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第48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_第1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第48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_第2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第48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_第3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第48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_第4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第48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总复习第48讲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课标与教材:1.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 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选择性必修3:3.4。2.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选择性必修3:4.3。四层考查内容两年命题统计必备知识碳循环;碳排放;碳减排;温室效应;国际合作关键能力分析、评价碳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培养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科素养能够从区域空间联系的视角,认识碳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够正确分析和说明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以及采取的措施核心价值能够从环境安全的角度,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增强国际合作意识2020年浙

2、江卷第10、11题2021年天津卷第18(3)题;湖南卷第18(2)(3)题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综合测试/核心素养/必备知识1一、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1.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1)变化趋势: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以_为突出特征。(2)变化原因变暖 地面长波 温室(3)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_、转化所构成的循环。(4)人为碳排放迁移化石利用土壤增加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_,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_的丧失是对国家安全

3、最为严重的影响。加剧_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激化国家间的_而影响国家安全。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服务功能生存空间资源危机资源争端易误辨析温室气体专指二氧化碳吗?提示温室气体不是单指二氧化碳,它还包括水汽、氧化亚氮、甲烷、氟利昂等。3.应对气候变化(1)气候变暖的危害将改变气候资源的_,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加大_不稳定的风险,对淡水资源、粮食生产、人类健康和城市设施等多个方面造成严重威胁,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影响。 空间配置自然生态系统(2)减缓气候变暖的措施清洁结构节约破坏海洋(3)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各国采取_的减排行动,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

4、供资金、_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_机制。共同但有区别技术共同应对思考目前,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相对得到缓解,分析其原因。提示目前,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管理水平较高,又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投入增多;一些发达国家把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依靠科学、法律管理,环境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二、国际合作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1)必要性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_,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_或多边的区域合作。在全球化时代,任何

5、一个国家都要有_,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2)主要途径:资金援助;签署_及履约;签署多边、双边合作协议;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_援助和科技合作。全球性双边国际视野公约技术2.中国在行动(1)我国批准了一系列环境公约和_,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成效显著。(2)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_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高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局面。(3)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建设_、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对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议定书资源、环境生态文明关键能力2关键能力一说明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关键能力二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和碳减排

6、的对策例1 (2021天津卷)读材料,完成问题。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也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弱。任选一角度(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说明上述变化影响温室效应的过程。 思维导引答案温室效应增强。过程:冰川面积减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过程: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减弱。过程: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解析如果选择回答温室效应增强,过程则可以从冰川面积变化、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变化、地面辐射变化等角度分析说明;或者从冻土融化、土层中

7、释放温室气体的角度分析说明。如果选择回答温室效应减弱,过程可从地表植被覆盖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削弱温室效应等角度分析说明。1.碳循环(1)示意图式(2)结构图式 (3)文本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消耗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2.温室效应原理(1)示意图式(2)结构图式 (3)文本式:大气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低层,并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大气层的作用。地面接受太阳短波辐射后增温,同时地面还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8、后温度升高,并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种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1.(经典真题北京卷)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下图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答案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法国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接近。(四选其一)解析注意图例分两组,一组是指出每一小格代表的碳排放占世界的比例,一组是不同图例代表的人均碳排放量。因

9、此在比较时,要从总量和人均两方面来分析比较。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答案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影响因素。注意理清因果关系,把过程说明白。 例2 (2021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川具有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研究表明:冰川的气候调节价值远高于其它各项服务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地区的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不考虑物价因素,近年来祁

10、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下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 (1)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2)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思维导引答案(1)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冰川消融吸收热量,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2)东部地区海拔较低,冰川面积较小,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解析第(1)题,本题审题关键是注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一信息,由此推断,冰川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应向降低气温方面进行分析。冰川表面的镜面效应,对太阳辐射反射强,地表获得的太

11、阳辐射弱,从而减少地面辐射,使得气温降低,缓解气候变暖;升温过程中,冰川消融大量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冰川服务价值减幅与冰川面积变幅密切相关。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即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面积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图中显示,东部地区冰川面积较小,则平均海拔较低,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容易退缩,加上基数(冰川面积)小,因此退缩率较高,从而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1.碳排放的影响2.碳减排的对策3.国际合作中的碳交易(1)产生根源: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则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看作是

12、一种权利(产权)交换,那么二氧化碳排放权也可进行交换;由此,借助碳权交易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2)基本原理: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碳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4.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1)基本概念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人为移除:是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2)中国碳减排的目标:中国力争二

