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着作权问题_第1页
网络着作权问题_第2页
网络着作权问题_第3页
网络着作权问题_第4页
网络着作权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网络著作权问题1一、互联网与著作权互联网的著作权问题是最为复杂的。一是因为作品著作权的取得采用自动取得的制度,使得著作权的取得不像专利权与商标专用权的取得那样,需要经过权威部门的认可;二是因为数字编码形式的作品出版及互联网的发展,强烈地影响了作品的创作、复制、发行和传播,特别为享有著作权作品的传播与使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互联网对作品无限制的复制性、全球的传播性和变幻莫测的交互性给著作权法律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震撼。2互联网为侵权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有材料称,超过90%的网站提供盗版产品。严重的侵权必然会引起诉讼。然而,各国的国内法或国际公约都是在数字技术尚未产生、对全球范围内信息网络传播活

2、动无法想象的年代设计的,所以针对最初的网络纠纷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可是,法院显然又不能拒绝审理这些新型的网络著作权案件。于是,网络著作权保护中司法审判就走到了前列。3(一)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立法1999年,出现了中国网络第一案,即王蒙等6名作家状告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网络著作权案。该案对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立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条对著作权各项权利的规定均适用于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属于著作权法规定地点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权人享有该

3、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4虽然该解释对“信息网络传播权”没有作明确的规定,但是已经涉及到了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管辖、作品数字化和网络传播后的著作权归属、侵权行为的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以及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适用问题,它成为著作权法修改前处理网络版权纠纷的主要依据。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不断加快,面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络上著作权保护问题日益紧迫,著作权法的修改时机已经成熟。52001年10月27日,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的著作权法,第一次明确认可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第10条第12项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

4、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第37条第6项、第41项分别规定了表演者和录音录像制作者的网络传播权。同时47条明确规定:未经上述权利人的许可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表演或录音录像制品的,为侵权行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有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62002年8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著作权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作了详细的规定。2003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涉及计算机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

5、问题的解释的决定,对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管辖、网络著作权作品的默示许可使用、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内容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等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定。72005年4月30日国家版权局颁布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自当年5月30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网络著作权行政管理规章。2006年5月10日,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自当年7月1日起施行。它明确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容、对信息网络传播权合理使用、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责任等。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和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传播,应当取

6、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8国务院相关部门也制定了一些部门规章:2002年6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1月7日,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2003年5月10日,文化部公布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7月24日,国家版权局公布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9(二)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现状与不足从1999年第一起网络案件出现以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案件已达30多件。通过司法与立法的情况,可以对我国的网络著作权现状有一个大致的认识。1网络环境下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得到了扩充: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

7、题的解释第条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第三条列举的作品的范围,但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护。”传统作品自然受到保护,网络环境下新的作品如网页等新的丰富的客体也可以受到保护。11确立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认定据高法的解释,在下列四种情况下,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侵权责任:一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网络参与他人侵犯著作权行为,或者通过网络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其与其他行为人或者直

8、接实施侵权行为人的共同侵权责任; 12 二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或者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权后果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其与该网络用户的共同侵权责任;三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对著作权人要求其提供侵权行为人在其网络的注册资料以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追究其相应的侵权责任; 13四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专门用于故意避开或者破坏他人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的方法、设备或者材料,而上载、传播、提供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

9、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具体案情,依照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六)项的规定,追究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民事侵权责任。 4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受到保护著作权法第47条第6项规定: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为侵权行为。著作权法对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进行法律保护,是对著作权人权利的扩张。145网络著作权权纠纷案件的管辖 高院的解释规定: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

10、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发生地。著作权纠纷的当事人选择管辖法院有了更大的余地,也更便于维护自己的权利。15但是,网络技术带给著作权法的冲击是震撼性的。法律虽然努力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1网络媒体的应有地位没有得到明确确认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之后的第四大媒体。网络传输信息速度快、质量高,具有多媒体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这是其他的传统媒体不具有的优越性。网络的发展速度之快,坚定了人们“网络化生存”的预期。然而,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并未明确突出它的地位。162多媒体网页著作权保护的局限性 著作权法修订前,网页很难归入某个受保护的客体之中。修

