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_第1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_第2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_第3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_第4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第一章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 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 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 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 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 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

2、比土地更具体。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 ,隹、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 土地的生 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世绅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土地的“生产性”所决 一aE 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包以进入流通。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 押权、土地继承权等。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

3、用。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十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十地资源.以获取最大 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十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十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第二章影响十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 共阳辐射)、谑(热量)、水(降水)。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 过程的能量基础。在一天乏瓦 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 最局

4、,冬季最低。我国光照强低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 生长。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去控制。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A0c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 年的熟制。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降水的时空分布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时空分布: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 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 变化比较大。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形态如平原、高原、丘陵与山地

5、的重要指标。平原的海拔大多数低于 200M 高原的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丘陵一般不 到500M,山地则是在500M以上,5001000M称为低山。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貌因素: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地貌类型按地貌形态可粗略分为平原、丘岭、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等。我国着名的冲积平原有:松嫩平原、松辽平原

6、、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滨海平原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现代三角洲等。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地下水的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和层间水土壤类型分布:海洋性土壤群系、大陆性土壤群系和垂直地带性。土壤地域分布规律:十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一般而言,农作物最佳的耕层厚度为 2025cm对多数多年生作物而言,最佳的土层厚度一般为 100cm,临界厚度一般

7、为 50cm丽认为壤土是农业生产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弱酸性至弱碱性。土壤的综合性状通常用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来评价。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动态性、自我调节性、演化性。植被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参考书本、展开论述)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束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 入水平技术因素:科技发展水

8、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 件。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社会属性。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 现形式。土地使用制度: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 合的具体表现。土地经济生产力:相对于土地自然生产潜力而言的。土地自然生产潜 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 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主要有:灌溉、排水、土

9、壤改良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平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的作用,在技术和 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 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第三章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 质,讲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 型组合。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 用性原

10、则。中国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上沿用前苏 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70年代后期,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 中的土地分类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 级分类系统。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 1: 100万土地类型 分类系统”,已被广泛使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 类制。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亚地带分异 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 土地类内,再依据

11、 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划分为土地型。土地类型的命名: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 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 垂直地带性分布。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条带状结构、重复式组合结构、 环状结构、扇形结 构、树枝状结构。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实际上也 就是指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土地类型的演替:正向(进化性),逆向(退化性)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其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面积, 从而明确各

12、类用地的数量,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 料。其次,通过研究和划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 可在了解土地利用的结构状况及其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土 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第三,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 系统、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可能,也为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纬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角度不同引起不同纬度的 热量差异而造成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造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而造成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 利用的地域性;充分考虑生产应用

13、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中国2007年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有12个一级类型,56个二级类,其中12个一级类分别是: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 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 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未利用土地。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 内容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为土地评价 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 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 监测。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清查

1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 征和质量状况;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 地利用分区。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土地资源质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农业用地的质量包括生产潜力、适宜性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只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土地质量调查的目的是反映土地的质量水平, 因而并不是每次必须对土地 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每个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查。十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杳包括 气候调杳、地型地貌调杳、水资源调查、土_ 堰调查、植被调杳。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肥力特性。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为土地评 价服务

15、;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为土 地资源科学研究服务。(参考书本、展开论述)P104105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可分为: 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P105109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以目视解译为主的遥感调查方法、 土地资源遥感 动态监测方法。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 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其特点: 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用于生产实践土地评价的作用:为土地利用

16、规划服务;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 为土地交易服务;为土地税收服务;为土地管理服务。(参考书本、展开论述)第128页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 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自然适宜性 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根据评价的方法,土地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按土地评价的目标的综合程度,土地评价可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土地评价可以分为许多种。如农业用地评价、林业用 地评价、牧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 评价、交通用地评价等。评价类型的另一种区分是当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适宜性评价。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整个评价范围的土地,可以按土地

17、性状的组合方式, 划分成一个个的土地片。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其划分的依据: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的精度要求、土地调查所 能达到的程度等。划分的几种方法: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 分类系统为寄出来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评 价单元。评价因子的选择一般应遵循的两个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和因子稳定性原 则。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 (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条件)的适宜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在 土地评价纲要中,十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 土地适宜性纲、级、亚级、单元四级分类制。土地质量: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

18、有共性的土地特性决定的土地综合属 性。土宜:就是在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对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评述:具评价结果应有广泛其方法简便易行需要适当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其方法适用于任何比例尺的评价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 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 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城镇土地定级的因素分析: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状况、环境状况和人口状况。城镇土地定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地域分异原则、综合分析

