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下册实验教案_第1页
初一生物下册实验教案_第2页
初一生物下册实验教案_第3页
初一生物下册实验教案_第4页
初一生物下册实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生物下册试验教案试验目标 :1、能量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第四周)会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情感目标 :1、关注食物中的养分物质,养成不挑食的习惯;2、初步学会测定方法;试验重、难点 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培养同学的探究才能、处理数据才能、分析探究结果的才能;课前预备:试验材料用具:花生、火柴、解剖针、锥形瓶、温度计、试管夹、自制装置、量筒、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士力架的广告,让同学谈感受,从而得出食物中含有能量,但是全部的食物中都含 有能量吗?我们学过的六大养分物质,哪些能够供应能量?哪些不能?那么这些养分物质中究竟含有多少 能量呢?我们需要通过探究试验来获得;今日我

2、们就来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板书)二 、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回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依据步骤我们必需先提出问题,看到题目后,你想提出哪些问题?提示: 探究的食物必需是简洁燃烧的;一 依据本组的试验材料小组争辩完成学案第一步骤提出问题1.同学小组争辩写出本组所要探究的问题,呈现问题;2.依据提出问题,能否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提示:并不是全部问题都必需作出假设的;二、制定方案并完善试验方案1、提示:1、测定食物中的能量可以通过测量食物燃烧释放的热能多少来完成;2、1 毫升水每上升1,需要吸取4.2 焦的能量(焦是能量的单位)由此可得运算公式: (同学写在学案上,老师板书)1 克食物释放的能量=水

3、的毫升数 (加热后水温加热前水温)4.2 焦水的质量2、依据公式提问:公式中哪些数值是已知的,哪些需要测量?(同学回答)测量需要工具,呈现试验材料和工具,对比自己试验台上的工具检查是否一样,3、介绍自制的燃烧装置以及酒精灯和量筒的使用;4、小组合作制定方案,把步骤写在学案上指导方法:看课本23-24页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5、小组呈现方案,其他组提出建议赐予完善;三、实施方案1 分组试验:全班 4人一组,共 15个小组,其中一人是组长,负责本组员的学习及器材治理;一人点燃花生 米或核桃,一人拿试管夹,一人观测温度,一人计录数据,全组成员都动起来;温馨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以免起火或烧

4、伤;玻璃仪器轻拿轻放,以免破裂扎伤;确保装置不热再接 触,以免烫伤;2、测量水温时,等温度计示数稳固时再读数;3、要用外焰点燃种子,燃烧的种子也用外焰加热试管,削减热量的散失;4、小组代表准时把运算出的数据输入电脑的表格内 本组试验数据水体积加热前水温种子质量加热后水温1 克食物释放的能量数据全班试验数据汇总组别1克花生释放的能量1克核桃释放的能量一二三三四五六七八四、得出结论 你的结论是 _ 呈现结论 五、表达和沟通1、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同是测定同一种物质为什么测定的数据会不同?同学分析缘由 解析:假如探究同一种食物的各个小组,所得的数据有差距,可能是由于各小组试验测量中,试验器具不一样

5、,能量的缺失有差距,也可能是试验操作不规范,测量不精确或运算显现错误等;2、我们在做这个试验时,每个小组都是测定几次?这样的试验数据牢靠吗?应当怎样做?(应当设置重 复组,取其平均值,从而削减误差)2 七年级生物下册试验教案 2、消化和吸取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第五周)一、试验教学目标 1. 学问、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试验使同学明白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2)通过探究试验使同学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3)培养同学学会如何设计探究试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2. 才能目标:(1)培养同学试验设计、仔细观看、善于摸索、与人合作的才能;(2)

6、进展同学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才能;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争辩事物的方法,同时猎取新 学问;( 2)在探究试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爱好和自信心;二、教学过程 1. 亲身体验,提出问题;每个同学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2. 摸索分析,提出假设;同学摸索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受,提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3. 小组争辩,制定方案;同学分小组开放争辩,设计探究试验的方案;4. 小组沟通,完善方案;小组沟通,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指点,使问题