11、订后,一般认为它可以归入到汇编作品之中。但是,这个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汇编作品的宽泛性,意味着任何作品经过选择、编排都可以归入它的范围,所以其保护其实是较弱的。人们可以自由地使用原来汇编作品中的材料,用以制作与原汇编作品竞争的作品,只要新作品在材料的选择和编排上与原汇编作品不同即可。173网络环境下精神权利的困惑 有人认为精神权利的每一步行使都会造成对他人信息传播的限制。那么,在网络环境下,精神权利受到了更大的挑战。一则即使权利人许可使用,使用者仍难以自由地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二则网络技术致使对作品的修改更加容易,权利人如果逐一追究侵权行为,事实上很难办到;但一味放任网络上的侵权行为,法律的严

12、肃性又会受到损害。184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滞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建立较晚。在网络环境下,该制度如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存在很大问题。首先是相关的组织不多。其次,现在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不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在我国,将著作权交给集体管理组织的著作权人还没有形成规模,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第三,集体管理的制度建设落后。如网络上非职业作家作品的保护就显得有点欠缺。这些 作者的身份,使其不可能参加某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面对侵权只有孤军奋战,诉讼成本很高。195网络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与合理使用制度的冲突技术手段可以弥补法律保护的不足。有盗版行为,然后就有了反盗版的技

13、术。从实际出发,各国都把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写入了著作权法中。我国对此也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是,技术不应成为人们合理使用的应有的障碍。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合理使用制度的贯彻将显得越来越艰难。这将阻碍科学文化的进步,显然是违背著作权法立法初衷的。20二、互联网著作权保护什么权利?(一)辩析向公众传播权 互联网著作权的基本权能是信息网络传播权,即“向公众传播权”。它涉及到几个问题:1向公众传播权与传播权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传播,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电话、电报、传真、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一切人际传播手段和大众传播手段,将信息发送给他人。21著作权法所指的对作品的传播,实际上是通过语言、

14、表演、纸介质复印、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乃至互联网等手段将作品信息向公众传送。传播作品,是著作权法保护的重要行为。不过,因为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不同,著作权法中所调整的传播行为十分复杂,很难界定一个包括所有传播行为的“传播权”。我国法律中所规定的著作权人的表演权、播放权、展览权、摄制影视权及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广播组织播放权等,都可以包括在传播权中,不过1990年著作权法并未出现“传播权”的概念。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22那么,该信息网络传播权包含什么介质的信息传播?是否除了互联网之外,还有其他的网络?是否包括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甚至包括图书出版、杂

15、志发行、报纸印刷,以及多人的演讲、表演等?不过,到目前为止,信息网络传播权所调整的对象实际上就是享有著作权的作品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传播行为。232向公众传播权与复制权著作权的核心权利是复制权。进入互联网时代也仍然是如此。我国规定:复制权,即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权利。这里未提到网络。网络传播必须通过复制。网络传播的步骤:一将非数字格式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成数字化作品,或者在计算机上直接以数字格式创作多媒体制品、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及其他形式的作品;二将已完成的数字化作品与网络连接;三通过个人计算机将其传送到网上,网络用户通过网络使用这些作品

16、,如浏览、下载等。24上述三个步骤,第一步与第三步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对作品的复制。如果用复制权来调整网络传播行为,虽然能对第一步、第三步所涉及的对著作权作品使用的行为进行法律定性,但由于网络上复制的简单、方便,不易控制,即使定性以后也难以让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设立向公众传播权,则可以涵盖上述包括第二步在内的三个步骤。第二步非常关键,是否将著作权作品连接到互联网上,由著作权人自己决定。向公众传播权与复制权不可混淆。253向公众传播权与发行权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实施条例还规定:发行,指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