13、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2021山东临沂二模)一科研团队为某岛屿作低碳城镇发展规划,以碳循环为研究目标,分别统计了碳源系统(碳的排放来源)、碳汇系统(碳的吸收消耗)和社会各排放部门碳的流量结构。该岛植被覆盖率高,年均自然和人为共排放CO29.6万吨,自然生态系统共可吸收CO20.7万吨。完成(1)(2)题。(1)该岛屿可能位于()A.河南 B.山东 C.浙江 D.黑龙江 解析根据图例可知,碳源系统大部分来自于化石燃料使用,可以推测出该岛屿的工业比较发达;另外还有供暖,故排除浙江;河南和黑龙江没有岛屿,排除A、C、D。故B选项正确。 BD(2)使

14、该岛屿的碳源与碳汇系统趋向平衡的最合理措施是()A.大量减少岛屿人口数B.扩大贝藻养殖的规模C.增加岛屿植被覆盖率D.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解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岛屿人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碳排放的问题;扩大贝藻养殖对碳的吸收效果不明显,且环境压力较大;该岛屿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高标准了,故D选项正确,A、B、C错误。 3核 心 素 养情境创设“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碳排放量。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碳排放强度图,下表为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碳排放量(亿吨)统计表。碳排放量上游中游

15、下游长江经济带2001年3.773.287.0814.132005年6.255.6511.3723.272009年9.087.8115.0531.942013年10.649.0218.1637.822017年9.969.5418.4437.94设问角度 (1)概括20012017年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碳排放强度与碳排放量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2)从“碳中和”的角度,谈谈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四翼体现基础性考查统计图表的判读,以及碳中和的基本措施应用性选取长江经济带碳排放资料,考查应用统计数据分析和解决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创新性试题情境的创新是从碳排放强度、碳达峰、碳

16、中和的视角切入,考查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参考答案(1)碳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趋势;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下游地区碳排放强度小于中、上游地区,碳排放量大于中、上游地区。随着科技水平提高,单位GDP能耗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能源消耗量不断上升;下游地区能源利用率更高,但经济发展规模更大,单位GDP能耗下降的速度小于能耗增长的速度。(2)调整产业结构,适当压缩高能耗产业,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发展科技,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视角一考查温室效应原理1.(2020

17、7月浙江卷)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1)(2)题。(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解析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 B(2)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解析

18、农田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的,D正确。作物生长会影响农田土壤N2O排放,A错。大气中氮气极少部分转化为N2O,B错。秸秆燃烧主要排放SO2、NO2、可吸入颗粒物,C错。D视角二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20201月浙江卷)来古冰川位于西藏东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大冰川,冰雪融水流进然乌湖,湖畔分布着茂密的森林。右图为来古冰川景观图。完成(1)(2)题。B(1)据观测,近年来然乌湖面积和水量呈增大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湖盆下陷 B.全球气候变暖C.湖底淤积 D.湖面蒸发减少解析据材料分析可知,来古冰川位于西藏东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大冰川,冰雪融水

19、流进然乌湖,故然乌湖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加,然乌湖面积和水量呈增大趋势,B正确。湖盆下陷会导致水面减小;湖底淤积会导致湖面增加,但水量不一定会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湖面蒸发增加,A、C、D错误。 C(2)若森林遭到破坏,将导致湖畔地区()A.降水增加 B.地表径流减少C.下渗减少 D.植物蒸腾增加解析若森林遭到破坏,汇入湖泊的冰雪融水流速加快,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植被减少,植物蒸腾减少,降水减少,因此C正确。 4综 合 测 试A一、选择题(2021浙江学军中学期中)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1)并获取了

20、相关数据(图2)。完成12题。1.二氧化碳之所以对温室效应有增强作用,其主要是因为它()A.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B.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大地增温C.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D.通过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解析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几乎不吸收,但可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A正确,B、D错误;破坏臭氧层的是氯氟烃,而不是二氧化碳,C错误。 B2.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A.将瓶子悬空放置B.将内瓶底涂成黑色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解析将瓶子悬空放置,瓶内空气吸收地面传播辐射的能力减弱,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减弱,减

21、弱了效果,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会增加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则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变化,D错误。C(2021深圳二模)土壤储存的碳是植物的三倍多,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草地的有机碳(土壤有机质中所含的碳素)储量从土壤表层向下迅速递减。新西兰某牧场推行“倒置耕作”种植牧草,将1530厘米的底土放置在015厘米的表土上方。下图示意“倒置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当表层土壤有机碳不再增加时,可以实施下一轮“倒置耕作”。“倒置耕作”的周期最适宜为()A.5年 B.10年 C.

