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由于渊源、 背景、传统等方面的差异,英美与大陆两大法系在民事证据制度上有所不同。但 近几十年的立法、司法实践表明,两大法系各国也出现了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趋势。 在借 鉴两大法系优点的基础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简称民诉法 )、最高人院 关 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若干规定 (简称 若干规定 )相继分布实施, 使我国逐 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以当事人举证为主, 辅之以法院收集证据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 尽 管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现有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在司法实务 中仍显现出诸多的问题。 笔者试就现行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若干缺憾略陈己见, 以期对我国 证
2、据法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 第一, 证据基本特征的法律根据问题。 理论界对证据的基本特 征,我国通行的观点为 “三性 ”说,即:客观、关联性和合法性;第二,视听资料证据的采信 规则问题。 视听资料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人们对它在产生证据效力的形式内容、 运用及证据 本质特征, 如关联性和法律性的关系的认识还是有限的; 第三,举证期限对审限的影响问题。 举证期限,是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 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权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制度;第四, 司法鉴定的规范、节 约问题。司法鉴定是当事人、 人民法院及其他机构委托鉴定人就案件的专业性问题进行分析、
3、 鉴别的活动;第五,证人宣誓的必要性问题。为了使法院查明案件事实, 防止和避免错案发生, 各国在立法上均规定了证人有如实作证的 义务; 第六,驳回诉讼请求的法律适用问题。 司法务实中判决驳回诉讼请求有两种情形:一 是因起诉超过诉讼时效;二是因证据不足以支持诉讼请求。关键词:证据、民事诉讼、视听资料、举证期限、司法鉴定、诉讼请求、时效等。由于历史渊源、 文化背景、 法律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英美与大陆两大法系在民事证据制度上 有所不同。 但近几十年的立法、 司法实践表明,两大法系各国也出现了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的趋势。在借鉴两大法系优点的基础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简称民诉法 )、 最
4、高人民法院 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若干规定 (简称若干规定 )相继分 布实施, 使我国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以当事人举证为主, 辅之以法院收集证据的民事 诉讼证据制度。 尽管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现有的民事诉讼证 据制度在司法实务中仍显现出诸多的问题。 笔者试就现行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若干缺憾略陈 己见,以期对我国证据法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一、证据基本特征的法律根据问题理论界对证据的基本特征,我国通行的观点为“三性 ”说,即:客观、关联性和合法性。对于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和关联性, 理论界认识较为一致, 关于证据的法律性则分歧较大。 有 “肯 定说”与“否
5、定说”之分, “肯定说 ”主张法律性是证据的基本特征之一, “否定说 ”不主张将法 律性作为证据的基本特征。两种观点优劣各存,肯定说强调证据的收集、认定及形式合法,但忽略了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某种证据如视听资料的证明力较为强大, 但过分强调其 收集合法即经视听资料的被获取同意方可取证, 必然导致在其他证据相对匮乏, 视听资料内 容明确仅因获取时未经被获取者同意而不予采信的案件的裁判不公,影响司法公正。 “否定 说”排除法律性,则可能导致以暴力、欺骗、利诱的方式获得证据,但具备客观性和关联性, 从而归入可采证据范围。 在证据的基本特征问题上, 英美法系的观点比较可取。 英美法系理 论界认为
