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 111 《谏逐客书》(同步习题)(解析版)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111 《谏逐客书》(同步习题)(解析版)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111 《谏逐客书》(同步习题)(解析版)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111 《谏逐客书》(同步习题)(解析版)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111 《谏逐客书》(同步习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谏逐客书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谏逐客书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B谏逐客书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答案】B【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

2、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谏逐客书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说法有误。谏逐客书中“六国”指的是“合纵”抗秦的六个诸侯国“韩、魏、燕、赵、齐、楚”,不包括郑、卫。故选B。2下列对谏逐客书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

3、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B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意在表明逐客不仅会导致本国人口减少,造成内部空虚,还会使敌国人力增加,而且客卿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他诸侯,从而构树新怨。C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在论逐客的危害时,程度由轻及重: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足强大;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还有亡国的危险。D文章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答案】D【详解】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作者观点、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D项,“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错误,目的是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谏逐客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

5、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

6、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

7、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注释:纤离:骏马名。鼍,亦称扬子鳄,爬行动物。皮可以蒙鼓。駃騠:骏马名。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误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举:攻占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占、侵吞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服:服饰,饰品而陛下说

8、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拒绝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赍:给予,送给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宝:珍视ABCD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B孝公用商鞅之法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今逐客以资敌国D江南金锡不为用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废黜穰侯,追赶华阳君,加强王室的权力,杜绝了以公肥私现象B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从这些情形去看,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C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无非是

9、为了取乐于当前,满足观赏的需要罢了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现在就是放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B作者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在批评秦王声色误国。C作者将秦王取物与取人的态度做了对比,指出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认为这样不能使秦国强大。D作者认为秦王辞退客卿,使得天下士子不敢向西人秦、与诸侯结怨的做法会使秦国处于危难之中。7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8秦王看了李斯这篇

10、谏逐客书后,“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请从所持立场、文章内容、语言运用、论证方法等角度各选一点分条简述李斯这篇文章能够令秦王接受的原因。【答案】3D4B5A6B7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朝西方来侍奉秦国,功业一直延续到 今天。这不是能用来驾驭海内、制服诸侯的方法啊。8李斯的这篇文章是从秦国的立场出发,为秦国能“跨海内、制诸侯”着想而发的言论,使秦王乐于接受。文中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说服力强,令秦 王信服。在语言运用上,李斯能够注意到秦王的感受,文章开头不说秦王逐客,而说“吏议”,使秦王易于接受。在论证上,使用

11、对比论证法,使秦王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用客之利与逐客之弊,令秦王折服。【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服”名词用作动词,佩戴;“说”同“悦”,高兴。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第一个“而”,表转折,但是;第二个“而”,表并列;B项,两个“之”,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助词,的;C项,第一个“以”,介词,凭借;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来;D项,第一个“为”,介词,给;第二个“为”,表被动;故选B。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

12、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A项,“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翻译错误,应译为: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故选A。6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实则是在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13、说法错误。目的是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故选B。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遂”,于是;“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事”,侍奉;第二句得分点:“跨”,驾驭;“制”,制服;“术”,方法。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请从所持立场、文章内容、语言运用、论证方法等角度各选一点分条简

14、述李斯这篇文章能够令秦王接受的原因”,然后回到文章中去,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圈定答题区间,注意首位段落,往往是重点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注意分条作答。首先,从立场上看,李斯从秦王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重用客卿,秦国才能“跨海内、制诸侯”;从内容上看,李斯列举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说明先祖就是重用客卿,才换来了秦国的强大,说服力强;从语言的运用上看,李斯李斯能够注意到秦王的感受,文章开头不说秦王逐客,而说“吏议”,使秦王易于接受;从论证上看,使用对比论证法,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

15、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又讲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忙乱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在第二段里设下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品的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是错误的。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人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

16、仓举贤士广罗人才,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候国,这就是五帝三皇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这里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理雄辩有力。(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

17、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

18、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

19、万安计。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20、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以此自称。B举孝廉:汉朝的一种取士制度。指地方官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清廉方正的人出来做官。三国演义中有“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C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文中是第二个意思。D皇后:皇帝的正妻。“后”最初也是君主主宰的意思,其与“帝”的区别是,“帝”是传说中的天神,“后”是大地的统治者。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最初的志向是做一个好郡守,好好搞政教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忌恨而辞宫。B

21、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房子,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C曹操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先后打败了董卓、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丞相。他认为,作为臣子已显贵至极,这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D曹操主动提出退还三县的封地,但表示绝不放弃兵权。他说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2)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答案】9B10C11C12(1)(我)自己内心盘

22、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年中那些刚被推举为孝廉的人一样罢了。(2)所以汴水之战时,(我的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超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分析】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AC项,“及至”表示时间,作状语,“袁绍”为人名,作主语,“据”是动词,作谓语,“河北”是名词,作宾语,主谓宾结构完整,故应在“河北”之后断开,排除A、C两项;D项,“投死为国”和“以义灭身”是对称结构,皆为“计”的宾语,由此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

23、大体意思: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句子可以断开为: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故选B。10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C项,“僭号文中

24、是第二个意思”说法错误,由后文的“称臣”“天子之制”“皇后”等内容可知,文中用的是第一个意思。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曹操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先后打败了董卓、袁术、袁绍和刘表”说法错误,打败董卓是在收编黄巾军之前。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

25、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图”的意思是“计划,盘算”;“清”的意思是“太平,安定”;“乃”的意思是“才”;“举”在句中表被动,意思是“被推举”。(2)“募”的意思是“招募”;“过”的意思是“超过”;“此其本志有限也”是判断句,“本志”的意思是“本来的志向”。参考译文:我刚被推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唯恐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愚眛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读书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为这被豪强权

26、贵忌恨,我担心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我)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年中那些刚被推举为孝廉的人一样罢了。所以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房子,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被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作乱,各地纷纷起兵讨

27、伐。这时我完全可以召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会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的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超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规格,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他的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集团瓦解崩溃,最后他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定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丞相,作为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呢!我之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里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这样的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唯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