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PAGE PAGE 14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做人不数典忘祖。三皇五帝中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的是A黄帝和炎帝B尧和舜 C舜和禹 D神农氏和有巢氏2考古发掘发现,某地遗址出土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内容主要是占卜记录;同时还出土了许多造型雄奇,纹饰华丽的青铜器。该遗址最有可能是A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B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C山西襄汾陶寺遗址D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3汉字源远流长,富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如“耕”字就是由“耒”(农具)和“井”两部分组成。与“耕”有关联的古代制度是A土地私有制B重农抑商政策C
2、井田制D均田制4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A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B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C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D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5“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
3、密切结合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兼并,大诸侯国出现了卿大夫要向国君效忠的观念,而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依靠国人支持的卿大夫夺权,封君衣食租税,士无定主,君臣主从关系变得自由。这一变化反映了A传统等级秩序基本崩溃B新型的政治关系正在形成C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D选贤任能的官僚政治确立7战国时期,“蛮夷猾(侵扰)夏”已不再是主要矛盾,人们已能用比较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民族差异,进而至于客观地评价异族的文化,采取学习吸收、为我所用的正确态度。这说明了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地缘政治逐渐被打破C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D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8如表为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开展的变法运动。各国进行变法意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
4、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改革废除陈规陋习 B建立君主专制C抵御蛮夷入侵 D实现富国强兵9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10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已经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11“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
5、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 郡县制 皇帝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BCD12史记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该材料的准确理解是A秦始皇雄才大略居功至伟B秦始皇刚愎自用大权独揽C秦朝建立完备的政权系统D秦朝皇权与君相矛盾突出1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
6、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14秦国从商於大规模置县开始,毎攻占一地,就地设县,任命长官。后随着秦国不断占领六国地盘,秦国郡县制随之不断扩张,地方官僚也不容许世袭贵族通过分封制来染指其利益。这反映出郡县制A扫除了威胁中央集权的障碍B植根于秦国兼并六国的战争C侧重于打击世袭贵族的势力D适应了秦国地方管理的需要15如表为历史文献有关秦末的记述。据此可知,当时记述出处“诸郡县苦秦交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史记张平陈余列传A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严重B人民群众纷纷加人反秦斗争C政府残酷压迫致使起义爆发D起义军内部隐藏着分
7、裂危机16汉初刘邦“约法三章”,萧何“据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吕后“除三族罪、妖言令”,而文景两帝更是把约法省禁(法令简约,刑网宽疏)作为国策推行。汉初的这些做法A表明统治阶级对秦亡根源有正确认知B有利于汉代中央集权权威的加强C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D依托于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17西汉中期后,一遇到重大灾害,皇帝往往主动要求官员大胆批评自己的施政方针,官员则响应号召,上书揭露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这些批评一般集中在三个方面:皇帝生活作风问题、皇帝用人问题和内外政策问题。这种现象在当时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表明君权受到了严重制约C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D深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18游侠
8、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个武士群体。他们因爱打抱不平,扶弱济贫,不求报酬,而成为各诸侯王的座上宾,但往往以武犯禁遭到统治者的打压,汉武帝时就重用酷吏打击游侠势力。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严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B维护地方的统治秩序C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分化各诸侯国的力量19东汉初期有一位皇帝推崇“黄老无为”思想,下图是历史教师对其治国理政举措的概括其中横线处应是 A防范外戚,增强尚书台作用B均输平准,控制商业贸易C分设刺史,监察地方政治D尊崇儒学,设立五经博土20下表所示为古代文学作品常用的一些人物典故及其简介。这些典故反映出东晋典故涉及人物简介“王右军”王羲之王羲之系琅琊王氏子弟,凭借王氏在
9、东晋王朝的影响力,曾出任右军将军“寄奴(小儿)”刘裕刘裕出身寒微,幼年丧母后,寄居在舅家,小名唤“寄奴”,东晋末年为将时,被同朝为官的宰相蔑称为“寄奴小儿”A军功集团左右朝政B文学艺术较为繁荣C阶层流动相对顺畅D士族政治影响深远21如表,西晋的这一变动进一步朝代职官职权东汉在司徒、司马、司空三公制之外,另设太傅总领百官,指挥国家行政西晋设置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司徒,司空等)共议国事,“燮理阴阳”,“训护人主”A加强了中央集权B巩固并且加强了皇权C引发了冗官冗费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22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
10、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23下表为唐代长江流域部分州户数变化表。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合理的是州名开元年间(8世纪初)户数元和年间(9世纪初)户数襄州36357107207苏州68093100808鄂州1919038618A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B南方经济地位愈发重要C江南农耕技术不断进步D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加快24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
11、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A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B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D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25骆驼这种独特的动物成为唐代的一种象征符号,从国家、社会到精神生活层面,我们都能够看到骆驼的身影。骆驼在唐代的全面参与反映了A骆驼已取代耕牛成为主要的农用动力B各阶层寻求异域珍宝的社会奢靡之风C已形成西部少数民族移居中原的浪潮D对外贸易与开拓成为社会的价值追求26汉代行政长官、属官往往自行其政且各有府署,而若把这些府署看作机构,其成员就只有长、佐官、属吏而无属官,而唐代各机构长、佐属官及吏员则协同行政。这表明唐代A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机构臃肿人浮于事C科举选官效果显著D官僚
