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重点教案资料_第1页
中国医学史重点教案资料_第2页
中国医学史重点教案资料_第3页
中国医学史重点教案资料_第4页
中国医学史重点教案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绪论一、中医学的历史成就周代至三国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秦简记载有“疣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战国 五十二病方 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 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

2、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晋代至唐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痹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 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新修本草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宋代至元代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

3、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 21 世纪)一、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二、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第二章 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一、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 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 对疾病的认识以人体部位命名者居多。二、周礼天官中有对内科传染病的记载:“春有盾首疾,夏有痒疥疾,秋有疟寒疾,冬有漱(同嗽)上气疾” ;外科则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

4、四类。三、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五药疗之,五味节之”。其中,“五毒”是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四、与中医学相关的哲学思想:气、精、神;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关系。阴阳的记载源于周易,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六气致病说”:由秦医和最早提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学说。“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也。六、周礼天官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汉代郑玄注:“五药,草木虫食谷也”,这是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的分类。七、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也是收入药物最多的书籍。八、酒的作用:通经活络、令精神兴奋、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消毒杀菌、溶媒的作用。为“百药之

5、长”。最早记载是甲骨文中的“图其酒” 。九、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相传由商代伊尹创制。意义:使人们由习惯用生药而转变为用熟药,由单味药转为复味药,有利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十、周礼天官记载:“凡民之有疾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这是最早关于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的记载。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三国)一、马王堆汉墓医书1. 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阴阳十一脉灸经 甲乙本脉法:最早提出人体气与脉的关系,确立治病当取有余而益不足等虚实补泻概念阴阳脉死候:最早的诊断专书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医方书却谷食气: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导引图:现存最早

6、的医疗体操图胎产书:我国最早妇产科著作;“胎教”为医学史中最早的论述二、江陵张家山汉墓医书.脉书:我国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引书:迄今发现最早的导引术专著三、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 TOC o 1-5 h z 集、整理、综合而成,为“言医之祖”。.主要内容: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素问所述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介绍了经络、腌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基本精神:注重整体观念: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心身 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重

7、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此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成就: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 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 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四、黄帝八H一难经.又称难经、八十一难,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相传秦越人所著.主要内容包括脉诊、脏腑、经络、腌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成就:在脉诊部分,首 创“独取寸口”诊脉

8、法经络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 病等五种;提出积聚分属脏腑,认为五脏生积,六腑生聚在针灸治疗部分,提出“虚 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难经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医学成就, 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五、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大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内容与成就: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 收载药物365种;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础 理论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阐述了药物的 行为及采集加工

9、炮制方法;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记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成就: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 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 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魏晋以后历代诸家本草学,都是在该书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伤寒杂病论.作者东汉张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内容和成就:提出辨证论治范例确立伤寒及内科杂病的辨证纲领: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论内伤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 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辨证论治 原则概括了中医学的四诊八纲,最早提出三因治

10、病说总结中医治疗八法对方剂学 贡献: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提出了较 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影响: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辨证的纲领和诊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成书以后,一直影响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七、补充医家:.扁鹊一姓秦名越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战国齐名医。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诊著称。首创切脉,“言脉者,由扁鹊也”。是一位内外妇儿各科兼长的医家治病的方法多样,不仅善用汤药,还用泛法、针灸、按摩、 熨贴及手术疗法等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一生坚持与巫神

11、作斗争。史记扁鹊传中曾提到“病有六不治”,最后一条说:“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淳于意一姓淳于,名意,西汉初人。曾任齐国太仓长,故又名“仓公”。治病记述“召H:(汉文帝召见淳于意,并详细询问其学医经过,以及诊治疾病和带徒弟的具体细 节,他一一做了回答)其中叙述了二十五位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里居、病理、诊 断、治疗以及预后情况,当时成为“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华佗一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发明“麻沸散”,在外科麻醉方面有重大贡献。创造五禽戏,为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麻沸散:东汉末年华佗创制的一种中药全身麻醉剂,世界医学

12、史上最早全身麻醉剂。“五禽戏:东汉末年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制的一 套医疗体操。第四章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两晋五代)一、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黄帝内经最早注释素问的医家是齐、梁间人全元起,书名素问训解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是隋唐时杨上善整理、注释的黄帝内经太素 ,首创分类统纂、注释法,将内经分为 19大类在素问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王冰重新编次并注释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又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西晋王叔和第一个进行搜集、整理、补充和编次,并开以治法分类(“可”与“不可”)研究伤寒杂病论之先河唐孙思邈整理研究伤寒论,开创了以方类证得研究方法二、脉学晋王叔和撰脉

13、经 内容包括脉形, 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 脉象阴阳分辨以及妇人、 小儿脉的辨 识等。 主要成就: 确立 “寸口脉诊法” 归纳二十四种脉象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 疗结合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魏晋时期, 以王叔和为代表的脉学成就, 是中医脉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古代 脉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三、病源证候学诸病源候论由隋朝政府组织太医编辑,主撰者为巢元方,又称巢氏病源成就: 广泛记载各种临床疾病: 世界医学史上最早记载天花和麻疹的鉴别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传染病“乖戾之气” ,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恙虫病等,已明确认识到疥疮是因疥虫所致, 认识到某些过敏性疾病如漆