22、15年 D.20年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倒置耕作”后,15年内表层土有机碳一直保持增加,到15年后几乎不再增加,故“倒置耕作”的周期最适宜为15年,C正确,A、B、D错误。 B4.“倒置耕作”的作用不包括()A.抑制杂草生长 B.减轻土壤侵蚀C.减排温室气体 D.减少病虫危害解析根据题干,“倒置耕作”会将杂草种子、病菌孢子、害虫卵等埋入深土层,抑制其生长繁育,A、D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有机碳储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因此有可能将土壤中的碳储存在地下土壤中,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C不符合题意。在水土流失或风蚀作用的地区,“倒置耕作”后土壤处于疏松状态,易引起水蚀或风蚀,加重对土壤侵蚀,B符合题意

23、。C(2021河南百强名校联考)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下图为不同年份不同农业碳排放来源占比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5.图中显示,1961年以来我国()A.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持续增加B.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C.化肥使用过程中碳排放呈上升趋势D.粪便管理造成的碳排放变化最显著 解析由图可知,能源消耗在1978年才开始出现;水稻种植而造成的碳排放比例总体下降,但并不意味着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化肥使用过程中碳排放呈上升趋势;粪便管理造成的碳排放变化不是最显著的,最显著的是水稻种植而造成的碳排放的变化。C正确。 A6.今后我国农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向是()A.化肥和能源消耗 B.牧场残余肥料C.粪便管理

24、 D.水稻种植解析由图可知,目前我国农业碳排放最大的是化肥和能源消耗,因此今后我国农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向是减少化肥和能源消耗。A正确。 A碳强度是指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所排放的CO2量,其大小反应CO2减排效率的高低。下图是我国区域产业CO2减排效果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是()A.中部地区 B.南部沿海地区C.京津地区 D.北部沿海地区 解析首先是读懂图,横向表示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指数,纵向表示减排效率指数。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应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最多。故选A。 B8.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这是因为()A.经济发达 B.

25、工业结构轻型C.气候变化不明显 D.清洁能源消费为主解析从图中可以得出,南方沿海地区碳排放量少,减排效率高。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南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工业结构轻型,单位产值耗能较小,减排压力较小,B正确。经济发达和气候变化与减排压力联系不大;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的结构减排压力较小,但是这与南部沿海地区甚至我国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实际不相符,A、C、D错误。 A(2020廊坊联考)读某年我国交通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图,回答910题。 9.甲是我国人均交通碳排放量最高的省市,对其贡献程度最小的是

26、()A.道路平坦程度 B.居民可支配收入C.人口密度 D.经济发展水平解析图示甲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道路平坦利于汽车通行,但其与交通碳排放量关系不大,对交通碳排放量贡献最小。上海经济发达,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高,汽车购买量、使用量大,则交通碳排放量较多;人口密度大易出现交通堵塞,增加交通碳排放量。 D10.能有效减少乙省交通碳排放总量的合理措施是()A.控制经济的增长速度B.改变以出口为主的产业结构C.大力拓宽城市道路D.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解析乙省为广东,经济发展快。新能源汽车多以电能为动力,碳排放量较少,故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可减少交通碳排放总量。控

27、制经济增长速度既不合理,又对交通碳排放量减少影响不大;产业结构与交通碳排放量关系不大;拓宽城市道路可减少交通堵塞,从而减少碳排放量,但城市道路受城市建筑布局影响,难度与成本很大,故不是合理措施。 B(2021福建漳州期末)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2020年发布的报告,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其中大部分属于发达国家。碳中和指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右图示意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四国(地区)碳达峰时间及碳中和趋势(单位:百万吨CO2,字母“E”表示预估)。据此完成1112题。11.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为()A.中国、美国、欧盟、日本B.美国、欧盟、日本、中国C

28、.欧盟、日本、美国、中国D.中国、日本、欧盟、美国 解析结合材料,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其中大部分属于发达国家,说明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碳排放量越大,达到峰值的时间越早。欧盟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世界上发达国家最集中的一片区域,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碳排放量达到峰值最早,对应图中曲线,其次是美国、日本、中国,依次对应图中、,B项正确。 D12.为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中学生可以()参与植树造林活动节约用纸用电 践行“光盘行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向周边的人宣传低碳知识A. B.C. D.解析实现碳中和,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量,一方面要增加碳吸收

29、量。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节约用纸用电、光盘行动,减少资源浪费,可以间接减少碳排放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少使用私家车,可以减少碳排放;加强宣传,可以提醒人们时刻践行节能减排的生活理念,正确,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21济南长清二次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下图示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情况。材料二下表示意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衡量指标体系。衡量指标影响因素发展能力GDP增速、人均GDP、城镇化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人均科技经费支出、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低碳产出碳生产力、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单位GDP耗能低碳消费人均碳排放、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低碳资源非化石能源比重、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森林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