19、原则、级差收益原则和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参考160页)农用地分等定级: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农用地 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别、级别。目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 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制度提供依据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 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 依据。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 围内进

20、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充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特点,最大可能的发展土宜,对特色 农业和创汇农业具有重大意义。土地区位是影响城镇土地经济评价最重要的因素。第六章.十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 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 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 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十地资源的数量、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投入水平、生活水平、时间尺度。.理论上,实现粮食安全有三个途径: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

21、耕地的产量水平、增加粮食进口量。.要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走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地力水平的 道路,否则没有出路。.中国耕地保护的内容体系:耕地数量或面积保护、耕地地力的保护、耕地 环境的保护。.作物的光温生产力: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 其他条件限制。.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 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耕地保护的对策: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强化耕地 的行政保护;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加强城市用地 的产出率指标管理;加大对耕地的投入。(参考书本、展开论述).耕地现状:耕地总量减少难以避免后

22、备耕地所剩无几、非农田建设占用 耕地将继续增加、生态退耕将减少耕地数量、耕地减少总体额度很大耕地质量下降日益严重(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质量在不断下降)第七章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 或经济活动。决定一个社会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根据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多少、土地利用系统类型可分为集约型和粗放型。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可行性分析包括: 资源环境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组织 体制的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可行性、可承受 性。土地利用规划

23、: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 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经济,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 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土地 利用的内部规划(设计)。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 四年。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五级: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电(地、 自治州)、县、纥(镇)。十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系统分析原则;合理用地、 保护耕地原则: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优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阶段、编制 规划阶段、规划审批和实施阶段。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的

24、主要类型:十地开发规划、十地整治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单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常见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可分为: 土地利用辿功态监测和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第八章自然界的四大循环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土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生态平衡有三种表现形式:相对静止、动态稳态和非平衡稳态。非平衡稳态是生态平衡的最主要形式。影响我国土地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主要原因:人口的压力较大;政策失误;掠夺式经营;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土地退化是自然环境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土地退化大致可分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 型等类型。土地沙漠

25、化防治包括沙丘固定、防止土壤风蚀、绿化以增加植被等三部分。耕地面积不等于都是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生产粮食的农 田,是保护的重点。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改良土壤,进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在任何时候都是我国土地整理的重点。农村土地利用的“三个集中”模式指: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工 业向园区集中;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二、名词解释 1、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它包括

26、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 成要素2、土地分类 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 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 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 规律的系列过程。4、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指从社会的和经济的角度, 运用经济指标通过劳动与投入 的耗费与提供产品或其它效益的对比关系, 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决定出土 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5、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

27、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 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6、作物光温水土生产力是既考虑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又考虑土地质量条件的生产潜力,亦可 称之为土地生产力或气候一一土壤生产力。7、土地类型是指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 间单元9、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指土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光能利用率和动物的能量转化率持续稳定以及系统输出的能量(产品)与投入物质能量间的比率持续稳定提高的过程。10、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 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 志的沙

28、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11、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采取一定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重新组织, 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12、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但不考虑利 用类型时,主要指土地固有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光温水土 生产潜力)13、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也称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 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 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14、作物光合生产力是指各种环境因素(温度、水分、CO2和土壤等)、作

29、物密度以及管理水 平等都处于最适宜的状况时,太阳辐射能的光合产量。15、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各自然要素构成的,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 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16、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 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 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 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17、作物光温生产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是指作物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仅在光、温等 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生产力。18、农业生态区法农业生态区法,它是

30、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的气候 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 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与投入的高 低,在此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位,以人均消耗进行计算,以评价其一定行政 单位的人口承载力。19、土地资源利用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 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20、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 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 替的过程。21、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

31、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 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22、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同级)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 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23、作物光温水生产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是指作物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仅在光、温、 水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生产力,也称气候生产力。2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也称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在未来不同时 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 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 数量。25、土地数量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

32、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 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26、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27、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是耕地中的精华28、土地资源的适宜性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29、土地适宜性评价比配是指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 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30、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

33、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 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31、土地类型的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 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 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 演变的过程。32、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是指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 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33、土地经济分级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以评价为 基础,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三、辨析

34、题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 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 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 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类型划分依据是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划分依据 是土地属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 包括了 土地资源类型。相同的

35、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 适宜性等。 3、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地与土地资源是有区别的。土地的概念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 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 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 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 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因此,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 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更广,而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 地更具体。4、土地资源学与土地科学及二级学科的关系土地科学为一级学科,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管理学等二级学科

36、。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 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 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 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5、土地潜力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或称土地资源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 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 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某块土地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一定的用途条件)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作出等级的评定。两者属不同概念,但有相关性和可比性。首先,两者