6、证据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即关联性和可采性。 可采性即不属于排除规则范围之内的 证据, 即在立法中制定排除作为有效证据的规则, 规则之外同时具有关联性的证据, 亦可作 为有效证据使用。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 12月 6日制定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借鉴了英美法系的这一模式, 若干规定 第六十八条、 第六十九条即为证据的排除规则。 依据该规则, 即可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这一规定避免了人民法院在某些证据采信上的 尴尬, 不啻于民事诉讼立法的一大进步, 遗憾的是它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有越权创 法之嫌。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或制定统一证据法时应将这一排除规则载入方为完善。二、视听资料证据的采
7、信规则问题视听资料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人们对它在产生证据效力的形式内容、运用及证据本质特征, 如关联性和法律性的关系的认识还是有限的。 视听资料是运用摄影、 录音等现代科技, 对人 或自然界存在的客观声像如实记录, 能够反复播放和再现原始声迹、 影像, 从而证明案件事 实的证据形式。因此,这种证据直观性、连续性、准确性等优势,常常作为直接证据使用, 具有较强的证明力。甚至可以认为,未被恶意伪造的视听资料,其由科学性、准确性、直观 性、连续性等特征决定的证明力远远超过证人证言。毋庸讳言,视听资料也有其弱点, 即容 易被编辑、伪造,从而失去其客观性。正因如此,加之受 “证据收集必须依照法定程序 ”的
8、影 响 1995 年 3 月 6 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未经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 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中规定: “证据的取得必须合法,只有经过合法途径取得的证据才 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 系不合法行为, 以这种手段取得 的录音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这一规定以消极的形式规定了证据的排除规则,其依据 是证据收集的合法性, 即将 “非经他人同意录制他人谈话 ”这一取证手段定性为非法。 纵观各 国立法,以非法手段获取视听资料为法律所禁止,且不能作为证据予以采信,介各国对 “非 法手段 ”的定义有三个特点: 1、主要适用于刑事案件, 如窃听到犯罪嫌疑人
9、承认犯罪的录音;2、主要限于窃听、私录他人之间的谈话;3、侵害的客体主要为他人的隐私权。各国的“非法手段 ”的这一界定于司法实务是可行的,于民众意识是可以接受的。鉴于此,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六十八条、 第六十九条的规定, 已使得视听资料能否 作证据使用的审查标准,完善为 “是否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以及有无疑 点,而非是否经他人同意收集 ”作为解释。三、举证期限对审限的影响问题举证期限,是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 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权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制度。举证期限属于期间的一种, 且属于指定期限的目
10、的在于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程序权利, 强调诉讼进程的紧凑和快速, 在公 正与效率兼顾的前提下, 防止当事人拖延诉讼,滥用诉权、浪费司法资源。 在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颁布之前, 关于举证期限的研究日久,但终未实施。 司法实务中个别案件当事人利用举证期限的 “无法可依 ”,随时举证, 恶意拖延诉讼的情况屡有发 生。若干规定 颁布实施的时间尚不足半年, 司法实务中当事人或其委托代理人借举证期 限的规定拖延诉讼的事例已偶有出现。 又由于若干规定 对举证期限及延长次数过长过多, 使得因举证期限权利的行使导致起审限(尤其是二审 )的必然,也使得个别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拖延诉讼变得 “有法可
11、依 ”。依照若干规定 ,举证期限分为当事人协商经法院认可的期限和人民法院指定期限两种, 前者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审理进度决定认可与否。根据若干规定 ,指定期限不少于三十 日,且当事人在一个指定期限内完不成举证的, 享有两次申请延长之请求权。 笔者认为,若 干规定指定举证期限的时间太长,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请求权次数太多。理由是:1、就具体案情来看, 每起案件的有效证据并不太多, 关键证据大多就在当事人手中, 如案件的债 权凭证, 纠纷的合同等, 其他有效的辅助证据绝大多数并不繁多, 三十日的举证期限和两次 延长请求权无必要; 2、就地域因素看,我国民事个案的发生绝大多数发生在一个县(市 )或一个地
