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 9 《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9 《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9 《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9 《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9 《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新版必修下册说“木叶”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自主阅读、交流,理清全文思路;对比“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分析“木”在 形象上的艺术特征,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讨论诗歌意象中的引申义和象征义,点燃学生热爱诗歌的激情。教学重难点 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讨论诗歌意象中的引申义和象征义。教学方法 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互动法。教学过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播放张学友歌曲秋意浓。问: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离别相思之情。问:为什么题目是“秋意浓”,抒发的却是离别相思之情?秋天和离别相思之情有什么共同之处?这要涉及意象的特点。今天我们通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来初步探讨。2.作者简介。林庚(1910 2006),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他认为唐朝有一种勃发的气象在,反映到唐诗上,便是一种昂扬向

3、上的极富青春生命力的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少年精神。如李白一生怀才不遇,仍然高歌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一声穷困潦倒,依旧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大情怀的诗句。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想了解更多,同学们可以阅读张伟的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阅读全文,逐段概括意思,理清思路。提示;阅读社科类文章时,应该尽量速读,随时勾画、抓住要义。2.字音词义:齐读。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能锭 言筌 窸窣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褒义词。筌:捕鱼的竹器。3.清理思

4、路。明确: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段:“木叶”即树叶,但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字在于“木”字。由此可见,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差别。第4段:“木”的第一个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第6段:“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正因此特征,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全文思

5、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发现:“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鲜明形象,关键在“木”字。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木叶”与“树叶”一字之差,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细读文本,思考探究1.文中一共引用了21处诗文。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么多诗句,意义何在?按照每段出现的诗句具体分析一下。 = 1 * GB2 * MERGEFORMAT 第一段有4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微脱。(南朝宋谢庄月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 意图:指出“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

6、的形象。 = 2 * GB2 * MERGEFORMAT 第二段有9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屈原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东晋陶渊明拟古日暮天无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唐沈佺期古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意图:指出在诗歌中“树”“叶”“木叶”“落木”常见,“树叶”却少见。 = 3 * GB2 * MERGEFORMAT

7、 第四段有4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北宋黄庭坚登快阁)枯桑知天风。(汉代诗人佚名饮马长城窟行)意图:“木”有落叶因素的艺术特征。 = 4 * GB2 * MERGEFORMAT 第五段有1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午阴嘉树清圆。(北宋周邦彦满庭芳)意图: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 5 * GB2 * MERGEFORMAT 第六段有3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女篇)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8、。(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意图:“木”有黄色和干燥的艺术特征。2.请从以上诗句中筛选出描述“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相关语句,并对比他们的意味的不同。明确:树叶:“树”饱满;“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树叶”可以简化为“叶”;一般是褐绿色。木叶:“木”空阔,比树更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木头的影子,更多的想到了树干,排斥“叶”;暗示了颜色,透着黄色,干燥,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窸窣飘零;疏朗与绵密交织。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落

9、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如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指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分析“木”的这两个特征的。明确: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4.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我们诗歌中的什么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思考并举例说说你的理解。明确: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第5段)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

10、一言难尽的言说。5.请大家回想一下,学过的哪些诗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产生联想,请举例并加以阐释。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象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他们都有固定的暗示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

11、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深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延伸拓展,总结提升1.阅读下面的诗句,说说“落花”这一意象的使用有什么含义。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宋秦观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 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宋欧阳修清平乐小庭春老 春残已是风和雨,更著游人撼落花。宋黄庭坚同元明过

12、洪福寺戏题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唐李白少年行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南唐李煜阮郎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北宋张先天仙子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北宋苏轼水龙吟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北宋舒亶卜算子分题得苔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南宋辛弃疾摸鱼儿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南宋杨万里小溪至新田四首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宋欧阳修蝶恋花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宋叶梦得贺新郎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北宋柳永昼夜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北宋王安石清平乐晓来

13、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宋叶梦得虞美人 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北宋司马光锦堂春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宋叶梦得虞美人 明确:通过以上诗句,我们发现“落花”是古代诗人钟爱的形象。“落花”的使用,有用其本意的,也有引申义和象征义的。“落花”在运用出,又出现了“落红”“乱花”“残红”“乱红”等意象,它们的使用,各有区别。2.课堂总结:同学们,我们由“说木叶”说到“说落花”,由从课文中提取的诗句分析文章,又由诗句试着去评论文章,这看上去相反的两个环节,实质上却围绕了一个相同的中心,这就是林庚先生指出的“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诗歌语言的这种暗示性,成为了我们彼此心心相通的暗号或密码,使我们情感的表达更深沉,更隽永,更意味深长!我可以对你说“我愿送你一轮明月,我愿送你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