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视域下的自然观审视_第1页
主体性视域下的自然观审视_第2页
主体性视域下的自然观审视_第3页
主体性视域下的自然观审视_第4页
主体性视域下的自然观审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主体性视域下的自然观审视摘要:人类主体性的呈现与其自然观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完整的自然观对于诱发良好的环保意识 和生态行为至关重要。主体性与自然观的协同共生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基于实体主体性的实在自然观, 它只具有象征意义,不具有生产能力;二是基于认知主体性的理性自然观,它是否定性和破坏性的,使主体从自 然深处得以显现;三是基于生命主体性的情感自然观,其不具有被反思的特征,只是一种言语意义上的情境性的 感知状态;四是基于实践主体性的生态自然观,它表达了基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场景下的系统结构化思维,传递着 过程性的有机综合与生成;五是基于后现代主体间性的审美自然观,其行动策略是审美关系的确立

2、,并非生产关 系的巩固。关键词:主体性;自然观;生态;主体当代人类生态问题的解决,无论在个体、族群还 是国家层面,完整的自然观念对于诱发良好的环保 意识和生态行为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由“主体性” “自然观“生态”等词汇衍生而来的话语意义多是 作为一些不证自明的正向态的概念而被大家所接 受,其功能在生态文明建设初期不必多言。但当生 态事宜的探讨走向深入时,其间的内在联系和共生 原理就应该被揭示,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构建轮廓清 晰的相应观念谱系。一、基于实体主体性的实在自然观人类生态意识及其观念的形成和展开过程,是 一个与工业社会发展相生相伴的重大事件。回顾历 史,工业革命之前生态问题的产生不具备客观

3、现实 条件,面对局部生态危机的觉醒是工业革命之后的 主体性选择。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从自然观 到生态观是现代性的创生和发现,它代表着近代以 来主体性的话语实践和语义生产。世界范围内的人 类文明在其最初几千年的演化进程中绘制的观念图 谱中,就文化延展的连续性来说,古代中国文化和古 希腊文化无疑对当代东西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刻, 这种影响的核心因素便是“天人”和“人与自然”之 间相互关系的确立。在整个农业文明时期,主体性的表现方式大都 以实体主体性的形式而出现。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 还只是自然世界的某种属性,低层次的生产和生活 不断地注释着外部环境的他律法则,此时的自然被 意向化或神化,意味着“第

4、一实体”。自我意义的主 体性只具有外显的生物特征,由其聚合而成的类主 体性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组织特征,社会活动因此而 产生并逐渐丰富,但这还不能说明类主体性获得自 足独立的存在空间。类主体以集体无意识的仪式表 达着对实体主体的敬畏之情,在这一过程中类主体 获得了实体主体的镜像之躯。“人与人之间特有的 交换在动物界是不可思议的,这种交换凸显了不同 文化之间的联系,并提供了关于人类生命的组合进 化图景,它完全不同于只遵循统计规则、受自然选择 支配的基因组合的进化。” EB早期实体主体性的成 长历程遵循着技术化的身体逻辑,而并非意识化的 技术逻辑,因此实体主体性与其环境共同构成了原 初意义的实在自然,

5、这种实在自然只具有象征意义, 不具有生产能力。中国古代的实在自然观集中体现在“天人”关 系的确证方面。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天人”关系 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诸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内 涵特征,但蕴含在“天人”关系中的本质内容一直得 以延续。“天人合一实质上讲的就是自然与人的 关系。”这里的人不是个体,他是共同体意义上的 精神聚集,以类主体的形象出现,是实体主体的派生 物。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决定了其文化的核心是农 业文化,农业社会在生产方式上讲究安土重迁、安土 乐天、农本商末等。这就决定了在日常生活层面人 们要因循天意,达成“天人合和“天人合德”。这种 依“天事”而为“人事”的德性文化使社会内容呈

