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析冲淡平和的诗意追求韦应物诗歌风格讨论论文关键词:韦应物诗歌风格讨论论文摘要:阐述了韦应物的诗歌风格沿着陶渊明所创始的平淡之风开展,指出诗人在汲取前人创作成就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冲淡平和。得出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使人生活的时代和诗人的性格倾向以及审美倾向有很大关系的结论。盛唐诗坛,百花争艳,姚紫嫣红,独创风格,摇曳多姿,其最诱人的莫过于李白之豪放飘逸,杜甫之沉郁顿挫。而伟大的艺术探求者常常知难而进的,他们并不因为顶峰挡路而畏葱不前,而是披荆斩棘,独辟蹊径去创造最新最美的风格。韦应物诗歌“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就是其在学古通变中到达的新顶峰。所谓冲淡,就是平和、淡泊。司空图在?诗品?中
2、把冲淡列为一格,释之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茬再在衣。阅音修篡,美日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段话道出了“冲淡的本质,冲淡强调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表达的是一种人生观。只有经过沉静的考虑,在内心到达真正冲淡的境界,才能写出冲淡的作品。正如法国古典作家莫泊桑所说:“风格就是商标,韦应物的商标就是“冲淡平和。冲淡含有闲逸、静默、淡泊、深远等特点;平和更加侧重于心态的平静、心平气和,即使是激愤的情感也是以淡泊之音表现出来。冲淡平和,即淡泊,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指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是对人生经历中发生的挫折与不幸的
3、坦然面对和承受,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旷达处世态度;作为一种艺术精神,那么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冲淡的气韵和悠闲简洁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从前言的生平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一生屡次闲居精舍,或者佛寺,早已习惯那种较少人间烟火气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描写山水或寺庙生活时常显得闲适而恬淡,空旷而平和。韦应物诗歌的这种特点随处可见。如: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憩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世违。(神静师院)野水烟鹤峡,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游溪)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亭午一来寻,院幽僧亦独。唯闻山鸟啼,爱此
4、林下宿。(行宽禅师院)这些诗不仅出现了静、清、远、幽这些冲淡的字眼,也出现了冲淡的意境。映人诗人眼帘的是幽幽青苔、微微露痕、野水烟鹤等一系列自然风景。诗人似乎完全沉醉在自然的美境里,远离尘世,忘情于自然。但自然美并非美在物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类在欣赏自然美时,往往通过物的自然形态复现自己,从而在自然界中直观自身。诗人在饱览自然美的时候,将自己的经历、处境移情于自然物,将个体精神与自然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诗人完全交融于自然。此时,诗人迫求的是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种空寂实际上就是一种冲淡。韦诗的冲淡不仅表现为对一种空灵境界的追求,还表现为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这才是冲淡的根源。诗人的思虑仿佛屡经
5、生活激流的冲刷,已经磨尽了一切棱角和激情,清净无为,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诗人往往以一种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目光去静观世象人生。不管外界发生多大曲折,总保持着内心的平衡。这种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在诗歌中也有充分地表达。如: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洞竹林园。高斋犹宿远山曙,微报下庭寒雀喧。道心淡泊对流水,惹事萧疏空掩门。时忆故交那得见,晓排间阖奉明恩。(寓居洋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永日无徐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西涧即事示卢险)湛湛嘉树阴,清露夜景沉。悄然群物寂,高阁似阴岑。方以玄默处,岂为名迹侵。法妙不知归,独此抱冲襟。斋舍无
6、徐物,陶器与单袅。诸生时列坐,共爱风满林。(善福精舍示诸生?上面几首诗中的“道心淡泊对流水,惹事萧疏空掩门、“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法妙不知归,独此抱冲襟几句无不表达出诗人不作惊人语,不崇尚夸饰,不豪情满怀,也不执著现实,不留意生活的纷争,而是洁身自好,孤身静处,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始终保持内心的和平与淡泊。所以,韦诗风格的冲淡平和主要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淡然的气韵的艺术境界的追求,以及对心灵的平静、情感的柔和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追求。韦应物这种冲淡平和风格的形成,是他曲折生涯的显现,是他的一生经历和思想各个方面的统一体。仕途的坎坷、亲友的病故、社会的丧乱,这一切惨痛的经历在其他诗人身上也有
