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强化练5 语用+论述类+诗歌+名句 教师版_第1页
组合强化练5 语用+论述类+诗歌+名句 教师版_第2页
组合强化练5 语用+论述类+诗歌+名句 教师版_第3页
组合强化练5 语用+论述类+诗歌+名句 教师版_第4页
组合强化练5 语用+论述类+诗歌+名句 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组合强化练5语用+论述类+诗歌+名句(时间:40分钟赋分:3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黑洞是什么?白洞、虫洞又是什么?首先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就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黑洞的真实面目。因为黑洞存在巨大的引力,包括光线在内的所有物质都可以被它吸引,所以要观测到黑洞如同天方夜谭。要知道我们观测到的任何事物,都是要依靠光的反射,既然连光都被黑洞吸引进去,那么我们看到的就只能是乌漆墨黑的一片。所以现在科学界所说的黑洞只是理论推测。打个比方,总星系就像一个巨大的台风体,其形状结构和地球上自然生成的台风一样,上下两端是台风体的进入极和释放极。台风能

2、量巨大,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巨大的台风可以把地表的大树、建筑物、汽车等吸到台风体里面,再由释放极喷发出来。任何星系运行到总星系的进入极也会被强大的引力吸入到里面,经过碰撞、破碎,最后由释放极喷发出来,重新组合成星系、恒星、行星等。如果可以登高望远,站在总星系以外的某个地方观察这个总星系当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总星系的进入极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释放极就是一个巨大的白洞,()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先,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能够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直接观察到的真实的黑洞。B.首先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的真实面目,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

3、前的观测工具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黑洞。C.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那个真实面目。D.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的真实面目,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就能够直接观察到的。2.下列语句中的破折号的用法,与“当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前后的破折号用法相同一项是()(3分)A.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B.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C.在时钟的冷冰冰的计时声中您仔细听听吧有一种无所不知而又对所知的东西感到厌倦的意味。D.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4、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巨大的台风体就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虫洞。B.作为虫洞的巨大的台风体连接黑洞和白洞。C.虫洞就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巨大的台风体。D.连接黑洞和白洞的虫洞就是巨大的台风体。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借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

5、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

6、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蓉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蓉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蓉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蓉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

7、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

8、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摘编自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的骨子里

9、,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的感知和经验左右。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C.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C.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蓉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D.文章

10、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己的源头和根。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三、古代诗歌鉴赏(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78题。送周子充左史奉祠归庐陵范成大黄鹄飘然下九关,江船载月客俱还。名高岂是孤臣愿,身退聊开壮士颜。倾盖当

11、年真旦暮,沾巾明日有河山。后期淹速都难料,相对犹怜鬓未斑。注周子充:名必大,字子充,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为人刚正。奉祠:宋代所设祠禄之官,不需任职,只领俸禄。周子充在孝宗时期遭权奸排挤,请祠得到批准。黄鹄:传说中仙人所乘的大鸟,善高飞。九关:九重天门或九天之关。倾盖:车盖倾斜,停下车子。盖,车盖。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船载月、月客同回,诗人想象周子充的归乡之途,有明月为伴,充满诗情画意。B.诗中“沾巾”一词语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也与王勃的这首诗相同。C.结尾作者抒发感慨

12、,虽然再会之期难料,但尚可喜的是彼此鬓未斑白,来日方长。D.这首诗语言朴素平易,写离别不落凄切缠绵的俗套,情感豁达慷慨,深沉而爽朗。8.请从“送归”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孟子认为,即使是乞丐,也有自己的尊严,“,”说的就是这个。(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形容自己早年冬天在风雪中外出求学的艰辛时说:“穷冬烈风,。”(3)“,。”李白蜀道难中的这两句诗把青泥峰的高峻和崎岖难行形容殆尽。答案与解析组合强化练5语用+论述类+诗歌+名句1.D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词语赘余,“首先”既非强调,在后文又没有

13、照应,滥用语序词;二是搭配不当,“黑洞”是“真实面目”主宾不能搭配。能准确修改好这两处的只有D项。2.C解析 文段中的破折号表插说的话,与C项用法完全相同。A项是解释,B项是意思的递进,D项是意思的转折。3.A解析 本题要关注的语境有三处,一处是第一段,点明材料要表述的三个核心要素:黑洞、白洞、虫洞。另一处是第三段开头的“比方”,给出了基于天文学的解说对象:总星系、巨大台风体、进入极和释放极。再一处是第三段结尾括号前的文字,解释了前两处语境中表述对象之间的关系。A项的表达最恰当。4.B解析 A项,“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的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表述错误,文中并没有将“原乡意识”“原乡情结”进行比较。C项,“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于文无据;D项,“只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用的是“可能”,而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5.B解析 B项,“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不合文意。“家乡意识”只在文章开头提及,并没有举例论证“家乡意识”的内容。6.A解析 A项,不合文意。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7.B解析 B项“表达的情感也与王勃的这首诗相同”错。本首诗中的“沾巾”是离别之泪,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