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单元测评:第3、4、5单元测评_第1页
《先秦诸子》单元测评:第3、4、5单元测评_第2页
《先秦诸子》单元测评:第3、4、5单元测评_第3页
《先秦诸子》单元测评:第3、4、5单元测评_第4页
《先秦诸子》单元测评:第3、4、5单元测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先秦诸子单元测评:第3、4、5单元测评第三、四、五单元测评(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 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

2、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 莫善于侈靡。”)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申辩。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

3、,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

4、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A.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

5、,“五一”“十一”长假的出现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B.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C.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限量版跑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D.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iphone6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定达400万部,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量仍供不应求。解析:A项,可以在最后一段找到依据;B项,符合鼓励消费,带动就业,刺激经济发展的基本观点

6、;C项,炫富、拼富属于道德讨论的范畴,没有提及消费与生产就业的关系,本文没有与之相关的管仲的经济观点;D项,符合第三段郭沫若分析的管仲的观点:iphone的大量消费促进大量生产。答案:C2.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B.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是一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据孔子及古籍的说法,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定了他以大

7、量消费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土木,尤其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解析:A项,原文只是说管仲的论述客观上令后人迷惑,并非主观上“故意迷惑”;B项,曲解原意,“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原文没有,原文中“其侈逼上”的“逼”是接近而不是“逼迫君主”的意思,“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的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无被逼之意;C项,并非“忽视”改进技术,只是“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D项,符合

8、第六段论述。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一定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这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德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D.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

9、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解析:A项,“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提倡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没有涉及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C项,“值得后人广泛推广”的说法言过其实,从“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的表述来看,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谈不上“广泛推广”;D项,“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的说法曲解原意。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9分,每小题3分)雩而雨,何也 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

10、凶也。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卜筮然后决大事决:决定。B.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11、赫:光明、显耀。C.孰与物畜而制之畜:畜养。D.孰与骋能而化之骋:通“呈”,显现。解析:D项,骋:施展,发挥。答案:D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项,认为。B项,代词,什么/代词,怎么、为什么。C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但是。答案:A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下雨、日食等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也不会因人的期望而发生或消亡。B.人们祭神求雨有时下雨,这和没有祭神有时也下雨完全一样,而老百姓却认为很灵验。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

12、心智。C.荀子指出,礼义是立国之本。作为一个国君只有尊崇礼义、对百姓仁爱、重贤尚能才能治国安邦称王称霸。D.在天道面前,尊崇、思慕固然必要,但是掌握天道运行的规律加以控制利用则更为重要。解析:B项,“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心智”错,原文中无依据。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8题。(10分)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6分,每小题3分)(1)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2)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参考答案:(1)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头对跟随自己的人说。(2)自从惠子先生死了以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谁可以说话了!8.庄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 这则寓言表达了庄子的什么感情 (4分)参考答案: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庄子通过这则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惠子的友谊,流露出对惠子纯厚真挚的怀念之情。(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910题。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二绝(其二)宋陈与义卷

14、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9.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清明日暮”的景色,其共同的景色特征是什么 两位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分)参考答案:这两首诗,都抓住“清明日暮”的景色优美宜人、明丽清新这一特征进行歌咏。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10.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吴诗运用了侧面描写。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而归,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流莺于柳林间啼鸣飞翔,可见景色清丽宜人。陈诗运用了对比反衬。诗人于清明卧病处境冷落,内心压抑凄楚。而城内外人声鼎

15、沸,节日气氛浓烈;两相对照,更见凄恻之情。(或答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后两句写诗人凝神注目,一改诗歌凄楚之情。微风习习,杨柳袅袅,顿觉百媚滋生、神爽志清。给读者以峰回路转、抑扬顿挫的艺术享受。(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2)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3)李白在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句是“,”。答案:(1)弟子不必不如

16、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三、表达运用(15分)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在网络文学极大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学存在的现象,不少网络文学作品缺乏深邃的社会意义、深沉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2)我们成为世界加工大国,却没有太多的发明创造,假冒仿制盛行就是主因之一。劣质的假冒产品,不仅使消费者利益受损,甚至会使一个国家的信用体系受损。(3)目前家政市场从业人员,矛盾纠纷层出不穷,保姆雇主孩子都很受伤,面对如此混乱的市场业态,专家呼吁发展与管理规范需同步推进。A.鱼目混

17、珠泥沙俱下良莠不齐B.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良莠不齐C.泥沙俱下良莠不齐鱼目混珠D.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解析:泥沙俱下: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起流了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鱼目混珠:把鱼眼珠杂混在珍珠中,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答案:B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10月27日,“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参展作品围绕“中国梦”为主题,用书法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国文化精神。B.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成员在武汉的精彩表演,受到了武汉各高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C.平时煮粥,大家都

18、喜欢把粥熬得稠稠的,觉得这样的粥具有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很好的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吸收。D.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物价涨、房价高”的民生问题,已连续三年成为专家提意见最多的焦点问题。解析:A项,“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B项,将“给予”改为“得到”;C项,粥“具有很好的食欲”搭配不当。答案:D14.(2015课标全国,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

19、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连贯的能力。解题时要根据语境要求识别选项,全句意在强调“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那么“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这种逻辑关系最为合理。答案:A15.下列是汉字“初”“仁”的篆体写法,请用平实的语言

20、写出你对每一个汉字的形与义的正确理解。要求:对每一个字的解释不超过35字。(6分)答:参考答案:初:由“衣”和“刀”构成。用剪刀从开端裁剪衣服,含义为起始(开端)。仁:由“人”和“二”构成。两个人走在一起却亲如一人,含义为两人亲近友爱。四、作文(60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在作字示儿孙小序中写到,写字要注意“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鲁迅对于作文白描法,也曾谈过十二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其实,这何止是对写字作文的要求,做人做事亦理应如此。请联系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自选角

21、度,自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2)自拟题目。(3)自选文体,诗歌除外。(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理解“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几句话的含义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宁拙毋巧”,言字应拙朴、自然、本色,而非华巧、机巧;“宁丑毋媚”,言字宁丑而不熟媚轻态,丑中见境,丑中见美,外丑内美;“宁支离毋轻滑”,言字形散乱有骨力但不轻浮;“宁直率毋安排”言字直率为之,凌云健笔,而非巧做安排,失真失性。不仅写字,鲁迅先生对于作文白描法,也曾谈过十二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联系材料中“这何止是对写字作文的要求,做人做事亦理应如此

22、”,这其中包含着一种价值观。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信仰和理想常常抛到脑后。这则材料就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材料作文,主题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一般不会写跑题,但想要拿到高分也不容易。行文时应围绕价值观问题展开作文。所以本文可从以下角度立意:隐去浮华,追求本真;质朴为人,率真为事;外表的朴素与内心的华贵。符合题旨皆可,亦可进行辩证思考。参考例文:褪去浮华求本真深夜滤去了所有的光影,留下最原始最自然的深邃的黑,不要掩饰,也无须伪装。人们的心也由此沉淀得如此宁静,暴露得如此淋漓尽致。几度深思便觉褪去浮华,还以本真。当落叶旋着褪色的裙摆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轻盈的舞蹈,它追求的是真实,纵使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