、人的角度、人生价值的角度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60、 围绕“义”字展开议论。 贤者能勿丧耳;人之本心;甚于生死,舍生取义。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人物生平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