12、政治日益成熟27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加谥号,人太庙有庙号。唐朝时,皇帝谥号由后继者不断追加蔚然成风,字数越来越多。如李世民死后造日文皇帝庙号太宗,674年被追谧为太宗文武圣皇帝,749年又加为太宗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再加称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朝皇帝追加谧号A反映了皇位世袭制的成熟B寄托了平息藩镇割据的愿望C体现了对皇权至上的维护D利于维护士族门阀间的团结28下表反映了唐朝时期官制的四次调整。据此可知,当时唐朝 A以分权的形式实现中央集权B官僚机构职能变更十分频繁C经济发展导致原有的尊卑等级秩序遭到动摇D努力确保三省地位的平衡及充分发挥其作用29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
13、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30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们都有专门的匠籍,一人匠籍便终身不得改业;唐代,“纳资代役”(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逐渐普遍化,“和雇制”(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得到推广。这一变化A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规模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导致政府废除重农抑商政策D提高了私营手工业的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2分,第22题18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
14、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末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赵文王、昭王、秦王赢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根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日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 隋唐与
15、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徒,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民族融合的主流。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作用。(6分)(3)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8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
16、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
17、制度史材料四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6分)(3)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4分)与租庸调的税制相比,分析两
18、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4分)2024届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详版) 1A 华夏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因此黄帝和炎帝被称为华夏始祖,A正确;B、C、D都不能被称为华夏始祖,排除。2B 根据题干中“甲骨”“青铜器”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商代文化遗存,而商朝的国都在河南安阳,因此这一遗址最有可能在安阳殷墟,B正确;夏文化中没有“造型雄奇,纹饰华丽的青铜器”,排除A;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排除C;牛河梁文化遗址主要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与题干中相关信息不符,排除D。3C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耒是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商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
19、,因此称做井田。耒耕作在土地之上,井田制符合题意,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指的是土地归个人占有和支配的土地分配模式。不涉及农具,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属于统治者对农业、手工业合商业的态度,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晚于井田制出现,排除D项。故选C。4B 根据材料可知,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不能直接属于商王,方国首领对本国拥有较大的统治权。而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周天子对诸侯“受(授)民受(授)疆土”,诸侯统治的臣民就是周天子的臣民,扩大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B项正确;在西周诸侯国内部统治结构
20、仍按照宗法制构建,宗族关系是基本的政治关系,排除A项;周天子将臣民授予诸侯、贵族,并不是以监察为目的,排除C项;拓展西周疆城是指西周在原有统治区域上的扩大,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5B 依据题干中的“秩宗”“卜、巫、史”“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神权的掌握者”“国家的重要执政官”等信息可知这些人既掌握神权,又掌握执政权,这两种权力都依附于王权,体现出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题干中所列并非地方官员,不能反映地方政权体制,排除C项;题干中的“卜、巫、史”等没有体现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排除AD项。故选B项。6B 材料核心逻辑是战国与春秋时期相比,卿大夫夺权不再依靠宗族力量而是依
21、靠国人的力量,战国时期效忠观念弱化都说明新型的政治关系正在形成中,即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B项正确;传统等级秩序基本崩溃表述与当时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选贤任能的官僚政治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7C战国时期,少数民族和华夏民族的矛盾缓和,人们对待少数民族的文化更为包容,这说明当时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族关系而非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国内民族融合,不属于地缘政治范畴,排除B项;分封制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D本题以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为背景材料,考查变法运动,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22、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改革,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D项。9C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0C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韩非子、墨子等人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虽调人的主体意识,故C
23、项正确;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唯物思想的初步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是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故D项错误。故选C项。11D根据材料“新皇帝”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体现了皇帝制度;根据材料“原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指西周时期分封制下诸侯国,故包含分封制;根据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体现了郡县制;根据材料“中央政府任命,向中央政府负责”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体