37、都是针对一定用途或一定经营管理措施,只不过前者针对性强(用途范围小或具体),土地潜力评价针对性弱(用途范围大或不具体)。 其次,在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潜力级的土地均可视为适宜于一定土地利用大类的土地即单项土地潜力评价可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最后,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可归纳或转化成土地潜力等级。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四、简答题1、土地经济评价的特点对原始资料有很高的要求。必须选定恰当的评价指标。要正确地进行价格折算。要更多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五)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六) 土地经济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但不是唯一 依据。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农业生态区法方法步

38、骤编绘气候、土壤、作物及耕地资源相同比例尺图编绘光温土生态区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在生态区图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在光温土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土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基础图上叠加 耕地资源图,并计算一定行政单位内耕地、草地、水土的土地生产力, 最后统计出总的土地生产力。在土地生产潜力自然因素量化计算基础上考虑经济投入水平。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3、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阶段。按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土地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可将土地资源利用分为四个阶段。a人对土地依存关系的原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b 土地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c 土地与人之间的尖锐矛盾关系的商品型土地资源

39、利用阶段d 土地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阶段4、土地类型调查的意义。a是全面收集编纂、存储土地信息的主要手段(自然属性资料、社会属性资料)b为土地评价提供基础资料c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d有利于深化对地表自然地课分异规律的认识,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 管理对策提供依据。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1、建立立体的土地和土地利用观2、协调土地利用运行系统3、开展土地利用耦合效益评价4、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6、土地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结构水平结构方面:各种子系统在地球表面连续不断的分布,如农田生态 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40、等;与气候、土壤、 生物地带性分布具有相对应的景观生态结构,即土地类型宏观地带性地域分 异,体现在纬向地带性分异和经向地带性分异;与区域性地质、地貌、水 文等要素具有相对应的区域景观单元结构, 是研究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和分布 模式的基础。在垂直结构方面:地上层一一气候、小气候、植被、动物;地表层一 土壤、河川径流、浅层地下水、植物和微生物;地下层一一土壤层以下的 岩石、深层地下水等;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所造成的气候、土壤、植被的 垂直地带性分布。7、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a人口和土地的供需矛盾突出b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c土地生产力较低d非农业用地缺乏宏观控制e土地资源退化严重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

41、逐年加重。其次,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第三,草原退化也在发展。第四,土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8、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1、为区域综合开发治理及环境保护提供依据。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3、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土地税收服务为调整承包土地和征地补偿费提供依据为土地交易服务为估计土地经营好坏服务9、简述美国的土地资源潜力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三级。a潜力级一一潜力级是潜力评价中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全部土地划分为8个等级。b潜力亚级一一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 组合。同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

42、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 同的。与潜力亚级相应的共四种限制因素:侵蚀危害(e)潮湿,排水不良或洪涝(w),根分层(S),气候(c)。c潜力单元一一潜力单元是潜力亚级续分,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 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即一个潜力单元,对于植物的 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似,性质较为均一,具有相似土地利用潜力和 相似管理措施需要的土地结合。10、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a具有多层次结构水平结构方面,在垂直结构方面b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c是人类活动的基地d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补偿功能11、我国土地资源开发的对策。a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b增加投入、改造低产田和建设商品粮基地c对土地资源实

43、行宏观生态开发1)跨流域调水与水土资源平衡南水北调工程,加强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工程的建设c加强草原的建设与保护12、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涵义。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数量”和“质量”的永续性。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永续性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存在形式的永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永续性;经济效益的永续性;生态 环境的永续性13、土地数量结构主要数量指标。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 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常用如下一些数量指标来表示。(1)面积比:适合土地类型图斑面积有明显差异的区域(2)频率比:适合图斑面积相差不大的区域(不同

44、类型)(3)分异度:面积偏差率(4)多样性指数:土地类型多样化程度(5)优势度:表示一个区域或样区一种或几种土地类型与配该区域或样区内的土地类型的程度,与多样性构成反比14、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a针对性原则(以一定的利用目的为前提)b比较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坚持“三比较”的原则,即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比较对土地的投入与产出效益;比较不同的土地用途,作出决策。c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d可持续利用原则15、土地的基本特性。A、土地的资源特性1 )生产性 2 )区域性 3 )动态性4 )可更新性 5 )多功能 性6 )有限性 7 )不可替代性B、土地的资产特性1 )商品特性 2 )产权特性 3

