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PPT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090c49b23aec65712bdccae172efddf/f090c49b23aec65712bdccae172efddf1.gif)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PPT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090c49b23aec65712bdccae172efddf/f090c49b23aec65712bdccae172efddf2.gif)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PPT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090c49b23aec65712bdccae172efddf/f090c49b23aec65712bdccae172efddf3.gif)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PPT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090c49b23aec65712bdccae172efddf/f090c49b23aec65712bdccae172efddf4.gif)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PPT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090c49b23aec65712bdccae172efddf/f090c49b23aec65712bdccae172efdd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PPT 七步诗诗词原文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作者简介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因封陈王且谥号“思”,后世文章中常称“陈思王”、“陈王”。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第五子,卞氏嫡出之第三子,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诗人,才高八斗(八斗之才)、七步成诗等词之语源。其诗歌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才华也颇受后世诗人推崇;与父亲曹操、兄长曹丕并称“三曹”,不过与其父兄不同的是曹植一生并未担任重要军政职务。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
2、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七步诗创作背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七步诗注释译文持:用来。羹(g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l):过滤。菽(sh):豆的总称。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
3、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豆萁: 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釜:锅。本:原本,本来。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曹丕欺负曹植。 何:何必。 燃:燃烧。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豆萁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何必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七步诗作品赏析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七步诗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
4、极广。它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曹植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诗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明显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的地方苦苦相逼?鸟鸣涧诗词原文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作者简介王维(692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
5、。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菩萨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鸟鸣涧创作背景王维写鸟鸣涧的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古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你就或许是一处景点。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在王维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迷人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山中
6、春景的喜爱。鸟鸣涧注释译文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涧:夹在两山间的小溪。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空:空寂、空空荡荡。月出:月亮出来。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时:时而,偶尔。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不时地传响。鸟鸣涧作品赏析关于该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
7、,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该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
8、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鸟鸣涧作品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
9、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芙蓉楼送辛渐诗词原文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作者介绍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10、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芙蓉楼送辛渐注释译文芙蓉楼: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辛渐:诗人一位朋友的名字。寒雨:寒冷的雨。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客:在这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
11、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洛阳的亲朋好友若有谁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雅、纯洁。芙蓉楼送辛渐创作背景诗词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12、,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
13、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江畔独步寻花诗词原文江畔独步寻花【唐】
14、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江畔独步寻花】江畔独步寻花写的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杜甫是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安史之乱后,杜甫弃官住在了成都的浣花溪边的草堂。这首诗就是写草堂附近的邻居黄四娘家的春天景象。所以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抒发了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
15、,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作品注释及译文【江畔独步寻花】1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3蹊(x):小路。4留连:同“流连”即
16、留恋舍不得离去。该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5 时时:时常。6自在:自由无拘无束地。7娇:婉转动听的。8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9啼:某些鸟兽叫声。10江畔:江边黄四娘园子里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嬉戏留恋的彩蝶不停地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在啼鸣恰恰。作品鉴赏【江畔独步寻花】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
17、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石灰吟作者简介于谦 (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石灰吟
18、作品原文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注释译文(1)石灰吟:赞颂石灰。(2) 吟:吟颂。指古代诗歌回国海基会刚刚感化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3)千捶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4)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5)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6) 若:好像、好似。7)等闲:平常,轻松。(8)清白:指石灰洁白没有污染,又比喻高尚的节操。(9)人间:人世间。(10)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1.石头是经过千万次的锤击敲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 2.它把熊熊烈火地焚烧自己当做平平常常的事。
19、3.即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4.只要将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间 。 石灰吟作品鉴赏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志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刻含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人格的真实写照.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
20、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大火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熊熊大火在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者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竹石清 郑燮竹 石清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咬定:比喻根扎
21、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原来。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磨炼。击:打击。还:仍然任:任凭。尔:你。我会解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作者我知道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燮读音,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
22、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赏析竹石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它还是一首托物言
23、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雪雨霜的击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j)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xing)阳/向/洛阳。杜甫(d
24、f)(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一生作诗三千多首)。被尊为“诗圣”。同学们一定非常了解这位诗人,我们这学期就学过他的江畔独步寻花。注释闻:听见;看见,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判军的根据地。“初闻”
25、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涕:眼泪。“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却看:再看,还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白日:表现时光美好。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
26、。纵酒:开怀痛饮。“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明丽的春天和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作伴也作:与妻儿一同。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刘希夷出塞诗:“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即,是即刻。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浦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按太平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阎、白二水合流
27、,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阆、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杜诗巴峡,盖指此。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在梓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我会解诗意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让我非常惊喜,眼泪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女,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
28、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创作背景中心思想历史评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2年(广德元年)的正月,作者-杜甫53岁。公元76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到此总算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和百感交集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
29、爱国之情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诗歌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
30、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
31、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开开心心,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诗歌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32、“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
33、“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第220首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34、才。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依靠。喑(y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 终究,毕竟。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 振作精神。降:降生。.九州:中国。.风雷:风、雷一般的样子。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n),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龚自珍,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龚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
35、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古汉语指文字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诗意我会解背景我知道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诗。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
36、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
37、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浣溪沙
38、游蕲(q)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2.浸:泡在水中。 3.子规:布谷鸟。4.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5.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6.潇潇暮雨:绵绵细雨。7.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8.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
39、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9.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10.白发:老年 11.潇潇:形容雨声 12.兰芽:兰的嫩芽。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
40、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意我会解山脚下的兰草嫩芽有一小部分泡在水中, 林间小路清净没有泥巴, 傍晚的时候,绵绵细雨中不时传来布谷鸟的啼鸣。 谁说人老了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呢? 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而自叹衰老。赏析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作者简介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计量大学腾讯云新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计划
- 围绝经期综合征防治课件
- 南宁市2025年租赁市场房屋租赁合同续租及终止协议
- 凝胶层析法分离纯化蛋白质课件
- 第1节 质量(备课讲义)-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讲义和课后训练(人教版)
- 《PMAC插补技术》课件
- 《错账更正实训》课件
- 《运动系统解剖》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手动液压接线钳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现代新型传感器》课件
- 2024-2025学年重庆市渝中区四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四川省成都市2025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五套附参考答案
- 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英语期末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及原文)
- 2025-2030年中国汽车防滑链行业竞争格局展望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新版
- 2025年上海用人单位劳动合同(4篇)
- 二年级上册口算题3000道-打印版让孩子口算无忧
- 高中英语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全册单词表(按单元编排)
-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手术室突然停电应急演练
- 2025年生物安全年度工作计划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