24、现了秦朝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正确,排除ABC,所以选D项。12B材料“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的是皇帝独尊的特征,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项。13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郡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分封制下形成贵族政治,郡县制之下形成官僚政治,B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管理制度,但是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分封制容易导致国家分裂,排除A项;分封制具有血缘特点,郡县制以地域关系为纽带,排除C项;分封制在秦朝没有适应时代潮流,最终被郡县制取代
25、,排除D项。故选B项。14D本题考查秦国郡县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国在兼并战争中设置郡县,不断扩大郡县制的范围,并防范世袭贵族染指地方官僚利益,这说明郡县制适应了秦国地方管理的需要,D项正确;郡县制并未扫除威胁中央集权的障碍,说法错误,排除A项;商鞅变法时秦国就已经开始实行郡县制,时间不符,排除B项;虽然秦国在推行郡县制时注意防范世袭贵族染指地方官僚利益,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5B根据材料可知,文献记述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民众杀官吏以响应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说明民众纷纷加人反秦斗争的行列,B项正
26、确。A、D两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项错在“起义爆发”的表述上,排除。故选B项。16C考查汉初的政治、思想。汉初从刘邦到文景时期约法省禁是基本国策,是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秦亡原因复杂,材料反映汉初对秦苛法的修正,本质是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一种表现,是秦法治的损益变化,不能体现对秦暴政而亡的正确理解,故排除A项;中央集权讲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故排除D项。故选C项。17D据题意可知,西汉时期的君臣都将皇帝和重大灾害联系在一起,这体现了明显的天人感应思想,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提出的,说明这种现象的出现深受董仲
27、舒新儒学的影响,D项正确;这种现象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威,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更不能说明君权受到严重制约,排除AB项;这种现象强化了君主专制,并不能主张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18C由材料游侠客爱打抱不平,藏活豪士而且成为诸侯王的座上宾,可知游侠的存在会威胁社会政治秩序,挑战政府权威,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目的,但都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这一目的服务,故A、B、D错误。故选C项。19A根据材料“各革除王莽苛政”“释放奴婢”“打击豪强”,可判断该“皇帝”是东汉光武帝,A项正确;均输平准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举措,排除B项;刺史是汉武帝时期的地方监察官,排除C项;尊崇儒学,设立五经博士是汉武帝时
28、期推广儒学的具体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20D材料反映了王羲之出身东晋士族名门,不需要战功或军事天赋就能获得将军的地位,而出身相对寒微的将领刘裕则遭到权臣的蔑称,这说明了东晋时期士族与庶族的政治地位悬殊,士族政治影响深远,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族门第影响政治地位,没有体现军功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典故”反映的是人物事迹简介,并不能说明东晋时的文艺发展状况,排除B项;东晋时仍然实行九品中正制,社会流动性低,排除C项。故选D项。21B西晋在三公太傅基础之上设置八公,实行共议国事,以实现“训护人主”的目的,这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中涉
29、及的人数较少,不能引发冗官冗费问题,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材料中涉及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22B读材料信息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认源上出现“宗黄现象”,将本民族溯源为与汉民族同源异流的黄炎裔胄,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这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区域开发”的信息.故排除A项;虽然魏晋时期中国处于国家分裂时期,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故选择B项。23B材料反映了唐代中后期,长江流域部分州户数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安史之乱影响,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迁居南方使得南方各州的户
30、数大增,逐渐成为朝廷的主要赋税来源地,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B项正确;开元年间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元和年间的财政状况不如开元年间,排除A项;表格反映的是南方户数的增加,无法说明江南农耕技术不断进步以及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加快等情况,排除CD两项。故选B项。24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中国古代政府储粮从西汉时期以北方的“粟”为主,到唐代时增加了大量南方的“稻米”,主要条件是大运河为代表的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A项正确;政府均田限田措施在唐玄宗之前已遭到了严重破坏,B项错误;“稻米、粟”均为中国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与洲际物种交流无关,C项错误;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直到唐代后期才开始出现,D项错误。25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骆驼主要出现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体现了唐代兼容并包的时代特色,说明对外贸易与开拓成为社会的价值追求,故选D;骆驼主要是在对外贸易中,没有成为主要的农用动力,排除A;骆驼在唐代的全面参与不代表出现各阶层寻求异域珍宝的社会奢靡之风,排除B;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26D材料体现的唐朝是的机构相对汉朝的机构来看,唐朝的机构具有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性,说明的是唐朝时期的官僚政治日益成熟,D项正确;材料与分化相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机构臃肿的说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直燃型溴化锂》课件
- 《电池成组技术要点》课件
- 《卡达电梯IC卡》课件
- 《客服服务礼仪培训》课件
- 《基元全息图分析》课件
- 电工基础模块化课程设计
- 电子锁 课程设计
- 电子计量技术课程设计
- 电子线路板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电子竞技+行业研究报告
- 机台买卖合同模板
-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探析案例-长园集团为例》14000字(论文)
- 2024年低压电工作业(复审)模拟考试题库试卷
- 2023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招聘笔试真题
- 期中试卷(第1~3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2024年秋新人教PEP版3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课件 Unit 5 Part A 第3课时
- 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2023年解读
- OQC培训资料教学课件
- 22 智取生辰纲(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 新闻记者证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