6、现 出伦理本位和血缘宗法特性。因此,中国古代实在 自然观确立的基点是实体主体的自然化,“天”或者 %自然”是第一原理,类主体在综合和趋同的过程中 向其靠拢,这一履历是某种反躬自身不断证伪的历 程,看似混沌,实则有序。古希腊时期的实在自然观建立在人对自然界的 描述方面,描述的目的和动机首先是中心,其次才彰 显描述的目标体系。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 就了其海洋文明的特质,人们对于外部世界充满好 奇和探索的欲望,乐于接受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 愿意承受纷繁流变的外部环境赋予自身的不完满 性。因此,以众多先贤为代表而聚拢起来的类主体 对于变化莫测的物质世界的刻画既遵循实体主体的 中心法则,又追求普

7、遍性的和谐、统一、规律、正义等 等。同时,这种寻觅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物理时空主 体化的初次尝试,即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这里 的主体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象性思维活动,它是 基于信仰的热情而驱动类主体走向实体主体的经 历。因此,古希腊时期的实在自然观预设了类主体 和实体主体双向互动的赋值活动,这种活动在起点 时刻是对等平和的,它既未完全撩起实体主体的神 秘面纱,又未给予类主体以绝对的人格尊严。这一 阶段类主体倾心于实体主体的和谐之美,并以此作 为评判德性的最高标准,认识实体的存在不是为了 征服,只是为了解释自身。二、基于认知主体性的理性自然观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生产实践的拓展和社会生 活的丰富,早

8、期整体主义的实体主体逐渐开始分化, 自我意义上的认知主体得以显现,其标志便是笛卡 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这一新的运思范式使对 象性思维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外部世界被纳入认知 主体的势力范围,自然界也首次被真正意义的人性 所侵染,理性自然观因应而生。这种观念在其诞生 初期的首要目标就是向自然发起挑战,以此来证明 认知主体的独特性和能动性。因此,理性自然观初 始的实践方式是“我”对于未知境遇的热情投入,为 了某种应激性的存在自然以“他者”的样貌映入 “我&的视界,而非“你”或“我们”。相比旧有的实 在自然观,新近的理性自然观是否定性和破坏性的, 它打破了已有的禁忌,但却使“我”脱胎换骨,从自 然的

9、深处缓缓走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性自然观与对象性思维是 一体两面的关系,它们都寄希望于认知主体的庇护。 此时的认知主体在神化的自然中还若隐若现,并未 完全挣脱外在力量的束缚和羁绊,因此其信奉“知 识就是力量”。知识的确证性一方面得益于对世界 的重新发现,另一方面源自认知主体的内在信仰。 “正是在清教价值体系中,理性和经验开始被认为 甚至是确立宗教真理的独立手段。一这种毫不犹 豫地把道德霸权给予科学的做法是基于对经验的和 超越感觉的知识的统一性的明确假设,以致于科学 的证实必然确证了宗教的信仰。”囱“近代科学, 其基本假设就是一种广泛传播、出自本能的信念,相 信存在着一种事物的秩序,特别是一种自

10、然界的秩 序。”这种意识深层次的认知方式的转变,带来 的是描绘物质世界的崭新思路和逻辑,自然知识的 丰富在社会行动中助力专业化的科学探索活动,逐 渐疏远宗教因素,理性自然观也日益变得生动。当 对象性思维发展成熟之际,科学知识就成为理性自 然观的唯一表达方式,因此,认知主体只关注到知识 的强大生产性功能,但却遗忘了知识的革命寓意,知 识与权力的内在可能关联。理性自然观真正成为时代主旨的口号便是“人 为自然界立法”,认知主体的能动性和潜能在其引 领下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人终于成为目的。一方面 为了寻求知识来源的外在依据,另一方面为了实现 认知主体在知识生产中的绝对作用,康德在理性和 经验之间做出了调

11、和,寻找到了第三条道路“一 般经验的可能性同时也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而经 验的原则,也就是自然界的法则。因为我们是把自 然界仅仅当做现象的总和,也就是当做在我们心中 的表象的总和来认识的,因此它们的连结的法则,只 能从我们心中的表象连结的原则中,也就是从做成 一个意识的那种必然的结合的条件中得到,而这种 必然的结合就构成经验的可能性。”宓康德认为 “自然界”并非“自在之物”,而是能够被认知主体所 感知到的先天经验现象之和,这种先天经验现象是 构成先天综合判断的核心要素,先天综合判断使得 杂乱无章的后天感觉经验成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的科学知识 “自然界”与“物自体&的划界,如果说 是康德哲学的