7、可能发生,但这一切又是如何成就了韦应物的冲淡平和风格呢,这其实是个普遍性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等时代文化特征,如何通过诗人心态这个中介转化为具有特定风格的诗歌。在韦应物身上,中唐士人特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都有充分的反映。这种反映的独特性表如今他对出处进退的矛盾心态上。但这种矛盾心态最终到达平衡,创作出具有冲淡诗风的诗歌与诗人受禅宗思想影响不无关系。中唐世风浅薄,诗人处于各种矛盾斗争的漩涡中。危机四伏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重的忧虑。政治失意、生活困窘的诗人对社会、人生有着深入的体认,却又无力改变污浊的现状。敏感多情、灵思活泼的诗人更倾向于安定、祥和的生存气氛,他们要寻觅的是安排心灵的
8、清静世界。怎样才能既不放弃现实生活,又可以解脱精神烦恼与痛苦;既不与邪恶权力同流合污,又可保持节操而不会招致祸害,中唐以来,道教的衰败使得神奇华美的仙境远离了苦难中的诗人,这种仙境再不能给诗人们提供忘怀尘世的超脱高,的空间了,而禅宗却应运而生。对诗人来说,离相定心、凝神静思的禅定功夫与诗人的创作心理状态相吻合。在此根底上,禅宗的内心领悟提供应诗人超脱尘世纷扰的空间,它“更能似乎长久地保持某种诗意的温顺、牧歌的韵味。而它所到达的最高境界的愉悦也是一种似乎包括愉悦本身在内都消失溶化了的那种异常淡远的心境;。禅悦的境界,往往通过对山水自然的感悟来实现,从而到达超越功利的主客观浑然一体的状态和对一切愿
9、望、欲求淡化的心理。这种淡泊深微的心境已与诗人“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李商隐?北青萝)的渴望相契合。当宦海浮沉与洁身自好、人格独立、心理平衡发生冲突时,江海山林、佛寺精舍便成为诗人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所以,韦应物屡次闲居佛寺(在?前言?中,笔者对韦应物罢官后闲居的地点已一一注明),并且诗人曾与琼公、良史、温上人等僧人结交(在附录四:韦应物交游录中有统计)。这说明他对佛寺清境本来就有一种认同感,他把这个重门高宇的所在当作超凡脱俗的另一世界。与僧人交往,说明诗人对那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人格精神的认同和钦羡;每次闲居时,居于精舍佛寺说明诗人对那里的环境的j憧憬。韦应物不仅对佛道思想表示赞同,而且
10、身体力行的研究佛理。如?寄恒璨?:“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其中“楞伽字,指佛经文字,佛经有?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或译?大乘人楞伽经?,简称?楞伽经?。这种从思想上认同到行动上体验,二者之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这个飞跃对韦应物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韦的诗风显得与众不同。禅宗思想又是如何影响韦应物的呢,首先,禅宗的熏陶使韦的生活有别于一般诗人,“山花夹径幽,古瓮生苔涩。胡床理事徐,五琴承露湿。朝与诗人赏,夜携禅客人。自是尘外踪,无令吏趋急(花径)这是韦独特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没有世俗的喧闹与枯噪,诗人可以沉浸在虚静的状态中。“盟漱忻景清,焚香澄神虑(晓坐西斋?)、“物幽
11、夜更殊,境静兴弥臻(秋夕西斋与僧神静)这种精神状态对诗歌创作是极为有利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可以进展真正的艺术构思。而这种虚静、平和的气氛恰恰又是形成韦诗冲淡风格的关键。其次,禅宗非常喜欢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打交道。它所追求的那种淡远心境和瞬刻永久,经常假借大自然使人感受或领悟。所以,韦应物对山水自然格外关注,诗人真诚地拥抱自然。“行迹虽物检,世事澹无心。郡中多山水,日夕听幽禽(南园陪王卿游瞩)韦应物的大部分闲暇时间都在山水中徜徉。“野水烟鹤峡,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
12、澹清风。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游溪)诗人在大自然中漫步,用心体悟大自然的一切。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在诗人独特的心情观照下,呈现出清新活泼的特色。“唯有源头活水来,韦应物诗歌的冲淡平和继承了魏晋文人的优秀传统。魏晋文人不染尘俗,同封建权贵作斗争的精神,对安静、美妙的理想境界的憧憬,是形成冲淡的一个重要原因。陶渊明是冲淡的开山祖,“开千古平淡之宗。71他在?饮酒诗?中所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意味着他的无限情思是融于淡泊之中的。然而,他并未完全脱离自然,什么都不关心,而是在淡泊中曲折地流露出他那不平的情绪。并且这种冲淡之中包涵着深入的人生哲理的。这一切深深地吸引着韦应
13、物,在韦诗中有不少效陶的作品。如?与友生野炊效陶体?,?效陶彭泽?等。真正得陶诗“三昧真谛的还是诗人的一些山水田园诗和寄赠酬答诗。如诗人的?郊居言志?:“负暄衡门下,望云归远山。但要搏中物,余事岂相关。交无是非责,且得任疏顽。日夕临清涧,逍遥思虑闲。出去唯空屋,弊赞委窗间。何异林栖鸟,恋此复还来.世荣斯独己,颓志亦何攀。唯当岁丰熟,间里一欢颜,此诗颇得陶诗之精神和风韵。而?寓居永定精舍?:“政拙欣罢守,闲居初理生。家贫何由望,梦想在京城。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聊租二侵田,方棵子弟耕。眼暗文字废,身闲道心闲。即与人群远,岂谓是非婴塑造了诗人另外一副模样,此时诗人穷困潦倒,狼狈不堪。与陶诗中的“
14、饥来趋我去,不知竟何云。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如?东郊?,?郡中对雨赠元锡兼杨凌?等诗,都在学陶的根底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清人施补华?晚佣说诗?云:“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淡,有以契之也。此外,韦应物的冲淡还深受魏晋文人艺术风气的影响。“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h8魏晋时,士大夫知识分子对玄言诗早感兴味索然,便另辟蹊径,从山水中寻找寄托。他们经常出没于名山古刹之中,遨游于茂林修竹之间,时有所感遂赋之以诗,而冲淡一格亦溢于笔端。它显示的是自然界的冲和清淡的色彩及诗人悠远的心境。如谢眺的“远树暖吁吁,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这是冲淡风格的逼真写照。韦应物的冲淡和他是一脉相成的。“通巡曙云薄,散漫东风来。青山满春野,微雨洒轻埃(?对雨赠李主簿高秀才?)。写春天的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