14、疮与人的体质禀赋有关详细并准确地描述疾病症候记载了不少有关治疗创伤的外科手术方法和缝合技术 诸病源 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病源症候学的专著。四、综合方书的编辑.晋葛洪肘后救卒方(肘后方) 堪称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成就: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对“天花”“沙虱病”的认识是世界最早的,观察到沙虱病的发生是由沙虱之一种的红恙螨的幼虫所致) “以毒攻毒”防治疾病 (以狂犬大脑免疫狂犬病)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成就: 重视医德修养, 详论医德规范 (特别是 备急千金要方 中“大医精诚” 和“大 医习业”两篇系统论述了医德)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而不泥古(

15、 伤寒论的研究,以方类证)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6500余首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强调综合治疗对药物深入研究倡导积极养身,强身长寿。.唐王煮外台秘要成就: 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搜集、 整理并推广大量的民间单、 验方 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新发展(最早记载消渴病小便甜;系统记述“金针拨障术”)记述了某些中药的特异疗效首次记载了用观察小便法以鉴别诊断黄疸病之轻重、进退。五、药物学的发展.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分类法:创制按药品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创用按 药物效用分类饿方法。.南朝雷敦雷公炮炙论一一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专著。后世尊雷敦为炮制业的鼻祖。. 古代炼丹术制药化学的起源。 世界各国公认炼

16、丹术起源于中国, 并被视为近代化学 的先驱。葛洪著有抱朴子六、新修本草一一唐苏敬等人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比欧洲著名的伦敦堡药典早800 余年。七、临证各科的发展.针灸针灸甲乙经一一是我国现存最早、并以原本形式传世的第一部针灸专著,为西晋皇甫谧所著。其主要成就有:系统整理了人体腌穴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 方法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灸明堂图,卜经络腌穴图,将腌穴部位和经络循行路线以图表示,对针灸的学习和普及推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隋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名堂 是今日仅存的古代名堂书。孙思邈对针灸的贡献:同身穴“奇穴”与“阿是穴”首创彩色经络

17、穴位图强调针灸并用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大胆用灸法治疗急症,最早记载了隔物灸法。鲍姑,葛洪之妻,是中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其它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一一目前所见最早的外科专书儿科-隋唐颅因经一一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最早提出小儿体质属“纯阳” 的学说。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一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具体成就有:系统地记载了骨折的治疗常规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了 “动静结合”的治则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了 “椅背复位法”书中收载了40余方八、医学教育和医政制度.刘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是我国政府创办医学 教育之始。.

18、|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部分人员组成,具有医学教育和医疗多重职能。九、中外医药交流:高僧鉴真(姓淳于),赴日传授佛学和医学,被日本人尊称为“过海大师”。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宋元).医政设施的进步1)改进医事管理:设翰林医官院|(宋)一主要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负责对军 旅、官衙、学校派出医官以及整理民间医药事宜,配备专职医政人员。(后改名为医官局)2)开设国家药局:太悭局熟药所一二|北宋时设,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所以制作和出 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发展医学教育:太医局(宋);专司医学教育-太医院(元).辰正医书局:|是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

19、时著名的 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出版历代重要医籍。.对难经研究注释代表作:滑寿难经本义.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 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药物学的发展: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著,为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药物炮制一一在药物有效成分提炼上,证类本草、苏沈良方二书均载有“也|(尿管体性激素)阳炼及阴炼两种制备法,其中阳炼发成功地应用了皂式式 沉淀雷体这一特性反应,为世界上提炼“性激素”的最早记载。食养食疗一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是一部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和食物疗法的

20、专书。. 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1)病因病机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 (三因:内、外、不内外因)2)法医学五代时的和凝及其子和山蒙疑狱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著作。宋慈(福建建阳人) 洗冤集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 年。3)针灸学 北宋王唯一: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撰写新铸铜人腌穴针灸经图(载 有腧穴 657 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 个) ;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4)内科 董汲脚气治法总要: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专书。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创制药方十首,治肺博专书。李杲脾胃论 :内科脾胃病专书。

21、5)外科宋陈自明外科精要:标志外、伤科的分立。太平圣惠方:最早记载了 “内消”和“托里”的治法。宋东轩居士增注卫济宝书:最早记载癌字。6)妇产科 宋杨子建(康侯)十产论:最早描述了因胎位异常引起的各种难产, 是论产最详备的著作之一。其中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虞流备产济用方:记载了用兔全脑制成的“神效催生丹”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成就最大,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著。7) 儿科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上“五脏六 腑, 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 ; 病理上 “易虚易实” 、 “易寒易热” ; 治疗上, 主张以 “柔 润”为原则,反对“痛击”