17、一定数量的作品的复制件。通过互联网将作品向公众传播的过程颇与发行过程相似,即将已经数字化的作品与网络连接,在网络上向公众提供可无限复制的作品的复制件。这一过程就是文件“上载”。26文件上载,是不是发行?著作权法强调发行一是发行有形物体的复制件,二是出售、赠与或出租这样的发行方式。据此,在网上上载文件,目前还不能算作发行。既然不能用发行权保护网络传播行为,那么向公众传播权就是必要的选择了。274向公众传播权与出版权目前公认的“出版”的法律条件:一是必须经过作者同意之后,以制作复制品形式公开其作品,二是有关作品必须被复制一定的数量,能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换句话说,出版就是复制加发行。据此规定来衡量

18、传统出版是符合要求的,而网络出版则不同。它是将作品上载互联网进行传播。它不完全是复制,也不完全是发行。传统出版,复制与发行由同一主体实施完成,而网络出版则一般不是如此。所以,用著作权法的出版权来保护互联网出版行为,在实践上会遇到一些麻烦。为此我国新闻出版总署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公布了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其中规定:28本规定所称互联网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其作品主要包括(一)已正式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内容在其他媒体上公开发表

19、的作品;(二)经过编辑加工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作品。这样的界定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是一致的。29(二)信息网络传播权调整的范围1上载(uploading)上载,是指作品由个人计算机转载于互联网上的过程。著作权人享有有关自己的作品上载于互联网络的决定权。将作品上载互联网属于著作权人向公众传播权的控制范围之内。作品与互联网完成连接以后,便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著作权作品在互联网上的复制与传播。302网络上对享有著作权作品的复制网络复制十分普遍。从对著作权作品的存储、浏览、传播到下载,都离不开对著作权作品的复制,也包括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在著作权传输过程中对作品的不可避免的暂时

20、复制。3网站间转载网站之间对著作权作品的转载是互联网上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行为实际上属于对作品的传播,同时也构成对作品的复制。当然,著作权人都应有权控制该种行为,除了法律的限制之外。314网络上对享有著作权作品的传播在互联网上,广义的向公众传播是指作品通过网络被不同空间和地域的人感知,既包括对作品的展示、播放等使用,也包括作品的发行、出租等。而狭义的向公众传播则指除发行、出租之外的其他传播,包括公开表演、展示、广播、播放等使用方式。可以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必然会有新的使用方式出现,因此也会构成新传播。325下载(downloading)与上载相反,下载是指将信息从互联网转载于个人计算机的过程

21、。下载行为是用户对著作权作品的一种使用。下载过程会构成对作品的复制,另外,下载也是对著作权作品向下位的更广阔范围的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复制行为。所以,下载行为理应在向公众传播权的调整范围之内。6署名及对作品的修改行为这是权利人所享有的署名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内容。33三、互联网的著作权限制(一)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国际上通常实施的著作权的限制制度。英国版权法规定,合理使用只能适用于下列三种目的的使用:一是研究或个人学习,二是批评及评论,三是时事报道。其中第一项使用只适用于文学、戏剧、音乐和艺术作品及已经发表的新闻节目,第二项可适用于所有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第三项适用于除摄影作品之外的所有享有著作权的

22、作品。34美国的版权法规定了合理使用的一些通用的原则,包括使用的目的(是否具有营利性),作品的性质、所使用材料的数量,以及对版权所有人的经济影响等。例如,为了诸如评论、批评、新闻报道、教学、学术研究的目的,使用享有版权的作品,像复制作品或唱片等。日本的著作权法中多处规定了属于合理使用的限制著作权的内容,如供个人使用的复制、图书馆等的复制、引用、教学用书的登载、作为试题的复制、用盲文的复制、非营利性的上演等、时事评论的转载等、政治性演说的使用、为了报道时事事件的使用、审判程序等中的复制等等。35我国在著作权法第22条以列举方式规定了合理使用的情况。我国的规定,是针对非互联网媒体的,即:前款规定适

23、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限制。按:此处的出版者是指图书、报刊、音像出版者,不包括互联网。对互联网合理使用的规定,见于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公布的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第六条、第七条:36第六条 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作品,属于下列情形的,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一)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二)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四)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

24、向公众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37(五)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向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提供; (六)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盲人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七)向公众提供在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 (八)向公众提供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38第七条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