12、小小“瑕疵”的话,毋宁说这是近代哲 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或者说是从实在自然观向理 性自然观转换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认知主体既是转 换的中介,又是其归宿本身,正是在此意义上,启蒙 精神的传播是一次从神性到理性自然观,再到人性 的意义生发的历程。理性自然观在指向外部时空存在时显示了某种 有限度的特征,那么其无限度的品性又在哪里?认 知主体在成就理性自然观这种复合矛盾特性的进程 中也实现着自己的蜕变,走向“人为自身立法”的信 念。当认知主体以认识者的角色出现时,他必须被 动地应对理性自然观所隐藏的不确定性、特殊性的 要求。但是当认知主体以实践者的角色出现时,他 将会以自身具有的本体性的自由意识来承担理

13、性自 然观所蕴含的普遍必然性的压力。三、基于生命主体性的情感自然观就近代以来主体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对于人性 的弘扬和赞美实际上是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同时展 开的,其具体表现就是认知主体和生命主体的同时 登场。理性更多展现的是认知主体掌控自身和认识 世界的积极潜能,情感则多为呈现生命主体的本能 欲望和直观体验。所以在面向自然而生的情境世 界,认知主体讲究“入世”,生命主体讲究“出世”,认 知主体性耦合了时代发展的精神气质,生命主体性 因此而被遮蔽,但其并未销声匿迹,而是时常会以本 质直观的方式对认知主体性的狂傲施加影响和纠 偏技术世界看来是对自然世界的破坏。人们抱 怨:生活已变得不自然了。人为的技

14、术在其发展的 过程中已不得不容忍许多的丑陋,不得不承认与自 然的分离。不过,它仍可能最终为我们提供更有效 地通向大自然的途径。”217理性化带来的普遍效应 便是世界的对象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化和技术 化,其影响不仅局限在物质世界,而且充盈于人的内 在心灵。源自生命主体性的情感自然观却可以为工 具化的生活世界提供新的坐标系,其在架构上有两 种可能:一是理性化的生命主体性,二是本能化的生 命主体性。前者哺育的情感自然观是结构化的有序 创生,其主基调是建构一种面向生产活动的可再生 性的积极场域意识;后者培育的情感自然观是非理 性的偶然造化,其主色彩是生成一种面向自我内心 的涨落随意的模糊场域意向。“

15、当生命变成单纯的 功能时,它就失去了其历史的特征,以致消除了生命 之不同年龄的差别。青春作为生命效率最高和性欲 旺盛的阶段,成了一般生命之被期望的类型。”S 理性化的生命主体与本能化的生命主体既相互吸 弓彼此之间又充斥着必要的张力。从情感自然观 成熟的系统状态出发,理性化的生命主体性寓意着 “嫡增”,本能化的生命主体性预示了 “嫡减”,只有 二者的融合才意味着主体的生命希望。情感自然观的生命逻辑大致历经三个阶段,即 情感自我观、情感自然观和情感生态观。在初期的 情感自我观阶段,完全意义的自我意识和认知尚未 形成,自我只是一种生物躯体意义的存在,低阶状态 表现为情感的流露,此间宣泄的生命情愫实现

16、了两 种高阶功能,分别为血缘性的亲情归属和异己性的 反向歧视。这种功能在进化意义上说明了生命主体 特有的思维状态,实现了从情感自我到认知自我的 跃迁。当认知自我以理性化的样态祭出,情感自我 也被其规训,成为其描绘的对象,最终结果是情感自 我独立性的提升,它实现了与外部环境的真正分离, 但却隐匿了真实的身份,在形式上达到对认知自我 的同一复归,并借助于认知自我的理性场域实现向 情感自然观的靠捻在中世纪,对人的各种体验 一般似乎只是从外部来描述,强调其结果或道德 意义。在人的描写上占主要地位的性格特征是忌 妒、贪婪、幸运、仁慈、狡猾和反悔之类。在16世纪 末17世纪初,英语中出现了 内省术语:av

