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_第1页
《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_第2页
《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_第3页
《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_第4页
《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重点积累:“欲、舍、甚、得”等实词。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的春

2、节注定是个多难的节日,面对来势汹汹的“冠状病毒疫情”我们的广大的义务工作者义无反顾的冲到了第一线,充当我们生命的保护神。他们不知道疫情的危险吗?当然知道!那他们为什么知难而上的,以为他们懂得“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 对于今天的我们,在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上如何选择?今天,我们学习孟子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道德主张,也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二、有关资料 孟子,名_,(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字_,邹人,战国初期_、_。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_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

3、人物,后称为“”。在政治上,他提倡“_”,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论。 答案:轲子舆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亚圣仁政性善 三、预习设计 1、请默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根据课文填空 填空: 本文出自_,作者_,_时期鲁国人,是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

4、语为政)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3、给加点字注音: 故不为苟()得也亦我所恶()患有所不辟()也一箪()食 一豆羹()蹴()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 答案:guwbdngngcfxi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要求:1.听准字音;2.分清句读。 五、合作探究(学习第一段) 1、解释加点词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翻译下列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

6、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因此(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六、课堂检测: 1、注音或写汉字: 如使人之所恶()故不为苟()得也乞人不屑()也故患有所不辟()也一dn()食,一豆gng()c()尔而与之 答案:wguxib箪羹蹴 2、下列

7、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案:A 3、以下名言不属于孟子说的一项是() A.此一时,彼一时也。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D.吾日三省吾身。 答案:D(论语中曾参的名言。)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贤者能勿丧耳() 答案:兼有、并存苟且取得、苟且偷生厉害、重要通“避”,躲避假如、假使不丢掉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8、相同的一项是(A) A.患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为乡里所患(祸患) B.独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只,仅仅)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 C.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 D.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到) 6、翻译下列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

9、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凭借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第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合作探究(学习第二段)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

10、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翻译下列句子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吆喝着给他吃,走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

11、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接受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本文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12、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你如何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的? 作者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有些人贪生怕死,见利忘义,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抉择时,只有贤者才保有本心,才能舍生取义。 5、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什么?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7、由本文要说明的道理概括出的成语是什么?它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8、请你谈谈对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认识。 舍生取义是君子之为,为了

13、正义而牺牲生命,可歌可泣。我们要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准则,在关键时刻,见义勇为,见义巧为,见义智为,不见利忘义。 9、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比如: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 对比论证-用“向”和“今”的不同做法论证了不能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用“一箪食,一豆羹”的正面例子和“万钟”的反面例子对比,论证义重于利。 四、拓展探究 10.历史上有许多人用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赞歌,请你写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再写出两句有关的名句。 事例: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刘胡兰面对敌人

14、的铡刀,毫无惧色,宁死也不说出党的秘密。 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11.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伤害,对生命的威胁。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15、一项是(B) A.为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接受) B.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C.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向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D.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能够) 2、解释下列词语 蹴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向()为身死而不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答案:用脚踢着这里指高位厚禄有什么益处先前停止 3、翻译下列句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活下去,不得到就会死。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

16、义就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4、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17、辟也。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不辨礼义的接受万钟原因是什么: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第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18、通“避”,躲避)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吗。) (二)解释重点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求得,指只为求活,不择手段) 3.所欲有甚于生者(超过,胜过) 4.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6.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7.蹴尔而与之(践踏) 8.乞人不屑也(认为值得)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形容多,这里指很优厚的厚禄) 10.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11.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接受) 12.妻妾之奉(侍奉) 13.是亦不可以已乎(止)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19、(人原有的羞恶之心;天性,天良。) (三)一词多义 1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示比较,比。 万种于我何加焉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为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 向为身死而不受动词,宁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 5.而 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向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 (四)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0、。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凭借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三、课堂检测 1、选出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贤者能勿丧耳B必能比阙补漏 C故患有所不辟也D所识穷乏者得

21、我与 答案:A(B通“缺”C通“避”D通“德”) 2、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C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D呼尔而与之 答案:A 3、下列“而”字用法与“呼尔而与之”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余闻而愈悲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答案:D(A表并列B表转折C表承接D表修饰) 4、选出对下面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A只有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都有,聪明的人不会失掉罢了。 B也不是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会有,聪明的人一定不会失去。 C不仅有

22、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而且人人也都有这种心性,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心性罢了。 D所有有道德的人都会有这种心性,人人也自然都会有这种心性,有道德的人可能会丧失这种心性罢了。 答案:C 5、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B、文章指出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是因为他们丧失了“本心”。 C、“一箪食,一豆羹”的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本心”。 答案:D 6、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故(因此,所以)不为苟得故患有所不辟(通“避”,躲避) 蹴(

23、用脚踢)尔而与之是亦不可以已(停止)乎 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2分) A、得之则生B、蹴尔而与之C、呼尔而与之D、行道之人弗受 翻译下列句子(4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按要求填空。(4分) 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然后从正反两面论证论点。 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

24、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2分)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四、布置作业 完成互动练习 第四课时(复习课)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四书”是指、。 答案: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儒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苟()得不屑() 答案:wdngngcguxi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故患有所不辟也 答案:“得”通“德”,感恩“与”通“欤”,吗。“辟”通“避”,躲避。 4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二者不可得兼()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此之谓失其本心()贤者能勿丧()耳 故患()有所不辟也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故不为苟得()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乞人不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妻妾之奉()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案:同时占有假使,假如天性、天良遗失、丢掉祸患、突难助词用脚践踏古代的一种量器,指高官厚禄苟且偷生停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有什么益处侍奉那么,就 5、解释下列多义词: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种于我何加焉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而:舍鱼而取熊掌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26、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呼尔而与之 答案: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给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对这个,这样/这样看来,由此看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表并列/表转折/表顺接/表修饰。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答案:C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和()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因得遍观群书。 答案:BC 8、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A、故不为苟得也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C、则齐荆

27、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答案:C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

28、”)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接受了。 二、理解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

29、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阅读课文,回答问

30、题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

31、钟”。 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向”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三、拓展应用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

32、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 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闸刀慷慨就义,朱自清一身重病拒领美国的救济粮等。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5、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

33、谈你的看法。 有,我们做人做事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第五课时(作业一) 一、请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补写完整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按课文填空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三、理解性默写 1、孟子鱼,我所欲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34、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刘禹锡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席:竹席。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在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淡自在)的心情。 (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答:“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艳艳如燃,照理说应该很刺眼,可一个“透”字,加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

35、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五、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蹴尔而与之蹴:踢,践踏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使:假使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3分) A.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其: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则: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如果人

36、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 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六课时(作业二) 一、请把杜甫的望岳补写完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按课文填空 1、人生自古谁无思,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鱼我所欲也) 3、,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理解性默写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李白把酒问月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诗句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四、阅读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