45、 )增值特性 4 )不动产特性16、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步骤。(一)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二)确定各种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和限制性(三)划分土地评价单元及确定土地性质(土地质量)(四)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质量的比配及评定各土地评价单无对指定用途的适宜性等级(五)分析评价结果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六)校核、确定、整理评价结果1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意义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为土地评价服务;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土地科学研究服务;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18、土地评价的特点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必须针对一定的时 期;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

46、生产实践;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 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19、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内容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农业用地内 部结构调整情况;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 20、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现耕地总量 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实施土地资源宏观 生态开发;严格控制人口增长2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调绘目的补调权属界和境界,检查室内预判内容,改正错判内容,补充漏判 内容和修正界线。主要包括地类图斑调绘、线状地物调绘、境界与权属 界调绘、新增地物补测。22、土地

47、利用动态监测内容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农业用地内 部结构调整情况;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23、简述土地的含义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24、土地污染防治措施一是控制和消除工矿业“三废”排放;二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综合 防治病虫害的新措施,逐步减少农药用量和使用高效低毒易分解的农药;三是推广平衡施肥法,防止地下水的硝态氮污染和富营养化;四是对于 已经污染的耕地,可以采取剥离表土的措施去除污染,不能

48、去除污染的 耕地,要坚决退耕。25、简述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方法比配是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 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 结合的过程。比配的方法采用最小因子法,即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具体要求是:1)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各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对土地的性质 有不同的要求2)选择参评因子3)编制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4)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5)对评价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 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26、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

49、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4)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5)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6)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7)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27、农用地整理的任务和内容。任务:1)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提高耕地质量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内容: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3)农地改造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28、基本农田保护的意义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需要2)减轻人地矛盾3)防止耕地总体质量下降。4)减少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非农建

50、设占用)占用论述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 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水土流失的防治应该从侵蚀发生的机制着眼,对症下药,因地 制宜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通过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降低地面坡度,截短坡长, 减少土壤侵蚀。不宜修梯田的地方,可以采取顺坡梯田、鱼鳞坑和等高耕作 等水保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就是通过种草植树,建设水土保持林,利用植被降低雨水对土 壤的冲刷,这是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根本。耕作措施可以通过作物留茬,增加地表盖度或燥度,减少降雨对地表的 冲击

51、,降低地表水流速,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少耕免耕,秸秆还田,都能增 强土壤的抗蚀性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序?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一)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用品资料准备:各种专业图件与数字、文字资料,工作底图工作底图:地形图(二)外业调绘路线勘察-建立解译标志-室内预制-调绘(土地资源调查工作核心)(三)内业工作转绘-面积量算-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四)检查验收论述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性及农用地整理的任务和内容。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依据, 以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为手段,实现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 治,改善生态环境的综

52、合措施。重要性:1) 土地整理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2)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 济发展的有效途径;3) 土地整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4) 土地整理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任务:1)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提高耕地质量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内容: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3)农地改造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1.论述 我国西部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利用关键?西部土地资源特点:1.土地资源数量丰富,人均占有量高 西部地区幅员广 阔,12

53、省(区、市)的土地总面积高达万 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据 2007年的数据西部地区人均耕地h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倍。2 土地资源类 型多样,地区差异明显 我国西部地区覆盖面积大,从西北到西南跨度整个 中国内地,气候变化显着,地形状况也复杂多样,起伏极端,我国海拔最高 点珠穆朗玛峰()和最低点艾丁湖(-155m)均在西部。其内部各地区之间 在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等各方面也都存在着较大差异。3耕地质量低,坡耕地所占比例大 西部地区山地、高原面积广大,大面积农田较少, 耕地以旱地为主,水、热、土资源组合不协调,有灌溉设施和水源保障的耕 地仅占1/3。如西北地区光热条件好,但气候干旱,降水

54、量少,除少数山前 冲积平原在冰雪融水灌溉下形成绿洲外,其他耕地的95姒上需要地下水和人工河渠灌溉,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多数为 %且黏质形成物少,严重制 约着农业生产。耕地质量于东、中部地区差异较大,广种薄收现象普遍。4未利用土地面积大,有开发利用潜力 截止2007年,西部地区未利用地为万 hm2,占西部土地总面积的占全国未利用土地的其中新疆居于首位,未 利用地约占其土地总面积的%甘肃占其土地总面积的%青海占其土地总面 积的%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关键问题1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在我国,土地退化类型主要包括水土 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及土地资源的非农业占用等,其中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沙化、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重点集中在西 部地区。西部地区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又以黄土高原区形势 最为严峻,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其年输沙量达16亿吨,占黄河 总输沙量的80%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2.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严重滞后西部地区平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