17、er-sio-(反感)、dissatisfaction(不满)、discompo- sur不安)。在18世纪,与感情(feelings) 一词 连用的词语获得广泛使用。一些从前具有客观涵义 的概念有了心理的涵义。一如果说,过去是用 物的术语描述人,那么现在则反过来,人们开始 按照物所引起的心理联想来描述物:引人入胜的、枯 燥的、诱人的,等等。subjective;主观的)一词从 自在的向在人意识中的词义变化很能说明问 题。在 18 世纪,sentiment;感情)和 sentimental (伤感的敏感的)这两个词获得广泛使 用。”囱B4当情感获得较多的认同后,它就成为生 命主体关系中的核心基

18、质,其外溢效应便是自然界 的情感化。此刻的情感自然观既非对混沌开元的表 达,也非基于理性中介的描述,它是个体性的情感自 我在环境系统中的初次表白,值此实现与自然之间 的灵性沟通和默契洞察。因此,情感自然观是无法 用语言来刻画的,它不具有被反思的特征,只是一种 言语意义上的情境性的感知状态。情感自然观缺乏 积极的辨识取向,当理性在增进主体福利的名义下 强化社会分工进而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中,情 感作为生命统觉的基础被打破,主体和自然界此时 虽然还有情感性的关联,但其实质已经演变为动机 与结果意义上的同构连结。所以说,当自然界被赋 予有机生命的意蕴后,它就从同一性的存在变成统 一性的在者,在世性

19、意味着依存型的生活场景的出 现,时空被纳入风险性的系统结构中,自然界的生态 属性愈发明显,情感生态观也就此得以确立。四、基于实践主体性的生态自然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西方哲学的内在 核心气质是理念性的,因此,主体性的内涵多被理解 成超越了条件限制的某种绝对实在的演进历程,它 是无限性的本源和根据。主体性里面虽然也能觅得 人或自然的影子,但有机生物圈只是主体性的附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主体性的理解与人类的生产方 式、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等因素联系起来,从实践层 面来诠释主体性。这样当外部环境被纳入实践主体 的视野下,抽象神秘的自然界将会祛魅,具体的、开 放的、人化的自然情境被打开。实践主体具

20、有生物 和社会两重属性,生物属性往往对自然界背负着完 全沉默的顺从,社会属性以实践的方式建构起与环 境间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生产 谋划,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建制。不管从规范 伦理还是从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社会生产的终极 目标指向应该是正义和幸福,所以,实践主体在自然 向度上的选择是伦理为先,归宿为生态本位。生态 自然观表达了基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场景下的系统结 构化思维,传递着过程性的有机综合与生成,它与主 体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并不执着于静态 的和谐美好,灵动地处置未尽之事且实现对当下的 超越。无论是理性自然观还是情感自然观,都不能使 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配位处于最佳状

21、态。理性自 然观虽然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但当其发展到极端状 态,人就从目的衰变为工具,产生了物化与异化。对 于主体单向度的发展状态,基于理性自然观的社会 达尔文主义认为,“压迫、不平等、剥削等等,看起来 都像是些本身不可避免无法消除的自然事实、 自然规律性。于是资本主义造成的一切可怕事 实,就都可辩解为合乎自然的。”切当理性自然 观中蕴含的理性精神被放大到等同于科学精神时, 单向的对象性思维就取代了双向的反思性考量,进 而实现了科学与政治权力的联姻,社会性的历史、时 间、空间又被已然权威性的科学所剔除。与其不同 的是,马克思从实践主体性的视角出发,指出人的异 化源自主体劳动的异化,劳动异化的导火

22、索又是人 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失衡。“劳动者越是通过自己的 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 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 其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其为他的劳动的生 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再为他提供直 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 料。”囱生物进化论代表着理性自然观的新高度, 当主体被纳入无意识的纯粹生物圈时,这也昭示了 某种伪科学意识的崛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自 然关系的考查,既遵循普遍性的科学思维和论证范 式,又将其与具体的社会历史、生产实践相结合。 “恩格斯所以欢迎达尔文主义,是因为它提出了一 个历史的自然观。”伽因此,理性自