7、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熟识 到:( 1)试验要设计对比组;依据提出的假设,这个试验中有三个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比组( 1 试管)同时供应这三个条件,而三个试验组就分别只供应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补偿了教材中只有两个试验组的不足;)(2)获得较多的纯洁唾液是试验成功的关键;(3)试验要模(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 拟人的口腔环境,即供应 37 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淀粉的变化;5. 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有 3 个小组在小组沟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 1、2、3、4 试管,仍分别增加了:(1)5 试管;与 1 试管相像,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

8、,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 2)6 试管与 1 试管一样,但放入了 100 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 影响淀粉的分解;(否会产生作用;6.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依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 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7. 师生反思,总结规模;老师对各小组作出试验评判,确定同学在探究试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 学素养,将同学探究试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同学进行沟通;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并引导同学总结出探究试验的方法:(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3)设计试验(要有对比组);(4)推

9、测试验成效;(5)观看试验结果;(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学也对此次探究试验谈谈体会,有的小组得出:做探究试验时,要留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有的小组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常吃饭时要留意细嚼慢咽!有的小组发觉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常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3 七年级生物下册试验教案3、血液用显微镜观看人血的永久涂片教案(第八周)一、教材分析 :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通过试验探究熟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可以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二、学情分析:同学对血液既熟识又生疏;虽有流血、验血的

10、经受,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仍知之甚少;所以老师要留意多从生活实际动身,加强感性熟识,使同学便于把握;三、试验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2、使用显微镜观看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四、教学策略:创设情形 -试验探究 - 分析争辩 -解决疑难 -得出结论五、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同学活动老师活动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血浆( blood plasma)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成分: 90%的水、血浆蛋白 7% 2、血细胞( blood cell )红细胞( RBC ):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Hb ),呈红色;

11、功能:运输氧白细胞( WBC):有核、数量少;功能:吞噬细菌和病毒 血小板( PLT):无核、最小、形状不规章;功能:凝血、止血 3、激情、质疑 -分析资料 -相互沟通 - 观看、分析、表述、沟通 通过试验得出结论 4、进一步巩固:解答 -创设情形: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出示资料 -质疑:为什么把血液称为“ 流淌的组织” ?演示试验: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显现分层现象 5、问题:分几层?有什么成分?其功能如何?6、组织同学试验:观看人血的永久涂片 巡察指导 识回忆 感悟与收成 4 七年级生物下册试验教案一、教材分析:4、血管观看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淌(第九周)以观看小鱼尾鳍试验为背景,通过试验探究,

12、让同学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学会区分三种血管;二、 学情分析 :同学对血管的学问知之甚少,所以老师要留意多从感性熟识动身,通过试验探究,让同学把握学问;三、 试验教学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淌情形 四、 教学策略 :创设情形 -试验探究 - 分析争辩 -得出结论五、 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花;六、教学过程:1、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尾部,再放在培养血中,使尾鳍平贴 在培养皿上;2、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看尾鳍血管中血液流淌的情形

13、;大家在观看时,要 识别准毛细血管,第一要留意是否红细胞单行通过血管;假如是,就这条血管就是毛细血管,然后留意各 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识别小动脉和小静脉;现在开头试验观看;3、(同学作试验,老师巡察指导;)提问:同学们在观看中是如何区分三种血管的?4、(回答:我第一找到了在流淌血液中的红细胞,只答应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就是毛细血管,再看 血流速度和方向:血流速度快,流向毛细血管的是小动脉;反之,就是小静脉;)5、小结:回答得好,说明他抓住了三种血管的主要特点;请同学们按要求整理好试验用具;5 七年级生物下册试验教案一、教材分析:5、神经调剂的基本方式膝跳反射(第 13 周)本节教学应从同学的亲身

14、体验动身,引导同学的主动参与,培养同学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 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学问;二、学情分析:同学对神经调剂的现象虽有确定的熟识,但对神经调剂是怎样进行的学问却知之甚少;所以老师要注 意多从生活实际动身,通过试验和直观教学,帮忙同学加深懂得和熟识;三、试验教学目标: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试验懂得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 四、 教学策略: 创设情形 -提出问题 -试验探究 -分析争辩 -相互沟通 -得出结论 五、 教学过程:3、导入新课 组织