12、区区域之内,除个别偏远省 (自治区 ),如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外,其他 地区一个县或地区方圆也不过二、 三百公里, 如此地域范围的民事诉讼, 也使得三十日的举 证期限和两次延长请求权无必要 ;3 、司法公正只能是相对的,即在特定时段、特定地域内公 正,而民事诉讼是当事人切身诉讼立法价值取向之所在。 以此而论, 三十日的举证期限和两 次延长请求权也无必要; 4、近年来人院出于自身形象的考虑,对及相关部门意见的重视仿 佛使某些当事人找到了法院的 “弱点 ”,到辄上访告状,引来各部对个案的关注,使法院领导 和人员在承担繁重审判任务的同时, 不得不疲于应付对各部门的解释。 三十日的举证期限和
13、 两次延长请求权使个别滥用诉权、恶意拖延诉讼的当事人“上访告状 ”成为 “堂而皇之 ”、 “有法可依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建议将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修改为十五日,少数十分不便 的偏远地区及案情复杂、证据较多的案件的举证期限,在前款规定期限内不能完成举证的, 当事人可延长举证期限一次, 是否准许及延长的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 因此, 必能提高审判 效率,节约诉讼资源、杜绝滥用诉权、拖延诉讼之不良现象。四、司法鉴定的规范、节约问题司法鉴定是当事人、 人民法院及其他机构委托鉴定人就案件的专业性问题进行分析、 鉴别的 活动。鉴别人作出的结论性意见称为鉴定结论。 当事人及有关机构如事务所等委托所作的鉴
14、定,在诉讼阶段对方当事人不持异议,人民法院的规范及鉴定资源的节约问题略表浅见。目前,司法鉴定工作存在如下弊端:1、鉴定机构设置混乱,主要表现在公、检、法各系统有各自的鉴定机构, 本系统内部不同级别的单位也设有鉴定机构, 加之上的医疗、 学校、科 研机构等设立的鉴定部门,鉴定机构混杂无序;2、鉴定机构层次不清,目前我国的鉴定机构无高低层次之分,以致多个鉴定结论矛盾时,法院采信时六神无主、无章可循;3、人民法院委托鉴定机构随意性强, 因鉴定机构设置混乱, 导致人民法院委托时任意性强, 鉴定结 论的可采性大打折扣。为克服上述弊端,规范人民法院的司法鉴定工作, 节约鉴定资源, 提高审判效率, 基于司法
15、 公正的相对性原则,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或制定统一证据法时,笔者建议:1、实行司法鉴定人任职资格制度, 不同专业的鉴定人实行专业考试, 取得鉴定人资格的, 分类登记 造册,并实行鉴定不资格年审制度;2、建立机构统一、分层分明的司法鉴定机构,县以下不设司法鉴定机构,地区 (含地级市 )设立统一司法鉴定机构,由本区域内具备鉴定人资格的 成员组成,省 (自治区、直辖市 )设立终局鉴定机构,由本行政区域内具有高级职称的鉴定人 组成; 3、司法鉴定实行二鉴终局制,即对初次鉴定经审查不能作证据使用的,可委托省级 鉴定机构重新鉴定,重新鉴定的结论即为终局鉴定结论;4、规范鉴定人确定制度,在实行鉴定人回避制度的前
16、提下, 可借鉴仲裁员确定制度, 鉴定人由当事人确定, 如当事人不能决 定的,由人民法院确定。五、证人宣誓的必要性问题为了使法院查明案件事实, 防止和避免错案发生, 各国在立法上均规定了证人有如实作证的 义务。如实作证应当包括: 1、证人必须如实提供证言,不得作伪证;2、不得隐匿证据,尤其是对案件事实有重要作用的证据。 世界各国在立法上往往将作伪证视为妨碍司法活动的犯 罪行为。 为了强化证人作证的严肃性和制裁的警戒性, 增强证人的责任感, 许多国家和地区 还规定了证人宣誓制度。民事诉讼在我国各类诉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证人作伪证或出具相互矛盾的证据的现象屡 见不鲜,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法律制裁
17、不力, 民事诉讼法虽将证人作伪证规定为妨碍 民事诉讼行为之一, 且规定了罚款、 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罚则, 但因民事案件审判任 务繁重,审判人员对伪证往往不予认定了事, 给予罚款的少之又少,给予拘留、追究刑事责 任的更是微乎其微,模糊了证人对伪证法律后果严重性的认识;其二,证人法制观念淡薄, 老好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民众中庸之道的影响深远,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不愿得罪人的 思想由来已久, 谁找就给谁证据的情况极为普遍; 其三, 前述两原因的存在,加之证人出庭 作证时,缺乏对证人有强大警戒作用的证人宣誓制度。在庄严的法庭上,众目睽睽之下,证 人保证如实作证,否则承担法律责任的誓言,对证人
18、震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证人宣誓制度在我国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中尚无明文规定, 而该项制度的设立无疑是十分必 要的,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强化证人作证的严肃性,证人宣誓可使其认识到如实作证 即是对法律的忠诚, 对事实的忠诚, 是对优良人格和良知的考验; 2、唤醒法律制裁警戒性, 证人当庭宣誓, 可以使其对作伪证的法律后果产生清晰的认识, 从而起到强烈的心灵震憾和 警戒作用; 3、强化证人的责任感,证人宣誓不仅是对证人人格与良知的,同时也能使其认 识到其言行事关当事人切身利益, 事关社会公平, 进而增强作证的社会责任感。 证言宣誓制 度虽无明文规定,但在司法实务领域各地均有所尝试,其结果表明证人