25、外。 前款规定的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应当是已经损毁或者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其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 39(二)网下作品的合理使用问题将网下作品在互联网上刊载首先面临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问题。我国著作权法已明确规定了该权利,因此,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他人网下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公之于互联网,有可能构成对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害。但是,法律考虑到公共利益,又通过合理使用的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作出了限制。401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为介绍、评论某一

26、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表明这种使用是非营利的;“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表明这种使用在数量上是可以允许的。这一规定,与国际公约的规定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规定是一致的。如伯尔尼公约第10条1款规定:从一部合法公之于众的作品中摘出引文,包括以报刊提要形式引用报纸期刊的文章,只要符合合理使用,在为达到目的的正当需要范围内,就属合法。41法规规定“适当”引用,表明虽然有一部分内容将公之于网上,但只要不是引用了被引用作品的核心实质内容,并不会影响被引用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正常行使。现实生活中,可以在网上书店看到对某一新书的评介,这种评介有的文字很短,有的略多一些。在评介中一般会少量地引

27、用被评介作品的一些内容。这种使用方式,不仅得到了著作权人的默许,而且也得到了广大网民的认可。电影的新片介绍或预告也有这种情况,介绍时选择其中的几个镜头。这些都属于适当引用。422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时事新闻是反映一种客观事实的存在,它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因为一来时事新闻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只要如实反映事实即可,二来时事新闻是人们了解国家大事、世界大事的重要途径,法律不应赋予时事新闻作者以垄断权,以防止其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侵害。所以,报道时事新闻,主要的目的就在于传播新闻,促进信息交流,是一种典型的公益性行为。43当然,在实施该规定时

28、要注意“时事新闻”与“不可避免”这些限制条例。首先,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其次,只有“不可避免”才可适用这一规定,如果能够避免,则尽量避免。3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规定从著作权法第22条(2 )项而来:“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二者存在差异:44一是“翻译或少量复制”改为“提供”;二是限制“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为“少量”;三是去掉了“不得出版发行”的限制。据此,可以看出该规定的核心是:一这种教学目的的合理使用,只适用于课

29、堂教学。即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室、实验室等场所进行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应该排除目前的远程教育特别是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所进行的非面对面教育的合理使用的可能。此处所言课堂教学主要指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开展的小学、中学及与此相近的大学教学。45二是“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少量提供”。这一规定应与上边的课堂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考虑。这些教学、科研人员应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如果是属于上述教学范围以外的教学、科研人员,那么不属于这里所限制的“少数教学、科研人员”,自然不适用合理使用的规定。“少量提供”,应指提供的份数。至于多少才算少量复制,只能视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不应超出课堂教学的需要,不能给作品的潜

30、在市场价值带来不利影响。总之,既要考虑课堂需要,又要考虑作者的利益。464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向公众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国家机关”,主要指国家立法、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限制条件是“合理范围内”。5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向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提供。6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盲人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477向公众提供在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这条规定涉及到网下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的转载。 8向公众提供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489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

31、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应当是已经损毁或者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其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49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都是我国的文化事业单位,具有典型的公供性质。下面着重讨论图书馆问题。此处“图书馆”,是指传统图书馆,还是指网络图书馆?该规定从著作权法第22条(8)演变而来

32、: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本条在增加了“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以外,又增加了“提供数字作品”的规定。其中,“本馆收藏的”是重要的限制条件。据此,可以看出这里所指的还是传统图书馆,它与纯粹的网络图书馆是有差别的。50也就是说,对于传统的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或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来说,可以面向本馆的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数字作品,也可以因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作品,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对此情况,可以不经权利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对于网络图书馆来说,情况就较为复杂了。 51网络图书馆是以数

33、字化形式保存大量的信息资料,并将这些信息资料上载互联网向公众提供,使之成为公众有机会接触的公共资源。网络图书馆的信息资料来源有二个:一是将网下大量的信息资料数字化存在,这包括传统图书馆的纸质文献、音像作品及其他介质的文献资料数字化与直接以数字化形式创作并发表的电子出版物;二是搜集和汇编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料而形成的信息或数据库。52网络图书馆改变了以往信息存储、加工、管理、使用的传统方式,其服务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将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服务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并借助网络环境和高性能计算机等设备,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这种网络图书馆应是集中全球电子书籍、报纸、信息、多媒体