15、同学试验:膝跳反射 强调:试验成功的关键 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 叩击时机:受试者放松且未留意 举例:含羞草对外界的反应是反射吗?衣藻或草绿虫的应激性是反射吗?强化熟识创设情形:为什么有的反射可不受大脑的把握?案例强化:针扎手,是先缩手,仍是先感到疼?组织同学探究:测定反应速度6 七年级生物下册试验教案一、教材分析6、神经调剂的基本方式测定反应速度(第 14 周):本节教学应从同学的亲身体验动身,引导同学的主动参与,培养同学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 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学问;二、学情分析:同学对神经调剂的现象虽有确定的熟识,但对神经调剂是怎样进行的学问却知之甚少;所以老师要注 意多

16、从生活实际动身,通过试验和直观教学,帮忙同学加深懂得和熟识;三、试验教学目标: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试验懂得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 四、 教学策略: 创设情形 -提出问题 -试验探究 -分析争辩 -相互沟通 -得出结论 五、 教学过程:1、反射弧( reflex arc)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 效应器2、测定反应速度 试验探究表述沟通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小组合作,相互沟通 做出假设 制定试验方案 实施方案 得出结论 相互沟通进一步巩固

17、解答 创设情形:开头学骑自行车为什么总是东倒西歪?7 七年级生物下册试验教案 7、环境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第 14 周)一、试验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酸雨可能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2.同学尝试设计试验方案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产生的影响,提高同学的试验设计才能和进展同学的实 验操作技能;3.通过对探究试验的分析,发觉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污染对人类和生物产生的危害,增强环境爱惜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设计试验的探究方案;突破方法:同学在七年级已经学了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就,但运用仍存在问题,同学在争辩试验方案时,教师应准时引导,让同学懂得把握变量法和设置对比试验的重要性;2.教学难点:实

18、施试验方案,分析试验结果;突破方法:由于八年级同学仍没有学习化学,没有基本的化学试验操作常识,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对同学来说较困难;因此,老师先向同学简要介绍酸碱度(pH)和酸雨学问,由老师带领基础较好的同学事先配制好不同浓度的酸性溶液,但不标明浓度,让同学使用pH 试纸测定pH 值,这样既降低了试验难度也减少了试验误差;对于同学的一些不同结果,老师并没有做简洁的否定,而是让同学们分组争辩,回忆各自试验的做法并查找缘由;老师适时加以引导,同学基本能反思出自己小组试验失败的缘由;三、试验预备:1.材料预备:大小、饱满程度相同的数粒小麦种子;培养皿,烧杯,纱布,pH 试纸 ,蒸馏水,食用白醋,盐水,

19、标签纸,相同规格的胶头滴管,镊子,温度计等;2.分组:全班分为 12 个小组,每小组 4 人,自由组合,每组选一名组长;每组的试验设备为:具有萌发条件的小麦种子,培养皿 3 个,大烧杯 2 个(一个装盐水,一个装清水),配制好的酸性溶液(pH=4 和 pH=5 )两瓶,纱布,pH 试纸,标签纸,相同规格的胶头滴管 3 个,镊子,温度计;四、教学过程:1、探究预备 .用不同浓度的溶液模拟酸雨:由老师带领各组组长利用蒸馏水和食用白醋配制好酸性溶液(pH=4 和pH=5 ),但不标明浓度,让同学使用 pH 试纸测定 pH 值;. 将小麦种子放入盐水中洗涤,以杀除表面的微生物,然后将种子充分浸泡;2、

20、探究过程8 同学们知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都有哪些吗?我们一起阅读课本 我们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呢?【提出问题】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会有什么影响?【作出假设】酸雨会影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114 页,明白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摸索【制定方案】老师供应试验材料及试验报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争辩制定探究方案:1. 将浸泡好的小麦种子沥干;2.各小组使用 pH 试纸测定出两瓶酸性溶液的浓度,用标签纸标明;3.取 3 只培养皿,在底部放置两层被清水浸透的纱布,用镊子分别取等量的小麦种子放入培养皿,再分别 盖上两层纱布;最终,用标签纸标明;5.每天定时定量地用胶头滴管向 3 个培养皿的纱布上滴