23、然观所内涵的 科学意义及其衍生的社会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统 一于实践主体的具体生活样态中,它经过情感自然 观的催化,最终可升华为生态自然观根据斯多 葛学派的理论,人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某一离群索居 的、孤立的人,而应该把自己看作世界中的一个公 民,看作自然界巨大的国民总体的一个成员。他应 该时刻为了这个大团体的利益而心甘情愿地牺牲自 己的微小利益山6$实践使主体获得反思性的生命 力,这为克服变异的人与自然关系奠定了基础。限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历史景象,马克思 和恩格斯将自然界放置在实践主体所处的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社会语境内部来进行阐释。这使得以奥 康纳为代表的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产生某种错

24、觉,认为自然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存在着“理论空 场”,主张应将自然当作资本主义生产系统的重要 约束条件来考察。就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建构来说,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相当于一个常量,生态学马克 思主义的自然观近似于一个变量,二者的关系趋向 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统一于主体所在的“自在自 然”与“人工自然”共构的实践环境中。五、基于后现代主体间性的审美自然观现代主义的自然观建立在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之 上,其本体论承诺是主体性的呈现。这种自然观肇 始于理性精神,将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置于一般的主 客矛盾关系中。理性精神在启蒙时代有两种基本取 向:一是工具理性,主要涉及主体与自然界的关系; 二是人文理性,重点论及主

25、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近代西方,成为自我和具有主体性是统一的、不 可分的。在17世纪以后的西方文化中,有两种自我 观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一种是笛卡尔主义的理性自 我观,一种是休谟式的经验自我观。” 因此,现代 自然观中的主客矛盾应有两重意蕴,隐喻为工具理 性主体性和人文理性主体性。但在现代主义发展的 历史进程中,工具理性主体性不断得到巩固,并成为 确证自我存在的主要标准,人文理性主体性却逐渐 式微,直到后现代阶段被重新唤醒。后现代主义虽然宣扬去主体化,甚至发出“主 体已死”的慨叹,但这更多体现为一种理论立场及 其与现代主义的诀别,在实践层面表现为主体间性 对于工具理性主体性的超越与扬弃。主体间

26、性继承 了人文理性主体性的衣钵,它使现代性的主体性危 机在主体的名义下实现了真切的转机。贯穿于现代 自然观中的主体性将人对自然的控制转化为人类之 间的争斗或人对人的控制,其主要遵循生存和生产 逻辑。现代自然观中根深蒂固的二元化思维模式孕 育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都难以实现对 主体或环境的呵护,甚至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在其历史发生过程中包括自然 主义、信仰主义和审美主义三种取向。自然主义的 主体间性哲学主张主体的退让,让理性主体退回到 感性主体或自然主体,从而与世界同位,实现人与世 界的平等交往、融合无间。这是对现代性以及现代 性的核心主体性的反动,但它并不能实现真

27、正的主 体间性,它只是一种理论虚构,不能成为现实。自然 主义的主体间性哲学的信仰主义倾向是使其不能成 为独立完满理论的致命缺陷。主体间性只能通过主 体与世界的升华,使自我和世界成为自由的主体,实 现主体间的对话、沟通而实现,这就是审美主义的主 体间性哲学。”皿因此,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审美自 然观的建立就成为可能。这里所说的主体间性不是 某种形而上学的普遍存在,它受到历史法则与时空 条件的制约,是人类实践活动形式的抽象再现和表 达。在此意义上,审美自然观可以说是生态自然观 的继承与发展。现代自然观拓展了受资本支配的商业生产模 式,这促使契约规范和物质供给成为普世性的精神 信念,市场逻辑和竞争在实现主体的自我预言的过 程中,主体也遭受着被奴役的危险。现代理性精神 在布展践履时经常处于二律背反的处境,主体在将 自然对象主体化的同时,意向化的主体自然也将对 象主体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