34、影视、休闲娱乐和电子商务等要素为一体的一个综合虚拟空间。它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投入巨资来研究和建设网络图书馆。53我国也开始了网络图书馆的尝试。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图书馆命名或不以图书馆命名的网上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清华图书馆等传统图书馆也在其网下图书馆的基础上向网络图书馆发展。此外,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已经启动。该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在互联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数字资源库群,并通过国家骨干通信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高效服务。从理论上讲,这确实会给读者浏览、查询、使用信息资源提供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图书馆对他人享有著作权作品的使用,能否享

35、有传统图书馆所享有的合理使用的权利呢?54网络图书馆本质上就是一个网站,是一个拥有巨大信息数据库的网站。它与传统图书馆在运作及提供信息服务上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那么,网络图书馆能否享受合理使用的优惠,要从下现几点来看:一是看使用目的。我国传统图书馆是国家财政支持的非营利单位。网络图书馆仍具有公益性,但恐怕不能不营利,至少需要像目前的电台、电视台一样需要企业化经营。否则,它很难消化著作权许可使用费、管理费、使用和维护通讯技术费等庞大的开支。在市场条件下,全靠财政拨款是不大现实的,不提供营利性服务也是不大现实的。而营利性的使用他人版权作品,无疑是要被排除在合理使用范围之外的。55二是看使用作品的性

36、质。图书馆使用作品具有特殊性,它以信息丰富、完整见长。故收藏作品越多越好,越完整越好。这不同于课堂教与科研活动对作品的有选择的少量的使用。三是看使用作品的量与实质内容。网络图书馆要提供有关作品的完整的信息,该使用是对享有著作权作品的完整的复制,自然包括对作品实质内容的使用了。四是看使用行为对被使用作品的市场影响。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便利性,意味着只要有一件作品就可以满足无数人的需要。如果允许网络图书馆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将他人的享有著作权作品上载到互联网上,那么著作权 人就此作品许可他人上载互联网的潜在市场也就基本上消失了。56(三)网上享有著作权作品的使用问题互联上享有著作

37、权作品包括两部分:一是在互联网上创作的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二是网下作品经合法使用上载于互联网后存载于互联网的作品。1MP3及所涉及的著作权问题MP3是一种以计算机播放、存储数字音乐的格式。它能将CD品质的数字音乐压缩成极小的文件,并将其存储在电脑上。1998年,当Winamp作为免费的音乐播放器在网上传播后, MP3的狂潮开始了。但这种使用涉及著作权问题。57MP3音乐用户的下载、上载它在网上的下载涉及到作品的复制权,所以下载行为是不被认可的。著作权法第22条之(1)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此条规定并未限制使用作品的对象,也未

38、限制使用作品的方式和范围。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公布前,一般都理解这条规定是为包括网络环境下个人在网络上使用互联网他人享有著作权作品的定性。但是,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没有这一条规定。因为,这会涉及到暂时的复制问题。58将MP3上载互联网是播放、下载活动的前提。上载行为是为了传播,行为人实际上应称为网络音乐的传播者。互联网用户将他人享有著作权及相关权的MP3格式音乐上载于互联网的行为,同用户将他人的文学作品上载互联网的性质是一样的。正是由于互联网上MP3音乐传播者的某些侵权行为,才导致了音乐作者与唱片公司提起的诉讼。592网站间的转载新闻网站特别是一些大的门户网站,拥有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39、在网站之间转载信息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据“向公众提供在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的规定,网络也同其他媒体一样,可以转载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无需得到作者许可,无需支付报酬。60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第二款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第42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权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第43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发表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61上述规定是我国使用作品的法定许可制度或默示许可制度的内容。它们都与转载作品有关。互联网转载作品适用这些规定。这在高院的司法解释讲的更为明白: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上载该作品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网站予以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的,不构成侵权。但网站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应当认定为侵权。62由于互联网内容更新速度快,其新闻报道或评论也会被传统媒体下载。应该说,上述规定也适应这种情况。即其他媒体也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