21、加与标签相对应的溶液,使纱布保持潮湿;6.将培养皿放在试验室内培养一周,每天定时测量温度(数,并填入小组设计的表格中;2030适宜)、记录各培养皿中萌发种子的个【实施方案】同学依据以上的探究方案实施方案,进行分组试验;(老师强调相同的试验至少要重复三次,以便削减试验误差) ;【得出结论】各小组将试验结果汇总,填入下表,老师利用试验室电子白板呈现各小组成果;试验处理 试验结果(发芽率)对比组(样本数量50)小麦种子清水pH 4)试验组(样本数量50)小麦种子模拟酸雨(试验组(样本数量50)小麦种子模拟酸雨(pH 5)由表格分析归得出:酸雨会影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五、问题研讨:.同学可能仍提出了以

22、下问题,有待我们连续探究:同浓度的酸雨对不同植物的种子发芽率有什么影响?使用红醋或是白醋模拟酸雨对试验有什么影响?使用蒸馏水和清水做出的试验结果有什么不同?酸雨对植物幼苗的生长有什么影响?9 七年级生物下册试验教案8、演示试验模拟膈肌的运动(第七周)一、试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模拟膈肌的运动是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三章其次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一个演示试验;本 节是这一章也是这一册的教学难点,特别是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比较抽象,同学难懂;通过这一模拟试验,很直观的表达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肌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容积扩大和缩小;二、试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试验原型:1、玻璃罩模拟

23、胸廓 2、Y型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 3、气球模拟肺 4、橡皮膜模拟膈肌不足之处:1、带橡胶塞的无底玻璃罩难以找到;2、玻璃罩是刚性物体,不能模拟胸廓前后、左右径的变化与呼气和吸气之间的关系;3、玻璃罩壁很滑,不好固定橡皮膜,易滑落;4、试验室的 Y型玻璃管大而短,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玻璃罩;三、试验创新和改进之处 创新之处:1、用饮料瓶代替玻璃罩 2、用输液管改装成一个 Y 型胶管代替 Y 型玻璃管 3、气球膜代替橡皮膜 改进后的装置:1、饮料瓶模拟胸廓 2、Y型胶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 3、小气球模拟肺 4、气球膜模拟膈肌优点:10 1、饮料瓶易改装,易固定橡皮膜,而且不会滑落,同时也解决材料难

24、找的问题;2、输液管简洁猎取,也简洁改装成Y型管,解决了Y 型玻璃管与饮料瓶不匹配的问题;3、整个装置取材简洁、轻巧、携带便利;四、试验原理肺富有弹性,当膈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吸入肺,是吸气过程;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增大,气体被呼出,是呼气过程;从而得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运动的关系;五、试验器材:饮料瓶一个、大气球一个、小气球两个、小剪刀、细线、输液管一根 六、试验步骤1、在饮料瓶靠近凹槽的地方将底部剪掉(保持切口平整和光滑,以免刺破气球膜),然后套上气球膜;2、将输液管改装成一个Y 型胶管,将分叉的两管分别插入气球内

25、,用细线系紧;3、用剪刀尖端在饮料瓶盖中心钻个小孔,刚好能插入 七、试验现象及分析Y 型管的另一端,和气球一起塞入瓶内,盖好瓶盖;1、向上推气球膜,气球变小;相当于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容积 变小,肺内气压上升,气体出肺,这时呼气;2、放松气球膜,气球变大;相当于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内气压下降,气体入肺,这 时吸气;3、用手挤瓶壁,气球变小;相当于肋间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前后径 或左右径)变短,胸廓 容积变小,肺内气压上升,气体出肺,这时呼气;4、放松,气球变大;相当于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前后径(或左右径)变长;胸廓容积 变大,肺内气压下降,气体入肺,这时吸气;八、自我评判1、试验现象明显,能直观的表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让同学明白是由于胸廓扩大(或缩小)导致吸气(呼气),而不是由于吸气(或呼气)后使胸廓扩大(缩小 ;2、所需试验器材少,易猎取,制作简洁,同学可以独立在课后完成;3、试验成本低,绿色环保,无毒无污染;过程安全,无危险隐患;11 七年级生物下册试验教案8、设计 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第六周)一、目的要求:通过给家长设计一份健康养分的午餐食谱,运用合理的养分学问,关怀家人的身体健康二、设计原理:(1)主食:米饭 , (含有碳水化合物和能量)(2)清蒸鱼(固醇低脂肪,含蛋白质)(3)西红柿鸡蛋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