22、、 “大下”和蛮补) 。7. 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与火热论 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 , 著素问玄机原病式 、 宣明论方 ,倡导“火热论” (主要学术思想) ,强调“六气皆从火 化” ,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临证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 (1) 病机十九条中火热居多; (2) 六气皆能化火同化:风、湿、燥、寒化为火热兼化:风、 湿、燥常与火热相兼同病;(3) 创造清热或双解的治法及方剂。2、张从正攻邪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 。著儒门事亲 ,倡导“攻邪论” ,“病由邪生, 攻邪已病” 是他的基本论点。 反对囿于 “局方”

23、, 滥用温燥, 临证善用汗、 吐、 下三法攻邪,故世称之为“攻下派” 。3、李杲脾胃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号东垣老人) ,著脾胃论 、 内外伤辨惑论 、兰室秘藏 ,创内伤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主要学术思想) ,治疗上善 用温补脾胃之法, “调理脾胃” “升举清阳” ,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4、 朱震亨相火论 元代著名医学家 (号丹溪) , 著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 , 其“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反映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提出了“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学说, 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主要有情志过极、 色欲无度、 嗜食厚味等。临证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善用滋阴降火

24、之剂,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第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明青鸦片战争前).医案一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是最早的医家医案著作).医学杂志一一清唐大烈吴医汇讲 ,是我国最早具有医学杂志性质的刊物。. 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医医“一体堂宅仁医会”.临证各科发展1)内科a)温补派:薛己(号立斋)一一明代,著内科摘要,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相。张介宾(字景岳)一一明代,著景岳全书针对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提出了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学术上主张 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方药,创立了左归丸、右归丸。李中梓一一明代,著医宗必读、内经

25、知药:“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赵献可一一明代,著医贯 ,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 的重要地位。b)内科综合性医著:医学正传一一明虞拉著,立论平正不偏。明医杂著一一明王纶著,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 用丹溪”。寿世保元一一明龚廷贤;医林改错一一清王清任著,强调补气活血逐瘀治法,创立补阳还五汤、血府逐 瘀汤等名方。2)外伤科外科正宗一一明陈实功著,详述中医外科用药理论、多种外科病症及手术治疗 方法,被称为“正宗派”。外科证治全生集一一清王维德著,把外科病症分为阴阳两类,创制“阳和汤” 治疗阴疽,被称为“全生派”。疡科心得集一一清高秉钧著,主要根据自

26、己临床经验心得体会写成,被称为“心得派”。解围元薮一一明沈之问著,我国现存最早的麻风病专书。梅疮秘录一一明陈司成著,较早的梅毒病专书。提出使用丹砂、雄黄等含神的药品治疗梅毒,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碎剂治疗梅毒的记载。3)妇产科女科证治准绳一一明王肯堂,集明以前妇产科之大成。济阴纲目一一明武之望,把妇科经、带、胎、产四大证诸病分列纲目。傅青主女科一由后世人将清傅山的有关女科病证的论述与经验和其他医家论 述辑录而成,以培补气血与脾胃为主,妇科名著。达生篇一一清亟斋居士撰,提出临产时“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眼科 TOC o 1-5 h z 审视瑶函一一明傅彳!宇著,记载眼科病症108证,又名眼科

27、大全。证治准绳一一明三肯堂著,最早记载了色盲,内科名著。5)喉科 重楼玉钥一一清郑宏纲著,喉科名著。6)针灸科针灸聚英-一明高武,汇集16世纪前10余种针灸文献理论与治疗经验。针灸大成一一明杨继洲I,明代重要针灸学专书,规范了针灸手法,提倡针药并用,善用透穴。书后附录的小儿按摩经,出本书外,未有传本,是现存最早的按摩文献。这两本书更能反映清代针灸成就。(“叵叶:即按摩,是明代后期出现的名称。).方剂学的成熟和发展普济方:明朱柚等编撰。载方61739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不 仅在中医方剂史上有重要价值,还保存了大量医学文献。医方考:明吴良著,它上乘成无己方论传统,下开明清方论专著先河。.

28、药物学1)本草纲目一一明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新州人。著有濒湖脉 学、奇经八脉考、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成就: 集明以前药物学之大成:载药 1892种,附药图1000余 幅,附方1万首。先进的药物分类:排列原则是“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水、 火、土、金石、草、谷、菜、 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 16部) 科学地论述药物知识:对药物的记述,涵盖了药物名称、产地、品种、形态、 炮制、性味、功效、主治等。(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 附方)尤其是“发明” 一项,着重探讨药性疗效及用药要点,主要是李时珍本人对 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理论阐述

29、和经验总结。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料。2)本草的专题研究:地方本草:滇南本草一一明初兰茂;.温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1)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在创立中医传染病学 一旬病学说做出杰出贡献的是明末著名医家吴有性。清代医 家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温病四大家)等人,则为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成熟 分别做出程度不等的贡献。吴有性,字又可,编著温疫论,为温病学说创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他的最大贡 献是就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 戾气学说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 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关于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笼统观点。叶桂,字天士,撰温热论。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 规律,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叶桂对温病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撰湿热条辨 1卷,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 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指出,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吴增,字鞠通,撰温病条辨,成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琦将温病分为九种: 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王士雄,字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