19、宣誓效果十分显着。 某县某法庭在审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时, 被告证人庭提供的证言与庭审当庭宣誓后所作 证言截然不同, 如实陈述了被告殴打原告的事实, 庭审判人员问及证人因何改变证词时, 证 人称法庭严肃的气氛加上自己的宣誓, 使其认识到事不如实作证就地不起自己的良心, 对不 起受伤的原告, 还会承担法律责任, 笔者在参加陪审中的一起财产侵权赔偿案件时被告提供 其亲兄弟出庭作证,法庭气氛威严,证人宣誓后所作陈述丝毫不利于被告,被告大失所望, 问及证人作证时的感受,法律制裁的震慑作用和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宣誓使然。综上所述, 证人宣誓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并非可有可无,增设此项制度纯利无弊。为此, 笔
20、者 建议在修订民事诉讼法或制定统一证据法时增设证人宣誓制度,誓词可为:我向庄 严的法庭宣誓,忠实于事实,忠实于法律,保证如实向法庭陈述,如作伪证,愿受罚款、拘 留及刑事追究。六、驳回诉讼请求的法律适用问题 司法务实中判决驳回诉讼请求有两种情形: 一是因起诉超过诉讼时效; 二是因证据不足以支 持诉讼请求。 前者不属本文探讨的范畴、 不再论述, 后者在法律适用时常使审判人员感到无 法可依,从而导致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实践中此类判决有的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九条,有 的适用第六十四条,也有的适用第一百零八条。笔者认为, 民事诉讼法第九条是民事诉 讼中当事人权利义务形式的原则性规定,第六十四条是当事人行为意义
21、上举证责任的规定, 第一百零八条是对起诉条件的规定。 因证据不足而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适用上述规定无 疑均是不确切的。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二条规 定: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 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 由负有举证责任的法 律后果作了较为明晰的规定, 但依据此条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也是不准确的。 因我国民事 诉讼法在证明责任的规定上采用的是当事人为主, 法院辅之的原则。 当事人因原因不能收集 的证据, 尚可申请法院的方式救济。 只有两种途径用尽, 诉讼证据仍不足以支持当事人的诉 讼请求, 方可判决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由此可见, 截止目前因证据不足而驳回当事人诉 讼请求的适用,仍是棘手问题。民事诉讼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争端, 属私权利之争。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价值 取向由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为主、 职权主义为辅已成定局。 为排除因证据不足而驳回诉 讼请求法律适用上的尴尬,笔者建议在修改民诉法时增设专条,该条可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主要领导离职的感言(5篇)
- 新学期学习计划十篇
- DB12T 598.10-2015 天津市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第10部分:非营利性社会福利设施项目
- 中秋节学校致辞范文(13篇)
- 新学期学习计划范文汇编九篇
- 范文新学期学习计划模板合集7篇
- DB12∕T 879-2019 仓储企业诚信评价规范
- 电动叉车维修保养的安全与操作规范
- 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
- 移动通信笔试题
- 《人行自动门安全要求》标准
- 广铁集团校园招聘机考题库
- 第一章、总体概述:施工组织总体设想、工程概述、方案针对性及施工标段划分
- 2024 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物理 试卷
- 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法理学》(第三版教材)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
- 计量基础知识考核试题及参考答案
- 眼科学基础病例分析
- 混合痔中医护理 方案
- 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生活知识讲座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六讲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0课《吃饭有讲究》精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